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沙漠化土地治理调查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概述民勤县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境内,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区,是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
荒漠化是民勤县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困扰,因此制定荒漠治理方案十分迫切。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综合性荒漠治理方案,旨在实现民勤县的荒漠化治理,缓解其环境问题。
方案一:生态恢复民勤县地处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两大沙漠间的过渡带,西部是沙漠、东部是荒山荒漠。
荒山荒漠面积广阔,且多年积淀的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带来的种种影响已经使土地退化成为不育之地。
为了实现治理,可以采取生态恢复的方式,即通过引进一些具有强大修复机制的植被,如退耕还林、退租还林、退牧还林等,大力推进这些生态恢复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可以帮助恢复当地环境,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方案二: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是治理荒漠化问题的关键之一。
民勤县区域面积较大,面对的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地区都需要实施不同的治理方案。
首先,可以开展地形测绘工作,了解地貌、水文、土壤等信息,为治理荒漠问题制定更加具体的计划。
其次,可以通过建设沙漠防护林、修建排水沟等方式,解决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
同时,对于农户,可以推进生态保护支持政策示范带、退耕还林等政策,引导农户采用水懒化耕、荒地改造等方式,有效增加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益。
方案三:科学治沙科学治沙是另一个重要的治理荒漠化问题的方案。
民勤县需要了解荒漠化状况,包括荒漠化类型、程度、演化规律等,制定针对性的荒漠化治理方案。
同时,民勤县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多听群众意见、加强沙漠化监测预警等,不断提高治理荒漠化问题的科学化水平。
方案四:加强法律监管治理荒漠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外,民勤县还应该加强对环境问题的法律监管。
具体来讲,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对荒漠化问题进行规范化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预警、处罚等体系。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舆论监督等方式,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沙漠化防治调查报告

沙漠化防治调查报告一、引言沙漠化是指土地逐渐失去植被并遭受土壤侵蚀,从而变成沙漠的过程。
沙漠化问题严重威胁着地球上各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沙漠化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以帮助制定适当的防治措施。
二、调查背景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问题不仅威胁我国的生态环境,而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选择了某省份的一块沙漠化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三、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了解该地区的土壤状况和植被分布情况;2.确定沙漠化的主要原因;3.采集相关数据,为制定沙漠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四、调查方法1.实地考察:我们深入到沙漠化地区,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调查。
通过走访当地居民、采集土壤样本、拍摄航拍照片等方式,获取了相关数据。
2.数据分析:我们对采集到的样本和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统计,以便更好地了解沙漠化问题的现状。
五、调查结果1.土壤状况:经过对土壤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土壤持水能力较差,富含盐分和砂质成分,缺乏养分。
这使得植物难以生长,从而促进了沙漠化的进程。
2.植被分布情况: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该地区植被覆盖率极低,局部地区几乎没有植被。
这导致风沙侵蚀严重,加速了沙漠化的发展。
3.主要原因:经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该地区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
这些因素导致土地水分流失,植被遭受破坏,最终形成沙漠化。
4.数据统计:我们对该地区的沙漠化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沙漠化区域的面积每年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六、防治措施建议1.植被恢复:通过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工程,可以减少沙漠化的发展。
