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文化教材教(学)案

合集下载

哈尔滨市道外区嵩山中学四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道外区嵩山中学四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道外区嵩山中学四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鹤群翔空》(点拨促学+强化所学)哈尔滨市嵩山中学王文利1、积累掌握生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匠心;3、体会鹤的形象,理解鹤群翔空的壮丽景观中蕴含着的精神。

体会鹤的形象,把握理解鹤群精神。

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

一、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宝”是大熊猫,那么你知道我国的“国鸟”是什么吗?——对,是丹顶鹤!你了解我们的“国鸟”吗?(学生介绍丹顶鹤的相关知识和传说。

)原来丹顶鹤是这样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鸟,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欣赏鹤在空中的壮美。

请同学们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活动:(点拨促学+强化所学)1、三面黑板预习展示生字生词,小组内批改。

2、汇报作家作品和本节课的写作背景。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组合作,三面黑板展示课文描绘的几幅场景,你最喜欢哪一幅,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先在小组内部展示,然后每组派代表全班展示。

)4、小组合作精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之处,把他有感情的读出来,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小组内部互相补充,然后小组展示)三、关于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存在哪些疑问,请你说出来,让大家帮你一起解决!四、收获体会、拓展延伸:鹤群已经飞过,已经远去,天空未留下痕迹,可在你我心中留下了什么?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五、结束语:动物之间的亲情让我们感动,日本民族的不屈意志让我们惊叹,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团结向上的民族,尤其是大灾大难面前,无论是洪水、雪灾、旱灾还是地震。

都压不垮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一、字词积累:①读准字音、写准字形:蜿蜒伫立绮丽湮没剽悍飓风飞飏飕②成语积累:无可言喻:(不能够用语言说明白。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二、作者介绍:江口涣(1887~1975),日本小说家、评论家。

生于东京。

1912年发表处女作《海上浮舟》,带有明显的惟美主义色彩。

第二课堂教学设计13

第二课堂教学设计13
二、河南嵩山少林寺的视频欣赏及相关介绍
三、学生谈视频欣赏后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第二课堂教学设计13
教学
目标
通过介绍及观看河南嵩山少林寺的视频资料,了解它的概况及历史。
教学
内容
河南嵩山少林寺
教学
准备Biblioteka 关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视频资料教



一、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概况
河南嵩山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禅宗祖庭,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时期,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民国时期被军阀石友三几乎焚毁殆尽。现任少林寺方丈是释永信。除了河南郑州嵩山少林寺之外,经考据后证明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位于福建的少林寺,被称为“南少林”。关于南少林所处地点,共有莆田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福清少林寺三种说法。另有1976年版电影;特别是1982年版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而享誉海内外。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五单元《少林,少林》人教新课标(2023秋)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五单元《少林,少林》人教新课标(2023秋)
-通过听唱法、音阶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音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4)音乐风格表现: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表现出《少林,少林》的雄壮、激昂风格。
-通过讲解少林寺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用音乐表现歌曲风格。
(5)团队协作:在集体演唱、创作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设计集体合作的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配合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1)呼吸方法: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容易出现呼吸不均匀、换气不当等问题。
-通过讲解和示范,指导学生掌握腹式呼吸法,使呼吸与演唱相互协调。
(2)节奏掌握:歌曲中的复杂节奏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运用打击乐器、肢体动作等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并掌握复杂节奏。
(3)音高准确性:确保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准确把握关键音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呼吸方法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示范和练习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少林,少林》相关的问题,如歌曲的节奏特点、如何正确呼吸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歌曲学唱。这个操作将演示歌曲的基本唱法和呼吸方法。
-旋律:强调歌曲中的关键音高,如跳跃音程、长音等,确保学生准确把握旋律线条。
-节奏:讲解歌曲中的复杂节奏,如附点音符、切分音等,指导学生按节奏演唱。
-歌词:加强学生对歌词的理解,确保正确演唱每个字词,表达歌曲的情感。
(2)音乐知识:理解并掌握歌曲的节拍、速度、调式等基本概念。
-节拍: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并识别歌曲的2/4拍。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五单元《少林,少林》人教新课标(2023秋)

