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24、寓言四则》

24、《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等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人物特点,体会寓言的寓意。
(重点)3、通过续写,培养想象能力。
(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人物特点,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通过续写,培养想象能力。
(难点)教材分析:《赫尔墨斯与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是《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中的一个寓言学习的文本。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学习文本,除寓言外,还有童话、神话等。
因此,结合单元的学习要求,本课的教学应关注到对寓言文体的了解(寓言的概念、特点等);对寓意准确而丰富多元的把握;还要对寓意的传达方式(如讽刺)及效果有初步的理解。
学情分析:本班有81名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学策略:谈话法、朗读指导法、练习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动画片,猜猜它们选自哪个故事?(放动画片)猜到了吗?没错,它们就是龟兔赛跑、狼和小羊、农夫和蛇。
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寓言。
接下来我们了解下寓言这种文学体裁,快速打开书132页,根据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快速完成题目,完成了举手。
师:好,你来回答。
请同学们把这些词圈起来,并在旁边批“哲理性”“讽刺”。
(生批注)师: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文学作品,今天我来学习24课《寓言四则》里的第一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首先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一遍。
二、新授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则寓言选自《伊索寓言》,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伊索及他的《伊索寓言》,全班齐读一遍。
伊索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要读懂这则寓言,了解故事里人物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大家齐读一遍。
赫耳墨斯是宙斯和赫拉的下一辈,官职也比他们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物,他在故事里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师:请同学们先认真听课文朗读并给红色字注音,等下我要考考你们的记忆力。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课件

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
上行止,亲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一个 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落 下去呢?”
那个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伊索
伊索,古希腊寓言家。 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
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 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以伊索的名义流传的古希 腊寓言集。其中大部分可能为伊索本人或 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其他人所作,同时 也包含一些此前和此后出现的寓言故事。
特点:大多是动物的故事,以 动物寓人。短小精悍,描写形 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 幽默,比喻恰当,形象生动。
墨斯 宙斯的儿子。
爱慕虚荣、狂妄自大者往往不被人重视。这启 示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脚踏实地,学好本领, 让自己在生活中实现应有的价值。
狮子和蚊子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
寓意一:善于分析问题,要懂得 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扬长避 短。 寓意二:取得成绩不要得意忘形, 要谨慎,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穿井得一人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文】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空会崩塌,大地会陷落,自己会无处容 身。(因为太担心了),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古今异义
第24课《寓言四则》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局部探究
2.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 下列成语中: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 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 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12
局部探究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5
整体感知
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 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
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第1段讲述故事,第2段点明寓意
6
整体感知
2.研读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1)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 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和结 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 冲 战胜 飞 粘 被吃
吹喇叭 唱凯歌
被俘虏 独叹息
骄兵必败
20
第二课时
21
《吕氏春秋》,又称 《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 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 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 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 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2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
小组合作学习。
以“我从……这一细节中,看出赫耳墨斯是一 个……的人”
9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 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先讲 述故事,后点明寓意。集 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 主要情节。
10
局部探究
畅读课文,圈点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理 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的寓意。
1.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象 色彩,清新、形象,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 格的?
第24课《寓言四则——蚊子与狮子》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蚊子
误撞 死亡
蜘蛛
以己之长, 克敌之短
得意忘形, 丧失警惕
智者胜、骄兵败
深入探究
蚊子为什么敢于向强大的狮子挑战?
蚊子能知己知彼。它的挑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它看出对方的力量在于“用爪子抓,牙齿咬”,而它 的优势在于会飞,体型小,灵活,能避开狮子的攻击。
蚊子能扬长避短。对方“鼻子周围没有毛”, 这是最合适蚊子的攻击点,又是对它来说最安全的 地方。这正是以我之所长,攻敌之所短,结果自然 是蚊子战胜狮子。
挑战书 尊敬的狮子大王:
早闻大王武艺高强,小蚊子想与您较量较量。 请于明日上午九时到动物王国的森林广场一决高下。
挑战者:无名的小蚊子 时间:猴年马月犬日
蚊子和狮子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其中收录有300 多则寓言,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该寓言集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 书中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刻画出来的形象鲜明生动,每则故事都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揭露 和批判社会矛盾,或抒发对人生的领悟,或总结日常生活经验。
蚊子两次“吹着喇叭”,分别有怎样的内涵?
第一次:是冲锋号 第二次:得意的凯歌
Defeat
蚊子将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 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为什么蚊子战胜了威猛的大狮子,却被一只小蜘蛛消灭了?
小小检讨会
读完这则寓言故事,请从不同角度说说你对其寓意的理解。
角度
寓意
主旨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写蚊子战胜狮子却 最终被蜘蛛吃掉的故事,讽刺了那些 取得一点成绩便得意忘形、忽视自己 短处的人。
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 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 意,我们不妨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 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停在草丛里唱起了凯歌。垂头丧气的狮子一屁股 坐下去,没想到,竟正坐在蚊子身上,把蚊子压死了。
第24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先秦杂家 代表著作。
又称《吕览》,
“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得一寓言故事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朗读评价
(1)字正腔圆,没有错读、漏读、回读; (2)断句准确、清晰。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ɡài)汲(jí),常/一 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 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 /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 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构寓言
宋之丁氏,家无井,汲水甚艰。邻有善者,穿 井而便其家。丁氏心妒之,告于众人曰:“邻人 穿井得一人。”众人闻之,皆惊且奇,奔走相告。 众人聚于丁氏、邻人家外,索其交人。丁氏有口 难辩,大惧,阖门不敢出,惶惶不可终日。
得一寓言故事
读懂故事,初读故事味道
借助注释,同桌两人合作翻译本文,读 懂此则寓言故事。
翻译评价
(1)忠于原文,字字落实; (2)表意明确,句意通顺。
得一寓言故事
翻译检测
重 穿井得一人:挖掘、开凿
点
实 及其家穿井:待,等到之:讲述
有闻而传之者:听说
一
词 多
闻
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夫得言不可不察。”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此圣人之所慎也。”
如何做谣言的终结者?
如果我是小夏…… 如果我是小文…… 如果我是其他同学……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
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作业布置:
基础型作业:积累文言现象。 发展型作业: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关系。发挥想 象和联想,从《穿井得一人》《亡羊补牢》《守株待兔》中 任选一篇,重新设计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 成一篇新的寓言。 拓展型作业:阅读故事《三人成虎》,感受文中的魏王和本 文宋君的对待谣言态度的不同,体会其寓意。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24《寓言四则》 课件

