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和行为的总和。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通过对事物形态的描绘来表达含义,反映了中国人对事物形态的关注和细致的观察能力。

而英语则是一种以音标为基础的语言,强调语音的准确和语法的规范。

这种不同的语言特点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语言反过来也影响着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媒介。

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语言的传递,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例如,中文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英语中则有许多习语和俚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了文化的特点。

语言与文化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是不断适应文化变化的结果,而文化的变化也会带动语言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都在发生改变,这也会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词汇不断出现,以适应人们对新事物的命名和表达需求。

同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语言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形成新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起来,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媒介,而文化则通过语言的传递和演变得以发展和传承。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丰富多样性。

我们应该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加深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和价值观的理解,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发展。

描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描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描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则是语言的载体和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语言中包含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文化的体现。

比如,中文中的“福”字,就代表着中国人对幸福、吉祥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和背景。

语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反映了这个文化环境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英语中的“please”和“thank you”这些礼貌用语,反映了英国人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

语言和文化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可以影响文化,文化也可以影响语言。

语言的表达方式、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比如,现代汉语中的“网民”、“微信”等词汇,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特征。

而文化的变化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比如,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都会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用语产生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关系。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语言、文化、文学三者关系? 语文课是什么?

语言、文化、文学三者关系? 语文课是什么?

语言、文化、文学三者关系?语文课是什么?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背景与领域1.列维施特劳斯: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条件。

这句话表明,语言不仅可以理解为是文化的产物,或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还可以理解为是文化的一种基础,一种条件,语言是比文化更基础的东西。

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语言提供基本成分和结构的2.本杰明沃尔夫: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即既定的规则,对人类来说,每一种语言都代表和创造一个不同的现实。

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

这里的知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的,只能通过语言才能抵达这个世界。

3.综述: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制约的。

语言是人类的表达系统,他表达人类对世界的切分与轮廓。

不同的语言,对世界的切身与轮廓是不一样的。

语言的本质就在人的认识系统与表达系统的关系之中。

哲学、科学、文学的文化领域都是人的这样一种认识系统与表达系统关系的产物,在根本上受到人的这样一种认识系统与表达系统关系的制约。

二、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1.语言是背景,文学是语言背景下的文化领域。

根据人类活动的性质可以把人类活动分为背景与领域,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科学、哲学、宗教、神话、道德、政治、道德属于背景下的不同文化领域。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这句话揭示的并不是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而是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

这句话告诉我们文是一种艺术形式,他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在于他是以语言作为基本手段的,而其他艺术门类,比如美术是以颜色和线条为手段的三、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是审美领域的文化活动1.文化的定义:广义多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多指生活于一定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套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精神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承工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所代表的文化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从而彰显出了该文化的独特性和思维方式。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字,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形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如“道”字所代表的思想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同样,在西方国家,英语作为一种主流语言,同样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它所包含的一系列文化习俗、表达方式和价值观等,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了解不同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从而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的进步。

二、文化影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形式,而文化也会对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文化本身会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从而导致文化所包含的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以中国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一些新兴的行业和新事物会引入一些新词语,这些新词加入到了中文中,并逐渐普及,例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词汇。

而同样的,在西方国家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网络词汇,如“selfie”(自拍)、“emoji”(表情符号)等。

同时,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语言也在慢慢融合和继承,比如一些英文词汇的拼写和发音等,被融入到一些汉字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汉字发音。

同时,一些句型、表达方式等也从其他语言中借鉴和继承,经过改编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地方方言中的一些特色表达方式。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作为一种人类交流的工具,不仅可以表达思想、感情,还能传递文化。

文化则反过来影响着语言的形成和使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第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通常都是与其文化紧密相连的。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通过词汇、语法等元素来表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不同的民族所用的语言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发音和词汇上,还涉及到语法、句式、语言习惯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对于思想、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第二、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传递文化信息一个民族的语言通常包含了其文化、历史、传统等的信息。

例如,中文中的“文化”一词就包含了“文明、学术、思想、礼仪”等多个方面的意涵。

通过语言,民族之间可以交流文化信息,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背景。

2.语言影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不仅可以表达思想,还能影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往往受到所用语言的影响。

例如,中文中强调“中庸”,侧重平衡、和谐的思想,而英语则强调竞争、个人主义,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3.语言影响社会行为语言在不同社会中,往往扮演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行为的方式和规范。

例如,在东亚社会中,礼貌用语非常重要,人们常常通过使用不同的敬称来表达尊重;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用语也更加直接和简洁。

第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1.文化影响词汇和语法的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对词汇和语法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在宗教文化中出现的一些术语,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出现;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因此其语法也更加注重“我”和“你”的区分。

