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科学的基础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和基本研究能力。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思维和意识;3.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环境科学概述(2学时)1.1环境科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4学时)2.1大气环境;2.2水环境;2.3土壤环境;2.4生物环境;2.5环境系统与能量流动。
3.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6学时)3.1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3.2自然灾害与人类风险;3.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3.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3.5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4.环境监测与评价(6学时)4.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4.2环境评价的原理和指标;4.3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
5.环境保护与管理(8学时)5.1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5.2环境管理与规划;5.3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6.环境工程与技术(8学时)6.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6.2水污染控制技术;6.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利用;6.4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7.环境科学案例分析(6学时)7.1水环境污染案例;7.2大气环境污染案例;7.3土壤环境污染案例;7.4生态环境破坏案例。
8.实践教学(4学时)8.1环境监测实验;8.2实地考察与调研。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教学方法1.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实验教学法:组织环境监测实验和实地考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1.3讨论与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1.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必修1)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安徽全椒中学郑军【课标要求】: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气候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一样,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而气候变化是我们现在社会和世界普遍关注、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其实际应用性和地理的专业性以及社会普及性,都将是高考重点考核内容之一。
也是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
教材首先从不同时间尺度对气候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然后比较具体地介绍了近代气候变化及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关系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说明气候变暖找出原因所在。
教材第二部分通过孟加拉国和图瓦卢的实际案例来说明全球变暖的影响,并通过活动的形式探讨气候变化其他的影响。
第三部分利用图片和活动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划分和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地理事物中来,把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全球变暖公益宣传片师:我们看到了动物们无奈地选择了自杀,其原因完全不是它们造成的,也许我们人类才是戗戮生命的凶手。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全球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全球变化的认知和理解,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全面而系统的全球变化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形成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第一章全球变化的定义和背景1.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范围1.1.1 全球变化的定义1.1.2 全球变化的主要内容1.2 全球变化的背景和原因1.2.1 全球化的趋势1.2.2 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第二章全球气候变化2.1 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2.1.1 气候和气候变化的定义2.1.2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和指标2.2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2.2.1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2.2.2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2.3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2.3.1 生态系统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 2.3.2 天气极端事件的增加2.3.3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第三章全球海洋变化3.1 海洋变化的基本概念3.1.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3.1.2 海洋变化的主要指标3.2 全球海洋变化的原因和过程3.2.1 全球海温的变化3.2.2 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3.3 全球海洋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1 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3.3.2 渔业资源的变化和可持续利用第四章全球土地变化4.1 土地变化的概念和特征4.1.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定义4.1.2 全球土地变化的主要形式和趋势4.2 全球土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4.2.1 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影响4.2.2 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4.3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策略和实践4.3.1 土地保护和恢复4.3.2 生态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农业第五章全球变化的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5.1 全球变化治理的国际机制5.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5.1.2 巴黎协定与全球减排目标5.2 全球变化问题的未来展望5.2.1 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路线5.2.2 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并能够分析和评估全球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共7篇)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全球气候变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2、掌握气候统计图表的阅读方法;3、运用气候统计图概括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4、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方法:导学、设问、探究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变”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真理。
天在变、地在变,沧海可以变桑田。
山在变、水在变,全球气候也在变。
今天我们来探讨——全球气候的变化。
2、提问:前边咱们讲过了气候的要素,谁来告诉大家?(如果回答不出来,进行启发——我们这里什么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寒冷指的是什么、多雨干燥指的是什么?)3、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风等。
因此考察全球气候变化也从这几个这几个方面进行。
板书:气候变化水热风4、专家对黄土高原土层的进行考察,黄土堆积有明显的分层,并且层次厚度不一,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风的强弱在不同时期不同)这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下边书归正传。
5、同学们谁知道“豫”什么意思?哪个意思与地理有关?多媒体出示百度词条。
(河南的简称)。
6、同学们看一下——一个人牵着一头象。
大象生存在怎样的一种环境呢?谁知道老挝的首都是哪?(万象)。
这说明大象生活在东南亚的森林中,当然南亚、非洲的森林里也有,大象应该是生存在热带环境中的动物。
河南是湿热环境吗?这说明什么?7、说明中原之地的河南在某一段时间是湿热的,那么是哪段时间呢?8、出示课本97页气候统计图,看看我们的推测对不对?找一下中国哪些时候比较温暖呢?9、秦汉之前除一小段时间外,大部分时间比较温暖。
这正是中国的夏商周造字时代啊,很多字就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豫”字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气候烙印。
10、公元500-1000年是不是也比较温暖啊。
这又是哪一段历史啊?11、唐宋时期,这是中国最繁盛的一段历史,尽管毛泽东看不起唐宗宋祖,但这是中国老百姓最幸福的时期,为什么呢?(水热条件比较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是说,这一温暖期制造了一段辉煌历史。
中国海洋大学课程大纲-海洋环境生态学【海洋环境生态学课件】

附件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生态学课程大纲(理论课程)英文名称(Marine Environmental Ecology)【开课单位】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编号】090523211417 【课程类别】必修【学时数】48 (理论48 实践0 )【学分数】 3一、课程描述(一)教学对象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人为干扰下海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规律以及受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重点掌握海洋生态学基本理论、海洋生态环境受损与生态监测评价方法、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以及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知识。
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生态失1衡现象,培养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备将来从事与海洋环境、生物资源以及生态学相关的研究以及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修读要求海洋环境生态学为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层面必修课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层面选修课。
该课程主要依据生态学原理,着力阐述和介绍人为干扰下海洋生态系统受损后的变化过程、规律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和实践问题,突出了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间的交叉和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学生应具备生态学的视野、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论,从而来认识、研究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
(三)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二、教学内容(一)绪论1、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2、教学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形成与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2✧理解:目前面临主要海洋环境问题。
3、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理解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4、其它教学环节:无。
