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人生感悟)

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评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环境因素而造成的。
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呢?叔本华给了我们答案,他认为这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即是生存意志,是一种以获取食物以求生存,战胜他人以求发展的一种欲望。
这种欲望是个人其他欲望的基础,也是整个世界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之所以是悲观的主要是因为他把欲望看作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争取夺利、尔虞我诈,之所以会有欺诈、欺骗和不信任以及暴力特别是战争的产生都是欲望的结果,一种欲望的产生不管是不是能够得到满足,其结局都是痛苦的。
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毫无疑问就会产生莫大的痛苦,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满足后的空虚、无聊。
另一种是又产生了新的欲望,欲海难填,周而复始,人会不断处于日益膨胀的欲望之中,这些欲望使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不断使人处于空虚、缺乏、疲惫、痛苦的状态之中。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命是和痛苦分不开的,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深受东方佛学文化的影响,比如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文化。
东方佛学认为,人生就是苦海,人一生下来就是罪孽深重的,人只有不断地弃恶从善,止于到善,才能洗去自身的罪恶,达到“色即是空”的至高境界。
叔本华对东方的哲学思想有较深刻的研究,在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东方佛学很深的烙印。
他把这种东方佛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哲学,从人的内心深处即非理性的情、意、欲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作是万恶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人固然要生存,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从事社会性的活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人的动力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的一种欲望冲动,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他不可能有所作为,其本质也只能是痛苦。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作品对现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生的智慧》,他在其中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难和痛苦之路。
人的欲望和冲动推动着他们的行动,但是这些行动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生本质是一场无尽的苦难、疾病和痛苦,而个人的存在只是无意义的遭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伦理观之上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和自私的,人的行为是出于背后动机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善。
此外,叔本华强调了死亡的重要性,认为死亡是人生中的最终结局。
他认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并尽量减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理解,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他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问题,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纯真本质,从而在人生中找到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虽然被视为一种极端的理解方式,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引导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它鼓励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并倡导对人性以及世界的一个更深入和真正的理解。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一个以现象主义知识论为前提,以唯意志主义本体论为核心,以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人生观为归宿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这种主观体验虽然从哲学家本人来说是个体性的,带有非常明显的个性色彩,但事实上都是其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经历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结论,就在于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给社会带来的恶果,以及他个人缺乏爱和被爱一生的不幸经历的独特感受和深刻休验的结果。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悲剧,只是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性质。
既然人生就是无尽的欲望,不尽的痛苦,是一场悲剧。
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的,因为他认为人的本质决定了人是痛苦的,同时他还提出如何解除这些痛苦和悲剧。
一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而其理论目标和中心环节是其悲观主义的伦理学,即关于生存意志痛苦的理论。
叔本华自称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他提出了他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
认为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人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
从主体出发,叔本华得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的结论后,他又认为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实意义在于认识“自在之物”。
即表象背后的本质。
要认识“自在之物”,则必进一步深人到主观世界领域,从外面的世界表象的世界得不到任何答案。
“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从外面的意志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人类有意志,动物、植物也有意志,甚至无机物也有意志。
