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在当时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灰心,他自我嘲讽似的宣称,这本书不是为当代人,而是为后代人所写的。
他在默默无闻中等待了30个寒暑,这部鼓噪着生命冲动的哲学名著也伴随它的作者度过了30年的冬眠期。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而终于在1851年得到了爆发。
一位名人说:“走了一整天,到天黑,他走到了。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关于为世界划分两个层次的观点。
在康德看来,人的理性(这里是指纯粹理性或理论理性)只能认识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范围内的东西,即现象界,至于现象界背后的自在世界则是人的理性无法认识的。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指出:人们必须以双重方式来思考自己,按照第一重方式,须意识到自己是通过感觉被作用的对象;按照第二重方式,又要求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理智,在理性的应用中不受感觉印象的影响,是属于知性世界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纷繁复杂、五彩斑斓的世界中。
然而,在这表象的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更为本质的东西?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当我们清晨醒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上,鸟儿在窗外欢唱,我们开始新的一天。
工作、学习、社交,我们忙碌于各种事务之中。
这一切的景象、声音、情感和经历,构成了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的表象。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
但叔本华告诉我们,这只是世界的外在表现,而其内在的本质是意志。
什么是意志?意志并非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的决心,而是一种盲目的、无尽的冲动和力量。
它是世界的内在驱动力,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比如,植物努力生长,向着阳光伸展枝叶;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不断寻找食物和配偶;人类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从物质的享受到精神的追求。
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推动,这就是意志。
意志是无目的、无方向的。
它不像我们人类的理性思考那样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它只是不断地追求,永不停息。
这种追求并非出于某种理性的考量,而是一种本能的冲动。
比如,我们口渴时想要喝水,饥饿时想要进食,并不是因为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这样做,而是一种本能的意志驱使我们去满足这些需求。
世界作为表象,是我们通过感官和认知能力所感知到的一切。
我们看到的山川河流、听到的鸟语虫鸣、感受到的喜怒哀乐,都是世界向我们呈现的表象。
然而,这些表象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它们只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意志通过各种现象展示出来的结果。
以艺术为例,画家通过画笔和色彩描绘出美丽的风景,音乐家通过音符和旋律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些艺术作品并非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的表达。
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意志在表象背后的作用。
他们通过作品传达出某种超越表象的东西,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情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纷繁复杂、五彩斑斓的世界中。
然而,如果深入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首先,我们来谈谈“表象”。
我们日常所感知到的一切,无论是眼前的山川湖泊、城市街道,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情感表达,都是以表象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表象是通过我们的感官——眼睛看到的色彩和形状、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以及身体感受到的触觉来获取的。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朵盛开的鲜花,我们会被它鲜艳的颜色和优美的形状所吸引,这就是花的表象。
我们通过这些表象来认识世界,构建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但表象仅仅是世界的外在呈现,它并不是世界的本质。
那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是“意志”。
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无尽的冲动和力量,它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内在动力。
我们可以从自然界的现象中找到意志的体现。
例如,植物为了生长,努力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向着阳光伸展枝叶;动物为了生存,不断地寻找食物和栖息地,繁衍后代。
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就是意志的作用。
人类的行为和欲望也是意志的表现。
我们渴望爱情、追求财富、追求权力和名誉,这些欲望的背后都是意志在推动。
然而,叔本华也指出,人类的痛苦正是源于意志的无尽追求。
因为意志的欲望是永远无法完全满足的,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很快就会产生新的欲望。
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导致了人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我们常常陷入对物质和外在成就的追求中,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比如,为了购买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汽车,我们拼命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这些是否真的能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幸福。