对 比
强烈的忧
积极发 现问题
胜
患意识
败
杞人真的就只能成 为被讥讽的对象吗?
勤于探究
看到“杞人忧天”的积极面
对
比
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胜
败
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
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所以 我们要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概括主题
《杞人忧天》讲述了一个杞国人担心天崩地裂, 寝食难安,后来在“晓之者”的劝导下恍然大悟的故 事,启迪人们不要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要面 对现实,大胆地去做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寓言四则
第一课时
你 知 道 哪 些 寓 言 故 事 呢 ?
本课时目标
1.了解寓言,多角度理解寓意。(重点)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续写或自编寓言。(难点)
预习检查
读一读
hè
赫拉
yé
耶
shì
舍然
bì
庇护
qǐ
杞
lǎ
喇叭
zhònɡ
中伤
ɡài jí
xiù
溉汲 星宿
chú cǐ
躇 步 跐蹈
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
舍然大喜
忧虑
恐惧 真诚 耐心
杞人
晓之者
吾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矣!
概
括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故
事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情
节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抓
住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寓言四则》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寓言四则》知识点总结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文学常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作品主旨这篇寓言通过写一户姓丁的人家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记文言知识字词梳理1.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之于宋君(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2.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古义: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本国的人丁氏对.曰古义:应答,回答今义:相合;正确;正常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3. 一词多义问之于.丁氏(向)于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宋之.丁氏(的)之国人道之.(代词,代指这件事)国人道.之(讲述)道道.听途说(道路)杞人忧天《列子》文学常识《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作品主旨文章通过写杞人忧天地崩坠的故事,讽刺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记文言知识字词梳理1.重点课下注释①因往晓.之(告知,开导)②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③奈何..忧崩坠乎(为何,为什么)④只使..坠(纵使,即使)⑤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⑥充塞四虚..(四方)2. 通假字①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②身亡.所寄(同“无”,没有)3. 古今异义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如;好像4. 一词多义其.人曰(那)其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
第24课《寓言四则》第二课时课件

合作探究 ➢ 宋君对这次谣言的传播十分生气,他决定进行追责。如果你是断案大
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丁氏。他是谣言的缘起。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一事表述不清,产生歧义。
②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他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道之。 国人。大家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在文海中遨游 在积累中提升
合作探究 ➢ 你身边有没有表述不清引起歧义或以讹传讹的事件,说一说。
在文海中遨游 在积累中提升
合作探究
➢ “谣言止于智者”,宋君为什么能止住这次谣言呢?
①宋君身份地位的特殊性、权 威性;
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实 地探访,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度)。
在文海中遨游 在积累中提升
合作探究 ➢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
说,应该怎么做?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
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在文海中遨游 在积累中提升
文章主旨
《穿井得一人》记叙了宋国的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 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 途说的话,一定要细察,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作品简介
·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 客编撰的。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 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 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 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 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