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03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些资料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一门科学,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
以下是对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的整理: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表征,再进行加工、组织和储存,以便指导个体的行为。
二、认知过程的阶段认知过程通常分为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阶段。
这些阶段相互、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1、感觉阶段: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将外部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2、知觉阶段:在感觉的基础上,将各种感觉信息整合成完整的对象形象,对对象进行辨认和识别。
3、注意阶段:对外部刺激进行筛选和过滤,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
4、记忆阶段: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以便在需要时提取出来。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思维阶段: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产生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6、想象阶段:在思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或场景,以指导个体的行为。
三、认知过程的模型认知心理学的模型包括信息处理模型、认知吝啬鬼模型、并行分布处理模型等。
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认知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1、信息处理模型:将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感知、编码、储存和提取,实现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2、认知吝啬鬼模型: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偏好使用简单的思考方式,倾向于使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不是重新思考问题。
这种模型强调了认知过程的省力原则。
3、并行分布处理模型:认为认知过程是一个并行分布的过程,不同的认知过程在同一时间点上进行处理和加工,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这种模型强调了认知过程的分布式处理方式。
四、认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在认知过程中存在差异,包括智力水平、知识背景、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资料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资料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即思维、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资料,以丰富读者对该领域的了解。
一、认知心理学的概述认知心理学探讨人类的思维过程,对于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它利用实验方法和量化的研究手段,来揭示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和心理机制。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认知发展: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过程,探讨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
2. 认知神经科学:结合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与认知活动之间的关系。
3. 记忆与学习:研究人类的记忆过程和学习策略,如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机制,以及优化学习效果的方法。
4. 感知与注意力:研究人类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以及注意力对认知活动的影响。
5. 语言与思维:探讨语言对思维的影响,研究语言的产生、理解和运用过程。
三、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1.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实验: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揭示了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阶段。
2. 伊丽莎白·洛夫塔斯的记忆研究:通过探究记忆的构造性特点和信息加工过程,揭示了人们对事件的重构和扭曲。
3. 斯坦福监狱实验:通过模拟监狱环境,研究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4. 斯特鲁普效应实验:通过呈现有冲突的信息,研究人们在注意力、反应和执行控制上的表现,揭示了认知干扰的机制。
四、具有影响力的认知心理学学者1. 诺曼·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学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强调了语言对思维和认知活动的影响。
2. 乔治·米勒:提出了“短期记忆的魔数7±2”的概念,对记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提出了“启发式与偏见”理论,研究了人们在决策和判断中的心理偏差。
4. 约翰·安德森:提出了认知心理学的计算模型,探究了人的思维过程和知识表示。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感知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旨在揭示人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内在机制。
本文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包括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发展理论、认知负荷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
一、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模型是描述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理论模型。
它认为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可以看作是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阶段。
在输入阶段,人们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输入刺激,如声音、图像和文字等。
在加工阶段,人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加工,形成心理表征。
