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主要派别及理论来源

合集下载

未来主义文学

未来主义文学

特点
特点
抨击国家机器,要求社会变革,寄希望于未来王国,但其否定一切的思潮、虚无主义及无政府主义使其难有 统一建树。未来的诱惑力受群众欢迎,但无确切内涵造成其内部各派分化:马里内蒂对强力、超人的崇拜,相信 可摧毁一切旧的的物质威力与可任意创造出新的的意志强力在“未来”的旗号下大有作为,寄希望于军国主义, 成为墨索里尼追随者;帕拉迪尼认为无产阶级社会中,摆脱了对教皇、资产阶级依附的艺术家有可能获得最大发 展自由;意大利未来主义运动中的卢齐尼、帕拉采斯基、帕皮尼反对暴力、战争,也不依附左派,向往摆脱一切 羁绊,追随个性绝对自由。
理论主张
理论主张
20世纪初,欧美社会已经呈现城市化、工业化、机械化的面貌。在这个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意大利是 落后者,其发展远较英国、法国、美国为逊。意大利的知识阶层不满现存秩序,陶醉于科技的新成就。未来主义 的文学思潮就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它既有否定过去、开拓未来的一面,表现了革命的创新精神,又 有反理性主义、虚无主义的一面,弥漫着悲观的情绪。
在语言上,未来主义者是最激进的语言解放者。在1912年的《未来主义文学的技术性宣言》中,主张把语言 从罗曼语族句式的牢笼中拯救出来,消灭语法,将名词任意罗列,使用动词不定式,取消形容词,取消副词和连 词,取消标点符号,甚至主张可以在诗歌中引入数学符号。此外,马里内蒂特别重视用“不连贯的想象”通过广 泛的类比和名词重叠造成形象网络,以此来体现最真实的生命深处的直觉反应。
19世纪的理性王国营造了秩序化的制度、艺术,当予以扬弃时,要凭借非理性的直觉,以不受任何约束的直 觉本能击碎理性的坚硬外壳,获得最充足的感应和想象的自由。将文学艺术定位于对“现代感觉”的把握,创建 以“运动”为核心,充分展示速度、力量、音响、色彩的新型美学;对运动着的客体的认识及对神秘未知的探索, 凝固刻板的理性无能为力,只能依靠直觉、潜意识、排斥理性的体验与想象。

未来主义主要派别及理论来源

未来主义主要派别及理论来源

1,未来主义理论来源,派别墨子云:“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

然也。

顺理亦可说,谋而不得,以来知今。

未来主义研究之价值,就在于通过对未来之预测而达到对今天该如何作为的认识。

——题记未来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

未来主义主要有两个派别:社会历史学派和生态学派。

1,社会历史学派由科技决定论出发通过对科技进步造成的社会变化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了趋同论的结果,主要的理论有三个:1,丹尼尔。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2,阿尔文。

托来勒《第三次浪潮》3,约翰。

纳斯比特《大趋势》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后工业社会的理论基础,主要运用知识中轴原理建立后工业社会技术决定论,强调知识、技术的重要性,有利于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态。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

托夫勒通过产业结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从农业浪潮、工业浪潮、和知识浪潮这三种浪潮,作为工业化产物的资本主义要向实托邦挺近,即知识浪潮,第三次浪潮理论,《大趋势》明确提出了“信息社会的理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都会向私有制发展。

即信息社会理论。

2,生态学派,米都斯“零增长理论”,1,增长的极限来源于地球的有限化,五个因素,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粮食,反馈环路,全球化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化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

卡恩“没有极限的增长”1,必须以长期性的视野出发,研究全球化的环发问题,2,全球化性环发问题是一种暂时性、地域性的问题。

3,增长是没有极限的,人类的前景是美好的。

罗马俱乐部提出的有机增长和新人道主义,有机增长主义多样性、差异性的质量的增长,有机增长是摆脱全球化危机的唯一出路。

佩西的“新人道主义观点”主要有:1,专项有机增长的重要性,2,文化是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3必须确定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未来主义历史背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勃然兴起。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

