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及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幸福观被认为有着悲观的色彩。
他的幸福观主要表现
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类欲望的强烈谴责和批判,认为欲望是造成人类不幸和苦难的主
要原因;二是对于生命本身的消极看法,认为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而不是不幸的异常情况。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因为欲望的存在而感到不幸。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它
们使人类永远无法满足。
欲望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需求,它们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
更加强烈。
因此,人类不管得到了多少财富和名声,都无法满足欲望。
叔本华认为,只有
通过节制欲望才能使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适应自然的轮回和生命
的苦难,而不是无休止地追求幸福和快乐。
但是,叔本华并不是没有看到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和欲望。
他认为,幸福和快乐是人
类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追求要建立在合理的欲望和平淡的生活之上。
他警告人们不要被
现代社会中的物质追求和浮华的生活所诱惑,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表现出明显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欲望的强烈是造成
不幸和苦难的主要原因,而幸福和快乐只在合理欲望和平淡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他认为,生命本身是充满痛苦和苦难的,而人类应该学会适应生命的消极面,克服苦难和痛苦,而不是被它们所击败。
虽然这种悲观的幸福观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它确实反映了人类面
临的现实和真相,值得人们深思。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人生感悟)

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评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环境因素而造成的。
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呢?叔本华给了我们答案,他认为这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即是生存意志,是一种以获取食物以求生存,战胜他人以求发展的一种欲望。
这种欲望是个人其他欲望的基础,也是整个世界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之所以是悲观的主要是因为他把欲望看作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争取夺利、尔虞我诈,之所以会有欺诈、欺骗和不信任以及暴力特别是战争的产生都是欲望的结果,一种欲望的产生不管是不是能够得到满足,其结局都是痛苦的。
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毫无疑问就会产生莫大的痛苦,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满足后的空虚、无聊。
另一种是又产生了新的欲望,欲海难填,周而复始,人会不断处于日益膨胀的欲望之中,这些欲望使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不断使人处于空虚、缺乏、疲惫、痛苦的状态之中。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命是和痛苦分不开的,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深受东方佛学文化的影响,比如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文化。
东方佛学认为,人生就是苦海,人一生下来就是罪孽深重的,人只有不断地弃恶从善,止于到善,才能洗去自身的罪恶,达到“色即是空”的至高境界。
叔本华对东方的哲学思想有较深刻的研究,在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东方佛学很深的烙印。
他把这种东方佛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哲学,从人的内心深处即非理性的情、意、欲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作是万恶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人固然要生存,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从事社会性的活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人的动力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的一种欲望冲动,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他不可能有所作为,其本质也只能是痛苦。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
在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
他认为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
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4. 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量和深层次的道德价值。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作品对现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生的智慧》,他在其中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难和痛苦之路。
人的欲望和冲动推动着他们的行动,但是这些行动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生本质是一场无尽的苦难、疾病和痛苦,而个人的存在只是无意义的遭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伦理观之上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和自私的,人的行为是出于背后动机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善。
此外,叔本华强调了死亡的重要性,认为死亡是人生中的最终结局。