在输出阶段,人们将经过加工的信息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如语言、行为或思维过程。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演变过程。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他的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经历从感知运动期到前操作期再到具体操作期最后到形式操作期的发展过程。
这些阶段代表着儿童逐渐从对自身认知的依赖到能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的提升。
三、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分配和处理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认知负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固有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是指人们进行信息加工和问题求解时所必须付出的认知努力,如记忆、注意力和思维等。
外在认知负荷是指外部环境对人的认知资源的占用,如复杂的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等。
固有认知负荷是指问题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难度。
四、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探讨人们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以及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阿尔伯特·班德拉的心理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来推断他们的内在心理状态和意图。
同时,社会认知理论也探讨了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加工过程,如自我概念、他人同理心等。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包括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发展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抽象分析法又称会聚性证明法(Convergent validation method)它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综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某些(种)推断结论的研究方法。
2.口语报告法(由德国邓克尔提出)又称口述记录分析法,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3.流程图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4.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3个阶段)5.视像记忆(图像记忆)视觉器官识别刺激信息的形象特征并暂留与保持一个生动视觉图像的过程。
(又称图像存储,是感觉登记的一种主要的信息编码方式)6.声像记忆在短时间内保持听觉信息的存储过程。
7. 四耳人实验4个扬声器放在屋子的4个角,被试处在屋子的中央,从不同的声源呈现不同的字母,被试采用全部和部分报告法来报告所听到的字母。
(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报告法的回忆成绩优于全部报告法)8.AVL单元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 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认知心理学用之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以此来说明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编码与存储)9.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的信息单元(如字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具有意义的(如字词)信息加工。
(短时记忆信息容量的单位是组块)10.精致性复述或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
11.情景记忆个体接收和存储关于个人特定时间内所经历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与相关空间相互联系的信息。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归纳一、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和控制变量来研究心理现象。
实验心理学包括实施实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和结论推断等步骤,以期揭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设计1. 两组设计: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常使用两组设计,即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或条件,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例如,对于药物治疗的有效性研究,可以将实验组给予药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通过比较两组的效果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2. 随机分配: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对象应该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
随机分配可以避免实验结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干扰,增加实验的内部有效性。
3. 双盲实验:在双盲实验中,既实验者也实验对象不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况,以减少实验者和实验对象之间的偏见,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变量控制1. 自变量:在实验中,自变量是实验者有意改变的变量。
通过改变自变量的取值,实验者能够推测出它对因变量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记忆力的实验中,自变量可以是学习时间的长短。
2. 因变量:因变量是实验者观察或测量的变量,它受到自变量的影响。
在记忆实验中,因变量可以是记忆的准确性或记忆的持续时间。
3. 控制变量: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还需要对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进行控制。
通过控制变量,实验者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得实验结果更具有信度和效度。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1. 数据收集:实验心理学的数据收集通常通过实验记录、观察、问卷调查或脑电图等方式进行。
数据收集的目的是收集实验对象的行为和反应数据,以用于后续的统计分析。
2. 统计分析:在实验心理学中,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
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如平均值、标准差)和推断统计(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统计分析的目的是验证实验假设并推断总体的特征。
