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归纳整合 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土地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原因危害和治理

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原因危害和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和红漠化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比较常见的一些类型。
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并对区域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原因、危害和治理方面介绍这五种环境问题。
首先,荒漠化是指干旱地区或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变化或人类活动导致植被严重退化,土地变成荒漠的过程。
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水资源匮乏是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而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等也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荒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荒漠化导致水资源枯竭。
随着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地下水储量减少,降雨的入渗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资源日益紧缺。
其次,荒漠化加剧了土地的沙化和风蚀。
风沙的吹袭破坏了农作物和房屋,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
此外,荒漠化还导致了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因水力作用、风力作用、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大量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缺乏植被覆盖、降雨强度大和坡度陡等自然因素,以及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农业耕作等人为因素。
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土壤贫瘠、农田退化和水体污染。
大量的土壤流失导致土壤中养分和有机质流失,使得土地贫瘠不毛,无法维持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土壤和养分被冲刷到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体污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影响植物的生长的现象。
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灌溉和排水不良。
过度灌溉导致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残留导致土壤盐碱化。
同时,排水不良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和碱分无法顺利排出。
盐碱化对农业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减产和失收。
高盐度和高碱度的土壤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此外,盐碱化还降低了土壤的渗透性,使得土地变得不透水,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风险。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复习知识点总结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植被1.植被的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的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3)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案例:骆驼刺特征: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很发达。
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可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收水分。
4、植被的类型和特征(1)森林的类型和特征: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植被群体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各月都有花开。
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草原类型对应气候区气候特征植被特征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
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温带草原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石漠化、红漠化、盐漠化

其他典型的荒漠化——石漠化、红漠化、盐漠化一、石漠化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地貌〔即石灰岩为主的喀斯特地貌〕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典型地区:发生在表层土壤浅薄、水土流失严重的云贵高原区〔XX、XX、XX〕,不少地区无水可饮,无土可种。
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2〕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在兴建大型工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石漠化与沙漠化有哪些区别?〔4〕根据以上材料,试从自然〔气候、地形、土壤、生物〕和人为的角度分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红漠化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或红色土层,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1、分析红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2、该采取哪些措施治理红漠化?三、土壤次生盐渍化盐碱地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灌溉,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 由此形成盐碱地的过程。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个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留下盐份,即形成盐碱地。
盐碱地的主要矛盾——水盐运动我国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与沿海平原地区。
土壤盐碱化的不利影响:①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②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1、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自然原因:〔气候〕蒸发量大,频繁的旱涝交替〔黄淮海平原〕;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配套课时作业: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B)(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B)(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平面上升④酸雨危害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⑧太阳活动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⑦D.④⑤⑥⑦⑧3.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4.楼兰古城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说明了()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5.引水治沙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之一。
下列属于引水治沙工程的是()A.京杭运河B.卡拉库姆运河C.基尔运河D.巴拿马运河6.下列现象不属于荒漠化范畴的是()A.沙质荒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7.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C.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D.荒漠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我国某区域一月平均气温在5℃左右,年降水量在1 100mm以上,本地有“地下有河滚滚流,地表流水贵如油”的说法,据此回答8~9题。
8.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B.我国冻土分布广的地区C.有我国最大的湿地D.有大面积石质荒漠分布9.该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是()A.植树种草,防治荒漠化B.小流域综合治理C.发展交通,加强对外联系D.合理灌溉,防治盐碱化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汇总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
在地理必修三中我们主要学习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区域发展首先要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学习荒漠化防治和森林的保护。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实质:土地退化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思考:(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西北地区荒漠化重点知识

1、荒漠化的类型荒漠化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
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石质荒漠化:石漠化是土地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区),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石质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自然因素:(1).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地表土层薄(2).南方夏季高温多雨人为因素:(3).过度樵采、滥砍滥伐,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4).过度开垦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5).过度放牧(3)“红色荒漠”的分布与成因: 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雨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丘陵地区的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而不能生长植物,称红色荒漠。
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
红壤的改良: ①土壤特性: 肥力低酸性强土质黏重②改良措施: 种绿肥,施矿质肥料;施石灰中和;土壤中掺砂子“红色荒漠”(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形成原因的自然原因: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量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 人多地少→开荒种地;能源短缺→砍伐森林(4)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缺林!缺水!缺土!缺粮!缺钱!1 000多万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群众面临着共同的生存挑战。
据最新监测结果,广西有石山面积8.33万平方千米,占该区国土面积的35.3%,比台湾和海南两省国土面积总和还多。
其中,已经石漠化的土地达3 500多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 700多万亩。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章末检测题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章末检测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俄罗斯历史上曾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
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读图,回答1~2题。
1.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2.当地出现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C.过度开垦D.过度灌溉某网站的微博认证用户在该网站发起“光盘”行动,该行动是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
据此回答3~4题。
3.“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生态可持续发展B.经济可持续发展C.社会可持续发展D.生活可持续发展4.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5~6题。
5.下列措施不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是( )A.加强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建设B.大力开发上游地区水能资源C.注重保护河流源头生态环境D.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6.与长江下游经济圈相比,长江上游经济圈发展的地理优势有( )①土地广阔,价格较低②矿产资源丰富③水能资源丰富④交通便利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7.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甲图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乙图为“‘八 五’末期我国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图”。甲图和乙图 的关联性体现如丙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丙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A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 示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其主要危害是_________。 (2)若丙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B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示 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贫困人口最多的三个省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它 们 的 主 要 生பைடு நூலகம்态 环 境 问 题 有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图 甲 中 F 处 的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包 括 __________ 、 _________,它们的主要防治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相联系,贫困使人们为了生存的需 要,往往不顾及生态环境保护,对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和利用, 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为了获取较多的粮食而过度开垦荒地,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而生态环境恶化又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 发展,加剧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由甲图中A、B、F的位 置可判断其所在地区,即A为内蒙古高原东部,B为黄土高原区, F为横断山区,然后结合三地的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判断其生 态环境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丙图所示的含义。
答案 (1)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农牧业生产 受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水土流失 破坏植被、轮荒 (3)云南省 贵州省 四川省 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生物 多样性锐减 (4)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采育结合
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 ①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层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强烈;③人类不合理开发 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地面植被破坏, 使地表裸露,失去保护。
3.土地次生盐渍化 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 大导致盐分在地表累积;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盐分向上扩散,造成土地盐分集聚。土地次生盐渍化多 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水资源的过度使用等都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2.石质荒漠化 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到严重 破坏后,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 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 的土地,呈现出类似于荒漠的景观,这就是石质荒漠化:
章末归纳整合
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土地次生盐渍化 1.荒漠化 (1)自然原因: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 物质松散(物质条件)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 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 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的进程;持续干旱则加剧荒漠化进 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