嵩山文化

嵩山文化

太室山
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为嵩山 之东峰,海拔1492米,主要 建筑为中岳庙、嵩阳书院。 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 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 母庙,故称之为“太室” (室:妻也。)。太室山共 三十六峰,岩幛苍翠相间, 峰壁环向攒耸,恍若芙蓉之 姿。主峰“峻极峰”,则以 《诗经· 嵩高》“峻极于天”为 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 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 又称“御碑峰”。”
中岳庙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曾 有“飞薨映日,杰阁联云”之美称。 中岳庙是道教圣地之一,有“道教第 六小洞天”之称,中岳庙的四岳殿台 在五岳中独树一帜,渗透着“五岳共 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3、儒家
嵩山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地方,在 中国国内名山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四 个阶段,即先秦原始儒学、西汉神化 儒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春秋 战国时,嵩山地区盛行的主要是法家 文化。登封人管仲,是法家学说的先 声人物。管仲的思想也为儒家所称道。 他和鲍叔牙的交谊被称为“管鲍之 交”,被后世儒家当作“义”的典范。 实际上,嵩山地区早就酝酿发酵了儒 学思想。在儒学产生之前,尧、舜、 禹、汤、周公等先贤在嵩山地区有大 量敬天保民的活动,而这些人物正是 儒学推崇的“道统”圣人。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 它与当今河南商丘“睢阳书院”、 湖南“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 “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初四 大书院。嵩阳书院是宋明理学教 育中心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中占 有重要地位。
四、其他景点
1、观星台
嵩山观星台,即告成观星台,大约建于1276年,设计 者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嵩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摇 篮。此观星台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 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 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 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 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岳风

嵩岳风
这首歌曲是由两个乐段加尾声构成的。第一乐段以英武豪侠的风格为主;第二乐段带有抒情性、叙述性的情调;尾声的音乐将人们引向了无尽的遐想之中。
3、学习歌曲
(1)录音范唱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赏歌曲:你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心情?)
(2)师:歌曲欣赏完后,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自豪地、有朝气地、活泼的。歌曲把少林十三棍僧那种英武豪侠的精神表现出来了。
(3)师:大家说的非常好!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情绪来学
习唱这首歌曲。
生:自豪地、朝气蓬勃地来演唱歌பைடு நூலகம்。
(4)分句分段教唱,分组练习。
(5)纠正演唱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6)再次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小声跟唱。特别要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7)让学生情绪饱满的演唱全曲。
(8)小结本节课。
(9)下课。
4、放录音欣赏歌曲《嵩岳风》,老师对歌曲进行分析、讲解。
(1)背景资料:
坠胡与乐队《嵩岳风》是由河南省艺术研究所作曲家方可杰先生创作的。该作品吸收了河南民间音乐《大起板》、《老八板》的音调,借鉴了坠胡独奏曲《大起板》中“一唱众合”的对奏手法。
该作品气势恢弘,有着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
(2)乐曲分析:
《嵩岳风》这首乐曲是方可杰先生专门为河南省少林武术节开幕式创作的一首大型团体操表演音乐。
学生表演开始
师:大家的表演太出色了,有的同学模仿的很像。可是我发现XX同学的武术表演和其他同学不太一样,下面我要采访他一下。
师:请问你的这套动作是从哪学的?
XX同学:电视上
师:什么电视?
XX同学:黄飞鸿
师:怪不得我看着眼熟呢,你学得真不错。
师:大家都知道黄飞鸿吗?你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故事呢?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五岳简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五岳简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五岳简介一、教学背景五岳是中国固有的地理概念,包括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早在古代就有了“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说法。

五岳作为中国的名胜和文化遗产,是小学语文必须了解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了解五岳的位置和地理特点;2.通过描述五岳的景色和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4.了解中国古代祭天和宗教文化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概述通过语文课教学,在文本的描述中展开五岳的故事,以情境为媒介,引导学生认知五岳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特点。

同时运用认知、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总体语言能力(听、说、读、写)。

2. 教学内容详细分析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部分:2.1 五岳的介绍在课上通过演讲或简报等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五岳山的一般情况,包括它们各自的位置,规模和地形特点等,并简单介绍有哪些历史文化故事与之相关联。

2.2 五岳的文化特色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五岳的文化特色,可以通过名人事迹,文学作品,传说故事等多种形式展现。

例如,通过《岳阳楼记》,讲述范仲淹游览岳阳楼,写下“登高望远、少得之至”的名篇,引导学生欣赏文学艺术,感受文化气息。

再如,通过《五岳寻仙记》,讲述张果老在五岳山中仙缘,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仙文化。

