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5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合集下载

重庆师范大学生态学本科重点总结

重庆师范大学生态学本科重点总结

生态学-夏继刚§ 0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Haeckel 海克尔 1866提出2.生态学研究对象 4个组织层次个体:强调个体适应性种群:强调数量特征群落:强调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等生态系统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水分氧气 CO2 事物和其他生物等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他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2.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并非等价其中年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性作用(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不同强度),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虽然不等价但是都很重要不能由另外一个因子替代),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

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4.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因子过量时,例如过高的温度,过强的光或过多的水,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5.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6.耐受性定律:美国Shelford1913: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程度的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二者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8.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第二章能量环境1.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7.1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7.1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1~4 9 5~8 10
基因重组的实质是原有基因的“重新搭配”——参入重组的 基因其内部分子结构仍是“完好无损”的,即仍为旧基因, 只不过重组产生了“新基因型”而已。
考纲考点解读 知识网络体系 三年高考经典 考点知识扫描 重点难点突破
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 C.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 D.非等位基因间都可以发生重组
【解析】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在有 丝分裂的过程中不能发生;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 位基因间不一定能发生重组。 【答案】B
名校模拟演练
1~4 9 5~8 10
1.基因重组中染色体的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 单体交叉互换;如果是非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互换,则属于染 色体结构的变异。
考纲考点解读 知识网络体系 三年高考经典 考点知识扫描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1~4 9 5~8 10
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③甲、乙两图中 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 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 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由甲图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序变化可知,染色体发生 了结构变异,该变异既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也可以发 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乙图表示在有丝分裂后期,因染色体 没有平均分配而导致的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 数目变异均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 【答案】C
第七单元
变异、育种与进化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高端数据库
考纲考点解读 知识网络体系 三年高考经典 考点知识扫描 重点难点突破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

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说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四周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构成的复合体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必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全部合适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含岩石圈上层、所有水圈和大气圈的基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集体四周全部的总和,包含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集体生计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域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天气:大环境中的天气称为大天气,是指离地面 1.5 米以上的天气,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毗邻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天气: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 1.5 米之内的天气。

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种类的调理。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品和其余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集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不是等价的,此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余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计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凑近或超出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挡其生计、生长、生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基础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基础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基础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基础生态学理论课教学大纲[课程目标] 通过基础生态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态与热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以及勇于探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奥秘。

[学时安排] 总学时36,每周2学时。

[教学内容]绪论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我们能够把自然界分为两大类:生物与非生物。

这两大类几乎总是可区别、可分开的,但它们又不能彼此孤立地存在。

生物依赖于环境,它们必需与环境连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需适应于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又影响环境,改变了环境的条件,生物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统一的整体。

在这第一部分中,共分三章,主要阐述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温度和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不同光制与极端温度的适应、水的特殊性质以及生物如何调节体内水和溶质的平衡、氧与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火的生态作用及管理。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学涉及生物与它们的环境,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生物的分布与多度,生物的生存又影响了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生态作用规律和机理。

第二章能量环境太阳表面以电磁波的形式不断释放的能量,即太阳辐射或太阳光。

太阳辐射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于植物体内, 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

太阳辐射又温暖了地球表面,使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和繁衍,并对生物的分布起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光和温度组成了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第三章物理环境水、大气、土壤是另一类生态因子,它们构成有机体生活的空间或栖息地,成为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

同时,它们又为生物体的组成需要提供了常量元素(如碳、氢、氧、磷、硫、铁、钾、钠、钙等)与微量元素(如铬、钴、氟、铝、硒、锌、碘等)。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卷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卷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卷班级:姓名:总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市场上常见的虾有河虾、对虾、龙虾、皮皮虾等。

2020年11月,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填补节肢动物进化空白的化石——章氏麒麟虾,它身体分节,有五只眼睛和坚硬的壳,与现在的虾相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化石的大量发现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充分证据B.如今世界上生活的各种虾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淡水中的河虾和海水中的龙虾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在皮皮虾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2.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范围大于物种,一个种群可包含几个不同的物种B.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及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均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要形成生殖隔离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生物的进化3.生物的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生物适应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还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B.拉马克认为适应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C.适应具有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的不断变化相矛盾D.达尔文认为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4.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突变是指基因突变B.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个体的表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6.部分个体从原来的区域散播出去并成为一个新的种群的建立者,这些“先驱者”并不会携带它们原有种群的所有基因。

生态学

生态学

生态学张碧鹏2010212872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答: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体的集合,该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着得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2.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答:我国人口现状的年龄锥体属于典型的金字塔锥体,基部宽顶部狭,表示人口数量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

