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九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头脑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试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辛弃疾称写作《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解释。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研讨课教案_7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研讨课教案_7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材简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人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中的一首。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空里,辛弃疾的词别具风韵,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最大限度的开创了词的境界。

该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了抗金战斗生活的情景,抒写了壮志成空、理想破灭的悲愤。

对这首词的理解要纵观词的时代背景、词人处境和心境,感知和理解这首以“壮”写“悲”,“悲”中含“壮”的情感基调。

学情分析: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每次模拟考试成绩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

古诗词默写和赏析失分率总是很高,古诗词的学习及如何促进全体同学均衡、合理发展,更好地迎接中考就显得至关重要。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内容,感悟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请同学们依据所给的文字线索猜一位词人:★他从小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报效祖国;★他二十二岁率起义军生擒叛贼张安国;★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豪放派的代表。

那么这位词人是:——辛弃疾由此导入,板书课题。

二、解题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破阵子”是词牌名。

“为陈同甫赋壮辞以寄之”表明这首词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

同甫是陈亮的字。

二人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又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共同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赋壮词”,即创作一首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三、学习目标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内容,感悟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共29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共29张PPT)
11
理想的世界
描述词境 结合选文,以第一人称视角,用散文的语言,描述选文内容, 可以展开适当的想象,加入适当的心理描写。 开头示例 一个秋天的清晨,作为将军的我推帐而出。黄沙漫漫,近处,我 们的几十座军营一座挨着一座,井然有序。军士们早已起床,有 的已经在营外列阵操练,喊声阵阵。帐营内外,响起哀厉而高亢 的号角声,听来让人热血沸腾……
注意了这种形式,开始介入它的文学创作。晚唐、五代,
致力于词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
庄、李煜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此时,文人词和民间词
的区分也逐渐明显,到了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导致
了宋词空前的繁荣、发展与提高,并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
词人。
24
•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 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 放词的风格。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 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 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 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 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28
作业
29
17
主题
《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 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 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 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 酬的痛苦和愤恨。
18
对 比 赏 析
19
(一)相同点: 内容上:都有对边塞景象、征战将士的描写。 情感上:都将个人经历与征战戍边联系在一起,由此引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 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 好?为什么?
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 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词中怎样体现?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 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 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 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如何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 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 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6.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 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 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 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在军营里与部下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
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秋点兵。
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
马作的卢飞快,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弓箭声像惊雷那样令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
赢得生前身后名。
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 幼安,号稼轩,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 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又与 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贺新郎
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腐朽,夏 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死后无仇可 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 根,算世间、哪有平分月!……
我从“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一句中看到了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 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弓 弦声响动,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望 风而逃,将军身先士卒、扫清残寇,一 时间战场上凯歌入云,欢声动地。我看 到了一个横刀立马、威武雄壮的辛弃疾。
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幼安篇
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 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的锐气, 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期,写了不少有关抗金 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 等。可保守派反对再起战事,南下归宋的辛弃 疾很快被解除了武装,授予文职,北伐的事也 渐渐没了动静。这一时期,他正式改字“幼安” (幼安取谐音,即“佑安”护佑天下安康), 再次表明自己要像霍去病一样保家卫国的志向。
词中何处可见如“霍去病”式“壮举”?
指悲壮粗犷的军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军旗下面,指 部下。
演奏。
封坛拜将, 检阅军队
追问1:“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中的翻不是太好理解,可 不可以改成“五十弦传塞外声”,你觉得哪个更贴切?
1、“翻”字更有力度,让人联想到 拨弦之手急速地上下翻飞之态,非常 有力量感。 2、“翻”的不仅是乐手的手,更是 随着节奏战士们的内心澎湃的战心、 战意。
请同学仔细揣摩诗歌标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写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词牌名
题目
指内容、情感、形象、 语言等都豪放雄壮的词。
题目含义:为陈同甫写一首雄壮的词来寄给他。

2024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024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 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 见又分别之后。
诵读课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huī zhì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 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 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 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 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 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 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 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 (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 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 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 却遭到排斥打击。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 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 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 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 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 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 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 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 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
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 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挑灯” 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 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 独自吃酒。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简单说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部编本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中的一首词。

本次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对于本首次的学习首先是巧借题目中的“壮”字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读”词,感受“壮词”的内涵。

然后借助助读资料(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和辛弃疾另一首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引导学生了解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精神。

最后让学生们简要温故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从诗词中引导学生汲取正能量,树立家国情怀,进行德育渗透。

并且完成九年级拓展迁移的高效课堂切入点。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生平,有感情朗读本词。