2.3 展示五岳景色除了通过文字形式展现五岳的特色外,教师还应尽量给学生其他形式的呈现,比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地图标注等方式,让学生更生动地感受到五岳的景色和奇妙之处,从而加深认识、增强记忆。

2.4 练习语言表述在五岳故事被展现完整后,教师可以针对具体事件场景导入,组织学生进行概括和描述,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描述能力的想象力。

3. 教学过程3.1 情景导入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合作还原五岳的景色与名胜,自由表达开通带着五岳的想象旅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哈尔滨市道外区嵩山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哈尔滨市道外区嵩山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朗读评价标准:“沸沸扬扬”——声音响亮,专注投入;(1分)
(满分5分)“字正腔圆”——吐字清晰,感情充沛;(1分)
“层次分明”——披文入情,由表及里;(1分)
“缓急有致”——进入情境,读出情味;(1分)
“肢体语言”——声情并茂,表情动作。(1分)
4、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内容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可利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之一。思考: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三、【情感升华】激发创作欲望,我的情感我表达
抛砖引玉——
1、三幅应试画
古代有人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两句诗为题命人作画,结果有下面三幅应试之作:
第一幅:一个船夫半卧在船尾,嘴边横着一支竹笛。
第二幅:岸边系着一只空船,系在船舷的桨随江流漂动。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第五单元《少林少林》(教案)

第五单元《少林少林》(教案)
举例:通过观看视频、讲述故事等形式,降低理解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核心知识,克服难点,提高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五单元《少林少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看过武术表演或者电影中的少林功夫?”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少林功夫与音乐的奥秘。
(2)节奏感培养:歌曲中的复杂节奏,如附点、切分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举例: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和掌握节奏。
(3)动作协调性:武术动作的力度、速度和节奏与歌曲的融合,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身体协调性。
举例:教师可以分解动作,逐步教学,让学生先掌握单一动作,再进行组合练习。
(4)文化理解:少林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
第五单元《少林少林》(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少林少林》:本章节内容依据人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少林少林》歌曲学唱;2.了解少林功夫文化背景;3.学习基本的武术动作;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旋律、节奏,感受音乐与武术结合的魅力,同时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3)文化理解:少林文化的了解,包括少林寺的历史、武术精神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举例:通过讲解少林寺的历史故事,使学生深入了解少林文化。
2.教学难点
(1)音准掌握:歌曲中的音程跳跃和变化音,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需要重点辅导。
举例:针对音准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单独辅导、集体练习等方法,帮助他们突破音准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课题:嵩山历史文化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登封市嵩山文化、历史文化。

中岳嵩山被称为五岳之尊、万山之祖,古称外方、崇高、嵩高等。

嵩起龙门,东至,长120公里,绵亘于黄岸,自西而东由万安山、紫云山、大苦山、当阳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浮戏山)等组成。

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位于登封市境,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5米,少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8米。

嵩山位居天中,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的奥林匹斯圣山”等赞誉。

禅宗祖庭,道教洞天,儒学圣地,武林盟主,天地之中,五世同堂,齐集嵩山,因此我们只能以仰视的角度来审视嵩山。

一、历史文化远古时代,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二郎担山赶太阳等众多神话传说,在嵩山地区都留下了回响的遗迹。

距今9000年到7000年的裴岗文化在嵩山地区有43处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密为全国之冠。

距今4500年到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在嵩山地区更是星罗棋布,王城岗、八方遗址、颍阳遗址、村遗址、君召南洼遗址分别是全国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时期,人文始祖黄帝诞生于嵩山余脉凤后岭下的轩辕丘,战胜蚩尤建功立业,一统华夏后定都于嵩山脚下。

唐尧、虞舜的重大政治活动在嵩山地区的也很多,尧晚年数次到登封箕山拜访许由,留下了箕山、颍水、洗耳泉、饮牛坑、许由冢等文化遗存,后来帝尧巡狩阳城,并以百岁之高龄驾崩于嵩山脚下的登封阳城。

舜帝传说曾到登封负黍城经商和到嵩山访贤大禹。

大禹身为崇伯鲧之子,继承父亲未竟的治水大业。

十三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把嵩山南麓的洪水疏导入黄河,他即化为力大无比的黄熊开凿轩辕关,并和妻子约定闻鼓饷夫。

