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解放学说的三层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审视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审视马克思的解放思想是一种对人类社会解放的思考和探索,它主张消除阶级压迫和社会不平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这种思想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逻辑框架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首先审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况。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导致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马克思认为这种剥削关系是不公平的,它限制了劳动者的自由和发展。
马克思提出了解放劳动者的目标,即通过消除私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使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逻辑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两个基本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但由于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导致贫富差距加剧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并预测了资本主义必然会走向灭亡。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想要实现社会解放,必须先改变经济基础,即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总结出了历史的规律和趋势,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强调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他认为,解放不仅仅是消除阶级压迫和剥削,更是使人实现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发展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将不再是被迫的,而是自由的,人将从狭隘的经济利益中解放出来,追求内心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是一个以经济基础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它通过对社会现实的逻辑思考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和路径。
这种思想对人类社会的解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进路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进路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体思想是他们对社会变革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之一。
该思想的逻辑进路主要包括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分析,社会阶级的划分和对抗,以及人民主体的觉醒和革命行动。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们认为,社会结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
他们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发展阶段,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阶级的存在和斗争。
他们认为,社会阶级是由于生产关系中的不平等而产生的,而社会阶级之间的对抗是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阶级的划分和对抗的分析,提出了人民主体的概念。
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最底层的阶级,也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他们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不仅是自己的解放,也是整个社会的解放。
他们强调无产阶级的觉醒和组织,通过阶级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主体的觉醒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人民主体觉醒并自觉地参与革命行动时,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审视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审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解放思想,它致力于解放人类社会的劳动力,并追求人类的解放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的观点和社会现象的分析常常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广泛的影响。
在逻辑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审视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我们能够了解它所持立场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是人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命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被束缚。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矛盾是造成人的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因此提倡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放人的劳动和生活。
这一思想逻辑上是合理的,因为从福柯的观点来看,现代社会的权力机制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暴力性,导致了人的身体和灵魂都被束缚。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观点,从福柯的权力知识分析的角度来看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想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改变这一状态。
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制度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现代社会,许多国家都采用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点也从经验的角度上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在构想社会主义制度上的一定逻辑性。
马克思主义对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最终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从辛格穆恩杰的社会冲突理论来看,阶级矛盾的存在确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迁。
从社会冲突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逻辑性。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落实并不尽如人意。
尽管许多国家曾经采取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如计划经济的低效率和创新能力的不足等。
马克思主义在解放人的同时是否会造成新的压迫和不自由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审视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审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也是其理论体系的精髓。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解放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是人的解放。
在他的广泛的研究和深刻的思考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解放思想。
要理解马克思的解放思想,就要理解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为这些是他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而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又受到生产者的解放程度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社会进步的前提。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主要是指人的解放。
