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概述民勤县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境内,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区,是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
荒漠化是民勤县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困扰,因此制定荒漠治理方案十分迫切。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综合性荒漠治理方案,旨在实现民勤县的荒漠化治理,缓解其环境问题。
方案一:生态恢复民勤县地处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两大沙漠间的过渡带,西部是沙漠、东部是荒山荒漠。
荒山荒漠面积广阔,且多年积淀的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带来的种种影响已经使土地退化成为不育之地。
为了实现治理,可以采取生态恢复的方式,即通过引进一些具有强大修复机制的植被,如退耕还林、退租还林、退牧还林等,大力推进这些生态恢复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可以帮助恢复当地环境,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方案二: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是治理荒漠化问题的关键之一。
民勤县区域面积较大,面对的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地区都需要实施不同的治理方案。
首先,可以开展地形测绘工作,了解地貌、水文、土壤等信息,为治理荒漠问题制定更加具体的计划。
其次,可以通过建设沙漠防护林、修建排水沟等方式,解决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
同时,对于农户,可以推进生态保护支持政策示范带、退耕还林等政策,引导农户采用水懒化耕、荒地改造等方式,有效增加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益。
方案三:科学治沙科学治沙是另一个重要的治理荒漠化问题的方案。
民勤县需要了解荒漠化状况,包括荒漠化类型、程度、演化规律等,制定针对性的荒漠化治理方案。
同时,民勤县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多听群众意见、加强沙漠化监测预警等,不断提高治理荒漠化问题的科学化水平。
方案四:加强法律监管治理荒漠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外,民勤县还应该加强对环境问题的法律监管。
具体来讲,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对荒漠化问题进行规范化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预警、处罚等体系。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舆论监督等方式,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民勤县沙漠化土地治理调查

民勤县沙漠化土地治理调查电信0902班王晟玮一、实践背景:甘肃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
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沙化面积和荒漠草原枯死面积逐年扩大,北部沿沙漠地区灌草植被逐年退化,沙漠以每年8~10m的速度向绿洲推进,绿洲已由过去的阻沙天堑变成沙源,水干风起,沙逼人退。
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四大发源地之一。
面对着逐渐加重的沙漠化危机,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防治。
政府的防沙治沙实际上只是对沙漠化土地进行治理。
初期目标是从总体上扼制住沙漠化的继续扩展,长期目标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对沙漠化土地逐步加以治理和开发利用。
二、实践目的:在采访与调研过程中,以民勤为实践基础点,了解西部沙漠化状况,沙漠化引起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以及当地政府和人民采取的应对措施。
三、实践内容:一、民勤县现状沙产业示范生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原则,在勤锋滩建成以新品种引繁、沙生苗木繁育栽培、畜禽养殖、高效节水农业为主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园区2600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4座,无公害鲜食葡萄200亩、红枣460亩、特色果品50亩、中宁枸杞示范区50亩,绿色植物引种繁育380亩,梭梭接种肉苁蓉试验示范区150亩,沙漠植物多样保护园建设100亩;建设完成高效生态节水农业示范园700亩;整修道路7.3公里,绿化8公里。
园区的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初步发挥,逐渐成为全县沙产业发展的窗口和样板。
沙漠化防治成效显著。
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80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90万亩,封育成林面积76万亩,在绿洲边缘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42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治理风沙口191个,森林覆盖率由70年代的4.3%提高到现在的10.68%。
绿洲外围及沿线防风固沙绿色屏障逐步形成,绿洲内部农田林网配套完善,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初具规模。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概述民勤县地处甘肃省西部,是中国干旱区的典型地区,年降水量极少,土地退化、植被退化严重,荒漠化面积高达37.4万亩。
为了解决荒漠化问题,民勤县采取了多种措施,制定了一系列荒漠治理方案。
方案1:人工种植绘制苗圃,加强对树木的培育和养护,提高其成活率。
采取“路树、村树、户树”相结合的种植模式,通过种植杨树、枣树、桃树等树种,加强人工树林建设,以增加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达到防风固沙、固土保持、提高水分子活动能力和改善气候等多重效果。