代表作品
《摩托车的速度》
《在阳台上奔跑的女孩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塔巴林 舞场有动 态的象形 文字》
塞维里尼作,1912年,布上油画,衣饰 金属片,161.6x156.2厘米,纽约现 代艺术博物馆藏
《内心状态:告别》
波丘尼作,1911年,油画,70.5x96.2厘米,纽约,私人收藏。
《 母 亲 》 1906
未来主义
Futurism
现代艺术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里内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 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 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 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简介
未来主义起源: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未来主义的滥觞最 早出现于1907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 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 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1909年马里内蒂发表的《未来主 义宣言》为标志。 理论来源:未来主义有四个理论来源分别是未来学、科技决定论、趋同 论和生态学。 主要思想:崇尚机器速度,反对传统。 表现形式:在艺术上采用强筋、喧闹、速度、闪光的作为表现的主旋律。 表现对象的移动感、震动感、速度感、运动感。 代表人物:马里内谛、贾科拉·巴拉、波丘尼、卡洛·卡拉、鲁索洛、 吉诺·塞韦里尼 代表作品:《城市的兴起》、《链子上一条狗的形态》、《马里内蒂的 诗歌》、《世界末日》、《语言的自由》、巴拉的《路灯—光的研究》 《阳台上奔跑的女孩》、卡拉的《无政府僧侣的葬礼》
白天欣赏球体的质感和线条,欣赏微风吹过球体高低不同的晃动体验速度的感觉与 年轻的气息

《20世纪欧美文学简史》自学笔记

《20世纪欧美文学简史》自学笔记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史上编第一章:1900—1939年欧美文学概论[识记] 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1、由意大利诗人托马佐.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20日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的《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为发端。

2、其成就主要在于诗歌。

如意大利马里内蒂、法国阿波利奈尔及俄国马雅可夫斯基。

3、主张是摈弃一切现在的文明成果,竭力创造“属于未来”的全新艺术。

4、由于主张流于偏激,且诗句艰深无规则等原因于20年代末趋于沉寂。

超现实主义:1、1924年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宣告该流派成立。

2、追求“超越现实”,主张写梦,展现自我内在的真实,向内在世界探秘,叙述“梦幻的人生”。

3、代表作家有阿拉贡(《巴黎的土包子》)、艾吕雅等。

4、在法国盛行于二三十年代,在世纪中叶扩展至各大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1、盛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代表作家法国瓦雷里(唯美主义理论)长诗《年轻命运的女神》、《海滨墓园》,英国艾略特《荒原》,爱尔兰叶芝,俄国勃洛克的长诗《十二个》。

2、仍旧坚持“审美至上”“象征最佳”的准则,追求用可感形式去体现理念、思想,用象征和意象去暗示生活哲理。

而且继续唯美主义诗歌的某些传统。

表现主义:1、流行于20世纪初,本是德国一种绘画派别,后来影响到文学创作。

2、该流派着重主观表现,强调表现主观的真实,而不意于再现客观的细节真实。

3、常用夸张、怪诞的手法突显主观的感情,达到极强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有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

瑞典剧作家斯特林保是首创者。

诗歌方面有德国诗人海姆、贝恩等。

“意识流”:1、“意识流”一词来源于心理学,20年代被借用于文学创作理论。

认为文学应该表现人的意识流动,特别是潜意识活动。

2。

该流派作家致力于挖掘人物世界,让意识充分地自由流动出来因而淡化了情节、环境,时空倒置,结构松懈。

3、代表作家和代表作有法国普鲁斯特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的乔伊斯《尤利西斯》美国福克纳《喧嚣与骚动》,英国伍尔芙。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

未来主义的滥觞最早出现于1907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

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

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最早于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一文,宣扬他的艺术观点。

宣言最先在米兰发表,之后刊载于法国的《费加罗报》上。

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

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

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马里内蒂这种狂热的艺术观点立刻征服了那些米兰的画家们。

波丘尼、卡拉和鲁索罗等人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扬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观念。

鲁索罗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将未来主义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

画家巴拉和塞韦里尼于1910年结识了马里内蒂。

这些人构成了第一批未来主义艺术家。

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1882-1916)于1910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