他认为,人的解放是指从各种不平等、压迫和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享受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在这个意义上,解放是个体的自由和尊严的实现,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是立足于对现实的分析和批判的。
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他认为,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是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性的。
他不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抽象思考,而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变革和革命的实践。
他强调,实现人的解放必须通过斗争和革命来实现,因为资本主义势力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统治地位,只有通过人民的斗争和革命,才能推翻他们,实现人的解放。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的解放的内在逻辑。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马克思的解放思想中汲取丰富的启示和智慧,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奋斗。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三阶段原理的第三阶段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三阶段原理的第三阶段【摘要】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思想:认为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的发展依次经过从最初的“人的依赖性”阶段,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最后达到“自由个性”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只有了解了人类的发展历程,才能够宏观把握个体当下的发展。
【关键词】“自由个性”;“三阶段”;人的发展社会发展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同时具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作用,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且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不断推进人类自身解放达到“自由个性”的历史。
“自由个性”是重要的哲学范畴,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创造性地将人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提出了人的发展三大历史形态的著名论断,认为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的发展依次经过从最初的“人的依赖性”阶段,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最后达到“自由个性”阶段。
[1]在三阶段中,“自由个性”阶段是人的发展的理想阶段,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
这三个阶段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单独孤立地去看待每一个阶段,随着生产力在每个阶段的高低不同,在每个阶段表现的人的发展也不同。
三个阶段互为前提和基础,最终达到“自由个性”阶段。
每个阶段人类的发展状况不同,这取决于每个阶段生产力的高低不同,不能否认每个阶段的作用。
只有认清每个阶段不同生产力下的人的发展的状况,才能够把握整个人类发展的趋势,为当下人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人的依赖性”的第一阶段“人的依赖性”按照马克思“三阶段”说,该阶段是人的发展的最初阶段,人在自身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虽然能够认识基本的生存规律,但是个体能力的发展具有片面的,因为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有限的地点上发展。
具体来说,在原始社会里,人不仅依附于满足身体基本生存需求的自然界,也从属于社会关系组成的“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审视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解放思想”是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和超越,在此基础之上推行革命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解放思想”也是我们深入推动改革发展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从马克思人的角度对“解放思想”进行逻辑审视,深入探究其内涵和实践意义。
首先,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强调要跳出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拥有开阔、自由、创新的思维能力。
这需要我们不断扩大自己的认识领域,学会前瞻性思考,形成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
同时,我们也需要务实的思维方式,注重实践操作,不断探索前沿领域。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深入发掘新的思维亮点,创新更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
其次,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侧重于批判和超越旧有的思想、观念和观点。
这包括对主流思想的挑战,对固有观念的颠覆,对社会经验的反思。
换言之,我们需要认清现实,从批判的角度审视问题,挖掘其中的本质矛盾和破绽,随后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
同时,这也需要我们关注到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反思和总结,以充分认识现状,从而更好地适应变化,更好地指导实践。
最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将转化为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和实践。
这需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把思想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简言之,我们需要通过实践不断验证我们的理论,不断调整和完善之。
这种实践中的思想和理论,不仅能帮助我们预测未来,指导实践,更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之,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一种先进的理论观念,它强调的思想自由、批判精神和实践价值,对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推动我们的思想、行为和决策更为科学、合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理论基础。
马克思“人的解放”论述立足点的三个层面

马克思“人的解放”论述立足点的三个层面作者:张凌杰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7期摘要:马克思“人的解放”论述的立足点是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个人。
在此之上,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层面来看待这一立足点和“人的解放”问题。
这三个层面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共同为马克思的哲学探索起到了“铺垫”的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解放”论述立足点三个层面一、引言马克思关于人和人的解放的思想,将讨论视域从脱离实际生活的云端拉回到了人的现实世界中,把其哲学着眼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正是由于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乃至“哲学”的问题是从现实的、具体的、实践的个人出发,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从根本上颠覆了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传统哲学,并且正是在这个“批判”传统哲学的辩证思考过程中逐渐完善了其关于人和人的解放的学说。
二、“人的解放”论述之立足点(一)现实存在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的思考是在前人探索基础上扬弃的过程。
要想穿越人类的“秘密”来把握“人是什么”,就要立足于人的存在方式,而不是脱离“存在”,用抽象出的意识来言说,本没有绝对“孤立”的意识,“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
[1]在这样的思路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1]为了走近对现实的人之“准确”理解,马克思勇敢地扬弃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理解。