方案2:实施旱作农业民勤地区气温高,雨量少,旱作农业适应该地区气候条件,能够多次增产。
通过实施旱作农业,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与防护林等多种功能作物,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方案3:荒漠防护林带针对荒漠化发生较重的地区,开展荒漠防护林带建设,通过在沙区植物去除和退耕还林,把荒漠化改为防护林带,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方案4:实施水土保持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如在荒漠化地区进行荒漠退化防治,通过加强沟道及植被建设等方式,改变区域内植物组成结构和分布格局,减少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
方案5:实施绿色扶贫民勤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借助荒漠治理机会,通过实施多种绿色扶贫措施,发展特色农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结论通过以上几种治理方案的实施,民勤县取得了显著成效,荒漠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提升。
但是,荒漠化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种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才能逐步取得成功。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土地退化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等
化 表现形式 类型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 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 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 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 面积分布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 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 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 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 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半湿润区
次生盐渍化 土地盐分聚集
干旱、半干旱区
气候干旱 水分蒸发旺盛
灌溉不当 地下水位上升
土
壤
红漠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 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 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 称为红漠化。
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江南丘陵红漠化、
云贵高原石漠化、华北平原盐碱化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 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例1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 最严重的( D)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 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 水分 C. 坡度 D. 温度 3.如果乙地区大规模 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 将会导致( C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 乙地区沙化 C. 丙地区荒漠化 D. 丁地区植被改善
贺兰山以东 多 大
载 畜 量 自然景观 干湿状况
农业特色
荒漠草原、草原
民勤绿洲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民勤绿洲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马尚有,白生才,张龙儒(民勤勤锋林业实验站,甘肃民勤 733300)摘要:民勤绿洲生态脆弱,生物能量低,沙化、荒漠化面积较大,是全省乃至全国风沙、荒漠化危害最严重县份之一,探究生态劣变因素,分析目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民勤客观实际提出民勤荒漠化防治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民勤;荒漠化成因;防治对策1 自然概况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除西南一角与金昌、凉州区绿洲相接外,其余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包围,是一个典型半封闭内陆荒漠区。
地理位置在东径103°02′~104°02′,北纬38°05′~39°06′之间,全县辖18个乡镇,244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总土地面积1.6万km2,其中沙漠、戈壁、剥蚀山地和盐碱滩地面积1.45万km2,占总面积的90.9%,绿洲面积0.15万km2,仅占总面积的9.1%。
民勤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的蒙新沙漠气候特征,风大沙多,干旱缺水。
气候特点是常年干燥,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寒冬长、夏热短、昼夜温差悬殊、日照充足、风大沙多;据统计,平均年风沙日数139天,8级以上大风29天,最大风力11级。
沙暴日37天,年均气温7.8℃,无霜期162天,年均降水1l0 mm,而蒸发量则高达2 644 mm,为降水量的24倍,干燥度大于4。
光热资源充足,而水资源严重不足,境内无地表径流产生,当地地表水资源均为客水,唯一的地表水资源是发源于祁连山区汇流入县境内的内陆河——石羊河,是民勤绿洲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命脉。