世界万物尽管在现象上各不相同,而在其内在本质上是同一东西,这东西就是意志。
不同的是,意志的客休化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它们形成不同的级别,而人类身上的意志是最完善、最发达、最鲜明的。
意志本身又是自由的,是没有什么法度的,是完全独立和绝对自由的。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
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
[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
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4]在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
人类在意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
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
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之中。
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叔本华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理论之上,他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通过欣赏艺术,获得一种内在情调,使我们的意识不再被我们的意志所充满,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
认识及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认识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根本原理杨嘉龙2021822031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
他的悲观主义常常不被视为严肃的哲学思想,但它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西方哲学的开展。
罗素曾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气质。
确实,正是在叔本华之后,西方传统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所具有的那种自信和乐观精神,尤其是近代以来启蒙理想对于进步的信仰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观、迷惘的思想和情绪 ,现代性的冲突与困惑日益突现出来。
霍克海默认为二十世纪的历史说明叔本华关于人类本性的悲观主义是恰当的。
要正确认识哲学史上这一显著的变化,就必须深入探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真实意义,弄清其根源和实质,并对其作出新的思考。
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叔本华哲学,而且也关系到人类自身当前的存在状态以及未来开展走向的问题。
一、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争论学术界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存在着争论,一种观点是否认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认为非悲观主义如同悲观主义一样与他的哲学是相容的。
例如,布莱恩·麦琪(BryanMagee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逻辑上独立于他的哲学,因为逻辑的一个根本点是没有真理的断言能够承担价值的判断,从“是〞(is推不出“是坏的〞(isbad。
“从现有的知识看,无疑,叔本华对于世界的绝望,尤其是他对于存在的可怕的一面如此地深信不疑,某种程度上是植根于他与母亲关系的神经质的表现。
〞同时,叔本华关于通过艺术审美、禁欲主义和宗教信仰可以使人获得解脱的观念说明他并未完全放弃希望。
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肯定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强调悲观主义本身就植根于叔本华的哲学之中。
托马斯·曼就把叔本华的意志和悲观主义看作是同一的,认为叔本华作为一个深思意志的哲学家必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意志的世界只能是痛苦的世界。
克里斯托弗·詹纳威(ChristopherJanaway认为麦琪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看法从外表上看是正确的,但仅仅停留于此却是短视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叔本华是德国十九世纪哲学家,他的伦理学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对幸福的悲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是相伴相生的。
因此,在叔本华的幸福观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悲观的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
他认为生死都是同样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无法被理解和掌握的黑暗力量。
因此,人类努力追求幸福,不仅是徒劳无功的,而且是愚蠢的行为。
他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欲望是无可救药的,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渴望的纠缠,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命运。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却是有限的。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心灵的阴暗面,它们的追求会导致社会和个人的痛苦。
人类绝不会因为满足某种欲望而得到幸福,相反,欲望只会让人变得更加空虚和无意义。
再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充满苦难的。
他认为人类的痛苦和无意义是人类生命的本质。
他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孤独的旅程,充满无止境的痛苦和苦难。
因此,人类的每一天都应该接受这些苦难,并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和有智慧。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社会结构是苦难的孕育之地。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失衡和不公的结构,制度不公和个人权利被侵犯是很常见的。
因此,人类的幸福和自由是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的。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具有强烈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努力追求幸福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虽然追求幸福似乎是人类的本性,但是欲望终将导致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无意义。