他认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并尽量减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理解,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他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问题,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纯真本质,从而在人生中找到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虽然被视为一种极端的理解方式,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引导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它鼓励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并倡导对人性以及世界的一个更深入和真正的理解。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渴望幸福的,但幸福并不能持续,只是一种短暂的快感,人们追求幸福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以
下是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的本性永远渴望更多。
无论一个人获得了多少财富、权力和享乐,他都会觉得不够,并继续追求更多更多。
这种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只会让人越来越
痛苦。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无休止的欲求和失望之旅。
”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幸福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
他认为,人们通常认为幸福
来源于外部因素,比如财富、地位、名誉和享乐,但这些东西都是短暂的,不能带来真正
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这是通过自我超越和深入思考获得的。
第三,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苦难的源头,而死亡是人类解脱的唯一途径。
他说:“人类不是生存于快乐之中,而是从痛苦中涌现出
来的。
”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悲惨境遇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他认为,
人们的生命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人们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无望的梦境,注定要在痛苦和苦难中度过。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
苦和不满,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而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对于自己
的悲惨境遇,人们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叔本华是德国十九世纪哲学家,他的伦理学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对幸福的悲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是相伴相生的。
因此,在叔本华的幸福观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悲观的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
他认为生死都是同样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无法被理解和掌握的黑暗力量。
因此,人类努力追求幸福,不仅是徒劳无功的,而且是愚蠢的行为。
他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欲望是无可救药的,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渴望的纠缠,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命运。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却是有限的。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心灵的阴暗面,它们的追求会导致社会和个人的痛苦。
人类绝不会因为满足某种欲望而得到幸福,相反,欲望只会让人变得更加空虚和无意义。
再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充满苦难的。
他认为人类的痛苦和无意义是人类生命的本质。
他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孤独的旅程,充满无止境的痛苦和苦难。
因此,人类的每一天都应该接受这些苦难,并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和有智慧。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社会结构是苦难的孕育之地。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失衡和不公的结构,制度不公和个人权利被侵犯是很常见的。
因此,人类的幸福和自由是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的。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具有强烈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努力追求幸福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虽然追求幸福似乎是人类的本性,但是欲望终将导致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无意义。
叔本华的幸福观强调了生命的苦难本质,这些苦难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坚强和智慧来面对它们。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姓名:陈岑学号:201203140202班级:2012级2班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
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
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
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
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
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
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
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
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
