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概念

土地荒漠化概念
过去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遭受损害的程度逐渐加剧,越来越多地区正在面临土地荒漠化(land desertification)的问题。
今天,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联合努力才能解决。
土地荒漠化概念指的是指,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现象,大片的土地被弃置,地表有改变,植被减少,导致土地无法再次恢复原状,甚至出现水源短缺,沙漠化等现象。
土地荒漠化是一种环境恶化的根本性原因,严重的土地荒漠化也可能导致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有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荒漠化,人类的生活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剥离,滥用植物、畜牧及放牧过度等;另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要抑制土地荒漠化,国家首先应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以提高社会公众认识环境问题,让他们有能力对抗环境恶化的力量;另外,国家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如禁止土地滥用和过度剥离,建立环境保护区,改善土地管理体系,减少人为破坏活动等;其次,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全球研究,维护生态平衡,抑制土地荒漠化;最后,国家应加强研究和技术开发,以突破技术壁垒,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减轻自然以及人为活动对土地的损害。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非常严峻,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人们将会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让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整个地球的生
态系统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世界各国都应联手共同应对土地荒漠化问题,以维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保障全球可持续发展。
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 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 恢复森林植被。
促进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治理对于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荒漠化定义及现状
荒漠化定义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 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现状
全球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到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 是在发展中国家,荒漠化问题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态移民增加
为了改善生活环境,许多荒漠化地区的居民被迫进行生态 移民。
区域经济发展受限
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受损,进而影响区域经济 发展。例如,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受到严重影响 。
04
土地荒漠化治理技术与措 施
工程治理技术
水利工程技术
通过修建水库、水渠等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分配,为荒漠化地 区提供稳定的水源,促进植被恢复。
农业生产受损
耕地面积减少
荒漠化导致大量耕地沙化、 盐碱化,使得可耕地面积 大幅减少。
农作物产量降低
土壤质量下降和水资源短 缺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限, 产量大幅降低。
畜牧业发展受限
荒漠化地区牧草生长受限, 草场退化,影响畜牧业发 展。
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贫困问题加剧
土地荒漠化

五、荒漠化的防治
谢谢观赏
一、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风蚀 : 二、荒漠化的主要表现
水蚀
荒 漠 化 的 危 害 与 防 治
1.沙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红漠化(东南丘陵地区) 3.石漠化(云贵高原地区) 4.水土流失(黄土高于地区) 5.盐碱化(华北地区) 基础
三、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 1.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防治措施 2. 解决生活能源问题 (因地制宜
3. 发展节水农业 4. 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5. 设置草沙障
定义 危害
防治与总结
什么是土地荒漠化?
• 定义:是指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 成的土地退化。 • 广义荒漠化则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 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 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 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 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 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表现
•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 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 1.沙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2.红漠化(东南丘陵地区) • 3.石漠化(云贵高原地区) • 4.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 • 5.盐碱化(华北地区) • 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 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 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造成的严重恶果及扩展趋势,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如今,防治 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
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 工程建设的先河。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 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 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 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 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在保护现 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现实:“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墚” “边治理 ,边破坏,荒漠化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这是 世界防治荒漠化干旱日 :6月17日 我国西北地区过度开垦的真实写照.西北地区荒漠 化的防治,是实现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治理方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防治结合
沙尘暴推毁村庄
古楼兰的消亡
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欧州一个古老的种族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沿着欧亚大 陆桥向中亚迁徙。来到了罗布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建立了楼兰国。 他们之中的另一支,在敦煌、玉门一带建立了大月氏国。在经历了被称为前所 末有的繁荣和文明之后,楼兰国却神秘的消失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古楼兰文明 发祥地的罗布泊,也在三十多年前彻底的干涸了。古楼兰的突然消失,使造就 了古楼兰文明的罗布人或称为楼兰人的他们,从此一直追寻着“阿布旦”的去 处。他们放弃了古楼兰的废墟逆塔里木河而上,放弃了盐渍的罗布泊,逐水草 而行,一代一代定居在被称为水草丰美的“阿不旦”的地方。 危害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1.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高温和低降水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极端的气候条件导致土地水分短缺,植被无法生长,从而形成荒漠。
2.土壤因素:土壤质地差、肥力低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土壤因素。
贫瘠的土壤难以养活和支撑植被生长,进一步导致土地的退化。
3.生物因素: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生物因素。
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植被被动物过度利用,无法恢复;过度砍伐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土壤暴露,进一步加剧土地荒漠化。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不合理的耕作、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也是引发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破坏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针对土地荒漠化,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植被恢复:通过植物人工播种或引种,加快土地植被恢复的进程。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帮助土壤保持水分,固定土壤,加速土地的恢复。