叔本华的幸福观强调了生命的苦难本质,这些苦难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坚强和智慧来面对它们。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标签: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对人生的认识上,叔本华与尼采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致的,即人生是痛苦的。
叔本华将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生存意志。
这种生存意志当中潜在的生存欲望会使人类不断追求,但是始终得不到全部满足,这就使人类陷入了痛苦当中,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由此形成了他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叔本华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为基础出发,表达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与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体现,生存意志是无法满足又无处不在的欲望,而人生又总是在追求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他得出“人生是痛苦的”帶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结论。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的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他认为对于“物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是无须证明的,因为人们随时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它。
人和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但应该注意的是,动物是没有自己的意识的,只有人能思考、是有意识的,所以也只有人能够把外部世界的表象纳入自己的意识当中,感知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就是意志的世界[1]。
所以在我们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前,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这个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由此他得出表象的世界是“虚”的,即使它真实存在,而意志的世界是“实”的,二者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要获得最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要得到真理,就必须从意志去考察,而不是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这样才能获得对某一事物甚至整个世界的最全面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姓名:陈岑学号:201203140202班级:2012级2班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
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
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
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
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
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
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
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
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
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
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
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
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
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
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
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欲望,为了生存不得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欺诈残暴,产生一切痛苦。
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没完没了,当一定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又随之产生。
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又会袭击而来。
“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①人生就是痛苦,只是痛苦的形态不一样。
针对这个叔本华认为的在这个前提下世人都想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从痛苦中解脱。
既然人生就是痛苦,那么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过得痛快点,该如何?叔本华认为就是要彻底否认自己的生存意志。
意志即叔本华从康德那里拿来的“自在之物”——物自身,而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本身——生存欲望。
生存意志的否定,在叔本华看来,是一种“彻底的清心寡欲或神圣性的东西”。
“具体来讲有三种方法:第一,从事哲学创造。
哲学是理性活动可以镇静欲望,但这只能缓解痛苦不能解决痛苦;第二,从事艺术创造,痴迷于艺术创造会让人忘了世俗的欲望烦恼,但这只有少数的天才才能达到,并不适用与每一个人;第三,信仰宗教,这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叔本华认为佛教不是以理智分析事物而是凭直觉融合事物。
因此能彻底地解脱痛苦。
”②就这个大的方法论来说,叔本华没有想到的是在若干年后人们并不推从他所说的人生就是痛苦这个命题,先不管是否与人们的智力有限不能感悟到他这个思想的深刻性有关。
人们就是不赞同这个观点,所以自然没有如何解脱痛苦这个问题的出现。
有的人并不认为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
即使他们的生活无聊空虚,他们也会很快地找到乐子填满空虚,即使之后还是会空虚,他们又会找新的乐子,其实这和欲望—欲望满足——新的欲望是一个道理。
所以人们以前一种形式掩盖了后一种形式上的痛苦,他们正如苏格拉底那样自认自己无知一样自认为自己很快乐。
抛开这个大前提不说,这三个具体的解脱痛苦的方法并不能像叔本华的初衷那样达到效果。
第一,从事哲学创造正如他所说的并不能消除痛苦,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痛苦。
很多哲学家的一生都是痛苦的。
他们在专注地思考某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或许不是痛苦的或是没那么痛苦,但是当他们看着无知的大众并且深知他们无药可救的时候,当他们看着这个社会无药可救的时候,当他们直面人性和世界的肮脏丑陋的时候,我想他们的痛苦不言而喻。
连哲学家们都不能解脱痛苦,更何况大众。