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
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
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
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
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
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
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根本原理杨嘉龙2021822031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
他的悲观主义常常不被视为严肃的哲学思想,但它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西方哲学的开展。
罗素曾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气质。
确实,正是在叔本华之后,西方传统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所具有的那种自信和乐观精神,尤其是近代以来启蒙理想对于进步的信仰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观、迷惘的思想和情绪 ,现代性的冲突与困惑日益突现出来。
霍克海默认为二十世纪的历史说明叔本华关于人类本性的悲观主义是恰当的。
要正确认识哲学史上这一显著的变化,就必须深入探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真实意义,弄清其根源和实质,并对其作出新的思考。
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叔本华哲学,而且也关系到人类自身当前的存在状态以及未来开展走向的问题。
一、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争论学术界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存在着争论,一种观点是否认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认为非悲观主义如同悲观主义一样与他的哲学是相容的。
例如,布莱恩·麦琪(BryanMagee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逻辑上独立于他的哲学,因为逻辑的一个根本点是没有真理的断言能够承担价值的判断,从“是〞(is推不出“是坏的〞(isbad。
“从现有的知识看,无疑,叔本华对于世界的绝望,尤其是他对于存在的可怕的一面如此地深信不疑,某种程度上是植根于他与母亲关系的神经质的表现。
〞同时,叔本华关于通过艺术审美、禁欲主义和宗教信仰可以使人获得解脱的观念说明他并未完全放弃希望。
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肯定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强调悲观主义本身就植根于叔本华的哲学之中。
托马斯·曼就把叔本华的意志和悲观主义看作是同一的,认为叔本华作为一个深思意志的哲学家必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意志的世界只能是痛苦的世界。
克里斯托弗·詹纳威(ChristopherJanaway认为麦琪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看法从外表上看是正确的,但仅仅停留于此却是短视的。
他说:“我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根本内容确实是包含在他的形而上学的信条之中。
改变我们所是即本质上作为欲求的存在物并不在我们的权力之内,因而对于本质上作为欲求的存在物总是存在着遭受痛苦的可能性。
〞“虽然叔本华是一个明显的忧郁的神经过敏的人,但认为他的悲观主义只是源于他的个性却是不正确的。
勿宁说,这是他关于世界和自我的形而上学的整体的一局部。
这样一种形而上学将其自身建立在对有神论、泛神论、理性主义、康德、黑格尔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关于实在本性理论化主流的批判之中。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思考要弄清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弄清叔本华的人生观之间的关系,弄清他所谓的解脱观念以及他的哲学的影响。
正是在此根底上我们可以确认叔本华的哲学在本质上就具有悲观主义的性质。
首先,尽管叔本华本人并未自称其哲学是悲观主义,但他确实在其哲学中描绘了一幅关于人生的悲惨画面。
尼采就称叔本华著作中的每一页都充满着痛苦的气息和否认意志的呼声。
尤其是,叔本华并非偶然地谈到人生的痛苦,而是从其意志哲学出发论证了这一点的不可防止。
尽管我们可以从哲学或科学的角度将叔本华的意志和悲观主义区分开,把前者看成是一种本体论,把后者看成是一种人生观,但在叔本华那里两者实际上难以分开。
叔本华自己说他的哲学区别于以前的哲学的特点就是把形而上学和伦理学融为一体。
这就是说,叔本华的哲学本身是从人生出发的,企图由此到达对世界的本质的一个整体的理解,而其目的也仍在于效劳于人生。
意志来自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的直观,意志具有形而上学的本性,正是意志作为一种盲目的无尽的欲求使人生陷入痛苦和绝望。
弗雷德里克·科普莱斯顿(Frederick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其呈现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意志的本性的结果的意义上是形而上学的。
这位哲学家并非只是关注着世界上存在着很多邪恶和痛苦的经验事实,而是指出他相信作为这些经验事实的原因。
自在之物正是这一原因,现象的实在必定具有我们实际观察到的黑暗特征。
其次,叔本华确实在其哲学中通过肯定由审美或禁欲获得解脱而为人生保存了一丝希望。
然而,他的这一希望本身是建立在对于现实人生的否认即认为人的现实生活毫无意义之上的。
众所周知,信仰解脱的佛教认为人人都有佛性,皆能成佛,从而主张积极地度化世人,而叔本华强调的那么是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原罪,人从来源就是黑暗的,这是一种终极的黑暗,人自身无法改变它,这就注定了人在现实世界中只能改变痛苦的形态,而不能改变痛苦本身。
所以,即使我们退一步成认叔本华哲学中存在着关于解脱的希望,这也缺乏以推翻其悲观主义的实质。
“即使是叔本华的拯救概念本身也必须在一种明确的意义上被称作悲观主义的,如果我们考虑到在他关于事物的解释中这一概念的唯一价值就依赖于自我放弃。
〞尤其是,叔本华关于通过审美和禁欲否认意志获得解脱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
他本人清醒地意识到人通过审美否认意志只是暂时的,人并不能由此摆脱意志的主宰。
再次,叔本华的哲学中影响深远的并不是他关于否认意志的解脱 ,而是他的悲观主义。
正如答复康德的自在之物构成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开端和核心一样,克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构成了尼采哲学的开端和核心。
正是叔本华所描绘的人生悲惨的画面激发了尼采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寻求和思考。
