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理解)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为核心观点的心理学,又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了解)1967年Neisser出版的专著《认知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内因行为主义失败;外因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3、认知心理学的对象与实质(理解)对象:以心理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实质: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反应时研究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在研究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时,常常用到这种反应时实验。
由Donders提出,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的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别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是减法反应时的延伸,最初是Sternberg发展出来的。
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这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开窗”实验能够测量每一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现在发展出来的这种实验技术称作“开窗”实验出声思维在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如问题解决时可利用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5、认知心理学的新发展(了解)第二章知觉1、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知觉与经验的相互影响)2、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掌握)(二)、刺激物说(Gibson)---知觉的直接理论(1)基本思想此观点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
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并检验假设。
认知心理学 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
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
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
(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
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
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
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
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
江苏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点实验整理

江苏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点实验整理一、研究背景与目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而实验是该领域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探索人类的认知过程、心理机制以及思维方式。
本文将针对江苏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中认知心理学的重点实验进行整理,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些实验。
二、经典实验整理1. 巴斯金效应(Bartlett, 1932)实验目的:研究记忆中的重构过程。
实验过程:参与者被要求记住一则故事,并在一段时间后回忆该故事的细节。
研究者发现,参与者在回忆时倾向于根据自身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经验来重构故事,导致原有的细节受到改变和遗漏。
2. 巴达利语义网络模型(Collins & Loftus, 1975)实验目的:研究语义记忆的组织与表达方式。
实验过程:参与者被要求记住一系列词语,然后进行特定词语的联想测试。
研究者发现,人们在储存词汇时会基于词汇的概念相似性,构建一个由节点和链接组成的“网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词语。
3. 斯特鲁普效应(Stroop, 1935)实验目的:研究注意和自动化过程。
实验过程:参与者被要求按照词汇的颜色快速进行命名,但词汇的颜色与其表达的词义不一致。
研究者发现,参与者在词义与颜色不一致时,会出现干扰效应,即难以抑制自动化的读词反应,证明了自动化过程的存在和注意力的调节能力。
4. 米勒数字流动效应(Miller, 1956)实验目的:研究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
实验过程:参与者被要求记住一定数量的数字,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流动操作。
研究者发现,人类工作记忆的容量上限大约为7个左右的单元,且更容易记忆长度较短的数字流。
5. 朗格尔失忆曲线(Ebbinghaus, 1885)实验目的:研究遗忘曲线及其遗忘过程。
实验过程:参与者被要求记住一段无意义的音节序列,并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回忆。
研究者发现,人们在短时间内遗忘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逐渐减缓。
认知心理学ppt整理(超简洁复习提纲)

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2.奈瑟关于认知的经典定义,及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研究主题:心理表征和心理过程。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4.能够距离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掌握反应时方法在认知研究中的运用,能够选取经典实验说明反应时方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应用,如相减法,相加因素法等模式识别1.能够陈述两种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2.了解特征整合理论和拓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注意(分为选择性主义、分配性注意、持续性注意)1.理解知觉(早期)选择模型与反应(晚期)选择模型的区别和中枢能量说的主要观点2.能够举例说明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的特点短时记忆1.知道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的主要内容2.知道感觉记忆的一般特点及经典实验,比如斯波林(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3.能够陈述加工水平说的主要观点及其实验证据,自我参照效应及其实验证据4.理解短时记忆在编码、贮存、提取和遗忘等方面的特点及组块、工作记忆的概念5.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性及组块概念,自前摄抑制释放实验的意义,斯滕伯格(Saul Sternberg)关于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经典实验长时记忆1.能举例说明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的不同,并能陈述内隐记忆的主要特点2.能陈述双重编码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实验证据3.编码特征假设与情景关联效应4.理解语义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不同及其验证,启动效应,句子验证作业实验与典型性效应现象结合所学记忆理论与研究,谈谈如何依据有效记忆的条件,运用有效策略提高记忆效果表象1.理解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假设2.能陈述心理旋转与心理扫描实验的主要结果及其理论意义思维1.能陈述(布鲁纳)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的主要内容2.比较说明特征表说和原型说的不同3.理解关于三段论推理的三个心理学理论:气氛效应理论、换位理论和心理模型理论4.能举例说明概率判断中代表性、可得性(有效性)和调整启发式策略,理解前景理论的主要观点问题解决1.知道问题的结构,问题空间的概念2.举例说明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算法与启发式,如手段—目标分析法)3.理解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能举例说明问题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4.结合认知心理学中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成果,谈谈促进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语言(不考察)综合:请你结合所学认知理论与研究,谈谈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知识点)