一次涂山娇发现大禹身化黄熊的秘密,遂化为巨石,并石破北方而生启。

现仍屹立在登封市区周围的启母石、汉三阙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明证,而嵩山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也因大禹的两个妻子涂山娇、涂山分别居住其下而得名。

距今4000年到3000年,嵩山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立国的中心,禹都阳城,启都阳翟、斟寻、汤都西亳、商都、东都洛邑环嵩山而立,一举奠定了嵩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可取代的中心地位。

周武王灭纣后,在太室山祭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封禅活动。

历代帝王不断游历嵩山,留下了不少佳话。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礼登嵩山,拜谒启母石后,率众自东边登上一座山峰,听到大呼“万岁”之声时,“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语”,有大臣就献媚恭维说:“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您。

”汉武帝当下龙心大悦,于是就命名这座山峰为“万岁峰”,并在峰上建“万岁亭”,在峰下建“万岁观”。

同时,命令祠官大规模增建祭祀中岳山神的太室祠,并划山下三百户居民设立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徭役,专门奉命祭祀岳神。

从此,“山呼万岁”就成为一个成语沿用了几千年。

北太和十八年(495年),孝文帝巡幸嵩山,亲作《祭嵩高文》,致祭中岳。

唐高宗一生和嵩山关系密切,在皇后武则天的陪同下曾三来嵩山。

永隆元年(680年)唐高宗第一次游历嵩山,他亲谒少姨庙、嵩阳观、启母庙,拜访了著名道士师正,并为其建隆唐观、精思观、寻真门、仙游门。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再次光临嵩山,他们游幸奉天宫、少林寺,派人祭祀嵩岳、少室、箕山、具茨山等。

弘道元年七月,唐高宗下诏当年十一月封禅嵩岳,并在嵩山极顶峻极峰上修建了圆径五丈、高九尺的登封坛,在城西少室山下万羊岗上修建了封祀坛。

不久唐高宗车驾幸临嵩山奉天宫,准备来年封禅中岳,但不久就因身体不豫而下令罢封。

大周女皇武则天对嵩山情有独钟,一后曾八次游历嵩山,前三次都是陪同唐高宗而来。

公元696年,当她第四次驾临嵩山时,她登封中岳的大愿终于得偿。

一向把嵩山作为精神寄托的武则天,在这里向世人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圣历二年(699年)春,武则天第五次动身驾幸嵩山,这次她撰文并行书了大周升仙太子碑。

圣历三年四月,武则天再幸嵩山三阳宫避暑,五月癸丑,因武则天疾病康复,遂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久视,大宴群臣于石淙河,并命随从的太子显、相王旦、梁王武三思、史狄仁杰等16名随臣各赋应制游石淙诗一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游幸嵩山,并夜宿少林寺方丈室,当天晚上写下一首诗作:“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有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然后,他又游历了会善寺、嵩阳书院、中岳庙、峻极峰,临走时,乾隆还将越南贡品9只玉如意赐于中岳庙道士收藏保存,作为震山之国宝,专供每年祭祀之用。

第二课时课题:嵩山天文文化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登封市嵩山文化、天文文化。

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认为嵩山是天室,并在此祭天。

成王继位后,摄政的周公遵照武王的遗嘱营建新都洛邑。

在占卜盛行的时代,周公一方面做洛邑位居地中、“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王者必居土中”的舆论,一方面打着制订历法、发展农业生产的旗号,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

他在全国设置了五处观测点,以颍川阳城为中表,开始筑土圭、立木表,测量日影。

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测量,周公把测量的数据一一记录下来,发现了日影有一个由长到短再由短变长的周期,并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变化找出了季节的变化,得知了冬天日影长、夏天日影短的规律。

于是,他就把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并把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把日影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把长短变化中的两次等分点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这样根据四季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就有据可依。

古时,因为科技落后,生产力不发达,认识水平低下,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认为天球投影下的地球南北长三万里。

与八尺表测量出来的日影长对照,认定“影长一寸,地差千里”。

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发现登封阳城夏至时表影长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点上,于是就认定这里为天地、宇宙的中心。

正因为此,周公即派太保召公去距地中阳城仅一百多里的洛邑观察地形,随后亲往洛邑营建都城。

周公证得阳城为天地之中,于是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国,豫州被称为中州,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

