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对世界各地的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开始与外界进行交流,由此导致了许多汉语词汇被吸收并融入了其他语言中。

本文旨在从接触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现象,探讨这一现象对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一、汉语借词的历史背景汉语借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时期和中国的海上贸易时代。

这些贸易和文化交流使得汉语词汇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历史上,许多英国、美国和其他英语使用国家的人们曾前往中国寻找新的商机或传教,这进一步促进了汉语借词的现象。

二、汉语借词对英语的影响1. 词汇方面: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数量相当可观,特别是在食物、茶文化、宗教、哲学、医学和武术等领域。

例如,chopsticks(筷子),kung fu(功夫),dim sum(点心),panda(熊猫)等词汇都是被直接借用的汉语词汇。

这些借词为英语丰富了词汇宝库,也为国际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纽带。

2. 文化方面:汉语借词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

汉语借词带入英语语境中的文化元素和观念,使得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和好奇。

例如,英语中的“yin and yang”(阴阳)概念已成为了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让英语使用者更容易理解中国文化中的这一概念。

三、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 语言接触的作用: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和语言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

当不同的语言接触并相互影响时,会促进互相借用单词、语法甚至语音特征。

汉语借词的存在不仅反映了英语与汉语的接触,也是语言接触现象的产物。

2. 文化交流的推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习俗等。

通过语言学习和借词的过程,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使用,使得东西方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合,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理解。

结论汉语借词现象在英语中的存在不仅为英语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添色彩,也为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提供了平台。

驻外翻译岗位职责

驻外翻译岗位职责

驻外翻译岗位职责驻外翻译岗位的职责是对外交往、商务洽谈、国际会议、国际旅游等领域提供专业翻译服务,负责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驻外翻译岗位的职责:1. 口译和笔译服务:驻外翻译员需要进行口译和笔译服务,在谈判、会议、公务和商务活动等场合中完成对应的翻译工作。

他们需要熟悉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词汇用法等语言学知识,同时需要具备熟练的听说、阅读和写作能力。

翻译成果需要遵循准确、流畅、连贯、恰当的原则,确保翻译获得理解和接受。

2. 语言培训和文化交流:驻外翻译员需要进行语言培训和文化交流,帮助本国人员了解当地文化和语言,向外宣传本国形象,促进文化交流。

他们可以为当地人员提供语言培训和文化指导,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

同时,翻译人员还需要学习和适应当地文化和习俗,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当地的生活和事物。

3. 翻译档案和文件管理:驻外翻译员需要负责翻译档案和文件管理,确保翻译文件的保密性和准确性。

他们需要为外交部门、商家和交流组织等提供翻译支持,并管理和维护相关文档和档案。

这需要良好的组织能力、文件整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4. 外事礼仪和日程安排:驻外翻译员还需要负责外事礼仪和日程安排,为官员、商务合作伙伴和来宾们提供地陪服务。

他们需要指导来宾们了解当地习俗和文化,以及总领事馆或工作单位的工作和行政规章。

他们需要处理来宾们的行程安排,从机场接送到下榻酒店和会议现场等所有事宜。

总之,驻外翻译员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为外交交流、商务洽谈等活动提供核心翻译服务,同时通过语言培训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因此,驻外翻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客户服务意识。

语言接触名词解释

语言接触名词解释

语言接触名词解释语言接触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不同语言的人之间互相接触,并且由此产生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语言接触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文化交流、移民、媒体传播等。

语言接触不仅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也会影响文化、社会、认知等方面。

语言接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1. 双语习得与双语教育双语习得是指在儿童阶段,同时处于两种语言环境下,通过自然的方式获得两种语言的能力。

而双语教育则是在教育阶段,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同时掌握两种语言。

很多国家都以双语教育为主,如加拿大、瑞士等。

2. 混杂语与语系交替混杂语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在使用时混合成一种语言的产物,如印尼语。

而语系交替是指在一次交流过程中,使用两种或以上语系的语言,如粤语和普通话的混合使用。

3. 借词与伪借借词是指在一种语言中借助其他语言的词汇来补充自己本来没有的词汇。

如英语中借用了法语单词“chic”来形容时尚。

而伪借则是指在一种语言中使用与另一种语言相似但实际上没有的词汇,比如汉语中的“面包车”。

4. 语言再现语言再现是指在双语或多语交际中,一方使用一种语言表述事物时,在对方语言中使用类似表达方式的现象。

如德语中说“das ist nicht mein Ding”,中文也可以表达为“不是我的菜”。

5. 克里奥尔语克里奥尔语是在语言接触中形成的一种混合语言,通常基于一个主要语言,在其中加入其他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如海地克里奥尔语。

