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姓名:陈岑

学号:201203140202

班级:2012级2班

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

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

“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欲望,为了生存不得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欺诈残暴,产生一切痛苦。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没完没了,当一定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又随之产生。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

怕的空虚和无聊又会袭击而来。“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①人生就是痛苦,只是痛苦的形态不一样。

针对这个叔本华认为的在这个前提下世人都想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从痛苦中解脱。既然人生就是痛苦,那么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过得痛快点,该如何?叔本华认为就是要彻底否认自己的生存意志。意志即叔本华从康德那里拿来的“自在之物”——物自身,而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本身——生存欲望。生存意志的否定,在叔本华看来,是一种“彻底的清心寡欲或神圣性的东西”。“具体来讲有三种方法:第一,从事哲学创造。哲学是理性活动可以镇静欲望,但这只能缓解痛苦不能解决痛苦;第二,从事艺术创造,痴迷于艺术创造会让人忘了世俗的欲望烦恼,但这只有少数的天才才能达到,并不适用与每一个人;第三,信仰宗教,这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叔本华认为佛教不是以理智分析事物而是凭直觉融合事物。因此能彻底地解脱痛苦。”②

就这个大的方法论来说,叔本华没有想到的是在若干年后人们并不推从他所说的人生就是痛苦这个命题,先不管是否与人们的智力有限不能感悟到他这个思想的深刻性有关。人们就是不赞同这个观点,所以自然没有如何解脱痛苦这个问题的出现。有的人并不认为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即使他

们的生活无聊空虚,他们也会很快地找到乐子填满空虚,即使之后还是会空虚,他们又会找新的乐子,其实这和欲望—欲望满足——新的欲望是一个道理。所以人们以前一种形式掩盖了后一种形式上的痛苦,他们正如苏格拉底那样自认自己无知一样自认为自己很快乐。

抛开这个大前提不说,这三个具体的解脱痛苦的方法并不能像叔本华的初衷那样达到效果。第一,从事哲学创造正如他所说的并不能消除痛苦,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痛苦。很多哲学家的一生都是痛苦的。他们在专注地思考某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或许不是痛苦的或是没那么痛苦,但是当他们看着无知的大众并且深知他们无药可救的时候,当他们看着这个社会无药可救的时候,当他们直面人性和世界的肮脏丑陋的时候,我想他们的痛苦不言而喻。连哲学家们都不能解脱痛苦,更何况大众。况且怎能要求每个人只要想从痛苦中解脱的人都从事哲学创造呢?毕竟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总会不一样,例如智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哲学创造。这个方法并不能普遍适用。第二,从事艺术创造。正如叔本华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艺术天才能够专注于艺术世界无法自拔没有闲暇理会周遭的一切包括他自身的生存欲望——无欲无求。这也不是能够普遍适用的方法。第三,叔本华认为的信仰宗教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他忽视了人们在信教的时候心里往往是对宗教怀着一种欲求,或解脱、

或赎罪,这种欲求本身注定了人们并不能通过信仰宗教来解脱痛苦,解脱痛苦也是种欲望。我不觉得用一种欲求可以达到另一种欲望。

三、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修正

“人生就是痛苦”,在你很痛苦的时候你或许能赞许这种观点,或是在你对人生的本质有所思考过后也许会觉得的确如此。就像我们有购物的欲望,没有克制住自己的冲动,在超市在天猫狂购了之后,有短暂的满足感。当你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时,你会问自己:“这些东西买了又怎样”?于是空虚和无聊席卷而来。你知道一切都怪自己没忍住,而你不知道的是人生注定无聊和痛苦。因为你心里空落落的感觉正是由于你的生存意志得到满足之后带来的。而我们的生存意志从理论上来说是应该被满足的。如果你吃穿住的生存欲望都无法得以满足,又何来人这个说法。在你失去亲人时这种人生就是痛苦的感觉倍加强烈。都说时间能够治愈伤口。可是当很长一段时间过去后,你会发现自己还是会为亲人朋友的永远离去而悲伤痛苦。时间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能治愈伤口,伤口永远都在。有时候人们都在说的话越是值得商榷。伤口不能被治愈,痛苦会一直存在,人生就是没完没了的痛苦。

但是,我认为“人生就是痛苦”这个观点的提法太过于绝对和偏激。大抵伟大的哲学家都会过于绝对,片面得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