我们建议在该地区实施大面积的植树造林计划,并采用合适的植物种类,提高植被覆盖率。
2.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减少过度开采的情况,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化问题。
3.土壤保育措施: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合理施肥和增加有机物质含量等方法,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和养分含量。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概述民勤县地处甘肃省西部,是中国干旱区的典型地区,年降水量极少,土地退化、植被退化严重,荒漠化面积高达37.4万亩。
为了解决荒漠化问题,民勤县采取了多种措施,制定了一系列荒漠治理方案。
方案1:人工种植绘制苗圃,加强对树木的培育和养护,提高其成活率。
采取“路树、村树、户树”相结合的种植模式,通过种植杨树、枣树、桃树等树种,加强人工树林建设,以增加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达到防风固沙、固土保持、提高水分子活动能力和改善气候等多重效果。
方案2:实施旱作农业民勤地区气温高,雨量少,旱作农业适应该地区气候条件,能够多次增产。
通过实施旱作农业,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与防护林等多种功能作物,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方案3:荒漠防护林带针对荒漠化发生较重的地区,开展荒漠防护林带建设,通过在沙区植物去除和退耕还林,把荒漠化改为防护林带,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方案4:实施水土保持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如在荒漠化地区进行荒漠退化防治,通过加强沟道及植被建设等方式,改变区域内植物组成结构和分布格局,减少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
方案5:实施绿色扶贫民勤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借助荒漠治理机会,通过实施多种绿色扶贫措施,发展特色农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结论通过以上几种治理方案的实施,民勤县取得了显著成效,荒漠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提升。
但是,荒漠化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种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才能逐步取得成功。
民勤绿洲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民勤绿洲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马尚有,白生才,张龙儒(民勤勤锋林业实验站,甘肃民勤 733300)摘要:民勤绿洲生态脆弱,生物能量低,沙化、荒漠化面积较大,是全省乃至全国风沙、荒漠化危害最严重县份之一,探究生态劣变因素,分析目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民勤客观实际提出民勤荒漠化防治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民勤;荒漠化成因;防治对策1 自然概况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除西南一角与金昌、凉州区绿洲相接外,其余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包围,是一个典型半封闭内陆荒漠区。
地理位置在东径103°02′~104°02′,北纬38°05′~39°06′之间,全县辖18个乡镇,244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总土地面积1.6万km2,其中沙漠、戈壁、剥蚀山地和盐碱滩地面积1.45万km2,占总面积的90.9%,绿洲面积0.15万km2,仅占总面积的9.1%。
民勤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的蒙新沙漠气候特征,风大沙多,干旱缺水。
气候特点是常年干燥,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寒冬长、夏热短、昼夜温差悬殊、日照充足、风大沙多;据统计,平均年风沙日数139天,8级以上大风29天,最大风力11级。
沙暴日37天,年均气温7.8℃,无霜期162天,年均降水1l0 mm,而蒸发量则高达2 644 mm,为降水量的24倍,干燥度大于4。
光热资源充足,而水资源严重不足,境内无地表径流产生,当地地表水资源均为客水,唯一的地表水资源是发源于祁连山区汇流入县境内的内陆河——石羊河,是民勤绿洲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命脉。
民勤三面环沙,沙源深广,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荒漠化面积大、危害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绿洲内沙丘星罗棋布,风沙线长达408 km,是一块“无边沙海一叶舟之地”。
全县各类荒漠和沙化土地面积152.53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4.51%,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背景民勤县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南部,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
