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A.V.L单元大多数心理学家常把听觉的(an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2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

3编码从一种刺激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刺激形式,或者从一种符号系统转变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4抽象分析法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的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不管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 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

这称为抽象分析法。

5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

6范畴大小效应范畴大小效应是指,当一个项目所属范畴的成员数目少时,被试判断更快。

按照特征比较模型,小范畴定义特征的数目更多,因此,特征比较需要花的时间应该更长(不是更短),这显然同范畴大小效应的实验发现相矛盾。

7范畴特异性损伤同无生命物体相比,病人在产生和理解有生命物体的名称时,表现出更大的困难。

(或者)相对于无生命物体来说,病人的有生命物体方面的知识操作更为严重。

这种现象称作范畴特异性损伤。

8负启动当N次试验中的干扰项成为N+1次试验中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变慢,这种现象称之为负启动。

9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特别强烈,存在特征觉察器。

15什么样的证据支持负启动可以在范畴水平发生?答案要点:扩散抑制现象是有力的证据:Tipper向被试呈现两个上下放置的普通物体的线条画,其中一个为分心信息,以绿色呈现,另一个为目标,以红色呈现。

噬如果探测显示中的目标与启动显示中的分心信息相匹配,那么,与相继呈现无关图片相比,被试对探测目标的反应时要长。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知识点)

一、单选题1 ()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2 “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C3 “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B.结论C.心理模型D.问题表征答案:A4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D5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B.1956C.1967D.1970答案:C6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B.90C.180D.360答案:D7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A.部分报告法B.全部报告法C.双向分离法D.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8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减法反应时实验B.开窗实验C.加法反应时实验D.扫描实验答案:A9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A.保守性聚焦B.同时性扫描C.博奕性聚焦D.继时性扫描答案:A10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

A. 3B. 4-5C. 7±2D. 9-20答案:C11 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A.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12 根据(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一方面?A. 情绪与行为B. 认知过程C. 社会互动D. 生理反应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知觉B. 记忆C. 情绪D. 思维答案:C3.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类似于以下哪种设备?A. 计算机B. 电话C. 打印机D. 照相机答案:A4.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认知心理学中的理论?A. 信息处理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认知发展理论D. 认知失调理论答案:B5. 认知心理学中的“工作记忆”指的是什么?A. 长期记忆B. 短期记忆C. 感觉记忆D. 情绪记忆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认知心理学中的________是指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答案:知觉7. 根据________理论,人们通过已有的知识框架来解释和理解新信息。

答案:图式8.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会使用不同的________策略。

答案:思维9. 认知心理学中的________是指个体对信息的存储和回忆。

答案:记忆10.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________。

答案:语言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现象。

答案: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

这种现象会导致个体采取行动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不一致,例如改变信念或行为以使它们一致。

12. 解释“工作记忆”在认知心理学中的作用。

答案: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用于暂时存储和操作信息的系统。

它允许个体在进行复杂任务时,如阅读、解决问题或进行数学计算,保持信息的活跃状态,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13. 描述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过程。

答案:信息处理是认知心理学中描述个体如何接收、编码、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感觉输入、知觉组织、注意选择、记忆存储和信息提取等阶段。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模式识别: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解释的过程。

2•自下而上加工: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的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直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料驱动加工。

3•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

也成概念驱动加工。

4.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5.控制加工:需要注意资源才能进行的加工。

其容量有限,受人意识控制,但能灵活用于变化的环境。

又称注意性加工。

6.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资源就能进行的活动,因而无需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人控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7.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8.资源限制加工: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否则就要受到影响。

9.鸡尾酒会效应:自己对与他人聊天时听到其他人在谈论自己。

10 .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12.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部分。

13.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14.类比表征:知识不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可能还存在着与外部客体相类似的形象的反应。

15.本意表征:(广)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或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关系或过程。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由知觉对象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先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假设,而这种假设或期望没制约着加工的所有形式与水平,也称概念驱动加工。

2.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又称数据驱动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3.合成性双语者:那些在相同的环境中,同时学会两种语言的人,两种语言的符号表达同一个意义,有着严格的语义等价。

4.并列性双语者:那些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会两种语言的人,两种语言的符号没有严格的语义等价。

5.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6.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

7.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一个图形中的部分。

8.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整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

9.材料限制加工:(data-limited processing)当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心理加工,如感觉辨别等时,由于受任务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则是否增加给它的注意分配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10.资源限制加工:(resourse-limited processing)指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需要语义分析时,则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顺利或更好的加工,否则材料的加工就要受到影响。

11.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2.外显记忆:当个体需要有意识的或主动的手机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阿里的记忆。

13.麦考勒效应:(MaCollough效应)指受测验图形条纹方向决定颜色互补效应,即一种随方向而改变的颜色后效,表明大脑对不同空间线索的视觉细胞具有特异性。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