一、单选题1 ()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2 “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C3 “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B.结论C.心理模型D.问题表征答案:A4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D5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B.1956C.1967D.1970答案:C6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B.90C.180D.360答案:D7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A.部分报告法B.全部报告法C.双向分离法D.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8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减法反应时实验B.开窗实验C.加法反应时实验D.扫描实验答案:A9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A.保守性聚焦B.同时性扫描C.博奕性聚焦D.继时性扫描答案:A10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
A. 3B. 4-5C. 7±2D. 9-20答案:C11 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A.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12 根据(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1.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
“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
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相加因素法实验(S. Sternberg, 1969)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
使用相应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2.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1)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3.启动效应的定义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后来加工同样的刺激或有关联的刺激产生的促进作用。
它是个体不自觉地产生的,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可以归入前意识信息加工的范畴。
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4.注意的模式识别(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和Gelade(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
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
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
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
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
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
认知心理学 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就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
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
她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
(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
测验项目一半就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就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就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就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
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就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就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就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就是”或“否”的反应。
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与就就是反应时。
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与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
即平行扫描还就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就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就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瞧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就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就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就是“就是”反应,还就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与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
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
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
(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
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
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
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
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
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忆项目与测验项目相匹配以后,加工过程就停止下来,这种搜索比较方式称之为“自行停止”。
其意义是指每当被试发现记忆项目中某个项目与测验项目相匹配时,就终止扫描。
第二种可能是,将测验项目与记忆中的某个项目相匹配时,被试的比较总是要“穷尽”整个记忆项目,这是“否”反应的加工过程。