2.水资源管理:合理管理水资源,包括引水、灌溉和防止水土流失。
修建水利设施,收集雨水,增加土地水分,为植被生长提供条件。
3.控制过度放牧:强化对牧民的管理和监督,限制草原的放牧数量和时间,避免过度放牧引发土地荒漠化。
4.合理利用土地: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避免大规模破土、频繁翻耕和单一农作物种植,保持土壤的健康状态。
5.确立保护政策: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监管,依法追究违法行为,增强公众对土地保护的认识。
6.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借鉴他国的治理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最佳实践。
总之,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可以减缓和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恢复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如何应对土地荒漠化问题

如何应对土地荒漠化问题
标题:应对土地荒漠化问题的策略与措施
一、引言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土地荒漠化的发生主要源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农业生产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应对土地荒漠化问题,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 气候变化:长期干旱、高温和风蚀等因素导致土壤水分蒸发过快,植被减少,形成沙漠化。
2.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等都会加速土地荒漠化进程。
三、应对土地荒漠化的策略与措施
1.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土地荒漠化的认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破坏。
2. 科学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禁止在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活动。
3.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的湿度,降低风速,防止土壤侵蚀,有效阻止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4. 灌溉技术改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轻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5. 生态恢复:通过生态恢复工程,如湿地修复、草原修复等,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土地抵抗荒漠化的能力。
四、结论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应对。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土地荒漠化的防治不仅是一项环境任务,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遏制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1、土地荒漠化定义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沙漠化办公室,xx)2、土地荒漠化现状截至202x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xx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
(国家林业局,202x)2.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115.8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4.16%;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平方公里,占37.03%;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9.35万平方公里,占18.81%。
(国家林业局,202x)2.2、荒漠化类型现状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平方公里,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平方公里,占13.86%。
(国家林业局,202x)2.3、各省区荒漠化现状主要分布在xx、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61.77万平方公里、43.27万平方公里、19.21万平方公里和19.1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1. 引言土地荒漠化,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词,其实就是指原本肥沃的土地因为各种原因变得贫瘠,甚至变成沙漠。
想象一下,一片绿油油的田野,突然被一层沙子覆盖,成了寸草不生的荒地,真是让人心痛啊!那么,这种现象到底带来了哪些危害呢?我们又该如何治理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轻松聊聊这个话题。
2.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2.1 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不是小事,简直是如虎添翼。
想象一下,很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鸟儿再也不能在树上叽叽喳喳,青蛙也只能默默无闻地躲在沙子里。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各种生物都受到牵连,整个环境就变得暗淡无光。
而且,沙尘暴就像调皮的小孩,常常肆无忌惮地袭来,把空气搞得乌烟瘴气,让我们出门都得戴口罩,真是没法呼吸啊!对于那些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2.2 经济损失接下来,咱们聊聊经济损失。
土地荒漠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农民伯伯辛辛苦种的粮食没了,收入自然也跟着水落石出。
农田变成了沙漠,咱们的饭碗可怎么办呢?而且,荒漠化导致的水土流失,像是把资源给白白浪费了,真是心疼啊!再加上,由于土地退化,很多地方的旅游业也受到了影响,游客不愿意来,生意自然也就不好做。
3. 治理措施3.1 生态修复那么,面对这些危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首先,生态修复是个好办法。
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尝试种植耐旱植物,像是在沙漠里种上小绿植,把干枯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
还有就是搞植树造林,种下一棵树,就像种下一个希望,时间久了,荒地也能变成小森林,真是妙不可言!3.2 节水灌溉其次,咱们还可以从用水入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比方说,滴灌技术就像是给植物喝水的“自助餐”,让每一滴水都能被利用到极致。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作物的生长,又能节约水资源,真是一举两得啊!更妙的是,这些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农民朋友们只需要学习就能轻松上手。
4. 结语最后,土地荒漠化真的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总能找到办法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P 处为晋、陕、内蒙古交界处,煤矿遍布,故随工矿开
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导致荒漠化发 展迅速。
考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 2.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 完成
[典例导入]
(1)~(2)题。
(1)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荒漠化 C.酸雨 法可取的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B.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
候变暖加剧。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等。
[典例导入] 1.近年来,右图中 P 区域荒漠化发展迅速,荒漠 化土地呈点状、线状分布,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D )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和过度开垦 C.水资源利用不当 D.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油松幼林 降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地 雨 降雨 泥量 泥沙 径流 泥沙 量 强度 径流 径流 泥沙量 径流 (kg) (m 量 量 量 量 量(L) 量(L) (kg) m) 沙 (L) (kg) (L) (kg) 33 弱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强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1985 89
1995
2000
2005
197.26 257.8 262.2
4.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①南方低山丘陵区均实行退耕还林 居、轮牧 展灌溉农业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③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垦
解析
第 3 题,目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面积迅速
扩大的主要原因。 4 题, 第 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治理荒漠化, 如露天采矿区应加强复垦,西北地区应实行轮牧制度等。