他认为黑格尔的人,是将抽象的、虚妄的自我意识遮蔽了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的观点。
马克思讲道:“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
”[4]“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
”[3]黑格尔把人的本质视为精神,却忽略了人本身的存在,这样黑格尔的人的全部意义仅仅在于佐证绝对精神的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审视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审视从哲学方面来看,马克思的解放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深刻分析之上的。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而为了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就必须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马克思通过对历史、社会和阶级斗争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剥削关系,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从政治方面来看,马克思主张要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阶级对立和剥削的根源,要想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就必须要废除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下,可以彻底改变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让整个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
从经济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认为这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生产力的急剧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阶级对立和剥削,造成了生产关系的矛盾。
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就必须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够掌握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实现对自己命运的控制,从而实现真正的解放。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是一个经过逻辑严谨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是要通过革命手段废除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从而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在当今世界,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些曲折,但其解放思想的逻辑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解放学说的三层逻辑为了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群众与人民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形成一条群众与人民概念的逻辑理路,具体体现为:在政治解放的探索中展开对现实的人(逻辑起点)的本质的具体追寻,在社会解放的分析中提出“自由人联合体”(逻辑中介)的未来设想,在个体解放的考察中提出依靠无产阶级(逻辑终点)的基本思想,从整体上建构起严密的人的解放学说的逻辑结构,再现出群众与人民概念的不同内涵。
群众与人民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同一逻辑理路中衍生出来的不同概念。
群众概念范畴较大,涵盖较广,无具体而明确指向;人民概念是群众不可或缺的内在构成要素,具有明显指向,是动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是推动革命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世界解放的学说,为了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密切关注现实的人,提出群众与人民两个不同内涵且高度抽象的概念。
为此,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解放学说,在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与人民概念演进逻辑的前提下,可以全面地展现出群众与人民两个不同概念的逻辑界限。
一、在探索人的政治解放中揭开了群众与人民概念的逻辑起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1]244马克思主义的所有思想理论,始终“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都有其自身的逻辑演进过程。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对事物逻辑进路的分析,应该“从这些矛盾的本来意义上来把握矛盾。
但是,这种理解不在于到处去重新辨认逻辑概念的规定……,而在于把握特有对象的特有逻辑。
”[2]114这是说,准确把握群众与人民概念二者之间的逻辑界限,必须建立在对二者逻辑理路特别是“特有逻辑”的考察上。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他们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消灭资产阶级,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得到解放。
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先驱文件《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就向每一个人发出通过政治解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3]53的时代强音。
但由于“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2]180,且“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
”[4]310因此,人的解放就必然涵盖着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个体解放三个向度。
换句话说,实现人的政治解放不等同实现个体解放,还需要实现社会解放,而这恰恰又需要实现个体解放,三个向度的解放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解放学说的内在逻辑。
这一逻辑的生成路径,就是沿着经由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再到个体解放的进路次第展开的,这就是我们在人的解放学说视域中准确把握群众与人民概念必须要遵循的“特有逻辑”。
怎么实现人的政治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围绕着人的解放目标,把人当作自然界的一个种,在具体探寻人的本质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就揭开了群众与人民概念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5]56这即是说,“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即是人的性质(本质)。
马克思又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
”[5]56这样看来,劳动就是为了“维持肉体生存”的“生命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命”需要的活动。
所以,劳动就是人的本质。
但是,马克思又意识到,如果仅谈劳动或需要是人的本质,就必然割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社会关系也就荡然无存。
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又指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501这一认识表明,马克思站在现实的人的立场上,在对社会关系的考察中产生了对人的本质上的新认识,走出了抽象的人的束缚,实现了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新飞跃。
必须意识到,上述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互相联系的,绝对不能孤立地来看待这三个论断。
如果单讲其中的一个,就会使人走向抽象化,就无法抓住人与人之间因需要或劳动或交往而发生的联系,就无法真正理解人的本质的科学意蕴。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侧重于强调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不同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是强调孤立的个人或者社会关系中不分彼此的所有人。
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所折射出来的联系与区别,就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本质,进而又构成了社会关系,彰显出社会关系的本质意义。