语言接触的影响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负面的。

正面影响包括丰富了词汇、提高了语言交际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多元文化交流等;负面影响则包括出现语法混淆、融合程度不一致、词汇表面借用等。

但总的来说,语言接触是必然的社会发展趋势,不能完全避免,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对。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种语言接触不仅对语言的传播、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文化交流、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的关系,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语言接触的背景和原因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流和互动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

语言接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语言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也日益增多。

2. 人口迁移和流动。

随着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增加,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变得更加频繁。

3. 文化交流和传播。

随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接触也越来越多。

三、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化的影响中,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得语言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具体来说,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的借用和融合。

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会相互借用和融合,形成新的词汇。

这些新的词汇可能会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一种语言的常用词汇。

2. 语音的变化。

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不同语言的发音系统可能会相互影响,导致语音发生变化。

例如,一种语言的音韵系统可能会受到另一种语言的音韵系统的影响,使得语音发生改变。

3. 语法的变化。

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可能会相互影响,形成新的语法结构。

这些新的语法结构可能会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一种语言的常用语法结构。

四、案例分析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交流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例如,汉语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词汇,这些词汇在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传播。

文化与语言的交流特性

文化与语言的交流特性

文化与语言的交流特性中国文化在数千年间不断与外来文化接触和交流,其形成发展必然会受到外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化和语言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是始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①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吸收要通过语言实现,文化间的交流也要以语言接触为先导和手段。

游汝杰就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代码,语言的背后是文化,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

当不同的语言互相接触的时候,不同的文化也随之产生交流。

”②文化间的交流往往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因此以语言演变作为研究视角,考察外来语与汉语的接触过程,分析汉语中受到外来语影响产生的特殊语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呈析外部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透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轨迹。

一从东汉开始,佛教从印度及中亚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不断与本土文化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大量以梵文为主的佛教典籍被翻译为汉语,形成了首次大规模系统性的汉语与外来语间的接触和交流。

据朱庆之①统计,在东汉至隋期间的汉译佛经文献就有814部、3187卷、约2552万字,语言接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空前的。

因此,从汉译佛经中厘清由语言接触所产生的语言现象,对于探寻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佛教对汉语的影响涵盖了语言的各个方面,尤其在词汇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已有的研究例如王力《汉语词汇史》②、向熹《简明汉语史》③、潘允中《汉语词汇史概要》④和史存直《汉语词汇史纲要》⑤等考察了佛教传入中土的大量外来新词,诸如禅、慈悲、佛、和尚、罗汉、僧、刹那、世界、塔、比丘、钵、忏悔、地狱、法宝、法门、袈裟、劫、烦恼、方便、伽蓝、魔、涅槃、平等、菩萨、庄严、比丘尼、玻璃、导师、未来、现在等。

史有为在探讨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时指出,“外来词的产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

它反映了某种社会的或文化的接触和交流。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在当今社会,日源“中制外来词”成为了新流行语中的常见现象。

这些词汇大部分是从日本引入的外来词,经过了一定的修改和适应,融入了中文语境。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是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后,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涌入每个国家的语境中。

在中国,由于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许多日本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产品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为了方便交流和表达,日源“中制外来词”迅速在中国流行开来。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除了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也带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和抵制的意味。

在中国,随着日本流行文化的不断普及,一些外来词汇也被中国年轻人广泛使用,这种使用不仅仅是因为词汇的方便和流行,更是因为对日本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也受到了一定的抵制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些外来词汇的使用过于频繁,影响了中文的纯正性;另一些人则认为,过多地使用日源词汇会威胁到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追求和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渴望追求新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成为了他们彰显个性和独特性的方式之一。

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它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接触,又体现了中国年轻人对日本流行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抵制,暴露出社会对于文化认同和保护的关注。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更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变革的重要标志。

论语言接触、文化认同与涵化变迁——从“洋味儿”汉语说起

论语言接触、文化认同与涵化变迁——从“洋味儿”汉语说起

论语言接触、文化认同与涵化变迁——从“洋味儿”汉语说起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洋味儿”汉语这种受到深层影响的表达方式的出现便是社会进步,中外语言的频繁接触,文化变迁、整合涵化的必然结果。

“洋味儿”汉语,目前还无法对其在汉语语言功能上的利弊给出定论。

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为了历史悠久的汉语,必须在中外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让汉语在对中外交流和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同时免受负面影响;为了汉语所负载的文化繁荣,必须在中外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保持清醒、明智选择,既不盲目认同外来文化,又能鉴别吸收那些优秀先进的文化营养成分,使其为我所用。