在实验中,“是”反应的测验项目均匀地分布在识记项目系列的不同位置,因此,平均说来,如同把测验项目安排在整个记忆项目的中间。
根据自行停止的假说,这就意味着,当作出一个“是”反应时,被试只需搜索比较记忆项目的一半,在中途停下来(平均而言),但在作出“否”反应时,被试将搜索比较全部记忆项目,搜完整个路程,因此,如果被试在进行搜索比较时,是自行停止的话,那么,对“是”反应来说,他只需进行(N+1)/2次的比较,它的反应时是:RT=e +r+【(N+1)/2】×C,重新安排这几项,使RT表示为N的函数,即可得到:RT=(e+r+c/2)+c/2)/N,从这里可以看到;反应时作为记忆项目多少的函数,在“是”反应的情况下,其斜度大约是“否”反应函数斜度的一半。
同时,根据完全扫描的假设“是”反应和“否”反应是没有差别的,它们的反应时函数的斜度没有差异。
2、实验结果支持了“完全系列扫描”的假设Sternberg的实验结果表明:不论“是”反应还是“否”反应,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是以“完全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
二者的直线斜率基本相等,约为38ms,换句话说,记忆项目中每增加一个项目,反应时就会增加约38ms,这就意味着进行一次搜索比较花费了38ms的时间,也就是说扫描的速度为每秒25个项目。
因此,完全系列扫描速度极快。
这一实验结果是非常有趣的。
“完全系列扫描”似乎与我们的直觉背道而驰。
这是因为,从我们直觉判断,在“是”反应的情况下,被试在发现匹配后,还要做许多不必要的比较,是令人不可理解的。
怎样解释完全系列扫描的过程呢Sternberg认为,可以把上述记忆扫描任务中的搜索比较过程分成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搜索比较行动本身;二是对比较结果作出决策。
从实验结果的反应时RT=397+38N 来看,被试用来比较测验项目和记忆项目的时间非常快,而判断是匹配还是不匹配的时间即决策过程相对地慢。
因此,如果是自行停止系列扫描地话,那么,对记忆项目地扫描过程将是比较、决策、比较、决策……另一方面,如果采用“完全系列扫描”的话,那么,对记忆项目的扫描将是比较、比较……..决策,也就是说,当记忆项目被穷尽时,才作出决断。
因此,如果被试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比较,而作出决策相对地慢,那么,完全系列扫描将是一种方便而有效地方式,。
3、Sternberg经典研究引起的反响Sternberg的研究在心理学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许多人相继利用不同材料、不同被试、进行同一感觉通道和交叉感觉通道的研究,得到了与Sternberg相一致的研究结果。
卡瓦诺(1972)统计了不同材料条件下,一个项目的加工时间,或者说扫描一个项目的平均时间,加工速度随记忆容量的增大而提高,记忆容量越大的材料,扫描越快。
Sternberg的模型也遭到了一些批评。
(1)Carblallis等人(1972)认为,Sternberg实验用的数字最多为6个,项目太少容易得到反应时和识记项目的线形关系。
识记项目多,就会出现系列位置效应,起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项目提取的就快些。
(2)Morin等(1976)认为Sternberg实验中刺激的呈现速度太慢。
快速出现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可解释为可以从项目系列的两端开始进行扫描。
搜索到所需项目后,即可自行停止。
(3)Townsend(1972)从加工容量有限的观点出发,认为从Sternberg的实验结果得到的不是完全系列扫描的结论,而是平行扫描的结论。
他们解释是,随着记忆项目增多,平均分配给每个项目的加工容量就少,因此,即使同时比较,反应时也要相应增加。
Waugh和Norman(1965)关于短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实验(参见王甦P168)关于短时记忆遗忘原因有两种学说:消退说和干扰说。
消退说认为如果短时记忆得信息得不到复述,其记忆痕迹将自然减弱以至消退。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受到了其他信息得干扰造成的。
要把造成短时记忆遗忘的这两种因素―――时间和干扰区分开来,需要心理学家设计巧妙的实验。
Waugh和Norman(1965)设计了将这两种因素分开的实验,他们使用探测法。
实验程序: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如16个数字,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这个数字就是探测数字。
这个数字前面只出现过一次。
被试听到声音,就把这个探测数字后面的一个数字报告出来。
如呈现数字系列398*,8是探测词,7是要报告出来的数字。
从要报告的数字到最后一个数字叫间隔数字也是干扰数字,本例中的间隔数字为5。
呈现这些间隔数字所用的时间叫间隔时间。
实验自变量:间隔数字的多少或间隔时间的平均可作为自变量因变量:正确再现的百分数为了研究单一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必须将这两个变量分开。
这样才能了解到正确回忆量是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还是随间隔数字――干扰数字的增多而减少。
为此,他们使用了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
这样在间隔数字,即干扰项目数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以研究间隔时间这个单一变量对正确回忆量的影响;同理,也可以在间隔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间隔数字,研究它对正确回忆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支持了干扰说。
Shepard等人(1971)的心理旋转实验(连榕P119、P124)。
程序:用速示器呈现一对一对的图形,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图形是否相同,图形有三种情况:平面对——正确反应为“相同”立体对——正确反应为“相同”镜像对——正确反应为“不同”在平面对和立体对中有几种不同的转动角度或两个图形的方位差。
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同,记录反应时。
结果:反应时随方位差度数的增加而增加,或者说,反应时是两个图形角度差的函数。
经计算每秒旋转53°。
结论:被试对两个图形做比较时,是在头脑中将一个图形转到另一个图形的方位上来,然后依据匹配的情况再作出判定。
想象的转动或心理旋转是这类比较的基础。
被试的内省报告中证实了这一点。
另外,平面对和立体对的比较模式是相同的,说明在三维空间中和二维平面上的旋转都是同样易于想象的。
Shepard的贡献:证实了心理旋转的存在,表象的渐进性和空间性特点,开创了表象研究的新方向。
Cooper和Shepard(1973)的字符旋转实验(连榕P120)Cooper和Shepard(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用速示器把某一字符的某一样本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判断该字符是正的还是反的。
实验分两种情况:无前行信息单有字符前行信息有前行信息单有方位前行信息二者兼有(分开呈现)二者兼有(结合呈现)1、R字符实验结果:字符表象旋转速度为180°/秒2、心理旋转的验证在R字符实验中,有字符和方位两种前行信息的实验结果是反应时随样本的方位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这是因为被试事先做了心理旋转。
是否如此呢为证实这一点,Cooper和Shepard(1984)以多边形为材料进行了有前行信息的实验,记录了事先做心理旋转的时间。
程序:呈现多边形正位样本及其方位后(分开呈现),要求被试将图形的表象旋转到规定的方位上来,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试验各,记录反应时,接着呈现刺激样本,做正反判断。
这样可得到两个时间,即事先的心理旋转时间(准备时间)和对刺激样本作出判断的时间(反应时)。
另外,实验还规定了旋转的方向,最大旋转度数为300°。
结果,反应时不随图形方位的变化而变化;准备时(事先的心理旋转时间)随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而增加,呈线性关系。
心理扫描实验(连榕P121)Kosslyn等人(1978)利用虚拟地图做了更为复杂的心理扫描实验。
学习一个虚拟地图,形成一个表象,然后主试说出地图上的一个物体后,让被试注视5秒后,主试说出另一物体,让被试想象出一个小黑点,从第一个物体扫描到第二个物体。
结果是,随着被试扫描距离的增加,反应时也相应地增加。
说明表象同知觉的图片一样具有空间特性。
它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是一种心理图画,而不是一种副现象。
命题检验中的证真倾向(连榕P143.)在命题检验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证真倾向,而很少去证伪。
一、证真和证伪Wason(1968,1969)以及Wason和Johnson-Laird(1970)著名的四卡片问题。
“如果卡片的一面为元音字母,那么它的另一面则为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