2.简要品味词的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3.温故知新,感受古代先贤赤诚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品读本词,感受辛词沉雄豪迈的风格,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书法导入题解题解“破阵子”:词牌名。

题解“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句读: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同甫简介“壮词”释义:雄壮的词。

三、品析“壮词”朗读“壮词”读准字音、节奏、语气和语调。

提示:语调由雄壮高昂到悲凉低沉。

感知“壮词”提问:请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词的内容?抓住“醉”和“梦”两个字,进入辛弃疾雄壮的梦境。

紧扣“可怜”一词,由梦境陡然一转,回到残酷的现实:只可惜白发无情,壮志成空。

品读“壮词”品读“梦境”之“雄壮”课堂活动一: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做简要点评。

品读“现实”之“悲壮”助读资料:辛弃疾生平介绍和辛弃疾晚年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小结辛词特点题材广阔,善于用典。

风格沉雄豪放主题思想: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三、拓展延伸(高效课堂拓展迁移和德育渗透)1. 温故已学的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诗词。

例如:杜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示儿》;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秋瑾《满江红》等。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研讨课件_1


• 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出征阅兵
征战场面 战斗雄姿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雄心壮志 赏析诗词方法一:抓住关键词来品读诗词
• 可怜白发生!
“可怜”一词流露出作 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诗词方法一:抓住关键词来品读诗词
背景链接三
知人论世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汉人 在金人统治下痛苦地生活着。他祖父早有 抗金之志,常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 山河”。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 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朗读·正音
醉里挑灯看剑
tiǎo
八百里/分/麾下炙 huī zhì
五十弦/翻/塞外声 xián sài
马/作/的卢/飞快 dì
提问·解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初读题目:对这个题目,你有何疑问?
背景链接一
陈同甫
陈同甫 ,名陈亮,南宋爱国词人。
公元1188年,辛弃疾力主抗金,却遭 到朝廷当权者的排挤,被罢官闲居江西。 因辛陈二人抱负相同,才气相若,陈亮专 门前去拜访。两人在鹅湖相会,纵论抗金 大事,被传为佳话。这首词就作于两人分 别之后。
• 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苏轼
背景链接二
相关典故
• 刘备跃马过檀溪:当年,蔡瑁设下酒宴想陷 害刘备。得到报信的刘备仓皇逃走,慌乱之 中走错路,跑到檀溪,前有深涧后有追兵, 就当刘备绝望之时,胯下的卢马忽然从水中 一跃三丈而起,飞上对岸,救主一命。
小结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军营生活
• 2、用今天学习的方法(抓住关键词、知人 论世),查阅资料,尝试赏析《武陵春》。
当入侵者的铁骑恣意践踏他的国家,他选择“南飞”, 他相信,他满腔的热血可以燎原,终有一日,山河收复,失雁 北归。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词四首教育课件

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醉之后为何要“挑灯”? 为何要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 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 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 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 证。
• 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 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 •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
彩绘.名目画角。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 八百里:牛名。 • 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 • 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 • 翻:演奏。 • 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 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huī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
zhì
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pī lì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挑起油灯的灯芯,使灯光明亮。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 战场。
他 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 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 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
作者介绍
其词多抒写希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内 心悲愤,揭露南宋的屈辱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 作品。
《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怀并用激励友人的壮词。 陈亮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打击。

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共12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精研细读
一、作者为什么“醉”?醉后为何“挑灯看剑”? 由此体现出什么?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 因为宝剑伴着他征战杀敌,是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二、梦境中作者重点回忆了哪两个场景?
➢ 分食烤肉
军营生活 ➢ 演奏军歌 ➢ 检阅军队
作战场面 ➢ 战马飞驰
➢ 弓弦巨响表现: 雄壮的军容 高的士气表现: 战争的激烈
(刻画了驰骋沙场、奋勇 杀敌的抗敌英雄形象。)
三、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角度
手法 夸张、比喻、对偶 情感 爱国卫国
主旨概括
这首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 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 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 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 /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三读明词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参考译文】 酒醉中我挑亮灯火抽出宝剑细看,醉梦中仿佛回到了 响起一片号角之声的连绵军营。 (军营里)官兵们正分食着烤牛肉,乐队正演奏着雄 壮悲凉的军歌,秋高气爽之时,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多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大业,自己也博得生前乃至 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我已经白发丛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 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布衣陈亮(陈同 甫)“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 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 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 悲歌的词人。1188年,两人鹅湖之会议论抗 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这首词 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词的知识、词人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停顿,节奏与语气并能当堂背诵课文。