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

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

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

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

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凡是研究认知的心理学。

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数据处理心理学)3、计算机模拟方法: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4、感觉信息加工: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5、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6、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7、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8、注意的资源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所分配的认知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配便能顺利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

9、注意的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不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10、部分报告法:短暂呈现信息后,被试按照主试要求呈现部分信息的方法。

11、机械性复述:不是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通过不断地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记忆中。

精致性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

12、陈述性记忆:指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13、语义记忆:指个体对客体的事实的记忆。

14、情景记忆: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记忆。

15、语义启动现象:唤起并促进(加速)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触接过程,称为语义启动现象。

16、语义启动效应:由于一个刺激信息(如词或词汇)刚被呈现过,从而导致个体对这个刺激信息的识别或觉察能力的提高,称为语义启动效应。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凡是研究认知的心理学。

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数据处理心理学)3、计算机模拟办法: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觉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办法。

4、感受信息加工:感受信息加工是指感受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觉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经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5、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受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6、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7、模式识不: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经历中的信息举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啥范畴的过程。

8、注意的资源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所分配的认知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配便能顺利举行的认知活动过程。

9、注意的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别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别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10、部分报告法:短暂呈现信息后,被试按照主试要求呈现部分信息的办法。

11、机械性复述:别是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明白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经过别断地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经历中。

精巧性复述: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举行分析,使之尽可能与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经历的认知结构中去。

12、陈述性经历:指一具人对事实和事件的经历。

13、语义经历:指个体对客体的事实的经历。

14、情景经历: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经历。

15、语义启动现象:唤起并促进(加速)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触接过程,称为语义启动现象。

16、语义启动效应:由于一具刺激信息(如词或词汇)刚被呈现过,从而导致个体对那个刺激信息的识不或觉察能力的提高,称为语义启动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模式识别: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解释的过程。

2.自下而上加工: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的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直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料驱动加工。

3.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

也成概念驱动加工。

4.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5.控制加工:需要注意资源才能进行的加工。

其容量有限,受人意识控制,但能灵活用于变化的环境。

又称注意性加工。

6.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资源就能进行的活动,因而无需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人控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7.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8.资源限制加工: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否则就要受到影响。

9.鸡尾酒会效应:自己对与他人聊天时听到其他人在谈论自己。

10.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12.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部分。

13.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14.类比表征:知识不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可能还存在着与外部客体相类似的形象的反应。

15.本意表征:(广)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或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关系或过程。

16.范畴大小效应:当谓语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时间也少。

17.熟悉效应:判断一个包含X接得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一个包含更高的上级句子。

18.情景记忆:接收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

19.语义记忆:是对词语概念规则和定义等抽象事物的记忆。

20.表象:指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21.中枢能量理论:人们在完成一项心理作业时,他们的认知资源有一定的限度,这就使得人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有控制的分配到不同的活动,或同一活动的不同方面。

一般来说,简单的活动对认知资源要求较低。

复杂的活动对认知资源要求较高。

因此,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两项作业的完成情况依赖于每项作业使用了多少资源,如果两个作业对资源的要求没有超过中枢能量所拥有的全部能量。

那么两项作业就不会互相干扰;相反,如果超出,必然受到干扰。

干扰程度取决于有限资源的分配方案。

分配方案受四种因素控制。

持久性倾向,临时性倾向,对容量要求的倾向,唤起的作用。

22.部分报告法: 只要求被试将记住的东西一部分报告出来,而不是报告全部。

23.加工水品说理论发展24.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实质在于他主张研究认知过程活动本身的功能,结构和过程,并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25.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差别26.阐述短时记忆中语义记忆存在的依据,并加以解释27.结合自己的观点,阐述有关认知心理学的争论及发展趋势认知心理学的争论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人与计算机能否类比,二是加工方式。

我认为人与计算机不能类比,首先人有认知发展,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人的认知都是一直在变化的,而计算机没有;其次人具有调节系统,存在有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造成的模糊性和不可知性。

而计算机没有;再次人具有动机的多重性,计算机没有;最后认知系统的本身人与计算机也有很大差别。

人的操作速度慢,会发生注意分散等。

发展趋势:研究范式的转变,认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模拟,认知的生态学效应。

28.说明心理扫描实验的实验目的,阐述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的实验过程29.比较过滤器和衰减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人的认知有限,必须通过过滤器予以调解。

2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信息进入高级认知。

3过滤器的位置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

不同点:1过滤器是单通道模型,衰减器是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

2过滤器倾向于注意的选择更依赖于刺激的本身是否合乎某种标准。

而衰减器模型认为主义的选择不依赖于刺激特点,还依赖于内部认知状态。

因而具有灵活性。

30.记忆的代替取样说31.计算理论从深层表征生成表象要涉及那四个过程1图示过程,将深层的本意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2发现过程,在视觉记忆中搜寻某一特定客体或其部分。