规律解读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关注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森 林产生的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及森林破坏带来的危害。 2.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区域环境图为载体,考查本区域内的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的治理措施。有时也以一些 表格、数据为资料的呈现形式,考查相关的功能、环境问 题及治理措施。 3.从能力考查上看,识图能力是根本,通过图表中信息的提 取与解读,从而分析出所给区域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地和牧草地。 持。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
(2009· 江苏地理)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 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 4~5 题。
4.P 地与 Q 地相比,P 地(双选) A.年大风日数少 C.年降雪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D.沙尘暴日数多
(
)
5.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 ( A.截留水分 C.削弱风力 B.改变气候类型 D.改变植被类型 )
(1)指出左图中甲所在地形区的名称,并分析其降水量小的原因,同时结合 右图简要分析伊犁河谷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 (2)根据右图描述伊犁河谷地区的地形特征。 (3)分析对伊犁河谷的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
(1)指出左图中甲所在地形区的名称,并分析其降水量小的原因,同时结合 右图简要分析伊犁河谷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
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
第二章
[最新考纲] [分析解读]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 能够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生
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以及森林、湿地等开发利 用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它们形成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 治理保护措施。 命题分析
答案
(1)土地荒漠化
西南
(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3)降水少,蒸发旺盛,气候变干燥;沿河沿湖地区用水量 大;湖泊泥沙淤塞,导致湖面缩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从2009年起,新疆投资60亿元实施伊犁河谷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到 2011年新增耕地320余万亩,为把伊犁河谷打造成我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奠定了 基础。 材料二 新疆部分地区年降水量线分布图和伊犁河谷地区山河分布示意图
方法技巧 框图法宏观认知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 防治 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生产状况下产生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 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5.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 中 甲 处 , 在 发 展 生 产 过 程 中 产 生 的 主 要 生 态 问 题 是 ________,受盛行风影响该现象最有可能朝________方向扩展。 (2)图中乙处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1963 年, 图中湖泊的面积有 2.5 万平方千米, 但到了 2007 年, 面积不到 2 000 平方千米。专家预测,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拯 救措施,20 年后该湖可能从地球上消失。试分析该湖泊面积缩 小的主要原因。
纺织 10.9
其他 19.7
2009
60.7
8.1
12.3
表3
2.2
16.7
解析
图示区域是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一般从
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描述区域的自然特征,结合 图中呈现的信息加以描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可以从图中直 接读取,在明确沙地和旱地分别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前提 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治理,沙地主要是沙漠化的问题, 旱地主要是水土流失的问题。 答案 内陆地区; 高原地形; 气候较干旱; 植被稀少等。 耕
(2009·浙江文综)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
2010· 安徽文综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此区域地处南
解析
第 4 题,P、Q 两地分别位于贺兰山东西两侧,由于
贺兰山对冬季风的阻挡,P 地大风日数较少;而 P 地距海洋 较近,又处在迎风坡,年降水量较多。第 5 题,草方格沙障 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 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答案
4.AB
5.AC
(2008· 海南地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 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 6~7 题。
题组四
森林破坏带来的危害
8.(2010· 浙江文综)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 列问题。
据报道, 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 生负面影响。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
解析
图中④区域近年来“拓荒养牛”的非法牧场越来越
多, 对森林破坏严重, 影响了热带雨林“地球之肺”的功能, 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同时由于森 林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考向预测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结合时事热点,关注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 2.加强对相关图表和文字材料的阅读、分析及应用,阐述荒漠 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3.描述森林等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危害,结合所 在省区的地理环境及森林等资源特点,分析本地的环境问 题、带来的危害及其治理的措施。 4.理解荒漠化和热带雨林的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
)
(2)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 下列做 ( )
解析
Hale Waihona Puke (1)我国西北各省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气候干旱;加上长期以来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 樵采等,土地荒漠化严重。(2)防止土地荒漠化切实可行的措 施是保护现有植被,严禁乱砍滥伐。
答案
(1)A
(2)B
下面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表” 。据此回答 3~4 题。 年份 荒漠化 面积(万 公顷)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降水少而蒸发旺盛,气候干燥,铁 矿石开采过程中易造成地带植被破坏而引发土地沙漠化。
答案
B
2009· 浙江文综
解析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蚀
强烈,风沙危害比较普遍,生态环境尤为脆弱;土地荒漠化 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人为原因尤为重要;三江 平原过度开垦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湿地破坏。
答案
3.B
4.C
(3)分析对伊犁河谷的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
环境问题: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 业,合理灌溉,利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
(2010·安徽文综)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下图 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 境问题主要是 ( ) A.森林锐减 B.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渍化 D.物种灭绝
6.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 B.混交林地 C.混交林地 D.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坡耕地 油松幼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荒草地
(
)
油松幼林地
7.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效益越优 A.①④
(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 生态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2011·浙江文综)图1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2为图1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 质剖面示意图,表3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你认为 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 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什么?
年份 2005
煤炭 46.1
电力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