然而,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复合作用,该县大部分土地已经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荒漠化问题,严重威胁到当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现状据统计,民勤县目前荒漠化面积已经超过2000平方公里,约占县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大部分为沙漠化和半荒漠化。
荒漠化现象对当地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损害,使土地产能逐渐降低,农业口粮产量也开始下降,同时还影响了当地的旅游和生态扶贫产业的发展。
治理目标为了解决民勤地区荒漠化问题,稳定环境和生态系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制定了以下荒漠治理目标:1.建立健全的草原、森林和水源涵养体系,使其与自然环境互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恢复和改善土地、气候和生态系统功能,减缓荒漠化进程。
3.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荒漠生态系统适应能力。
4.改善当地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治理措施为实现上述荒漠治理目标,采取以下措施:草原荒漠化治理1.实施草原禁牧、恢复、保护、种植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防止过度放牧和滥伐引起的铺张占用和过度开垦。
2.加强草原多样性保护和统筹管理,对具有草地植物食物链结构稳定性的种类进行植被改良,编制草牧结合,调整动态平衡,提升草原质量及规模。
水土保持治理1.采取加固、绿化、补植、建渠、筑堤、堆地等措施,在沙丘区域和河岸带广泛开展绿化造林,采取人工防风 belt 等措施控制沙漠化、风蚀等问题;2.实施适度的火山灰和钙质化石灰土地表覆盖措施,增加表土的肥力和保水性,提高土地水分利用率,降低土地侵蚀和沙化率,防止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发。
人工种植与生态修复1.通过人工定植林木、草本、灌木等树种,推广建立人工种植生态体系;2.资源整合采取保护刺梨、种植核桃等经济果品植物,改善种植结构,壮大经济实力;3.采用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如物理土壤改良、化学土壤改良、生物土壤改良、土地平整、抚育草袋植物等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荒漠地区的生态修复。
民勤县盐碱地现状及治理情况报告

民勤县盐碱地现状及治理情况报告民勤县盐碱地现状及治理情况报告一、民勤县基本情况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为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东北与内蒙古接壤,南邻武威市,西南与金昌市毗邻。
地理坐标为东径103°03′—104°02′,北纬38°05′—39°06′。
民勤县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
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年降雨量1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644毫米,干燥度大于5度,年均日照3028小时,年均气温7.7℃,昼夜温差15.2℃;8级以上大风年均达27.8天,沙尘暴年均37.3天,是我国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近二十多年来,随地表淡水来水量骤减,地下水反复提灌浓缩和利用高矿化度地下水灌溉,促使次生土壤盐渍化的逐步增大。
全县耕地盐渍化面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18.7万亩上升到八十年代的30万亩,至目前全县盐碱耕地达到79万亩,在全县18个乡镇均有分布,盐碱化程度略有差异。
由于盐碱地面积的扩大,导致农业产量下降,生态林草退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民勤县土地资源基本情况据2010年国土资源局资料,全县土地总面积2386.05万亩。
其中耕地177.5万亩,占7.40%;园地2.88万亩,占0.10%;林地112.18万亩,占4.7%;草地495.78万亩,占20.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30万亩,占0.8%;交通运输用地11.94万亩,占0.5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8.36万亩,占0.8%;其他用地1549.06万亩,占64.9%。
三、民勤县盐碱地资源情况据调查,我县耕地面积177.5万亩,盐碱地总面积176.07万亩,其中非盐碱耕地98.411万亩,盐碱耕地79.089万亩。
盐碱荒地96.98万亩。
盐碱荒地中无利用价值的盐碱荒地54.21万亩,从目前看全县没有从末开垦利用而有利用价值的盐碱荒地,开垦但已撂荒3年以上的盐碱荒地42.85万亩。
民勤绿洲荒漠化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t纪 5 什 0年代 ,地 下 水 位埋 深 较 景 观 浅 ,大链 的林 木悄 被 分布 于 丘 问 低 地 、
湖畔 及沟渠两 旁 , 盖率 在 8%以上 , 覆 0
半 同 定 的 白 茨 沙 丘 覆 盖 率 也 在 3%左 0
( ) 资源供需 矛盾 H益突出 一 水
水 是 干 旱 区 环 境 因 子 中 最 重 要 最 是 一块 “ 无边 沙 海 一 叶 舟” 地 。 之 特殊 的
植 动 的 影 响 . 态 环境 不 断 恶 化 , 洲 荒 9 生 绿 %的 耕 地 被 流 沙 淹 没 ,昌 宁 北 部 有 近 化 , 被退 化 。
漠 化 危 机 十 分严 重 。
一
3 0公 顷 的 农 田 直 接 受 到 巴 丹 吉 林 沙 0 漠 的危 害 。从 整 体 来 看 . 洲 遭 受 的 袭 绿
珲 .n 鼠 虫 害严 重 、 旱 缺 水 、 度 放 年代 ,平均 人境水量为 57 1 m , 』之 J f 过 . 亿 至 沙 多 ,年 均 风 速 3 3 . / , 以上 大 7米 秒 8级