3、紧扣“壮”品味词句,感悟词人抗敌报国,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未酬的悲壮的情感。

其中,第三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激趣导入:公元1161年,在我们济南历城的遥墙镇,一个21岁的年轻人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不但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而且还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与北宋大文豪苏轼并称“苏辛”,他就是被称为豪放派宗师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设计意图:在与旧知识链接中走入新课,既做到“温故知新”也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二、预习展示:
1.对辛弃疾词作创作特色的分享:就词而论,辛词与苏词都是豪放一派。

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以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而辛弃疾则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如“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

2.对“词”的基本知识及“壮词”的理解:
(1)“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词。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及对词作的初步理解。


三、诵读感知:初读---诵“壮”语
1.学生个人诵读展示与评价:明确对壮词的把握。

2.学生听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主要意蕴,进一步明确节奏与停顿。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停顿、节奏,注意语调、语速。

4.全班齐读:做到语气与重读的揣摩到位。

(设计意图:在仔细品读中领会词的意蕴,熟读成诵。


四、质疑探究:赏读---感“壮”情
慢读诗文,细品词句,添加适当联想和细节描写,说一说“壮词”的具体体现?
读到“”,我仿佛看到/听到,
我感受到了。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使用上述句式进行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1)补充诗词意象:“酒”与“醉”
在诗词中,酒是一种催化剂,它可以让各种情感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因而跟许多题材密切相关。

借酒怡情、借酒忘忧、送友践行、书写人生并感叹现实……在629首辛词中,涉酒词共有353首,其中酒字共有200余处,醉字150余处,“酒”与“醉”对辛弃疾的人生
有重要影响。

以酒浇愁,酒助词性,以词壮怀,抒写悲愤。

饮酒达到一种醉的状态,更是对文人们缓解心理压力、挣脱心灵的束缚、追求精神之自由、放飞真挚的情感有巨大的作用。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1)用典:八百里:牛。

据《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bó"。

"八百里"是状其善于奔驰。

"驳"骏马之称。

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

(2)用典: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3)补充提问:“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补充提问:“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
明确: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1)用典: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霹雳:弓弦的响声。

《三国志·蜀志·先主备传》:“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

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

’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1)“了却”一词后经常跟心愿,那么作者的心愿是什么?
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五、知人论世:延读---知“壮”士
辛弃疾为何会有如此雄心壮志?有如此强烈的抗敌之心呢?
爱国志士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家乡历城也已被金人占领13年。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奋起抗金,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绍兴31年,21岁的他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痛击金兵。

六、疑读:品“壮”心
作者因何而“怜”?
1.驳斥“因老而怜”的观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含义:廉坡老了,饭量还好吗?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

2.作者面对的是怎样的现实?
失意英雄辛弃疾:绍兴32年,辛弃疾奉表归南宋,后历任湖北、江西安抚使等职。

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却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甚至还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直下望山河?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作者为什么“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陈亮简介:陈亮比辛弃疾小三岁,一同生活在国家的危亡时期。

当时面对金人的入侵,南宋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大阵营,陈亮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主和派的打击迫害。

两人同怀报国之志,同为失路之人。

(2)垂泪泣血的几十字,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壮;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惆怅;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悲愤;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

是有志之士的自励,更是爱国之士的共勉!
4.诵读、背诵词作,向英雄致敬。

七、课堂小结:
提示:可以从结构、意象、语言、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1)小组合作,各抒己见
(2)代表展示,总结所学
(3)教师总结,整理归纳
1、结构上:构思奇特,打破一般填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

2、意象上:醉、剑、八百里、五十弦、的卢、霹雳、白发等意象的使用,生动地刻画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而又壮志难酬的英雄的形象。

3、语言上: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是“稼轩体”的典范。

4、手法上:虚实结合,梦境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5、情感上:梦境将词人的爱国之心、忠君之念以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八、作业布置
1.A层:运用联想、想象与细节描写,对“沙场秋点兵”进行画面描绘。

(200字)
B层:摘抄、积累爱国报国的诗句(15句)
2.推荐阅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评测练习
1.“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也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2.《破阵子》上片“梦”字点名是想象,写出点兵沙场准备出征的场面,下片写英勇杀敌、乘胜追击的场面。

词中“醉”、“梦回”、“看”等动词让人体会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压抑复杂心情。

“可怜白发生”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3.请展开联想并添加细节描写,描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的画面。

(1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军营生活可怜
壮战斗场面白发悲
雄心壮志
梦现实(虚实对比)
爱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