关键词:“洋味儿”汉语;语言接触;文化认同;涵化爱丁堡应用语言学教授夸德尔曾给文化下了经典定义:“一个社区诸成员有着共同的政治或伦理观念,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对解释世界的方式、客观现象如何分类和赋予这种分类以何种意义有着类同的认识。

各社区有一共同历史,并对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有着共同概念,即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

他们也对干活、穿衣、吃饭、结婚、信仰、子女教育的正确与错误方式有共同观念。

所有这一切就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各社会文化。

”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语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而存在,它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

一、“洋味儿”汉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言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频繁地对外交流,人们学习外语的热情高涨不退,万千新鲜事物的不断涌入,媒体的空前发达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直接等等的这一切,推动了五四运动以来汉语接受英语影响的又一高峰期的到来,“洋味儿”汉语的出现便是最有力的佐证。

1.“洋味儿”一提起外语影响,最容易联想到的是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

如“咖啡”、“坦克”、“啤酒”、“卡车”、“冰激凌”、“足球”、“鸡尾酒会”、“激光”等等。

不可否认,这些单个语词颇具“洋味儿”,但我们认为这仅是词语音译、意译或是半音半译后产生的附属“味儿”,故不在此文所探讨范围内。

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

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

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互动愈发频繁。

这种语言接触不仅对人们的沟通方式产生影响,还引发了语言的演变。

本文将探讨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及其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自人类诞生以来,语言接触现象便已存在。

不同族群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和迁徙,使得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例如,汉语中的“沙发”一词就源于英语“sofa”,而英语中的“kung fu”则源于汉语中的“功夫”。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这种语言接触现象愈发普遍,语言的演变也愈发显著。

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过程可追溯至数千年前。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发频繁,诸多外来词汇涌入汉语。

如“葡萄”、“骆驼”等源自西域的词汇,以及“市场经济”、“股份制”等源自英语的词汇。

这些词汇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也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时至今日,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仍在持续。

互联网的普及,让全球范围内的语言接触更加便捷。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常常使用简化英文表达,如“3Q”表示“谢谢”、“BFF”表示“最好的朋友”,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尤为普遍。

此外,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各种新型语言变体如网络语言、俚语等也不断涌现,丰富了语言的内容与形式。

然而,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过度依赖外语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影响母语的学习与传承。

其次,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与误解。

例如,英语中的“green”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误解为“嫉妒”。

此外,随着语言的演变,一些传统语汇和地方方言可能会逐渐消失,这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威胁。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

首先,加强母语教育,培养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感和热爱。

其次,倡导跨文化沟通技巧,避免因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与冲突。

同时,应重视对传统语言和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以维护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延续。