民勤三面环沙,沙源深广,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荒漠化面积大、危害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绿洲内沙丘星罗棋布,风沙线长达408 km,是一块“无边沙海一叶舟之地”。
全县各类荒漠和沙化土地面积152.53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4.51%,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背景民勤县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南部,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
然而,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复合作用,该县大部分土地已经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荒漠化问题,严重威胁到当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现状据统计,民勤县目前荒漠化面积已经超过2000平方公里,约占县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大部分为沙漠化和半荒漠化。
荒漠化现象对当地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损害,使土地产能逐渐降低,农业口粮产量也开始下降,同时还影响了当地的旅游和生态扶贫产业的发展。
治理目标为了解决民勤地区荒漠化问题,稳定环境和生态系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制定了以下荒漠治理目标:1.建立健全的草原、森林和水源涵养体系,使其与自然环境互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恢复和改善土地、气候和生态系统功能,减缓荒漠化进程。
3.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荒漠生态系统适应能力。
4.改善当地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治理措施为实现上述荒漠治理目标,采取以下措施:草原荒漠化治理1.实施草原禁牧、恢复、保护、种植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防止过度放牧和滥伐引起的铺张占用和过度开垦。
2.加强草原多样性保护和统筹管理,对具有草地植物食物链结构稳定性的种类进行植被改良,编制草牧结合,调整动态平衡,提升草原质量及规模。
水土保持治理1.采取加固、绿化、补植、建渠、筑堤、堆地等措施,在沙丘区域和河岸带广泛开展绿化造林,采取人工防风 belt 等措施控制沙漠化、风蚀等问题;2.实施适度的火山灰和钙质化石灰土地表覆盖措施,增加表土的肥力和保水性,提高土地水分利用率,降低土地侵蚀和沙化率,防止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发。
人工种植与生态修复1.通过人工定植林木、草本、灌木等树种,推广建立人工种植生态体系;2.资源整合采取保护刺梨、种植核桃等经济果品植物,改善种植结构,壮大经济实力;3.采用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如物理土壤改良、化学土壤改良、生物土壤改良、土地平整、抚育草袋植物等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荒漠地区的生态修复。
民勤县盐碱地现状及治理情况报告

民勤县盐碱地现状及治理情况报告民勤县盐碱地现状及治理情况报告一、民勤县基本情况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为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东北与内蒙古接壤,南邻武威市,西南与金昌市毗邻。
地理坐标为东径103°03′—104°02′,北纬38°05′—39°06′。
民勤县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
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年降雨量1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644毫米,干燥度大于5度,年均日照3028小时,年均气温7.7℃,昼夜温差15.2℃;8级以上大风年均达27.8天,沙尘暴年均37.3天,是我国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近二十多年来,随地表淡水来水量骤减,地下水反复提灌浓缩和利用高矿化度地下水灌溉,促使次生土壤盐渍化的逐步增大。
全县耕地盐渍化面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18.7万亩上升到八十年代的30万亩,至目前全县盐碱耕地达到79万亩,在全县18个乡镇均有分布,盐碱化程度略有差异。
由于盐碱地面积的扩大,导致农业产量下降,生态林草退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民勤县土地资源基本情况据2010年国土资源局资料,全县土地总面积2386.05万亩。
其中耕地177.5万亩,占7.40%;园地2.88万亩,占0.10%;林地112.18万亩,占4.7%;草地495.78万亩,占20.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30万亩,占0.8%;交通运输用地11.94万亩,占0.5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8.36万亩,占0.8%;其他用地1549.06万亩,占64.9%。
三、民勤县盐碱地资源情况据调查,我县耕地面积177.5万亩,盐碱地总面积176.07万亩,其中非盐碱耕地98.411万亩,盐碱耕地79.089万亩。
盐碱荒地96.98万亩。
盐碱荒地中无利用价值的盐碱荒地54.21万亩,从目前看全县没有从末开垦利用而有利用价值的盐碱荒地,开垦但已撂荒3年以上的盐碱荒地42.85万亩。
民勤绿洲荒漠化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t纪 5 什 0年代 ,地 下 水 位埋 深 较 景 观 浅 ,大链 的林 木悄 被 分布 于 丘 问 低 地 、
湖畔 及沟渠两 旁 , 盖率 在 8%以上 , 覆 0
半 同 定 的 白 茨 沙 丘 覆 盖 率 也 在 3%左 0
( ) 资源供需 矛盾 H益突出 一 水
水 是 干 旱 区 环 境 因 子 中 最 重 要 最 是 一块 “ 无边 沙 海 一 叶 舟” 地 。 之 特殊 的
植 动 的 影 响 . 态 环境 不 断 恶 化 , 洲 荒 9 生 绿 %的 耕 地 被 流 沙 淹 没 ,昌 宁 北 部 有 近 化 , 被退 化 。
漠 化 危 机 十 分严 重 。
一
3 0公 顷 的 农 田 直 接 受 到 巴 丹 吉 林 沙 0 漠 的危 害 。从 整 体 来 看 . 洲 遭 受 的 袭 绿