从最初的?悲剧的诞生?直到最后的?权力意志?,尼采一直都在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作着不懈的斗争。
可以说,没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就没有尼采的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还深刻地影响着维特根斯坦。
后者在?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所流露的悲观绝望正是来自叔本华。
维特根斯坦把自己生活的时代看作是“黑暗的〞,认为自己的哲学并不能改变世界。
从中不难看到叔本华的影子。
弗洛伊德同样继承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将叔本华关于意志的自相矛盾开展为人身上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之间的斗争,认为人时时面临着死的本能的威胁,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一个未知数。
从哲学上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根源于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也就是他用意志取代了康德的自在之物。
只要分析一下自在之物与意志的性质就可以看出叔本华何以与西方的乐观主义哲学传统相决裂而提出一种悲观主义哲学。
自在之物在康德哲学中是隐而不显的,因为在康德看来,自在之物超过了我们的认识能力,不为我们所认识。
自在之物纯粹是一个消极的概念,但它同时却又是说明康德哲学性质的一个关键的范畴:正是自在之物作为现象的根底和原因保证了我们的认识的客观性和信仰的可能性。
康德正是在这一概念的根底上批判了纯粹的唯心主义,重新假定出上帝、灵魂和宇宙等信仰的范畴来。
这说明康德仍是一个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一个二元论者,一个基督教信徒,一个近代意义上的目的论者和进步论者。
与自在之物不同,意志作为叔本华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盲目的无尽的追求。
意志的这一本性说明叔本华已经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非理性主义者,一个意志的一元论者,一个宗教无神论者,一个目的论和进步论的批判者。
因此,尽管叔本华白视为康德的继承者,但他与康德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分歧——尼采认为叔本华把自在之物归结为意志是迈出了具有决定性的一步。
从自在之物到意志就是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从基督教转向宗教无神论,这是导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成的关键。
由此看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代表着西方哲学开展史上的一个独特阶段,它是西方哲学以往神圣的价值(理性和信仰走向贬值甚至被颠覆的一个必然结果。
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启示重新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它对于我们的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有能力提出问题,却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这表现在叔本华一方面确立了一种意志作为其形而上学的核心,贬低了理性的价值,使人沦为意志的奴仆,另一方面,由于对意志的不满意,最后又提出否认意志的圣人作为一种人生理想。
这两个方面不仅存在着相瓦矛盾,而且也都存在着盲从的问题。
叔本华曾指责康德的自在之物留下了一个空白,使人感到迷惑和无所依从,但他自己用以填补这一空白的意志却最终陷入虚无主义,走向了自我否认。
这说明叔本华在失去了传统基督教所赋予人的价值之后,却未能找到新的价值,他最后依然否认了人的现实生活的价值。
叔本华虽然开创了西方哲学在现代的一次重要转折,但他却未能指出一条新的出路,或者说他指出的所谓出路是有问题的。
不管对于盲目的意志还是对于否认意志的圣人的信仰,在本质上都不仅是悲观主义的,而且是可疑的。
叔本华在将自在之物归结为意志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在之物在严格意义上说仍是不可知的,即我们对意志本身是什么一无所知,也不可能知,意志只是在近似的意义即只是由于我们自身生存的需要和有限的认识能力而提出来的一种我们关于自在之物的知识。
从这一点上看,西方的理性和信仰传统并未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叔本华的意志而被完全否认,后者只是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前者的时机。
就本质七说,意志确实立类似于康德关于上帝的假设,两者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严格意义的知识,而只是一种范导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对它们始终保持着一种警惕性,防止它们的越界。
与自在之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意志被认为是来自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的一种直观,在此意义上它又不仅是“假设〞,而且是“显现〞,从而使得它能够躲避理性的审视和批判而被盲目地当成“真理〞。
如果说自在之物让我们无所依从,那么,意志那么让我们盲从,在这一点上我们与意志的关系就如同我们过去与上帝的关系。
这样,叔本华在使我们摆脱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无所依从的同时将我们带入到一种对意志的盲从之中。
剩下的问题是:我们能够既防止康德的无所是从,同时又防止传统基督教或叔本华、尼采的盲从吗?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叔本华从理性主义和基督教到意志主义的转变中的得失。
可以明显看出,随着这一转变,叔本华失掉了基督教中关于个人的独挣|生和有限性的意识(与信仰上帝相关,人与人的平等的意识(在上帝面前,同时也失去了理性主义关于理性优于意志的信条以及理性主义对于客观真理的信仰和追求。
另一方面,他在这一转变中得到的是关于人的一种意志主义认识,是人与人的不平等(差异,是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和圣人信仰。
继承叔本华哲学的尼采一生所思考的主要是人的类型和人的培养问题。
罗素认为尼采在哲学上除了对伦理学之外对本体论和认识论等都没有什么奉献。
由此可见,叔本华的转变使得其所开辟的现代哲学脱离了传统的轨道,变得惊人的狭窄。
这一转变可以概括为:从外部转向内部,从理性、道德、信仰转向意志、身体、无意识、性等,其后继者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福柯等莫不如此。
可见,在叔本华的转变中,其所得是有价值的,其所失无疑也是巨大的。
从后来者的角度看,我们能够综合两者的优点而克服各自的缺陷吗?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将理性主义、信仰主义和意志主义这些相互之间本来存在着差异和对立的体系加以调和吗?要走出无所适从和盲从的困境,我们就必须去做这样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