此外,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也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有句 名言: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 汉开拓,唐开放,与外部世界 的交通联系自然频繁。
• 张骞通西域,玄奘求佛经,饮 食服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之类的东西也会跟着“搭便 车”。
• 西域既通,现成的词汇就不够 使用;佛经既得,外文的翻译 就成了问题,因此汉唐两代, 也就成了大量借词汇入民族公 用语库,华夏民族语言大大丰 富的时代。
—— 《周易》
文化(文治教化) 文明(原意是文采光明) 经济(原意是经世济民)
革命(变革天命,也就是改 朝换代)
20
造词
• 历史(history) • 辩证法(dialect) • 共产主义(communism) • 这些字都是中国有的,这些词却是日本人造的。 • 科学、原则、政策、单位、对象、条件萨,但这是中国人的说法。在原始佛教 中,它本是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全称是菩提
萨埵(duǒ) ,即梵文 Budhisattva的音译。其中,
菩提(Budhi)即断绝烦恼成就涅盘的智慧和觉悟,萨埵 (Sattva)即心系众生,不但自己修成正果,还要救万民 于水火,所以,一个人,如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就会 被称作“活菩萨”或“菩萨心肠”。
统、意识、观念、概念、目的、意图、代表、前提、现象、 背景、现实。
21
造字
• 日本人不但造词,还造字,比如“癌”和“腺”就是日本 人造的。还有呎(英尺)、(毫米)、浬(海里)、瓩 (千瓦)也是。
• 烎 yin2
22
综合运用
• “精神” ,意思是精气和神明,那就用来翻译spirit。 • 与 spirit相对的matter却没有现成的汉语词汇可用,便发
• 比如葡萄原本翻译为蒲桃或蒲陶,后来几经斟酌,还是写 成葡萄。因为葡萄既不是蒲(香蒲、昌蒲或蒲柳),也不 是桃,更不是陶。写成葡萄,不但不会闹误会,而且还真 有一嘟噜一嘟噜的感觉。
7
中文翻译的精神
• 信、雅、达
• “可口可乐”译——cocacola • “伟哥”译——vigra • 雷达——radar • 模特——model • 佛——Buddha
大家好
1
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
外来文化和汉语外来词
2
外来文化与汉语外来词
• 大量涌入——汉唐之际 • “汉唐盛世”
3
汉语和唐话
• “汉语”(“唐话”) • 日语中当用汉字的语音有吴音、汉音、唐音三个系统。京
都的京读作きよう,是吴音;京畿的京读作けい,是汉音; 南京的京读作きん,是唐音。
4
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13
• 佛的本义是仿佛,即所谓“见不审也”。像释迦牟尼佛祖 这样的人,我们自然看不真切,惚兮恍兮,高深莫测。
• 佛这个字“妙不可言”,既是人(有单人旁),又不是人 (弗人),正好用来表示那悟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非凡的 人。何况鬼、神、仙、佛并列,也很整齐。所以,用佛来 译Buddha,也是“神译”。
24
• 日本人并不光是用汉字做翻译,也用汉字搞创造。 • 希望、场合、方针、权威、支部、宗教、派出所、
15
阎罗
• 阎罗也是音译,而且和菩萨一样,都是偷工减料,省掉了
两个字,全称则是阎魔罗阇(shé) (Yamaraja)。
• 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阎魔罗阇简称为阎罗,并不光是为 了省事,也是为了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你看菩萨和菩 提萨埵相比,阎罗和阎魔罗阇相比,显得更有中国味儿。
16
• 邬波驮耶(Upadhyaya)译为和尚,比丘尼(Bhiksuni) 称作尼姑,就更是中国化。
5
音译
• 外国有,中国没有的东西——音译 • 咖啡(coffee) • 可可(cocoa) • 坦克(tank) • 苏打(soda) • 沙龙(salon) • 逻辑(logis) • 苜蓿buksuk(大宛语,伊朗) • 葡萄budawa (大宛语,伊朗
6
音译的讲究
• 我们老祖宗做事,是相当认真的。虽说不过是音译,也不 肯胡乱找些字来凑合,总希望不但听起来像那么回事,看 起来也得有那么一点意思才好。
• 事实上菩萨、阎罗也好,和尚、尼姑也好,不但读音全变, 意思也不尽相同,早就变成中国的名词,异国情调已经没 有多少了。
17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 日本人是很能学习和吸取 外来文化的。当年,他们 跑到中国来,学了不少东 西去,连文字都是从中国 进口。
•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以 西洋为师,一大堆先前闻 所未闻的新名词涌入日本, 颇有些应接不暇。他们的 办法,是用从中国借来的 汉字去对付。
11
“佛”之神译
• 中国原本是没有佛的,佛教刚传入中国时,Buddha一词 的译法也五花八门。
– 没驮、勃驮、浮屠、浮图、佛图、佛陀
12
• ——佛陀,简称为佛。因为没驮、勃驮实在怪异,让人看 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浮屠、浮图也容易产生歧义。当 然,也可以意译为“觉者”,但总觉得不过瘾。既不崇高, 又没有神秘感,想来想去,还是佛陀好。
8
• 苜蓿——牧宿、目宿 • 苜蓿跟放牧时睡觉或看得见的宿营地等并不关联,译为牧
宿、目宿都很牵强,于是发明出新字来表示。
9
• 琥珀——虎魄。琥珀不是 老虎的魂魄。除“琥”字 古已有之外(琥是古代的 一种礼器,即琥璜;或信 物,即虎符)。
10
• 珀、苜、蓿,都是专门为此发明的。后来,但凡松柏树脂 的化石都叫珀,如腊珀、金珀、明珀、水珀、花珀,只有 红的才叫琥珀。
明一个“物质”。
23
• 相对——绝对 • 具体——抽象。 • 相对和具体这两个词,是中国原有的,本义是
“相向而对”和“具有全体”。 • absolute既然和“相对”(相向而对)相反,自
然是“绝对”(绝无所对)。照此逻辑,则与 “具体”相对的,就应该是“抽体”,怎么是 “抽象”呢?原来,日本人已先把concrete翻译 为“具象”了。其实,抽象和具象,我们也仍在 使用,只不过主要用于美术领域罢了。
18
意译
• 最便当的方式当然是用现成的汉语词汇来意译。 • 文化(culture) • 文明(civilization) • 革命(revolution) • 经济(economics)
19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 文德而后武力。凡武 之兴,为不服也,文 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
汤武革命,顺乎天 而应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