在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基础上,人的存活曲线为Ⅰ型曲线凸型幼儿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低,在接近生命寿限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所以人口增长呈上升趋势,从r=ln R0/T来看,r随R0增大而增大,随T增大而变小,据此式,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有两条途径:①降低R0值,即使世代净增殖率降低,这要求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②增大T值,可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者晚婚来达到。

3.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个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答: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该理论又分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和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因此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

作为对立面,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强调食物因素对种群调节的作用,种群的调节取决于食物的量也取决于食物的质。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的研究者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他们认为种群自身的密度变化影响本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成熟、迁移等种群参数,种群调节是各物质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能带来进化上的利益。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代-魏伯格定律 哈代 魏伯格定律(Hardy魏伯格定律 Weinberg frequencies) • 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 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 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 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 这种状态被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设二倍体个体的染色体某一座位有二对等 位基因,记为A1和A2;假如种群基因库中 有50%A1和50%A2,那么其基因型频率将 是25%A1A1,50%A1A2和25%A2A2。如果 没有其他别的过程干扰基因平衡,则随机 交配将保持这个基因型频率在世世代代中 不变。
•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上的差异或区别 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上的不同 自然选择过程的基础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具有同样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那 么就没有自然选择,这样的基因型之间,可以称为选择 中性。 • 因此,自然选择只能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和生育能力的、 因此,自然选择只能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和生育能力的、 遗传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 遗传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
• 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 剧下降,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这个过 剧下降 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这个过 程叫遗传瓶颈 程叫遗传瓶颈 • 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 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 从而产生建设者种群 移植者的基因型 从而产生建设者种群 • 由于移植种群和母种群有不同的选择压力 使建设者种群与母 由于移植种群和母种群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设者种群与母 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奠基者效应 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 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 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
假定A 纯合个体具有最高的适合度, 假定A1A1纯合个体具有最高的适合度,W11=2, =2, =1.75, =1.5。可以设想A W12=1.75,W22=1.5。可以设想A1是新产生的 突变,新产生的A 突变,新产生的A1基因在开始时的基因频率是 很低的,例如p =0.0001,那么A 很低的,例如p0=0.0001,那么A2基因频率 =1假定种群大小在开始时为N =1000, q0=1-p0。假定种群大小在开始时为N0=1000, 那么随时间的推进,预测N 的变化。 那么随时间的推进,预测N和p的变化。
w11=W11/2=1 w12=W12/2=0.5 w22=W22/2=0.25
值间的最大差值,即选择系数s 上例中, =1②然后找出w值间的最大差值,即选择系数s。上例中,s=10.25=0.75。 0.25=0.75。
• 遗传漂变的强度决定于种群大小,种群越大,遗传 遗传漂变的强度决定于种群大小,种群越大, 漂变越弱;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强。 漂变越弱;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强。种群大小的 倒数,可以用作遗传漂变强度的指标。 倒数,可以用作遗传漂变强度的指标。
时的总合子数: (3)估计 时的总合子数:以各基因型的存活成熟个 )估计t+1时的总合子数 体数分别乘以各自的生育力,然后相加, 体数分别乘以各自的生育力,然后相加,即: Nt+1=m11l11(pt2Nt)+ m12l12(2ptqtNt)+ m22l22 (qt2Nt) Nt+1=(pt2m11l11+ 2ptqtm12l12+ qt2 m22l22)Nt 时合子中A (4)估计 时合子中 1和A2的基因数 )估计t+1时合子中 基因数=(2)m A1基因数=(2)m11l11pt2Nt+ (1)m12l122ptqtNt 基因数=(2)m A2基因数=(2)m22l22pt2Nt+ (1)m12l122ptqtNt
如果在等位基因中,有一个是隐性致死基因,果蝇( 如果在等位基因中,有一个是隐性致死基因,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则自然选择将逐渐地从基因库中淘汰这些致死 melanogaster),则自然选择将逐渐地从基因库中淘汰这些致死 性基因。实际观察结果与按模型预测的很接近。 性基因。实际观察结果与按模型预测的很接近。