珲 .n 鼠 虫 害严 重 、 旱 缺 水 、 度 放 年代 ,平均 人境水量为 57 1 m , 』之 J f 过 . 亿 至 沙 多 ,年 均 风 速 3 3 . / , 以上 大 7米 秒 8级
牧等l 索 ,导致 2 . 夫 1 67万公顷的天然 草
场 退 化 为荒 漠 草场
水 发 , 大 阑 难 极
民勤县气候 属典型 的温带 大陆性
极干 旱气 候 , 有 明 显 的 蒙新 特 沙漠 气 具
枯 萎 和死 ,3 万 公顷 的 茨 、 柳 等 l5 2 红 9 0年代 以来 . 石羊河水量不断减少
天 然 植 被 处 于 死 和 半 死 亡 状 态 ,. 而 且 流域 配 水 失 控 , 3 3 上游 用 水 挤 占 下游 候特征 。境内 日照充足 , 日照时数达 年
【 世纪 9 O年代平 均入境水量 不足 1 风年 发 生 日数 2 . 5 8天 , 多 集 中 在 1 月 且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摘要】土地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已经成为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又以民勤县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已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心声。
通过对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研究,探索土地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探讨土地荒漠化的解决办法,提升国民对土地荒漠化的重视,为当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做点尝试。
【关键词】民勤;土地荒漠化;成因;防治一、研究地概况民勤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干旱荒漠区,位于甘肃河西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石羊河流域的下游,其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沙漠、戈壁和盐碱滩地占据全县总面积的94%,只有沿石羊河一条绿色通道与武威绿洲相连;民勤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植被稀少,水源匮乏,常年忍受干旱和沙尘暴的影响;石羊河可供民勤的用水量逐年下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了2640毫米;目前全县有机井12000眼,年开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而允许的地下水开采量仅为1.5亿立方米;民勤县人口达到32万,而可供居住的绿洲面积仅为878公顷。
由此可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人与环境之间矛盾突出,荒漠化问题的解决非常迫切。
二、土地荒漠化现状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类型有三种,分别是风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
风蚀荒漠化是最严重的一类,除了大面积戈壁,流动沙丘外,固定、半固定沙地普遍存在;盐渍荒漠化的土地地表有白色或灰白色盐结皮,植被以耐盐的盐爪爪、碱蓬、芦苇为主,距地表0~30厘米的土壤盐分在0.5%~1%之间,部分土壤盐分在1%以上;水蚀荒漠化所占比例最小,主要分布在干河床、河滩漫地、山前沟谷冲击洪积扇等,其地表层分布有少量的破碎砾石及其他冲积物。
在红崖山水库建成后,石羊河下游河床断水,植被覆盖率不高,仅有沙枣、怪柳、芦苇和其他禾本科植物。
三、原因分析民勤县土地荒漠化持续数十年,原因涉及很多方面,本文仅就其中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自然因素沙源丰富,地形奇特:民勤县处在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的交汇地带,尤其是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为进入民勤的风沙流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雅布赖风口,夹在两山之间,形成一个长约25千米的狭长地带,为巴丹吉林沙漠流沙进入民勤开辟了通道。
地面植被稀疏低矮:民勤县天然林木几乎没有,幸存的部分天然胡杨林也基本干枯绝迹,保护绿洲耕地而栽植的农田防护林,树种几乎是单一的杨树,容易引起病虫害,到了冬季其防护效益大大降低。
为了改善单一结构的树种和衬砌水泥渠道,杨树防护林带在近几年中砍伐严重,新栽植的樟子松、沙枣等防护林生长缓慢,育区及保护区的植被生长普遍呈衰退状,使得防护效益下降。
大面积的荒漠草场植被稀疏,极易被沙化。
同时,大块的撂荒盐渍化土地无植被,为大风的形成和通过提供了很好的下垫面。
石羊河源头水源涵养功能衰退:石羊河流域的源头天祝藏族自治县,面积7149.8 公顷,人口23万。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代开始的近六十年间,境内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面积由461.16万亩减少到目前的352.0万亩;冰雪线以年均16.8~22.5米的速度退缩;森林覆盖率由43%下降到目前的32.82%;石羊河年径流量已由15.67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10.46亿立方米,供民勤的下泄水量由5.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亿立方米。
本身生态脆弱:民勤县域内没有产生地表径流,依靠石羊河过“水尾田”的日子,这就决定了自身的生态脆弱格局,有水就兴旺,无水就衰败。
自身的植被遭到退化、破坏后,调节小区域气候的功能失调,加剧了水分蒸发。
气候变暖:气候趋于干旱变暖,降水量愈来愈少是大环境下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青藏高原以及祁连山表现得尤为明显,加之祁连山冰雪线和水源涵养林不断退缩和缩小,使祁连山调节区域气候的功能也随之降低。
在这种大格局下,石羊河下游年降水量仅为11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640毫米。
降水与蒸发之间拉开了24倍的差距。
降水对地下水已失去补给功能。
人为因素过度开荒和放牧:民勤县荒漠草场大约有70万公顷,荒漠草场生产力不稳定,受降水量的影响较大。
大面积的荒漠类草场平均产鲜草只有751.83 千克每公顷,放牧牲畜1960年约有5万只左右,到1997年已增至26万只,大量的牲畜增加,使原本生产力低下的草场雪上加霜。
长期以来,各地只追求放牧家畜的存栏数,不注重生态效益和商品率,致使草场承载压力越来越大。
民勤县草场资源经营方式处于传统的自由放牧,只利用不管护,形成了一个靠天养畜的局面,滥牧、抢牧现象十分突出,草原生态受到破坏,草场改良、建设进度缓慢,改良速度跟不上破坏速度,造成大面积的草场成为沙化土地,而这种荒漠地区被毁坏的生态是很难恢复的。