牧等l 索 ,导致 2 . 夫 1 67万公顷的天然 草
场 退 化 为荒 漠 草场
水 发 , 大 阑 难 极
民勤县气候 属典型 的温带 大陆性
极干 旱气 候 , 有 明 显 的 蒙新 特 沙漠 气 具
枯 萎 和死 ,3 万 公顷 的 茨 、 柳 等 l5 2 红 9 0年代 以来 . 石羊河水量不断减少
天 然 植 被 处 于 死 和 半 死 亡 状 态 ,. 而 且 流域 配 水 失 控 , 3 3 上游 用 水 挤 占 下游 候特征 。境内 日照充足 , 日照时数达 年
【 世纪 9 O年代平 均入境水量 不足 1 风年 发 生 日数 2 . 5 8天 , 多 集 中 在 1 月 且 1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背景民勤县位于甘肃省酒泉市东南部,是中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县,被誉为“中国的撒哈拉”。
长期的过度耕作和滥伐森林等人类活动,加上气候变化等因素,使得该地区的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给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因此,为了解决民勤荒漠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与防治措施。
治理方案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治理荒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民勤县的荒漠化治理中也不可遗漏。
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广植防护林带,利用防护林带形成屏障,截留风沙,降低沙霾颗粒的含量,改良土壤,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原耕地上广植土地荒漠化树种。
栽植荒漠土地树种如榆树等,可以改善土地质量,形成固定沙丘,增强土壤保水性和保肥性,恢复地表覆盖,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安装防风固沙设施安装防风固沙设施是治理荒漠化的必要措施。
对于民勤县的荒漠化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主要道路两侧、村子周边等重点区域安装风力发电机,制造充足障风,从而起到固沙护林的目的。
•在沙漠边缘种植防风林,建设防护网,使得沙漫进村庄的几率降低,缓解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沙漠治理机械化为了减轻民勤县居民艰苦辛劳的人工治理负担,可以引进沙漠治理机械化装备,提高土地治理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调动广大群众的治沙热情,建立起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沙漠治理格局。
推广节水技术民勤荒漠化的原因之一就是水资源长期缺乏。
因此,为了在治理荒漠化的同时,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需要在治理工程中广泛推广节水技术:•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方式代替传统的灌溉方式。
•建立蓄水池系统,收集梅雨季节的雨水,以便在其他季节里进行灌溉。
结论通过综合运用以上措施,可以对民勤县的荒漠化问题进行治理和防治,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目的。
但这仅仅是开始,我们也需要在各方面合理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合下,把治理荒漠化工作持续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勤县沙漠化土地治理调查
电信0902班王晟玮
一、实践背景:
甘肃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
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沙化面积和荒漠草原枯死面积逐年扩大,北部沿沙漠地区灌草植被逐年退化,沙漠以每年8~10m的速度向绿洲推进,绿洲已由过去的阻沙天堑变成沙源,水干风起,沙逼人退。
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四大发源地之一。
面对着逐渐加重的沙漠化危机,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防治。
政府的防沙治沙实际上只是对沙漠化土地进行治理。
初期目标是从总体上扼制住沙漠化的继续扩展,长期目标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对沙漠化土地逐步加以治理和开发利用。
二、实践目的:
在采访与调研过程中,以民勤为实践基础点,了解西部沙漠化状况,沙漠化引起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以及当地政府和人民采取的应对措施。
三、实践内容:
一、民勤县现状
沙产业示范生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原则,在勤锋滩建成以新品种引繁、沙生苗木繁育栽培、畜禽养殖、高效节水农业为主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园区2600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4座,无公害鲜食葡萄200亩、红枣460亩、特色果品50亩、中宁枸杞示范区50亩,绿色植物引种繁育380亩,梭梭接种肉苁蓉试验示范区150亩,沙漠植物多样保护园建设100亩;建设完成高效生态节水农业示范园700亩;整修道路7.3公里,绿化8公里。
园区的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初步发挥,逐渐成为全县沙产业发展的窗口和样板。
沙漠化防治成效显著。