那么,如何面对这个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呢?叔本华提出了通过审美和禁欲来摆脱痛苦。
当我们沉浸在艺术和美的欣赏中时,可以暂时忘却意志的冲动,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
而通过禁欲,减少欲望的追求,也能够降低痛苦。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在哲学的深邃海洋中,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理论犹如一座屹立的灯塔,为我们照亮了对世界和人类存在的独特认知路径。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意志和表象构成的。
那什么是意志呢?意志并非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种简单的决心或愿望,而是一种盲目的、永不停息的生命冲动。
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驱使着万物的运行和发展。
比如,一颗种子破土而出,努力生长,这背后就是意志在推动;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不断地觅食、争斗,这也是意志的体现。
而表象,则是我们通过感官所感知到的世界。
我们所看到的色彩、听到的声音、触摸到的物体,这些都是表象。
叔本华指出,表象只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形式。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美好的风景,还是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只是表象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叔本华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呢?这与他对人类痛苦的深刻洞察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欲望的无法满足就会带来痛苦。
我们总是追求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财富、地位、爱情等等,但当我们得到了,新的欲望又会产生。
这种无尽的追求和欲望的循环,正是因为意志的驱动。
意志是一种无法被满足的力量。
当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很快就会有新的欲望出现。
就像我们买了新衣服,刚开始会很开心,但不久后就会渴望更新更漂亮的衣服。
这种不断产生的欲望和无法满足的状态,让我们陷入了痛苦之中。
而且,叔本华还认为,意志是超越理性的。
我们常常试图用理性来控制和引导我们的行为,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是被潜意识中的意志所驱使。
比如,我们可能会突然爱上一个人,无法用理性来解释为什么。
叔本华的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被表象所迷惑,而应该去思考表象背后的意志。
当我们面对挫折和痛苦时,不能仅仅归咎于外部的环境,而要反思自己内心的意志是否过于强烈。
同时,叔本华的理论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快乐和幸福的定义。
如果我们把快乐和幸福定义为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获得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浅议《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浅议《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人与世界之合叔本华在书中第一句就说了“世界就是我的表象”,对人来说,他并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只是因为眼睛看见太阳,才有太阳的存在,只是因为四肢感触到地球,才有地球的存在,因此围绕着人的世界,只是作为人的表象而存在。
世界在此刻不再成为了独立于人类的客观存在物,而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命体。
就像两个被上帝孕育的连体婴,谁也无法拒绝拥抱彼此。
叔本华,一个悲观主义者,敢于在柏林大学和黑格尔PK的人因此填满了历来这个鸿沟。
虽然听课的人寥寥无几,但就像他说的“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那个时代确实还没有发现那样耀眼星宿的人。
“世界就是我的表象”,一句可以说狂傲不羁的话在很多人看来都太主观、太唯我主义,可在我看来,这样的狂傲不羁却重新嫁接上了人类与世界的窠臼。
很多人误解了叔本华的思想,以为世界就是为我而存在的,把人作为了先决条件,以为自私就是人自我保护的利剑。
所以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时,总是不顾及世界本身发展的规律而任其践踏自然。
乱砍滥伐、无度地开采自然资源、任意剥夺自然存在的权利。
自然世界一时间在这样的误解之后成为了满足自身无度欲望的牺牲品。
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人们开始把客观世界看成是成就自身价值的必需品。
所以在不得获的状态下,也就是人们的欲望无法得到外界的满足之后,人们就会很痛苦很抑郁。
在他们看来,痛苦的根源来源于外界。
很多人在少年不得志或怀才不遇之后把责任推卸给社会,不是自身没有才华,而是社会没有给予他发挥才华的舞台。
很多犯罪分子在获罪后的坦白中说出了一番自我冠冕堂皇的话,认为不是自身愿意去犯罪,而是社会中太多的诱惑逼迫他去行罪。
他们依旧把社会作为痛苦的根源。
虽然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似乎因自身存在为前提,但就像手是人体的一部分一样,世界依旧是和人相连的。
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应该把自然看成是独立于自身之外的客观存在物,而应该把它看成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不应该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去限制属于自然应有的空间范围。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哲学巨著,宛如一座深邃的思想迷宫,引领我们对世界和人生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世界观的角度来看,叔本华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观点,具有开创性。