在宣言中,他声称: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

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

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

未来主义者们将沉溺于昔日时光的行为戏称为“过去主义”,将这类人称为“过去主义者”。

他们有时甚至对这些所谓的“过去主义者”们进行身体上的攻击。

这些“过去主义者”包括那些对未来主义的画展或演出没有兴趣的人们。

未来主义者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

第二讲__未来主义1

第二讲__未来主义1
1866年由德国人提出。
⒉生态学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
⑴必须将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待。
⑵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 一问题。
⑶人类通过掌握和运用生态学规律,可 以最终实现生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社会历史学派的趋同论思想
三个美国人 和三本未来主义著作
丹尼尔·贝尔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会出现资本的社会化、管理的独立化和 白领的扩大化。 现存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正是在三个 方面相互仿效并表现出了趋同的趋向。
⒉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阶级结构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白领工人将会成 为多数,并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 量。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阶级基础将不 复存在。
⒊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矛盾
⒈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结构
贝尔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⑴第一种方式
在第一卷中提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 展,在社会上只留下资本家和无产者两个阶级, 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将导致资本主 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⒈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结构
⑵第二种方式 在第三卷中提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㈠对新科技革命社会后果的预测 ㈡对全球性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的反思
㈠对新科技革命社会后果的预测
⒈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⒉新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⒊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预测成为人
们的迫切愿望。
㈡对全球性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的反思
⒈环发问题上升为全球性问题。 ⒉环发问题要求人们反思科技的正反效
应。 ⒊未来主义就是由反思应运而生的。
二、未来主义思潮的理论来源
㈠未来学 ㈡科技决定论 ㈢趋同论 ㈣生态学
㈠未来学
⒈什么是未来学? ⒉未来学对未来主义的启示

第二讲 未来主义.

第二讲 未来主义.

㈣生态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科学背景 和根据
㈠未来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母体学科
•什么是未来学? •未来学就是指以未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新兴的综合学科。 •它主要探讨大工业生产方式和新科技革命给 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揭示按照人类的需要 所作的各种选择实现的可能性,对未来发展 的方向和前景进行预测和说明。
第二节 社会历史学派的趋同论思想
丹尼尔·贝尔
阿尔文·托夫勒
Hale Waihona Puke 约翰·奈斯比特一、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未来主义尤其是社会历史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后 工业社会”的概念。 ●它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哲学家贝尔于 1959年提出来的。
●贝尔认为,按照技术中轴原理(又称中轴原则),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工业化和官僚科层化这一 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它们都要向后工业社会过渡, 而未来社会将把这两种社会的特征和功能统一起来。
㈡科技决定论是未来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 科技决定论对未来主义的影响 ⑴科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就可以消除社会差别,解决现有的一切 社会制度中存在的弊病。 ⑵科技专家应该主宰和掌握人类的命运,成为社 会的统治者。 ⑶科技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成为一种专门的结 构和力量,这是它能够成为决定其他一切力量的根 本原因。
㈡资本主义新变化消解了社会主 义的历史必然性
●贝尔从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变 化出发,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 阶级结构和文化矛盾的变化,否定了社 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㈡资本主义新变化消解了社会主 义的历史必然性
主要观点:
㈠考察社会形态的技术中轴原则
在对社会以及社会形态的把握上存在着两 种不同的中轴原则: ⒈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作为中轴

立体主义未来主义PPT精选文档

立体主义未来主义PPT精选文档

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4
• 立体主义有三个时期一个是早期发展阶段,这 个时期在立体主义的发展史中也就是其孕育和起 步阶段,求取单纯的几何学形态,放弃光色分 析.追求对象形态。其次就是分析立体主义阶段, 这个时期仍然是只注重追求形式的分解,而不注 重整体的重组,而且颜色基本是比较单一的。第 三个阶段就是综合立体主义,这个阶段的立体主 义是比较成熟了,也与分析立体主义有了一定的 改进,这一时期,画家开始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 不再只是强调局部的分解。色彩渐渐丰富起来, 事物的形态又重新被重视。
12
《地铁叉道口的缩写》
莱热对机器的强烈感受转化 为将对象画成椎体、圆柱体、 多面体。他在外部现实的接 触中,革新了自己的灵感和 表现方法。莱热的创作题材 多来自工业文明所制造的物 件,他把人的形象也引入机 械世界,画面具有机械的、 无人性的感觉,有人把他的 立体派称为“机械立体派”。
13
综合立体主义
形体的美,在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
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因为把不同视点所观察和
理解的形诉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

以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气围表现的趣味。
这些技巧显然不是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视依
5
分析立体主义 (1907-1911)
特征 :打散形体,再按几何图形将 它们重新组合与画面上。
代表人物及作品: 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
乔治·布拉克---- 《埃斯塔克的房子》
6
代表人物及作品: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 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
牙,《亚维农的少女》;《格尔尼卡》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未来主义理论来源,派别
墨子云:“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