3放置过程,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个部分处于表象中的正确位置。

4表象过程,协调上面三个过程,决定图像的另一些特征。

32.能量分配模型的理论内容33.心里旋转实验实验者:谢帕德(R.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实验目的:实验范式是如何转变的:1后面的实验,字母,数字采用了选择反应。

2图形旋转角度从0~180变为0~360。

3安排了前行信息。

4实验材料比图对简单。

实验结果说明:1渐进性2空间性3策略性4可控性5个体差异性6连续性34.鬼蜮理论内容特征分析分为四个层次,按顺序进行,每一个层次由一些鬼来完成任务,鬼是指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机制。

第一层,印象鬼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形成刺激映像。

第二层,特征鬼对刺激进行分析,分解为各个特征,并对刺激映像是否具有此特征及其数量做证明报告。

第三层,认知鬼各负责一个模式,从特征鬼的报告中寻找自己负责的那个模式有关的特征,并在发现时喊叫。

发现相同特征越多喊叫越大。

第四层,决策鬼选择喊叫最大的那个认知鬼所负责的模式作为结论,模式识别是一个典型的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

35.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理论36.口述记忆法与内省法的区别1内省报告是在完成作业后回顾,因此往往不完整不准确。

而出声思考可以描述被试正在注意什么,正在思考什么,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记忆体去所导致的错误2传统的内省需要被试解释情景或思维过程,出声思考不需要解释,只是有关当前正在注意的信息或短时记忆的内容,因而可靠。

37.刺激物说的主要内容1知觉是刺激在神经系统中或脑中留下的烙印,是一种具有直接性质的心理现象,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人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而不需要过去经验的参加,因而加工的方式只能是自上而下。

2直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即刻产生的,而且是自动的,人意识不到只觉得各个过程。

3某些空间特征的知觉似乎是先天制约的,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或学习,体现出众多的组织原则。

38.模式识别理论有哪些?请简述回答1模版匹配说:人的长时记忆是由各种各样的模版构成的,与外部模版一一对应,在模式识别初期,有个预加工过程。

当刺激作用与感官就会编码。

2特征分析说:模式可分解为各个特征,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进行表征的。

模式识别时首先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再将抽取的特征进行合并,并与长时记忆中各种刺激进行比较,获得最佳匹配,刺激即被识别。

3原型匹配说:外部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表征是原型。

在模式识别中外部信息与原型作比较,只需要近似匹配即可认为他是原型所代表的范畴内,从而得到识别。

39.选择注意性的模型理论有哪些?请简述回答。

1过滤器模型(知觉选择模型):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人的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的信息,被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贮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消退。

2衰减器模型(知觉选择模型):说明信号处理时人的加工能力有限,一次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注意是有选择性的。

过滤器允许多通道,其余信息收到衰减,一部分可以通过,得到高级加工。

注意的选择还依赖于分析水平的状态。

影响记忆中各个项目的阈限因素还有个体倾向性,项目的意义,熟悉程度等。

3反应选择模型: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认知加工。

40.系列位置效应的产生原因是什么?简述。

41.影响知觉的非认知因素有哪些?42.知觉产生的几个解释理论1直接理论:知觉是在刺激的作用下即刻产生的,似乎是自动的,人常意识不到知觉的过程。

2认知理论:知觉是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结合结合形成的。

43.短时记忆遗忘有哪些原因干扰理论和衰减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短时记忆遗忘的原因,前者将其归因于新旧信息的相互干扰,新信息取代旧信息的新陈代谢作用,而后者将其归因于记忆痕迹的逐渐消失。

44.气氛效应内容45.简述追随程序,cherry双耳分听实验及结果实验: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

前者称为追随耳,后者称为非追随耳。

结果发现,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

结果: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因而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而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注意,因此,没有被人们所接受。

也成为了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依据。

46.什么是双作业操作?这种范式主要应用于什么研究?简述经典实验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主要研究信息加工容量和注意分配能力。

47.注意选择性模型的内容及比较39+291过滤器模型(知觉选择模型):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人的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的信息,被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贮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消退。

2衰减器模型(知觉选择模型):说明信号处理时人的加工能力有限,一次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注意是有选择性的。

过滤器允许多通道,其余信息收到衰减,一部分可以通过,得到高级加工。

注意的选择还依赖于分析水平的状态。

影响记忆中各个项目的阈限因素还有个体倾向性,项目的意义,熟悉程度等。

3反应选择模型: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认知加工。

(过滤器&衰减器)相同点:1人的认知有限,必须通过过滤器予以调解。

2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信息进入高级认知。

3过滤器的位置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

不同点:1过滤器是单通道模型,衰减器是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

2过滤器倾向于注意的选择更依赖于刺激的本身是否合乎某种标准。

而衰减器模型认为主义的选择不依赖于刺激特点,还依赖于内部认知状态。

因而具有灵活性。

(知觉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相同点:1都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时受到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