他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并非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客观实体,而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和认识呈现出来的表象。
这就像我们通过眼睛看到色彩、通过耳朵听到声音,这些感觉材料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但它们是经过我们主观意识加工过的。
例如,不同的人对同一幅画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为每个人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分观念中对客观世界绝对真实性的迷信,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接触到的世界是具有主观性的,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可靠性。
而“世界是意志”则是叔本华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在表象之下,隐藏着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意志。
这种意志是世界万物的内在本质和动力。
比如动物的本能行为、植物的生长趋势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意志的体现。
人类也不例外,我们的欲望、冲动都是意志的表现。
这种意志是永恒的、无尽的,它推动着世界的运转,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痛苦。
因为意志是无法完全满足的,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新的欲望又会产生,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轮回。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使我们看到在欲望驱使下生活的无奈。
在艺术和审美方面,叔本华的思想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审美是对意志的暂时解脱。
当我们沉浸在艺术作品中,如欣赏优美的音乐、壮丽的绘画时,我们的注意力从自身的欲望和意志中转移出来,进入一种无意志的纯粹直观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暂时摆脱了意志的束缚,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例如,当我们聆听贝多芬的交响曲时,可能会被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所吸引,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和欲望。
这种对审美体验的阐释为我们理解艺术的价值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明白艺术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拯救心灵的方式。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本著作中,叔本华对人类意志和表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的:意志和表象。
意志是真实世界的
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力量,而表象则是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是由我们的感官所构建的。
在叔本华看来,表象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本质在于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意志是自由的,而表象受到因果律的束缚。
意志是超越时
间和空间的,是永恒不变的,而表象则是有限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超越表象的方式来认识真实世界,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解脱和超越。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思想对哲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哲学
方面,叔本华的思想启发了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塑造了他们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在文学方面,叔本华的思想激发了许多作家的创作灵感,提供了他们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
在艺术方面,叔本华的思想影响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使他们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在体验。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意志和
表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叔本华启发了后世哲学家、作家和艺术家的思考,为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纷繁复杂、五彩斑斓的世界中,但如果深入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在叔本华看来,世界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表象。
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到周围的事物,看到山川湖泊、花草树木,听到鸟鸣虫叫、风雨雷电,触摸到物体的质地和温度,嗅到各种气味,品尝到不同的味道。
这些通过感官获得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就是世界的表象。
然而,仅仅将世界视为表象是远远不够的。
在表象的背后,叔本华认为存在着一种更为本质的东西,那就是意志。
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不停息的力量,它推动着世界的运转。
比如说,植物生长、开花结果,动物觅食、繁衍后代,人类追求各种目标和欲望,这些看似不同的行为,背后都有着意志的驱动。
意志是无处不在的。
从微观的原子、分子的运动,到宏观的天体运行,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都可以看到意志的作用。
它不是一种有意识的目的或计划,而是一种内在的、本能的冲动。