(二)第一章海洋生物与环境1、主要内容:地球上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概念;海洋环境与主要海洋生物类群;主要海洋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014007课程名称:全球变化英文名称:Global Change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总学时:64讲课学时: 50 讨论:14学分数:4适用对象: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执笔人:陈永金审核人:张金萍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全球变化是目前全人类对地球知识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新的地球观,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该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
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讲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实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作业、报告等将知识技能转化成自身素质。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一、本章重点:地球系统的构成全球变化研究内容二、本章难点:三、教学要求:掌握地球系统的概念与组成,理解全球变化的内涵以及全球变化研究内容,了解全球变化主要时空特征。
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3章第4节教学设计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目录一、课程标准二、素养目标三、任务设定四、必备知识五、情景探究探究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探究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一、课程标准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二、素养目标1.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说出自然环境中碳循环的主要环节。
(区域认知)2.分析相关资料,理解主要的温室气体的特点及温室效应的原理。
(综合思维) 3.结合资料,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4.分析资料,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
(人地协调观)三、任务设定1.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2.哪些是温室气体?大气的温室效应原理是什么?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主要影响是什么?4.全球气候变暖对国家安全有何影响?如何应对?四、必备知识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1.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特征(1)以变暖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
(2)全球气温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尤其明显。
2.温室效应(1)大气的温室效应是决定地球平均气温的关键过程之一。
(2)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3)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使地球的温室效应增强,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3.碳循环及对温室气体含量的影响(1)碳循环: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受自然界中碳循环过程调控。
4.人类活动对全球碳循环的改变[教材思考] 全球气温变化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提示:相同点:随着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全球气温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课程大纲

附件1:《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课程大纲课程名称: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课程编号:s001125 课时:32学时学分:2.0 课程属性:选修课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是为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生所开设的专业课程。
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由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工作的中国科学家进行授课。
重点介绍气候变化事实、归因和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气候变化减缓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学生了解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焦点热点问题,掌握气候变化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达到启蒙、澄清概念;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为今后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培养青年学生探索求实科学精神的目的。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和未来地球计划 1.天气、气候、气候系统和气候系统变化相关概念介绍。
2.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气候变化科学介绍IPCC的组成、工作规则、程序和机制;IPCC系列评估报告及其意义和作用;IPCC的未来发展;发展中国家在IPCC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
3.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简单介绍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包括气候系统变暖和极端事件、气候变化驱动因子、情景的发展、模式的发展、适应与减缓和可持续相协调发展的路径等。
4.未来地球计划介绍未来地球计划的产生背景、组织架构、工作进展。
二、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变化 1.气候观测系统当代气候观测系统的发展、气候系统观测要素与数据集。
2.气候变化长期序列的形成介绍全球地表温度变化序列形成、影响气候变化检测的非均一性、大气再分析资料。
3.观测到的大气圈与地表变化大气成分、辐射收支、温度、水循环、大气环流等的变化。
4.观测到的冰冻圈的变化山地冰川、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海冰、积雪、冻土等的变化。
5.观测到的海洋变化海洋温度、盐度、热容量、海平面等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4120520
课程中文名称: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
课程英文名称:Marine Environ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学分:1.5 周学时:1.5-0.0
面向对象:
预修要求:熟悉基本知识、培养思维和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提高中外文自然科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形成对海洋与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兴趣。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全球气候变化(Global Climate 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自然、经济、社会变化。
本课程重点关注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主要讲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带与海洋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政策三方面的响应。
首先是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机制,详细阐述气候变化下海岸带与海洋大气、水文、能量、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变化,介绍现有的气候预测模型与理论基础;其次是介绍气候变化下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存在的威胁以及应对措施;最后讨论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各国际组织、国家出台的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应对政策、我国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与立场、以及蓝碳计划的发展与预测。
(二)英文简介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a change in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weather patterns when that change lasts for an extended period of time, and its impacts on nature, economy and communities. Climate change may refer to a change in average weather conditions, or in the time variation of weather around longer-term average conditions. This course focuse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in marine and coastal environment within recent 100 years.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nges of coast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es responses under the climate changes.
Firstly,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climate change will be explained, as well as the changes of atmosphere, hydrology, energy and coastal ecosystems will be analyzed. Secondly, the threats imposed on coas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s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will be introduced. Finally,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climate police responses will b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carbon trading and tax system, policies on sea level rises as well as the blue carbon policies.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参与课程的学生能够较系统的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机制。
深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下,海岸带与海洋环境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政策三方面的变化与响应。
通过研究案例的学习,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环境相关研究的最前沿发展。
授课内容及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海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能系统地了解气候变化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认识气候变化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有系统的了解
二、教学安排
(授课内容详细至二级标题,实验课、讨论课写出题目或主题)
三、参考教材及相关资料
1)IPCC, 2013: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 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tocker, T.F., D. Qin, G.-K. Plattner, M. Tignor, S.K. Allen, J. Boschung, A. Nauels, Y. Xia, V. Bex and P.M. Midgley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1535 pp.
2)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Organization). (1998). Kyoto 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al Policy Collection, 7(2), 214–217.
3)The Paris Agreement, UN, 2015
4)Blue Carbon A new concept for reduc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by conserving coastal ecosystems in the Coral Triangle, WWF, 2012
5) Dow K & Downing TE. (2011). The Atlas of Climate Change. Earthscan.
四、课程教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