2.文化影响语音和口音不同文化的语音和口音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例如,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礼貌发音”表示尊重,这种发音方式在其他国家中可能不同;而英语口音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影响语言变异的外部因素:首先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语言的变异,不同因素使语言变异的轨道也不同,然而这些因素都是相互牵连,相互有关系的。年龄:不同年龄语音的发音不相同,称呼也不同,前面在一定程度上与内部因素一样,都是语言内部因素的变异引起的;社会阶级和职业、文化程度:随着阶级,职业,文化程度的变化,语言的也会随之变异以适应相应的阶级职业文化程度的存在;种族:不同种族之间的语言差异存在着,随着政治的需要,政策的发展,要求种族强制性的进行语言变异;性别: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语言因为歧视额人不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女性的语言变异更加明显;交际场合、交谈对象、交谈话题、交谈者之间的关系:这几个因素有一定的相关,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中使用不同的语言。语言载体:不同的语言载体,有着不同的语言。书面语中,文言文和白话文,明显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所运用词汇,语法结构等都有很大的区别,而在不同的地方方言中,语音方式不同,也使得语言的变异。
(2)、语言是文化的一条重要的传播与传承途径。文化在形成之后需要被一定的载体才能传播与传承,而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列如,中国的古书典籍都是靠着语言文字才能传承下来的。
(3)、文化影响着语言。为了适应文化的存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必然变换着。文化的传播需要语言,当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播到另一个地方,而两个地方的语言是有差别的,为了让文化传播开来,那个地方不得不为这种文化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例如,茶文化传播到外国的时候,不同的国家给茶的命名也不同。
2、 影响语言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各有哪些?
(1)、影响语言变异的内部因素:人的生理构造基本相同,发音器官结构也基本相同,但是每个人的发音都不一定是标准,语音的发音有松紧程度之分,现在变异趋势是舌根音g、k、h等在前,高元音的影响下,往往会变成舌面音,可没发现舌面音变舌根音的。语言内部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语音的变异导致语意,词汇或语法层面上的变异,这就是语言内部变异影响着语言变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

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

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

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

2)语言记录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作用不只是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而存在,人们在利用这一工具的同时,也把人类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即语言还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

近几年,由于某些原因,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甚至对某些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

以前,同学们在一起聊的都是“你毕业了,准备去哪工作啊?”,前些年是学生去挑选好的单位,而现在却是单位挑选优秀的毕业生,因而现在同学们经常会聊的是“你打算考研吗?”。

“你打算考研吗?”类似的还有“你考公务员吗?”、“啃老族”、“小私”、“博客”及“抄袭”等等。

这些例子无一不记录着当今的种种文化。

3)语言促进文化发展人类发出的第一个有意义的声音可能是极其偶然的现象,当这种声音被一起活动的人所接受时,其他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会发出这种声音,于是,这种声音就成为人们某种认识的标记。

随着这种标记的增多,人们的眼界便会越来越开阔,相互之间的交际便越来越自如。

这种认知事物的标记就是语言。

由于有了语言,人们在表达某种思想时才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经历。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因为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的语言使用方式、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与其所处的文化密切相关。

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词汇,因此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例如,许多东亚国家的语言中强调团队合作和尊重长者,这反映了这些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和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而在西方国家,独立、竞争和自由等概念则更加重要。

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文化中的变化和发展会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发展趋势。

例如,科技的发展和新兴文化的涌现都会对语言造成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打车”、“网红”、“二次元”等词汇都是随着文化和社会的变化而产生的。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当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时,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可以有效地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互为影响。

对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者来说,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史培芹文秘112 010811224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

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

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

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

文化的经典定义, 是1871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 ylor )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 并不完整。

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1)人类创造的物质。

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

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

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

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

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

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

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文化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 1) 文化是经由社会习得的, 而非遗传获得的; ( 2) 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 而非某一个人所独有的; ( 3) 文化具有象征性, 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 ( 4) 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文化中的每一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关联。

由此可见,文化辐射的范围包罗万象,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无所不存,无处不在。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已颇丰,进入新世纪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新颖的理论。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出现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在这里,就本人比较赞同的几种观点进行论述。

(一)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并行发展。

B.W.Robinett 在《T eaching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一书中写道, “语言是社会的工具, 语言的使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

可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 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古德诺夫(H.Goodenough) 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的这一论述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另外,由于人类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当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

因此,各种语言中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是特定的,受该民族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制约。

比较两种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在多数情况下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意义不可能在另一语言中找到词义完全相对等的词。

如“黄色”这种概念几乎在所有语言中都可以找到,但不同民族表示这种颜色的词不仅在色谱范围上存在差异,而且对这种颜色的联想意义也可能大相径庭,在西方的许多国家他们就不可能把黄色同富贵、高贵、尊贵等意义相联想起来。

因此翻译是一件困难的事,即使可译,译起来也并非恰如其分。

先不说因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背景、思维方法、表达习惯等等差异引起的翻译困难,就词语本身而言,要翻译得准确妥当也不易。

1. 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文化人类学家根据文化的构成把文化划分成四个大系统:技术——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

其中, 语言是文化中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

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的那样: “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 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 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比较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文化需要文字来记载,而文字只是语言的记录符号。