况且怎能要求每个人只要想从痛苦中解脱的人都从事哲学创造呢?毕竟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总会不一样,例如智慧。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哲学创造。
这个方法并不能普遍适用。
第二,从事艺术创造。
正如叔本华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艺术天才能够专注于艺术世界无法自拔没有闲暇理会周遭的一切包括他自身的生存欲望——无欲无求。
这也不是能够普遍适用的方法。
第三,叔本华认为的信仰宗教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他忽视了人们在信教的时候心里往往是对宗教怀着一种欲求,或解脱、或赎罪,这种欲求本身注定了人们并不能通过信仰宗教来解脱痛苦,解脱痛苦也是种欲望。
我不觉得用一种欲求可以达到另一种欲望。
三、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修正“人生就是痛苦”,在你很痛苦的时候你或许能赞许这种观点,或是在你对人生的本质有所思考过后也许会觉得的确如此。
就像我们有购物的欲望,没有克制住自己的冲动,在超市在天猫狂购了之后,有短暂的满足感。
当你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时,你会问自己:“这些东西买了又怎样”?于是空虚和无聊席卷而来。
你知道一切都怪自己没忍住,而你不知道的是人生注定无聊和痛苦。
因为你心里空落落的感觉正是由于你的生存意志得到满足之后带来的。
而我们的生存意志从理论上来说是应该被满足的。
如果你吃穿住的生存欲望都无法得以满足,又何来人这个说法。
在你失去亲人时这种人生就是痛苦的感觉倍加强烈。
都说时间能够治愈伤口。
可是当很长一段时间过去后,你会发现自己还是会为亲人朋友的永远离去而悲伤痛苦。
时间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能治愈伤口,伤口永远都在。
有时候人们都在说的话越是值得商榷。
伤口不能被治愈,痛苦会一直存在,人生就是没完没了的痛苦。
但是,我认为“人生就是痛苦”这个观点的提法太过于绝对和偏激。
大抵伟大的哲学家都会过于绝对,片面得深刻。
联系我们实际来看,我觉得“人生会有没完没了的痛苦”这个提法更符合我们这种并没有超群智慧的小人物的内心。
但是毕竟叔本华也只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在他的充满智慧的聪明的大脑里孕育的深刻的思想并不是为了取悦我们,他只是在表达他自己。
“人生会有没玩没了的痛苦”包含了我们对人生中会有痛苦的认识,但并不片面的认为人生就是痛苦,没有一点其他的东西,例如快乐幸福平淡等人生体验。
我们在一生中会有除了痛苦之外的情感体验。
这其中的转折意味能够帮助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不去一味的怨天尤人,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这或许也是我们往往成不了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的原因,因为我们总是苛求全面以至于全面得庸俗。
但我们这种小人物并没有拥有哲学家门所拥有的超群的智慧和经历和他们一模一样的经历,所以不可求能有建立在人生经历基础上的思想观点的一致性。
在人生会有没完没了的痛苦这个小人物的哲学命题上我认为作为人并不能摆脱痛苦,我们的要求就是尽量不活得那么痛苦。
那么减轻痛苦的办法有哪些呢?其实叔本华可能也曾想到过不是人人都能像他一样思想深刻到要去追求解脱痛苦,所以他在著作《人生的智慧》里有很多能使人尽量称心、快乐地度过一生的艺术,但其中方法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因为世间本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毕竟个体千差万别。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节制,克制欲望。
我们的欲望会带来痛苦。
欲望无穷无尽,痛苦就会没完没了。
欲望若被节制,痛苦减轻。
节制欲望所带来的孤独便是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孤独不是为了达成孤独的状态而去可以模仿别人,逼迫自己,不要为了孤独而孤独,伪装成孤独的样子。
孤独是一种你乐意的、想要从中获得在人群中无法获得的自由满足的状态。
有的人生而孤独,因为他们智慧超群,没有人能够与他们交流。
而禁欲是通向孤独的道路。
如果你愿意选择孤独而不是庸俗的话不妨通过禁欲来达成。
不大鱼大肉、禁止辛辣油炸食品、戒烟戒酒戒聚会、尽量自己和自己在一起、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人的思想思维和人的基体、人的味觉等都是密不可分的。
当欲望都被你成功节制养成一些好习惯后,自然而然与周遭的人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唏嘘、指点、排挤——视你如异类般,当你与他们大多数人不一样时,你自然就孤独了,恰好与你想要的一致。
这是种微妙的一致:你想要什么并且你恰好就得到你想要的。
于是我们嘲笑这个社会总是试图把每个人都变得一样。
一样地听老师的话,一样地成为会考试的机器,一样地阿谀奉承,一样地墨守成规,一样地死气沉沉,一样地庸俗,一样地不敢反叛,一样地不想思考,不会思考。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忍受孤独。
也许叔本华的哲学被边缘化的尴尬的地位原因之一就在这里。
因为既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人们大都选择庸俗会根本不用选择就是庸俗的,又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上的利益——因为人们都觉得只有能跟自己带来利益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世上大部分人,把最坏的视为最好的”,③反过来也容易把最好的视为最坏的。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娱乐场所灯红酒绿的地方人满为患,饭桌公交车上盯着手机的人们,一没事可做就会拿着手上或身边的东西摆弄的人们……他们都不能忍受孤独。
孤独之于他们就像热锅之于蚂蚁,痛苦难耐。
幸好这恶心的运动着的世界可以为他们提供各式各样的乐子。
乐子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却又轻而易举。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大多不费周章得到的东西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没有他们所认为的那样重要。
至少对叔本华来说,不重要。
在乐子中我们虚度年华,突然想到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每当看见那些囊中羞涩的年轻职员们在橱窗之前徜徉,捱到晚饭时间形影相吊地去餐厅填肚子,我知道他们也深有同感——我们这些薄暮中的年轻职员啊,正在虚度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一夜中最美好的时辰”。
④这是我才真正明白虚度年华指的是什么。
它并不是指在二十多岁的年华里我们为了做青春该做的事,例如谈恋爱、旅游、逛街买衣服等浪费的时间,而是指在这个智力日益成熟的年纪我们没有继续开发智力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做一些真正有利于人类事业的可以称之为没有虚度年华的事,例如看书、写作、思考等。
四、正确对待叔本华人生观的态度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观里的合理成分是可取的。
节制欲望能减少痛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尝试独处,孤独也是种能力。
只有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你自己。
久而久之,你会习惯一个人的世界,开始厌烦有无知的欢声笑语的无聊的浪费时间的聚餐以及餐桌上非但不营养健康反而对健康有害的但能满足人们味蕾对刺激的欲望的食物。
所谓的聚餐聚会就是把你不想吃的东西,你根本与之无法交流的人一股脑的抛到你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