中国、中华、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等词语中的“中”字都由此而来。

连方言也不说“好不好”、“行不行”,而说“中不中”。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奉命“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再次组织了一次空前的天文测量,他仍以登封阳城为中心观测点,并根据实地测量结果,编成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大衍历》。

他的下属南宫说为保存周公测景的旧制,遂把周公时期的土圭木表更改为石圭石表,并刻上“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

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任用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人进行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以改进、修订历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海测验”。

改历之初,郭守敬就敏锐地首先提出实际观测是治历之本的原则,他说:“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所以他集中精力研制新的天文观测仪器,在简要实用的原则指导下,他先后创制了简仪、高表、仰仪、景符等十八种天文仪器,而简仪和高表是最重要的两种仪器。

而观星台实际就是郭守敬创建改进的高表。

为了制订出更加精准的历法,郭守敬向忽必烈进谏说:“唐朝开元年间,一行和尚曾命令南宫说到天下十三个地区实地观测,而今天国家的疆域比唐时尤为广大,更需要到边远的地方进行测验。

不然,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可以先南北立表,取直测影。

”英明的忽必烈批准了他的建议,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设十四路监候官,分几路出发到全国各地进行天文观测。

据记载,登封阳城就是这次四海测验活动中的一个观测所,并且是当时全国的中心观测站。

至元十六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开始,历经,转抵南海,行程数千里,亲自掌握这一路的测验,曾亲自在登封阳城主持观测,得出了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的结论。

今天的登封观星台观象台是郭守敬创建的两所永久性高表。

登封观星台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计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也是“四海测验”中二十七座观测站迄今仍然保存于世的唯一一处。

观星台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遗址之一。

观星台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她是世界上沿用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天文建筑之一,是我国历史上天文科学发展高峰的佐证,也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观星台。

郭守敬通过在观星台的实地观测,掌握了地球运转的规律,并准确地测出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准确时间,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该历法的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合今天的365.2422天即365天5小时49分12秒,同现代科学测定的回归年长度365天5小时48分6秒相比,一年仅长0.0003日即26秒,而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相比一秒不差,但却比它早了三百多年。

《授时历》编成后,元世祖忽必烈根据《尚书》中“敬授民时”一句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使用长达36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时间最长的历法。

后来元朝皇帝还下诏书把《授时历》赐给高丽(今朝鲜)、日本、安南(今越南)等国家使用。

第三课时课题:嵩山地质文化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登封市嵩山文化、地质文化。

中岳嵩西横亘60余公里,峻极于天,气势磅礴。

23亿年前,当世界还处于沧海横流时,当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沉浸在浩翰的汪洋大海深处时,嵩山便已横空出世,巍然耸立。

5.7亿年前,当嵩山最后一次升出海面,雄姿矗立碧天时,喜马拉雅山和岭都还在海底沉睡。

嵩山岩龄有的已届36亿年,无愧于地球上的老寿星这一赞誉,嵩山堪称万山之祖、五岳之尊。

在嵩山,我们可以探索华北古陆三十多亿年的沧桑变化:太古宙的岩浆侵入,元古宙的地壳运动,古生代的海进海退,中生代的滑动构造,新生代的山岳冰川。

险峻壮美的嵩山因岩龄古老和发育完全、出露完整、类型齐全的独特地层构造而被冠以“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百科全书”、“五世同堂的地质史记”。

嵩山历来为国外学者所重视,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五任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专家组惟一的中国专家逊这样赞美嵩山:“嵩山与美国的公园、加拿大的必利尔湖、俄罗斯的卡拉半岛等相比,科学价值在其之上。

”马杏垣教授在向国际文化与自然遗址保护委员会推介嵩山地质遗址时说:“嵩山地区地质现象中最可贵的是它的重力滑动构造,这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可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上前寒武纪重力构造虽然在西南非也有,但不如中国嵩山精彩。

从古构造观念上讲,它们是轻沉积物的变形,琳琅满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伊德博士对嵩山地质景观考察后激动万分地说:“嵩山不仅拥有全球罕见的五世同堂地质现象,还融合了地球的历史和文化,真是太奇妙了,全世界的人都期待来此参观。

”嵩山是石头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其地层构造在全球有重要的地学对比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