五、实验心理学的应用1. 认知心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实验主要研究人类思维、感知和注意等认知过程,以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总结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总结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注意、知觉和语言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实验和观察,试图揭示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涉及了多个重要的理论知识点。
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主要理论进行总结。
一、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大脑处理信息与计算机处理信息具有相似之处。
信息加工理论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输入、处理和输出。
1. 输入阶段: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比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2. 处理阶段:大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涉及到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如注意、感知、记忆等。
3. 输出阶段:大脑处理完信息后,通过语言、动作等方式进行输出。
二、记忆理论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人类的记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感知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1. 感知记忆:又称感觉存储,是指我们暂时保存感觉输入的能力,但持续时间很短暂。
2. 短期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指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保持一些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3. 长期记忆:是指我们能够长期存储和保持的记忆,包括事实记忆、过程记忆和情绪记忆等。
三、注意力理论注意力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指的是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事物或任务上的能力。
1. 分心注意力:指注意力无法集中,容易被外界干扰,无法有效处理信息。
2. 整合注意力:指注意力能够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事物或任务上,能够有效处理和加工相关信息。
3. 选择性注意力:指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视其他无关的信息。
四、语言理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重要载体,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 语言理解:包括语义理解、句法理解和语用理解等。
语义理解指的是理解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句法理解指的是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语用理解指的是理解语言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
2. 语言产生:指我们如何组织和生成话语,涉及到思维规划、语法选择和音韵编码等过程。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
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
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
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
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
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各相關學理的內涵,建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架構,據此設計實驗題本進行研究,欲以驗證理論基礎的適切性,以及本研究假設的正確性,並探討提供學童相關的閱讀資源與學童認知負荷、閱讀理解表現間的關係。
茲將本研究的研究設計、研究假設、研究對象、研究工具,以及實施程序等分節臚述於后。
第一節研究設計壹、實驗設計一、試探性研究之實驗設計為了使研究更加完善,在進行正式實驗之前,先進行試探性研究,再依據試探性研究的發現,對本研究進行適當的修正,茲將本研究的試探性研究實驗發現與修正,分別說明如下:(一)試探性研究之發現試探性研究目的在於了解研究者所編製題本的適當性和可改進之處,茲分別說明本試探性研究之發現如下:1.實驗流程經與實驗主持者討論後,於實驗進行前後需掌握班級秩序的管理,明確、清楚說明指導語內容(見附錄四),以及實驗進行時間的控制。
2.回收題本題本回收的程序中,掌控統一回收順序與時間,且回收過程中秩序的管理亦須注意。
3.學童閱讀及作答學童須完全閱讀完始可進行作答,而閱讀過程中若有任何問題需舉手發問,事後與實驗主持者討論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
(二)試探性研究後之修正茲將試探性研究後,依據研究發現加以修正如下:1.作答時間因試探性研究過程中,學童閱讀與答題時間不同,但大致上完成時間未有太大差異,而經實驗主持者討論後決定施測時間為十五分鐘。
2.實驗流程實驗主持者須提早至實驗班級,並且準時進行實驗,此外,須掌握實驗進行過程的班級秩序、學童發問問題的回答的適切性、確切實施停止作答時間,以及明確、清楚說明題本指導語。
二、正式實驗設計本研究採用「實驗組控制組後測設計」(posttest-only control group design),以班級為單位,隨機分派班級中各一半的學童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學童閱讀「改編題本(一)」(見附錄一),控制組學童則閱讀「改編題本(二)」(見附錄二),且實驗組與控制組所閱讀的時間、情境與指導語皆相同,本研究設計如表3-1所示:組別實驗處理後測實驗組控制組X Y1Y2表3-1 本研究之實驗設計X:表示實驗處理,實驗組閱讀「改編題本(一)」,控制組則閱讀「改編題本(二)」。
Y1:指實驗組閱讀完「改編題本(一)」後,進行「認知負荷量表」與「閱讀理解表現測驗」的施測。
Y2:指控制組閱讀完「改編題本(二)」後,進行「認知負荷量表」與「閱讀理解表現測驗」的施測。
貳、研究架構本研究旨在透過實驗處理,探究學童在閱讀不同編排方式的課文後,其認知負荷與閱讀理解表現的差異,以及兩者間之相關,因此,本研究所欲探討之依變項為「認知負荷」和「閱讀理解表現」。
為了控制本研究無關變項之影響,實驗前研究者組成實驗主持小組共7人,一同研討適當的指導語、實驗進行的流程、實驗情境的模擬與掌控,以控制實驗主持者的一致性。
此外,為避免學童語文能力對於研究結果的影響,本研究以「國民小學六年級國語成就測驗(甲式)」的得分為共變量,是為共變項,予以統計控制。
其研究變項的內容如表3-2所示:茲分別說明如下:一、自變項根據文獻探討分析發現,教科書內容編排方式具有明示主題的前導組織及大意,能協助學習者課文閱讀理解的提升,及適當降低外在認知負荷,以提升學習成效。
因此,本研究以學童基本先備知識與課文主題為主,編排「課文段落標題的組織圖示」、「段落大意」和「重點提示」,加入做為實驗組閱讀的課文內容,編製為「改編題本(一)」。
控制組則依照目前課文的一般編排方式,是為「改編題本(二)」。