第5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一、生物种的概念 Mayr(1982):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 :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 单元生殖上隔离),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单元生殖上隔离),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 在大种群中,后代易于保持原来的遗传结构, 不大容易发生偏离。 • 如果种群很小,遗传结构就很可能发生偶然 的变化,某个基因或基因型可能从种群中消 失。遗传漂变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就是指基因频 遗传漂变 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 例如:只有一个杂合的A1A2自交植株的种群
• 广布种的形态、生 广布种的形态、 理、行为和生态特 征往往在不同地区 有显著的差异, 有显著的差异,称 为地理变异
• 表现型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叫渐变群 表现型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叫渐变群 • 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不连续,或物种种群隔离, 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不连续,或物种种群隔离, 则会形成地理亚种 则会形成地理亚种
变异、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地理亚种: 适合度(fitness) :以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生殖力乘以存活率算出, 适合度 如果以W表示适合度,m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力, l表示基因 型个体存活率,则W = ml。 变异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的基础。 自然选择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 遗传漂变 遗传漂变的强度决定于种群大小,种群越大,遗传漂变越弱; 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强。 种群大小的倒数,通常用作遗传漂变强度的指标。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进化动力(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进化动力(evolutionary forces) )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 两种进化动力。 选择系数 (s) = 1 – 相对适 合度(w)。 漂 变强度 : 种群 大 小 的 倒数。1/N
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遗传瓶颈: 遗传瓶颈: 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同样会在种群大小经 历一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瓶颈。 建立者效应(奠基者效应 : 建立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 在新建同类群的时候,由于抽样引起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物种的特点: 物种的特点
• 生物种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态、行为、 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分类阶 元 • 物种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 • 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集合。 • 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二、物种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1,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基因、
基因:是带有可产生特定蛋白的遗传密码的DNA片段。 基因 基因是成对结构,由两个等位基因构成。等位基因在 染色体上占据的位置叫座位,二倍体生物个体在每个 座位上有两个等位基因(相同或不同)。 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组和等位基因叫做基因库 基因库。 基因库 种群内每个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叫基因型频率 基因型频率。 基因型频率 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
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
• 自然选择强度决定于适合度的不同,W值之间区别越大,自 自然选择强度决定于适合度的不同, 值之间区别越大 标是选择系数 选择系数, 然选择强度就越高。表示自然选择强度的指标是选择系数, 表示。 以s表示。 表示 • 其计算: 其计算: 取最大的W 并以它除所有W 得相对适合度, ①取最大的W值,并以它除所有W值,得相对适合度,通常 以小写w表示 例如W =2, 表示。 =1, =0.5, 以小写 表示。例如W11=2, W12=1,W22=0.5,则其相对 适合度分别为
基因在基因库中的频率, (5)估计 时A1和A2基因在基因库中的频率,可 )估计t+1时 直接将A 的基因数分别除基因总数。 直接将 1和A2的基因数分别除基因总数。基因库中 的基因总数是2N 的基因总数是 t+1。 pt+1=(2m11l11pt2 Nt+ m12l122ptqtNt)/(2Nt+1) pt+1=(m11l11pt + m12l12qt)pt/(m11l11pt2+ m12l122ptqt+ m22l22qt2)
三类假说
①第一类假说认为遗传变异完全是突变和遗传漂变的结 不包括自然选择,可称为中性说。 果,不包括自然选择,可称为中性说。中性说是根据 分子生物学成果(蛋白质分子进化的速度是恒定的)。 分子生物学成果(蛋白质分子进化的速度是恒定的)。 • ②第二类认为遗传变异是突变、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 第二类认为遗传变异是突变、 的联合结果。根据这种学说,多数突变是有害的或中 的联合结果。根据这种学说, 性的,有利的突变很少见。 性的,有利的突变很少见。自然选择使有害的突变减 少和消失,但对中性的突变是中立的。 少和消失,但对中性的突变是中立的。这个学说可称 为筛选选择说( hypothesis)。 为筛选选择说(sieve selection hypothesis)。 • ③平衡选择说(balancingselection hypothesis),认为 平衡选择说( hypothesis), ),认为 遗传变异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遗传变异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在每一世代(t)开始时统计合子数量,并 在每一世代( )开始时统计合子数量, 表示。 基因频率为p 以Nt表示。A1基因频率为 t,A2基因频率 所以q ( 为qt,所以 t=(1-pt)。 • 可以预测自然选择如何影响基因库。包括5 可以预测自然选择如何影响基因库。包括 个步骤: 个步骤:
(1)根据哈-温比率,在t时各基因型的个体数量为 )根据哈 温比率, 时各基因型的个体数量为 温比率 A 1A 1: p t2N t A1A2: 2ptqtNt p A 2A 2: q t2N t (2)各基因型个体在其成熟交配时,其存活数应为 )各基因型个体在其成熟交配时, 各基因型合子数分别乘以各自存活率,即: 各基因型合子数分别乘以各自存活率, A1A1: l11(pt2Nt) A1A2: l12(2ptqtNt) A2A2: l22 (qt2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