那么,意志和表象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表象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形式。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万物,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意志通过表象来展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
但表象往往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我们常常被表象所迷惑,以为我们所追求的物质财富、功名利禄等是真实而永恒的,却忽略了背后的意志。
以人类的欲望为例。
我们总是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美好的爱情。
当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短暂的满足之后往往是新的欲望的产生。
这是因为欲望是由意志驱动的,而意志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我们仅仅执着于满足欲望,追求表象的东西,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之中。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这种痛苦,我们需要认识到意志的本质,超越表象的束缚。
这并不是说要完全否定欲望和追求,而是要以一种更加清醒和超脱的态度来看待它们。
我们可以通过艺术、哲学和道德等方式来达到这种境界。
艺术是一种能够让我们暂时摆脱意志束缚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摘要:叔本华是西方意志主义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批判和继承康德的“物自体”而提出“表象”与“意志”,其中又以对意志的否定占据其哲学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归宿,他一改以往哲学家追问“为什么”的思路,而是提出“世界是什么”的追问。
这也是他哲学中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从叔本华追问世界是什么开始,进而探讨他关于“表象”和“意志”哲学思想,通过探讨其对理性主义的挑战发现他哲学思想里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争取能够较准确地把握与阐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表象;意志;悲观主义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主要代表之一。
他借鉴现象学的认识论基础,形成自己的意志主义本体论,由意志主义又引申出自己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从而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想。
通过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受康德的影响很大。
叔本华不同于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不承认“物自体”的观点,他坚持“物自体”,并且认为“物自体”可以通过直观通达,即叔本华所说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现象的钥匙,是世界的本质。
他将世界区分为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被我们认识的就是表象,本质的就是意志,但是叔本华又认为意志和表象是合二而一的,二者是不可分的。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探讨叔本华哲学中关于对意志与表象的理解。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
”[1]26在他看来,从客体出发的唯物主义和从主体出发的唯心主义有着共同的错误,双方都是一开始先就假定了它们声称往后要证明的。
因此,叔本华的哲学既不从客体、也不从主体出发,而是从表象出发。
在叔本华的表象世界里已经包含着主体和客体两个半面,并且以它们为前提的,而主体客体的分立也是表象首要的、本质的形式。
而这表象“又有赖于这第一只张开的眼睛,即使这只是属于一个昆虫的眼睛;没有认识,世界根本不能想象。
”[1]62叔本华指出:“作为世界的表象,它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
一个半面是客体,它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复杂多性就是通过这些而来的。
另一个半面就是主体,这却不在空间和时间中,因为主体在任何一个进行表象的生物中都是完整的,未分裂的。
”[1]29叔本华认为,客体和主体是不可分的,二者存则共存,亡则俱亡,共同构成表象世界,但是二者又互为界限,即时间、空间和因果性。
而这些客体的普遍形式,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它们先验地在我们意识之中。
康德发现了这一点,这也是他主要的功绩。
但是叔本华又对康德的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论述,他把这种先验的认识形式概括为根据律。
他说:“根据律就是我们先天意识着的,客体所具一切形式的共同表述;因此,我们纯粹先天知道的一切不是别的,而正是这一定律的内容。
”[1]29叔本华在其《根据律》的论文中也曾指出,任何一个可能的个体都服从这一定律,也就是处于同其他客体的必然关系中。
这就更好地阐明了主体与客体的浑然不可分,为消解传统哲学上的主客二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由此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客体,既然作为客体,就已经是由于认识着的主体通过认识的诸形式从多方面加以规定了的,是早已存在于我们意识之中的根据律的内容。
如果撇开主体,一切客体就不成为客体了,也就是说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二者是互为的。
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叔本华只是将他们限定在了认识的范围内加以规定的,不能超出充足理由律的范围。
但是客体并非是主体创造的,在主体存在之前客体就已经存在了,客体是先于主体存在的,叔本华本人对主客关系的论述只是在非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探讨世界本质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主体是客体存在的意义,客体依赖于主体的感知。
在主体产生之前的客体不能被认识,它的自我展现无法被理解,因而它的存在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当然主体产生之前它也不可能被称为客体,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表象有赖于第一只张开的眼睛,客体亦是如此。