过度开采地下水:民勤地下水允许开采水量为1.5亿立方米,现已达到年开采量5.6亿立方米,年超采量为4.1亿立方米,造成民勤县地下水位每年以0.5m 的速度下降。
由于地下水位几十年持续下降,水资源严重短缺,导致大面积耕地撂荒、沙化,绿洲内部及外围大面积沙生植被枯萎死亡、防风固沙体系加剧衰败、沙丘活化、造林难度加大、人畜饮水困难、土地盐渍化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生态问题。
目前民勤绿洲耕地保灌率只有63.36%,全县已有3.4万公顷耕地因缺水而弃耕沙化。
尤其在石羊河的尾端、民勤绿洲北部的湖区最为严重,2.93万公顷耕地只有0.93万公顷可以耕种,其余的全部撂荒、沙化。
滥樵滥采:在部分交通闭塞、经济贫困地区,廉价的柴草是农村民用燃料的部分或全部来源,过度和不适当的采樵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使沙丘活化,具有一定防护效益的林木被砍光。
民勤县有药用价值很高的甘草、麻黄、锁阳、肉苁蓉等植物,为了扩大财源,增加收入,当地农民乱挖乱采,从1985~1995年间,仅此一项破坏天然植被0.8万公顷。
这种逐年升级的滥樵滥采行为,不仅严重破坏地表天然植被,导致土地沙质荒漠化程度的加重,对资源本身也是毁灭性的破坏。
人口压力超过环境承载力:根据1953年的人口普查,民勤县有人口22万,1990年增至26万,98年初步统计突破28万,如今更是达到了32万,平均每年净增2千左右。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对自然界索取也愈来愈多,从而加剧了脆弱生态地区的条件恶化。
从民勤生态恶化可看出,以民勤现有的水资源,如果不改变大水漫灌方式,养活不了现有的32万人。
石羊河上游筑坝蓄水,改变了生态格局:为了满足武威、凉州市区以及古浪县的工农业用水,在石羊河的8条支流上建了7座水库,虽然对上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改变了自然生态格局,造成下游民勤生态的恶化。
四、防治对策通过对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发现以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人口压力与资源环境相冲突、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植被减少、农作物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故提出相应的对策,力求对当地荒漠化的遏制起到一些帮助。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解决人口问题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数量的控制,二是素质的提高,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出生率,将人口数量控制在人口发展规划范围内;同时,加大人口素质的教育。
单纯控制数量忽视质量,是很难起到减轻荒漠化中的人为因素的作用的。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农、林、牧产业配置:民勤县的土地利用结构急待调整。
第一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耕地多,林地少。
在提高现有土地生产力的基础上,控制耕地数量的增加,对于生产力偏低或下降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牧;优化畜群结构,大力种植优质牧草,减轻荒漠草场放牧压力;严格控制开荒和乱樵乱采。
改革水资源管理措施,形成稳定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利用机制:改革水资源管理措施,形成有利于节水农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滴灌、渗灌技术;调整农作物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节水措施、加快实施跨流域引水工程;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实行优化开采。
建设和改造现有防护林体系:民勤绿洲的防护林予以改造,单一的杨树防护林存在着病虫害、胁地、防护效能有限和耗水大等矛盾。
改造的办法是增加一些经济树种(如枣树)和常青树种(如樟子松),减少对杨树依赖程度,增加经济效益。
整治和改造荒漠化土地:对现有的荒漠化土地进行改造和治理,进一步加大沙漠治理的力度,对雅布赖风口实施治理,减少进入民勤绿洲的流沙源,用现以成熟的麦草网格法、植被法等遏制流沙。
大力植树造林:在石羊河流域沿线探索退耕还林与封山禁牧,扩大造林面积,减少蒸发,提升自身调节小区域气候的功能。
五、结束语有位智者曾言“民勤并非民勤人的民勤,也并非武威人的民勤,而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民勤。
”因为民勤绿洲一旦失守,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就将汇合,武威北部屏障将不复存在,兰州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民勤就是关注我们共有的家园。
参考文献1、魏怀东,周兰萍,徐先英,李亚,丁峰,常兆丰,杨自辉,2003 -2008 年甘肃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干旱区研究》2011年7月第4期2、魏怀东,高志海,丁峰,甘肃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4月第2期3、宫继萍,石培基,魏伟,杨雪梅,吴文婕,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民勤县土地生态风险研究,《土壤通报》2012年10月第5期4、孙丹峰,民勤1988~1997年间土地荒漠化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2月增刊5、刘长才,民勤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期6、柴成武,蒋志荣,徐先英,唐卫东,柴薇薇,李禄军,李彩霞,民勤县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地荒漠化类型判定,《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年6月7、宁立波,杨俊仓,民勤县土地荒漠化遥感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6月第2期8、程玉菲,张新民,胡想全,王军德,民勤县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人民黄河》2009年11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