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对于一个控制系统,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有二个:第一,模型可以用在现存的控制系统特性的研究中,模型代表了我们对系统特性的认识,并且在我们对系统知道得更多时还可以修改和扩展模型。第二,在实际系统尚不存在时,例如在建设工程刚刚开始时,可以借助模型来预测设计思想和不同控制策略的效果,而不招致建造和试验系统所带来的费用浪费,也避免了冒危险的可能。

2-1 物理系统的动态描述—数学模型

每一个自动控制系统都是由若干个元件组成的。每个元件在系统中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它们相互配合起来就构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共同实现对某个物理量(被控制量)的控制,而满足所要求的特定规律。

如果把控制系统中各物理量(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表达式描述出来,就得到了此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在静态条件下(即变量的各阶导数为零),描述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称为静态模型,而各变量在动态过程中的数学方程,称为动态模型。在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中,主要是研究动态模型。

微分方程中,各变量的导数表示了它们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因此,微分方程完全可以描绘系统的动态特性,微分方程是物理系统数学模型中最基本的一种。

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用实验法和分析法建立。

应当指出:同一个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另外,对于一个具体系统而言,为了在系统分析中,既不包罗万象,把系统数学模型搞得很复杂,又不要忽略主要因素,而失去系统的准确性,必须对系统有全面的、透彻的了解。得到控制系统的一个既简化又准确的数学模型,这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

2-2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由于控制系统是由各种功能不同的元件组成的,因此,要正确建立系统的运动方程式,首先必须研究系统中各个元件的运动方程式,以及这些元件在控制系统中相互联系时的彼此影响等问题。

应当指出,在列写系统和各元件的运动方程式时,往往将系统分成若干个环节,能使问题简化。所谓环节,就是指可以组成独立的运动方程式的那一部分。环节可以是一个元件,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版)

也可能是一个元件的一部分或者由几个元件组成。

一般说来,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步骤是:

1.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关系,确定出待研究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以及各环节的输入量和输出量。(画出系统的方框图,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支配系统动态特性的定律,从系统的输入端开始,依次列写组成系统各环节的运动方程式,得到联立方程组。

3.由组成系统的各个环节的运动方程式构成的方程组中,消去中间变量,最后得到只包含系统输入量和系统输出量的方程式,即得到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再将该方程式化为标准形式,即将与输入量有关各项放在方程式的右边,而与输出量有关各项放在方程式左边,各导数项要按降幂排列。

这里,我们要加以说明,我们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通常是一个线性微分方程式。我们称具有线性微分方程式的控制系统为线性系统。且我们一般研究的系统,其微分方程式的系数是常数,我们称之为线性定常(或线性时不变)系统。

线性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运用叠加原理。叠加原理说明,几个外作用加于系统所产生的总响应,等于各个外作用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响应之和。

线性系统的另一重要性是均匀性。就是说,当加于同一线性系统的外作用,其数值增大几倍时,则系统的响应亦相应地增大几倍。在线性系统分析中,线性系统的叠加性和均匀性是很重要的。

但严格地说,实际控制系统中采用的元件,其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的关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线性。如果系统中存在非线性特性,则需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这种系统称为非线性系统。

2-3 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是在时间域里描述系统动态性能的数学模型。在给定外作用及初始条件下,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输出特性,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特别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可迅速而准确地求得结果。然而不用计算机,则求解微分方程,特别是高阶微分方程的计算工作将相当复杂。而且在时间域里直接求解微分方程,难于找出微分方程的系数(由组成系统的元件的参数决定)对方程的解(一般为系统的被控制量)的影响的一般规律,一旦求得的结果不满足要求,便无法从解中找出改进方案。因此,这种方法不便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在拉氏变换的基础上,引入描述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在复数域中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性能,而且可以借以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一、传递函数的定义

对一个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

- 14 -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15 -

拉氏变换的比值,叫做该系统(或该元件)的传递函数。

二、传递函数的性质

从上面的举例和讨论不难看出,传递函数具有下列性质:

1.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也是描述其动态特性的数学模型的一种,它和系统(或元件)的运动方程式是相互一一对应的。若给定了系统(或元件)的运动方程式,则与之对应的传递函数便可唯一的确定。

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一样,是从实际物理系统中抽象出来的,它只反映系统(元件)中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而不反映原来物理系统(元件)的实际结构。对于许多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系统(元件),可以具有相同形式的传递函数。

2.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 的有理真分式函数,分子的次数m 低于分母的次数n ,且所有

系数均为实数。n m ≤,

这是由系统的物理性质决定的。且各系数都是系统元件参数的函数,而元件参数只能是实数。

3.传递函数也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12112()()()()()()()()()m n s z s z s z M s G s K N s s p s p s p −−⋅⋅⋅−==−−⋅⋅⋅− )(m n ≥ )1()1)(1()1()1)(1()()()(2121+⋅⋅⋅+++⋅⋅⋅++==s T s T s T s s s K s N s M s G n m τττ )(m n ≥ 式中(1,2,...,)i s z i m ==是0)(=s M 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1,2,...,)i s p i n ==是0)(=s N 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由于)(s M 、)(s N 的各项系数均为实数,所以传递函数若有复数零、极点,则必以共轭复数对出现。式中K 为系统(元件)的放大倍数,m τττ,...,,21及n T T T ,...,,21分别为各环节的时间常数。

4.传递函数只与系统(元件)本身内部结构参数有关,而与输入信号无关。因此,传递函数只表征系统(元件)本身的特性。

5.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是系统的脉冲响应。所谓脉冲响应(或称脉冲过渡函数)()g t 是系统在单位脉冲()t δ输入时的响应。因为单位脉冲输入时,()[()]1R s L t δ==,因此,系统的输出)()()()(s G s R s G s C =⋅=。而)(s C 的拉氏反变换即为脉冲响应)(t g ,它也正好等于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即

)()]([)]([1

1t g s G L s C L ==−−

因此,系统的脉冲响应)(t g 与系统的传递函数)(s G 有单值对应关系,都可以用于表征系统的动态特性。 三、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系统种类很多,构成环节的类型就其物理本质可能差别很大。但从数学分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