變項名稱自變項(實驗操弄變項)共變項 依變項 控制變項 變項內容 1.「改編題本(一)」 (實驗組) 2.「改編題本(二)」 (控制組) 語文程度 1.認知負荷 2.閱讀理解表現 1.受試者(年級) 2.實驗時間(15分鐘) 3.實驗情境(同一間教室)4.實驗主持者 5.課文內容之內在要素互動性程度 表3-2 研究變項內容二、共變項本研究係探討受試者閱讀不同改編題本後的認知負荷與閱讀理解表現情形,因此將涉及受試者本身的閱讀與語文能力之影響。
為控制研究對象語文程度的個別差異影響實驗結果,本研究即以受試者「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得分為共變量,是為共變項,予以統計控制。
三、依變項依據本研究目的與假設,以受試者在閱讀完實驗題本後,接受「認知負荷」量表和「閱讀理解表現」測驗的得分成績為依變項,據此進行實驗結果分析。
四、控制變項(一)實驗前的控制本研究為控制影響實驗效果的無關變項,乃依據學習者先備知識編製相同的課文內容,使實驗組與控制組的閱讀課文一致,此外也以實驗主持小組的方式盡量控制施測者對受試者所造成的影響。
(二)實驗歷程的控制為嚴謹控制影響實驗效果的變項,如情境、受試者間干擾等,因此實驗在受試者原班級中進行,並隨機分派實驗組與控制組,此外,也統一實驗進行的時間(15分鐘)。
(三)實驗後的控制為避免學童的語文程度影響實驗結果,本研究以「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成績為共變量,進行共變數分析,予以統計控制。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假設壹、研究問題根據第一章所述的研究目的,以及第二章的文獻探討,本研究將探討下列問題:一、內在要素互動性高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影響為何?二、內在要素互動性中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影響為何?三、內在要素互動性低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影響為何?四、內在要素互動性高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閱讀理解表現,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影響為何?五、內在要素互動性中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閱讀理解表現,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影響為何?六、內在要素互動性低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閱讀理解表現,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影響為何?七、內在要素互動性程度不同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和閱讀理解表現,是否有顯著的相關?貳、研究假設為解答上述問題,研究者提出下列假設加以考驗:假設一:內在要素互動性高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二:內在要素互動性中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三:內在要素互動性低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四:內在要素互動性高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閱讀理解表現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五:內在要素互動性中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閱讀理解表現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六:內在要素互動性低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閱讀理解表現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七:內在要素互動性高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與閱讀理解表現有顯著的相關。
假設八:內在要素互動性中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與閱讀理解表現有顯著的相關。
假設九:內在要素互動性低的社會課本內容,其不同編排方式,對學童的認知負荷與閱讀理解表現有顯著的相關。
第三節研究對象壹、研究對象母群本研究主要以高雄市誠心國小(化名)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誠心國小六年級有14個班級,學童總數約490人,學校位於高雄縣市交界處,家長社經地位以中產階級為主。
學童在社會科學習方面,已有臺灣歷史、臺灣社會現況的基本先備知識,而法治基本概念是為即將學習之內容。
貳、研究對象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及研究架構,為準實驗設計研究,以誠心國小 (化名)六年級14班學童為立意取樣對象,進行社會科不同編排方式課文內容的實驗,並依據實驗需求,隨機抽選母群中的3個班級為試探性研究樣本,由每班中隨機分派各一半學童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合計102人。
正式研究對象則以其餘的11個班級為研究對象,由每班中隨機分派各一半學童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全部實驗組共177人(男生90人、女生87人),控制組共180人(男生91人、女生89人),兩組合計357人,如表3-3所示:第四節 研究工具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共四種,茲分別說明如下:壹、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一、量表內容本測驗係邱上真、洪碧霞、葉千綺(1999)所編製,適用對象為國小一年級至國中一年級,測驗目的主要在於鑑別一般國民小學和國中一年級學童國語文基本學力,以及篩選國語文能力較低落的學童。
本測驗分為識字與理解兩部份,以聽力與書面測驗方式呈現,其測驗男生女生 90人 87人 91人 89人 181人 176 人 合計 177人 180人 357人表3-3 本實驗研究對象分配表內容包含字音辨別、序列記憶、段落理解、句子、詞彙等部份。
其中,字音辨別包含聲母、韻母、音節等;詞彙部份包含形音義對應理解,和詞義理解;而句子部份則包含語法(斷句)、語法(字序)、句義、字面理解、推理理解等部份。
而本研究因研究需求,採用其中「國民小學六年級國語成就測驗(甲式)」書面測驗部份,作為學童語文程度之測驗工具。
二、填答及計分方式施測步驟以指導語為依據,聽力部份以錄音帶播放題目內容,同時在紙本上作答,書面部份則以題本試題進行施測,填答方式為選擇題型,而計分方式為每題一分,答對一題得一分,答錯不扣分不計分。
本研究採用其書面測驗部份,依照受試者得分,將其區分為高中低三部份,亦即不同語文程度學童。
三、信度、效度(一)信度各式測驗內部一致性的Cronbach’s α係數在.86至.95之間,而本研究所採用的「國民小學六年級國語成就測驗(甲式)」中,識字測驗之Cronbach’s α係數為.82,理解測驗之Cronbach’s α係數為.89(邱上真、洪碧霞、葉千綺,1999)。
(二)效度以內部一致性分析法的點二系列相關計算,各測驗平均則分佈在.31至.41之間。
而本研究所採用的「國民小學六年級國語成就測驗(甲式)」中,識字測驗之相關係數為.38,理解測驗之相關係數為.36(邱上真、洪碧霞、葉千綺,1999)。
貳、認知負荷量表一、量表內容本量表是研究者根據主觀衡量法的論點,參考國外相關量表,包含Paas(1992)及Paas 和van Merriënboer(1994)修訂Bralfisch, Borg 和Dornic(1972)而成的「單一向度九點量表」,以及國內宋曜廷(2000)對於「所投入的心理努力」和「感受到的閱讀材料困難度」兩向度所編製的七點量表,加以編製而成,而「感受到的閱讀材料困難度」為主的題目,以選擇題型式置於改編課文之後,並與閱讀理解表現測驗同時進行,藉由測量結果分析受試者認知負荷量產生之情形。
二、填答及計分方式受試者閱讀完不同編排方式的社會課文內容後,依其認知負荷情形進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