然也。

顺理亦可说,谋而不得,以来知今。

未来主义研究之价值,就在于通过对未来之预测而达到对今天该如何作为的认识。

——题记
未来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

未来主义主要有两个派别:社会历史学派和生态学派。

1,社会历史学派由科技决定论出发通过对科技进步造成的社会变化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了趋同论的结果,主要的理论有三个:1,丹尼尔。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2,阿尔文。

托来勒《第三次浪潮》3,约翰。

纳斯比特《大趋势》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后工业社会的理论基础,主要运用知识中轴原理建立后工业社会技术决定论,强调知识、技术的重要性,有利于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态。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

托夫勒通过产业结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从农业浪潮、工业浪潮、和知识浪潮这三种浪潮,作为工业化产物的资本主义要向实托邦挺近,即知识浪潮,第三次浪潮理论,《大趋势》明确提出了“信息社会的理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都会向私有制发展。

即信息社会理论。

2,生态学派,米都斯“零增长理论”,1,增长的极限来源于地球的有限化,五个因素,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粮食,反馈环路,全球化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化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

卡恩“没有极限的增长”1,必须以长期性的视野出发,研究全球化的环发问题,2,全球化性环发问题是一种暂时性、地域性的问题。

3,增长是没有极限的,人类的前景是美好的。

罗马俱乐部提出的有机增长和新人道主义,有机增长主义多样性、差异性的质量的增长,有机增长是摆脱全球化危机的唯一出路。

佩西的“新人道主义观点”主要有:1,专项有机增长的重要性,2,文化是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3必须确定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未来主义历史背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勃然兴起。

新科技革命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作出预测,就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

对全球性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的反思:环发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上升为全球性问题,它要求人们必须从总体上思考和解决科技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正反效应的问题,未来主义就是由此应运而生的。

未来主义理论来源未来主义有四个理论来源分别
是未来学、科技决定论、趋同论和生态学。

未来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母体学科
未来学就是指以未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

它主要探讨大工业生产方式和新科技革命未来主义
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揭示按照人类的需要所作的各种选择实现的可能性,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进行预测和说明。

未来学对未来主义的启示有:科学预测是可能的,未来研究可以成为科学;未来研究和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对未来的预测可以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

科技决定论是未来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科技决定论(又称科技统治论)是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凡勃伦被公认为是这一思潮的创始人。

科技决定论对未来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科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可以消除社会差别,解决现有的一切社会制度中存在的弊病;科技专家应该主宰和掌握人类的命运,成为社会的统治者;科技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成为一种专门的结构和力量,这是它能够成为决定其他一切力量的根本原因。

趋同论是未来主义的又一直接的理论来源
“趋同”(convergence)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生物由于处在相同的环境中而在结
构上具有相同的特征和功能。

荷兰经济学家廷伯根在1961年将之系统移植到社会政治领域,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思潮——趋同论。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绝不是对立的两极,它们都既有长处又有短处,都不是完美的。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将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样,它们就会偏离自己的极点位置,形成一系列相同的特征和功能。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些相同的特征和功能的积累将导致两种社会制度的综合,并将孵化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的新社会形态。

生态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科学背景和根据
“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赫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其含义是关于有机体与其环境关未来主义系的科学。

随着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学从20世纪开始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成为新科技革命的“排头兵”。

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同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一样,都存在着物质变换,通过物质变换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因而,必须将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

由于存在着系统关联(如食物链),因此,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就会造成生态破坏,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限制社会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生态学
同时是一门管理地球的科学,人类通过掌握和运用生态学规律,可以最终实现生态协调,因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未来主义对全球性环发问题的研究就是以生态学为科学背景和根据展开的。

未来主义还要围绕以下三个美国人和三本书来讨论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6.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 未来主义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未来主义尤其是社会历史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而它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哲学家贝尔于1959年提出来的。

按照其技术中轴原理(又称中轴原则),贝尔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工业化和官僚科层化这一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它们都要向后工业社会过渡,而未来社会将把这两种社会的特征和功能统一起来。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根据产业结构尤其是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农业浪潮、工业浪潮和知识浪潮三个阶段,认为第三次浪潮的新文明将是一个“实托帮”(与“乌托邦”不同),作为工业化产物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要向“实托帮”过渡。

根据社会信息化的程度,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认为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差距将在信息社会的基础上得到弥合。

同时,他从社
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得出两种社会制度都在向私有化方向发展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