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与防治_教案1

土地荒漠化与防治_教案1

土地荒漠化与防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土地荒漠化含义,类型,分布,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2)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土地荒漠化类型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各种类型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自然和人文因素等多方面分析荒漠化发展的原因,因地制宜地分析不同荒漠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防治的策略和措施。

2.根据不同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视频,自然引出《土地荒漠化》主题。

多媒体展示4幅图片,(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土地盐碱化),引出本课探究问题。

(师)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是指气候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和土地盐碱化)。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分析一般环境问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不同类型的土地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石漠化2.红漠化3.土壤盐碱化4.土地沙漠化

三、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1 / 1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全球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GE的计算方法,学会基本的地理测量方法; (2)应用GE提供的卫星地图,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学会思考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与分析,并能利用实证的方法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4)能使用GE来看地球任一地区地形坡面图的方法; (5)能利用GE的历史图层,跨时空来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意识到并关注中国沙尘扩展的问题,加强对国家归属感和认识中国的热忱;(3)意识到环境的转变及其对人文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4)对世界其它地方的民众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表达同情; (5)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愿意为更美好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 教学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环境: (1)网络教室,至少15—20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2)教室内的电脑装有GE6.0软件; (3)教室内有投影仪,教师的电脑装有能够控制学生的电脑的软件; (4)教室内的电脑配置大约 3—4 人一台,电脑与电脑之间留的间隔大一些,便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楼兰古城: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位于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与汉唐文化密切相关。鼎盛时期人丁兴旺、车马喧闹,然而在公元 4 世纪,楼兰文化戛然而止。古时的楼兰曾经是沙漠中的绿洲,树木参天,水草丰盛,居民以渔牧为生,是屯田的场所,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今看到的景象——一片荒漠。 [讲授新课] 什么是荒漠化?顾名思义:“化”在中文中是一种使动用法,“荒漠化”可理解成“使……变成荒漠”,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其表现有下面几种: 1.石质荒漠化: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2008年 2009年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

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本章主要是研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 继续发展 ↓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2.荒漠化(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 生盐渍化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渍)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气候类型范围: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沙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樊胜岳对此颇为关注。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久治效不显,措施要反思,应拓展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努力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危害;引言: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 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 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因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 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 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 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 1.1现状。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 1.2危害。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 2 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 2.1自然因素。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由 于一些省份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一、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三、土地荒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河北省坝上地区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3、自然灾害加剧

浅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浅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摘要: 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治理;沙障;沙生植物;灌溉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 主要成因 1.1.2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3]。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Dregne等人于1991年对全球荒漠化进行了新的评估[6],得出在全球范围内由荒

漠化造成的损失为422.08亿美元,其中灌溉农业损失107.85亿美元,旱作农业81.89亿美元,草原232.34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1亿元[7]。 2 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 防风固沙 2.1.2 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9],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2 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11]。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2.3 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防治》 科目地理年级高二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关键,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了解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2. 通过创设宽松开发的探究氛围,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效而科学的案例分析方法。 3. 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荒漠化的表现,学会用几个关键词描述荒漠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术语表达地理现象、过程或地理问题的能力。 2. 读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 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分析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形成的原因,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资源(1)学生已有知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修2环境问题 (2)已有能力:能分析简单案例,阅读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3)、课本P18 活动,P19 阅读,P21活动,整理为案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拓展 (4)、网上搜集过度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图片资料, 教学活动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演示:荒芜的草场黄沙裸露,羊儿啃着孤零零的枯草,大风吹动着流沙将道路淹没,流动沙丘正步步向村庄逼近。 师:1. 判断画面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 2. 该环境问题在我国哪个地区最为突出?(西北地区) 生:学生回答略。 活动:我给同学们出示五个提示,答案三个字。 题目:提示一土地退化提示二干旱半干旱地区提示三气候因素提示四人类活动提示五沙漠化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关于荒漠化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制止沙漠扩张、绿化沙漠已成为21世纪人类争取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首要问题。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大全一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鲁东大学 地理与规划 学院20 -20 学年第 一 学期 《 地理中国 》课程论文 课程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正文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 要】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现象,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它不仅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而且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遭致连年饥荒。论文主要阐述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土地沙漠化所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 成因; 现况; 防治策略 【正 文】 1荒漠化的定义 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 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所以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他三个是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环境污染。 2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以及现状 目前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在我国西部,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 2.1西北地区现状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2.2西南地区现状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

高二地理必修三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隶属于地理必修三,是对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学内容的应用。 2、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区域地理的学习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在区域中解决地理问题,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具备的,但是在具体分析区域的过程中,区域研究的方法比较陌生,需要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荒漠化的含义,注意区分荒漠化的三种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 会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不同人为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并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四、教学重难点 1、区域定位分析方法的运用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一般方法总结与运用。 五、计划学时: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设问法、换位思考法 七、教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③必修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关于土地荒漠化现象的类型和防治

关于土地荒漠化现象的类型和防治摘要: 关键字:

1.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及分类 1.1土地荒漠化的概念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土壤是孕育生命的根基。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土壤层,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荒漠化,就是指这一层土质的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1994年《联合国防止荒漠化公约》中提出了其基本概念,“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①这是对于荒漠化的广义概念。狭义的荒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1.2土地荒漠化的类型 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土地沙质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及技术性土地荒漠化。 土地沙质荒漠化 是指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沙漠边缘,除自然原因外,可能与过度放牧过度耕作烧柴 问题等,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或衰竭。沙漠化是荒漠化最主要的类型,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荒漠化。此类荒漠化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风蚀荒漠化 风蚀荒漠化是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及土地生产力水平降低的环境退化过程。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沙尘暴是一种在风蚀荒漠化分布区常见的天气现象,是衡量一个地区荒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形成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沙尘暴在我国境内的源地主要位于西北地区及内蒙古的西部、中东部,与我国风蚀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基本一致。 ①李香云,王立新,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2004年2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江中学高二地理组李海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前滚动播放景观图片,沙漠化、 石漠化、红漠化。提问学生:对图 片有什么印象? 感受情境 自由回答 以有震撼力的图 片让学生明确荒 漠化的危害性, 学生受到视觉上 的冲击,引起学 习兴趣。 新课教学荒漠化的 概念 图片中的村庄被荒漠包围,大家担 心有一天会被沙漠吞蚀。这种过去 能生长植物,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 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很遗憾,那就 出现荒漠化了。什么是荒漠化呢? 概念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要求同学 们在书上找到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 就学生回答的情 况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在书上勾出 概念 学生自主探讨, 激发主动学习热 情 学生能将概念落 实到书,能对概 念准确地理解 老师强调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 化”。什么是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原 来可以长植物,现在不能了。包括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以通俗的语言让 学生理解离我们 生活较远的、枯 燥的概念。 以图片展示三种表现形式: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所涉及的地区,我们以后都会有学 习。可知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学生通过图片有 直观的认识,初 步了解这些荒漠 化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 通过对概念的辨 析,克服学生的 思维定势,加深 对地理概念的理 解承转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有1/4的陆 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学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 的位置、 范围 干旱为主 的自然特 征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承转提问: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 大致和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吻合?贺 兰山、祁连山呢?从中国降水分布 规律来看,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贺兰山以西小于200mm, 塔里木盆地内更是年降水量小于 50mm,那里的人常常会几年不见下 雨。可见整个西北越往西降水越少, 学生读图,回答 西北地区与其它 地区的分界线。 包含的地形区、 省区:内蒙、宁 夏、甘肃、新疆 与老师一起回忆 中国地形、等降 水量线分布、干 湿地区等旧知, 从而获取新知 系统分析前,回 忆旧知,作必要 的基础知识铺垫 既让学生获取新 知,同时也复习 了旧知识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我国的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1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我国干旱区地域辽阔,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别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公布),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 2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 2.1荒漠化发展的气候因素 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发展;二是年降雨量分布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我国北方地区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增加了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四是我国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西北风盛行,与大片农耕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时间同步,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外营力条件。 2.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2.1.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人口约40万人,到1997年该区人口已增长到87?3万人,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2.1.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带。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景观生态和系统层次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脆弱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很容易被打破。 2.1.3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发展 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原因首先在于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因素则往往是诱发和推动因素。例如:近10 a北方的干旱化,其原因主要是降雨的减少,但对这一地区来说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地表水在上游被劫夺和对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可能成为主因。 2.1.4全社会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 人类需求和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同时,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导致荒漠化土地发展的原因。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使耕地挤占了牧场,草原面积缩小;牧畜数量增加,使草场严重超载;草场超载的结果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加上牲畜的反复践踏,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迅速发展。 3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特点 3.1 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

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总是听大人们讲:某某地方的土地又荒漠化了;某某地方又被列入了沙漠地带!都是那儿的土地太贫瘠了!一定是那地方的经济不够发达……每次听到这样的议论,我都会为之心头一震:土地荒漠化?这能怪土地的贫瘠吗?这能怪经济的匮乏吗?对于这样的议论,我都会非常生气。 后来,我查了资料,原来土地荒漠化又称为土地沙漠化、土地退化、沙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我国土地荒漠类型:土地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我国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非常大: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虽然沙漠化的产生是从植被破坏产生土壤风蚀开始的,但沙漠化的治理却不能仅仅限于种树种草,而是要从解决沙漠化土地上过重的人口压力出发。 对此,我们有什么对策呢? 首先,种树种草与提高农田产量同步进行。通过施用高新技术、改造生产要素组合条件,提高未沙漠化土地粮食产量,使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发生跃升,从而减缓或消除人口压力。与此同时,施行退耕

还林还草,推广应用沙地造林和农田防护林带技术,初步建立起防沙体系,使沙漠化土地初步得到治理。值得注意的是,种树种草和沙漠化土地承载力的跃升应同步进行。前者离开了后者,沙漠化的治理由于没有去除沙漠化的根源,而效果不佳;后者离开了前者,在强烈风蚀下不可能实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可调节水肥因子在技术上具备了越来越大的可操作性,从而为沙漠化治理开发中新技术的使用,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对作物的优质高产提供了保障。沙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所致,是对该系统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强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的结果。以往,一手植树种草,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沙漠化,另一只手却破坏荒漠生态系统,制造新的沙漠化土地。事实上,正是由于荒漠生态系统的破坏,尽管我们营造了“三北”防护林,实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却仍然未能在整体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张的步伐。可以说,近半个世纪来,沙暴频频的真正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小环境的局部改善,抵消不了大环境的整体逆变。 有鉴于此,有必要调整防沙治沙战略,从片面重视发展人工植被转到积极发展人工—天然乔灌草复合植被;从单纯保护绿洲到积极保护包括绿洲在内的整个荒漠生态系统。只有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扭转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动局面,也才能切实有效地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生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