叔本华指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固然是真理,但这只是世界的一个方面来考察,世界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作为本质的方面,即“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把意志看成世界的本质,这也是其本体论哲学的核心观点。
叔本华明确提出:“客观的世界,即作为表象的世界,不是世界唯一的一面,它仅是这世界外表的一面;它还有着完全不同的一面,那是它最内在的本质,它的内核,那是‘自在之物’”[1]65,这“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世界有两个面,一面自始至终是表象,就像另一面自始至终是意志。
“意志是求生的意志,或者叫做生命意志。
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是世界的内在蕴含和根本方面。
它是冲动、本能、奋进和欲望,是初始的、先在的、自因的。
它没有终止的最后界限,也没用最终的目的。
因此,意志便意味着无穷无尽的要求。
”叔本华的意志是对康德“自在之物”的继承,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意志是可知的,“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叔本华提出意志主义也是为了化解康德的“自在之物”的不可知性。
叔本华将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认为整个表象世界都是意志的客体化,但是意志是如何客体化为各种现象界的事物呢?他提出了两条途径:直接的客体化:即意志直接实现为事物的理念;间接地客体化,即由直接客体化间接地表现为事物的现象。
换句话说,不可遏制的、盲目的生命冲动客体化为事物的理念,再客体化为事物的现象。
因此理念是意志通向表象世界的中介,那么理念又有什么样的特性让叔本华如此重视呢?他把柏拉图的理念引入他的意志哲学体系,用以说明意志客体化的级别的正是柏拉图的那些理念,理念只是自在之物的直接的,因而也是恰如其分的客体化。
叔本华区分了意志和表象,并且二者缺一不可,意志是自由的,表象是必然的,两者即相分离又紧密结合。
表象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的本性就是向外客体化,意志的显现就是为了表象。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是同一的,但当它外化为表象时表象是千差万别的;意志是自由的,而表象是必然的;意志是永恒存在的、永恒不变的,也是处于时间之外的,而个体的事物显现是生灭变化的。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康德引入了理念这一概念。
理念是个体的共相,是一种表象,但是它又在根据率之外;理念是由意志直接生成的,却又是意志的恰如其分的客体化,是意志客体化的等级;理念是可见的意志,又是现象的根据和原因。
因此,理念扮演了意志和表象的双重角色,也可以说是暂时的意志和高级的表象,同时又有着意志和表象的双重特征。
所以,“理念是意志的工具,理念为意志服务;但我们也可以说,理念是表象的工具,理念为表象服务。
”[2]61理念既帮助意志,利用表象去说明意志,也帮助表象去摆脱意志。
意志不但受表象限制,也受理念限制。
理念调和了表象和意志的矛盾,填平了两者间的裂隙。
理念是意志的客体化,人类可以通过人数理念而人数世界,而在此人数过程中人类又必须借助理性。
理性,一只手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上帝,理性主义,一直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主流。
对理性的崇尚,导致人们把逻辑思维提升到至上地位,相信世界万物背后存在着支配一切的、普遍有效的逻辑力量;把人看成是理性动物,相信人的一切言行都受着理性的控制。
总而言之,理性成了一把所向披靡的尚方宝剑,一把可以打开所有哲学大门的万能钥匙。
然而,理性对人性的扼杀,对人的思想、情感的压制,使理性逐渐显露出弊端,特别是黑格尔,“他甚至将世界变成了自我推演的逻辑范畴”。
在此,叔本华率先向理性主义提出挑战,并且认为理性至上是巨大的原始谬论,是一切错误的根源,必须彻底清除。
他所凭借的依然是他所创立的意志哲学。
意志本身是一种盲目的、不可凭借理性去把握的冲动;这一生命的冲动,是一切欲望的根源,是世界和人的本质。
所以,世界和人在根本上就不是理性的,自然也不能凭借理性来把握。
叔本华反对理性主义,但是他却为理性保留了一席之地。
在他看来,人类的认识和理性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发展到一定级别之后的产物,即意志客体化到了较高级别后才出现的,它是个体为了维持生存和传宗接代而要求的一种“辅助工具”,一种“器械”[3]88。
由此可见,叔本华的理性是受非理性的意志制约的,是为意志服务的,是意志为自己点燃的一盏明灯。
叔本华认为,作为世界本质的意志是一种“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而它又是由于缺陷和匮乏导致的。
因此意志世界总处于一种无休止的、永不满足的欲求和挣扎之中。
生命中有无穷无尽的、无目的的永不满足的欲望,由于人们的这些匮乏,使得人们不断去挣扎,去欲求。
在欲求会得到满足,但是却是短暂的、有限的,新的欲求和匮乏又会出现,人们又开始挣扎,所以人们总是在匮乏和欲求之间挣扎,永远无法摆脱。
正是由于这些挣扎是走向无穷的,所以人们总是要面对可怕的无聊和空虚。
因此叔本华指出,“任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
人生本质上就是痛苦,是挣扎,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永远挣脱不了二者的束缚,所以,痛苦和无聊也成为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因此,叔本华才主张悲观主义的人生观,认为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悲剧。
叔本华在指出人生是无尽的欲求和匮乏,实质上是痛苦之后,他主张人们从这种痛苦之中解脱出来。
虽然人生已然如此痛苦无聊,但叔本华认为,通过“意志的否定”就能摆脱这种悲剧人生。
一切欲求的基地、痛苦的根源是需要和缺陷,是对意志的肯定,即对自我的肯定,人一开始便落入痛苦的手心。
所以,只有否定意志,取消一切欲求,压制一切本能,磨灭一切激情,使意识达到一种宁静,才能解脱出来。
简言之,对意志的否定也就是否定自己。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空虚的。
叔本华认为,意志本身虽无法逃避痛苦,但是禁欲可以实现对意志的否定,从而从痛苦的人生中解脱出来。
禁欲以一种无限的耐心和柔顺来承受羞辱和痛苦,它以德报怨,从不让愤怒之火和欲求之火再次燃烧。
它抑制着意志,同时也抑制着意志的客体性和可见性,即抑制着表象,通过对意志的否定达到一种虚无。
禁欲是意志的清静剂,是在完全认识的意志的本质之后对生命意志的否定,从而给人带来愉悦和幸福。
参考文献:[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叶秀山.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7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阎嘉.叔本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