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80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90万亩,封育成林面积76万亩,在绿洲边缘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42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治理风沙口191个,森林覆盖率由70年代的4.3%提高到现在的10.68%。
绿洲外围及沿线防风固沙绿色屏障逐步形成,绿洲内部农田林网配套完善,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初具规模。
二、民勤县发展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北侧的石羊河流域下游,地理坐标在东经103°2′—104°2′,北纬38°5′—39°6′之间,东、北、西三面环沙,国土面积的94.5%为荒漠区,是一块典型的沙漠绿洲,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发展沙产业具有无可替代的典型性。
2、光热资源丰富。
民勤县深居内陆沙漠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明显的沙漠气候特征。
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28小时,作物生长期(4—9月)每天光照达8.9小时。
光辐射强,年太阳辐射总量137.22千卡/平方厘米。
年平均气温7.8℃,盛夏大于或等于30℃的日最高气温天数平均为49天/年。
平均气温日较差15.2℃,最大日较差32.3℃,大于或等于10℃有效积温3256℃,全年无霜期157天。
丰富的光热资源和显著的日温差,十分有利于太阳能高效转化为叶绿素。
三、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
收为根本,按照“禁开荒、慎用地、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全力培育畜牧、棉花、蔬菜、蜜瓜、饲草、粮油、林果、药材这八大主导产业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充分利用生物的光合转化潜力,最大限度地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
(二)总体目标
1、农业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作物的光合作用潜力进一步发挥。
畜牧、棉花、饲草、瓜果、茴香、林果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产业基本形成规模化和一体化经营格局,农业用水量明显减少,生物的光合潜能充分发挥,太阳能得到高效转化;草食畜、辣椒、洋葱、中药材、食葵等特色产业成为民勤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沙产业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显现。
到2007年,全县沙产业辐射带动农户占全县农户的60%以上;直接参与经营的农户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全县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达到50万亩,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总产量的80%以上。
四、政府措施:
1、生物节水增产技术
①主要农作物覆膜栽培节水增产技术
②新型节水增产种植技术
小麦+玉米新式带田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
甜菜地膜垄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③棉花“矮、密、早、膜”栽培技术
④优良节水高产品的选育
2、肥田沃土工程技术
①生物菌肥堆腐还田技术
②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微肥施用技术
③绿肥改良土壤技术
3、农牧结合的技术体系
除常规的草粮轮作、草粮间作等复种农艺措施外,重点实施高产、节水优良牧草品种的培育和引种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组装。
通过试验,加拿大苜蓿和新疆大叶苜蓿在该区生长迅速,并且,采用合适的刈割方式,适时灌水。
4、主要新技术的引进与组装
节水灌溉技术。
包括滴灌、渗灌、微喷灌和盐水净化灌溉技术。
太阳能高效转化技术。
包括日光温室、地膜、小拱棚、太阳能暖房等技术。
沙生经济植物栽培利用技术。
包括沙漠地区特有的技术上已经成熟的甘草、沙葱、肉丛蓉、中宁构杞的栽培和加工利用技术。
五、问题
1、群众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认识不明确,存在依靠政府心理,应对市场存在侥幸心理。
2、实用技术服务不到位,缺少专业技术指导人员。
3、农副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分离不够,果园管理粗放,品种老化,生产者技术水平普遍不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
六、启示
1、选取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2、以科技为先导,努力提高科技含量。
3、尽快在民勤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进行生态系统的详细系统监测与评价。
4、加强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以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综合治理力度,调整经济结构,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途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维护绿洲永续生存和发展。
注:数学与统计学院程洁,樊元元,陈帅,张璐,沈露,金懿伟,荣丹同学及民勤县政府,气象局提供了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