也就是说,不具备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意义,社会关系根本无法生成。
这一如马克思所言:“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7]42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的论断是统一的整体,人的本质的终极彰显,体现人的政治解放意义上,必然在社会关系中表现为人人平等,地位不分高低,人能够摆脱各种束缚,自由开展各类社会活动与交往,满足自己生命活动的一切需要,达到“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
” [6]46当然,“回归于人自身”也是人的政治解放的集中体现,因为有了这种“回归”,人的本质得以彰显,人的政治解放也因此就得以实现。
概而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探讨实现人的政治解放的路径中,立足于现实的人,沿着种的特质到人的类特质的逻辑理路,展开了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考察,在此基础上,又把人的政治解放与人的本质彰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悄然无息地在探索人的政治解放中揭开了群众与人民的逻辑起点,不仅为我们准确把握人的本质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而且还为我们从人的本质视角认识人的政治解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政治解放与人的本质彰显紧密结合起来的宝贵探索,为我们后续准确辨析群众与人民概念提供了最基本的逻辑遵循。
二、在探索人的社会解放中得出群众与人民概念的逻辑中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解放不仅仅只是政治向度的解放,还包括社会向度的解放,因为“正像战争以和平告终一样,政治剧必然要以宗教、私有财产和市民社会一切要素的恢复而告终。
”[6]33换句话说,人的解放还涵盖着对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的否定。
推翻这些旧的一切要素,建立起符合人的解放需求的新的社会制度要素,才能在实现政治解放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向度的解放。
[8]社会解放一旦实现,将会大大推进人的解放的进程,人的本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彰显。
怎么才能实现社会向度的解放?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力状况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现有条件下,人的社会解放根本无法实现。
由于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进行着最为严重的压迫,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物化现象,人的获取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目标追求,必然又导致人的劳动出现异化,使得本来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在表现形式上成为一种异化的劳动,人参与了劳动,却不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由于劳动异化,人为了生存,必须以某种方式出卖自己的劳动,进而也就有被剥削的可能性。
一旦在全社会中形成这种异化现象,就会导致整个社会关系的异化,这正如马克思所言:“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6]159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意识到,只要不消灭异化劳动,人就不能从变形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社会解放。
为了消灭异化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对社会关系中“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9]6进行了深刻考察,他们发现,只要不“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6]573劳动异化就不可能消灭。
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继续把关注点放在现实的人上,为了实现人的价值的终极彰显和本质的复归,他们提出了关涉到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价值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又提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53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基本构想。
这个构想把每一个人的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人协同消灭劳动异化,进而实现自身社会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为了实现社会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又积极号召每一个人自觉地消灭异化劳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且“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6]573。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个共同体,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劳动异化,人的劳动彰显出个体的价值需要和本质要求,每个人都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人与人之间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友善的、自由的交往状态,人摆脱了对人对物的依赖的美好社会。
这个社会一旦形成,人的社会向度的解放也就能够得以实现。
应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这个“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就是为了实现人的社会解放而提出“自由人联合体”的初始形态,它把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同一共同体中不同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把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人,甚至是不同共同体中每一个人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只要每一个人在这个共同体中活动,不管用什么方式或者什么时候参与了活动,不管每一个人独立地参加活动,还是与共同体中其他成员一块参加活动,都在悄然无息中既表现出人的本质的复归,又展现出人的本质的群体特质,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互相联系的纽带。
[10]71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的群体特质,并不完全是在每个人控制了自己和全社会成员的生产条件的前提下才会呈现出来。
在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里,只要人与人之间发生着联系,也可能会在某种时刻呈现出“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的群体特质,因为事物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
”[1]311随着“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所具备群体样态表现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就一定发生质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
那么,“自由人联合体”也就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表现形态,人的社会解放也就可以大大向前推进。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立足于现实的人,为了实现人的社会解放,彰显每个人的个性和本质,他们提出了“自由而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愿景。
在此召唤下,他们向每一个人发出了消灭异化劳动,形成“控制了自己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进而最终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号召,旗帜鲜明地指明了人的社会解放的步骤和路径。
在之后的分析中,马克思恩格斯便以人的社会解放为中介转换,展开了对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前提下人的个体解放的探索。
三、在探索个体解放中走向群众与人民概念的逻辑终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社会解放也“不是人的基础的实现。
”由于“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2]189,所以,在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之后实现每一个人的解放,才能实现人的彻底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