一个词是一个定义、一个判断,而字义和判断是文化意识的结晶,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2. “语言决定论”和“萨丕尔——沃夫假说”洪堡尔特认为, 每个种族都不可避免地会把某种独特的主观意识带入自己的语言, 从而在语言中形成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这种语言“世界观”反过来又可能制约着人们的非言语行动。

受洪堡尔特语言和文化具有多样性的观点的影响, 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夫进一步提出思维结构与语言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的论点, 提出了著名的萨丕尔——沃夫假说, 认为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必定会受到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

该假说把两个原则结合起来: 一个是“语言决定论”(linguist ic determinat ion) , 即认为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 二是“语言相对论”(linguist ic relativism) , 即认为每种语言都表达和创造一个不同的和自主的思想体系, 代表和创造一种不同的现实, 并认为一种语言中的差别在别的任何语言中都不可能找到。

萨丕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写道: “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 也就是说, 通过语言的特征和使用可以了解一个种族的思维、生活的特点”。

沃夫也认为, 每个语言的语言体系( 即语法) 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同时本身又影响思想的形成。

它是了解个人心理活动、分析印象以及综合整个思想活动的说明书和指南。

语言和思想体系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致于讲一种语言的人会和讲另一种语言的人对世界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沃夫指出, 英语中动词有基本的三种时态: 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就使讲英语的人把时间考虑得更客观一些。

对他们来说, 时间是可以度量的。

而在霍皮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就没有时态划分。

所以他们就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

沃夫认为, 这种差异可以解释为何讲英语的民族对档案保存和历史有浓厚的兴趣。

萨丕尔——沃夫假说过分强调语言对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 他们甚至认为人类实际上是受制于语言的( priso ners o f languag e) , 而忽视语言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因而遭到语言学和人类学领域的学者的批评。

3. 语言表达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人们用以交际的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是可见部分,但它的后面有极其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背景。

这种文化心理背景不是明确可见的,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

在中国对亲属以外的人采用拟亲属称谓,彼此都会感到亲切,而在西方国家就很少用拟亲属称谓,如果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没有注意这一点,就会成为交际障碍。

如,一个几岁的中国小孩称一位六十多岁的美国老太太为“奶奶”,这位老太太心里就会想难道我看上去很老吗?4. 语言是衡量文化水准的尺度文化有雅、俗之分, 语言也有雅俗之分。

语言的雅、俗之分在相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阶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各阶层所受的文化教育不同, 因而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 语言可能成为具有某一文化范畴的社团或群体的特征。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中所说的那样: “语言有一个环境。

使用语言讲话的人属于族( 或许多族) , 也就是说, 属于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

”从某种角度上说, 语言是身份的象征。

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对美国上层社会中的语言进行比较后发现, 下层社会的人习惯使用比较有限的语言代码。

他把这种语言叫“大众语言”。

与这相对的是中上层社会人士使用的“正规语”。

一般说来, 大众语言不太准确, 概念性差, 较少地使用非人称代词“某人”。

但大众语言比较生动, 表达更有力和更直接。

相比之下正规语文有较丰富的表达形式和象征性概括, 能表达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

(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

可以这样说,文化越发达,那相对来讲语言就越丰富。

当我们的语言逐渐发达的时候就能充分表达各种文化、承载文化。

而反过来,当文化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又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完善发音,完善字、词、句。

1. 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萨丕尔在《语言》中指出: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观念”。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语言中的许多方面, 如句法结构、词汇意义等, 都包含着许多文化因素, 以致于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语言是文化行为。

中西方文化研究比较表明, 中国人是以综合性思维为主导, 西方同则是分析性思维。

前者重悟性, 后者重理性。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则是汉语结构以意统形, 没有形态变化, 断句不严, 句子结构没有焦点, 强调按时间顺序和事理排列, 内容上自足, 语义、语用因素大于句法因素。

而西方语言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 形态有变化, 句界分明, 句子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关系, 语言组织丰满, 力求言能尽意。

从总体上说, 汉语是综合性语言, 强调语言环境对理解语意的重要性, 西方语言是分析性语言, 语句本身就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

2. 文化是语言词汇的象征意义的来源词语有本义、喻义之分。

词语的本义就是词表达的概念, 喻义是词语的引申义, 即象征意义。

词语的象征意义大都与文化有关。

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 对于同一的事物的认识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因而赋予了该事物不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 狗是西方人的宠物, 是“忠诚”的象征。

英语中许多与狗有关的成语或谚语, 如lucky do g( 幸运儿) 、Lov e me, love my do g( 爱屋及乌) 、be top dog ( 居于高位) 等, 把狗与人相提并论, 褒义明显。

而在汉语中, 与狗有关的词语几乎都是贬义, 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等, 说明狗在汉人心目中只是摇尾乞怜的下贱动物。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意义。

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

而这种虚构的张牙舞爪的动物在西方人看来只是一个“恐惧”的象征, 把人比喻成龙的后代, 更是匪夷所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