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及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合集下载

_认知心理学_述评_韦瑶瑜

_认知心理学_述评_韦瑶瑜

《认知心理学》述评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韦瑶瑜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而Neisser(1967)《认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20世纪80年代认知心理学已基本取代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武秀波等,2007)。

现在,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学、语言学等领域,认知心理学俨然成了一门“显学”。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于2006年12月出版的《认知心理学》由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讲座教授陈烜之领衔,内地、港、台三地知名认知心理学学者20人共同撰写完成。

该书内地版是21世纪高校心理学教材之一,也是内地出版的介绍认知心理学这门研究“人类智慧之本质及其运作”(Anderson,1980)新知的又一力作。

认知心理学对于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及语言信息加工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认知心理学理论模型往往可以很好地解释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语言理解和产出等研究结果。

因此,本书对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1.内容简介全书分导论(第一至二章)、基本心路历程(第三至五章)、知识的结构与加工(第六至九章)、思维与应用(第十至十三章)等四大部分,共十三章,书末附中英、英中双向对照词条索引。

下面分章介绍全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绪论。

本章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问题和研究取向。

认知是指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包括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运用,其中前三种心理过程为“编码操作”(coding operations),后三者为“记忆和应用操作”(memory and applied operations)。

认知心理学是以心理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认知问题的一个领域。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心理表征”问题(即信息是如何储存在认知系统之中的)和“心理过程”问题(即信息的获取以及使用操作时的程序问题)。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

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一、实验范式1. Stroop效应范式概述Stroop 效应(Stroop effect)在193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 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

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 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 效应。

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

2. Stroop效应范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 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2.1 昼夜Stroop (Day - Night Stroop)Cerstadt,Hong 和Diamond 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 5 岁至7 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 任务。

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

目前,昼夜Stroop 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图- 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

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

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2.3 双语Stroop 范式双语Stroop 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程序,用于探索和解释心理现象。

这些范式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为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研究不同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的知识点。

一、自我报告范式自我报告范式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旨在获取个体主观体验和意识活动的信息。

研究者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通过让被试者回答问题或叙述经验,来了解其感受、态度、意见等。

自我报告范式在研究心理过程、认知心理、情绪和人格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观察范式观察范式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

观察可以是自然观察,也可以是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不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干预,观察对象在真实环境下自然表现。

实验观察则在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和操作变量,观察和记录参与者的行为反应。

观察范式常用于研究儿童发展、动物行为等领域。

三、实验范式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实验范式通过人为控制和操作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获取因果关系的信息。

实验范式具有高度的实验控制性和重复性,可以用于研究认知、学习、记忆等各个领域的心理过程。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前后实验设计、组间设计和随机对照试验等。

四、问卷调查范式问卷调查范式是一种收集大量主观信息的常用方法。

研究者通常设计一套问题,以书面或在线的形式发放给被试者,被试者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答题。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用于调查心理特征、评估心理状态、探索态度和意见等。

问卷调查范式具有快速、成本低、数据量大等优势,但也存在被试者回答不真实的可能。

五、脑成像范式脑成像范式借助于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测量脑活动的变化,脑成像范式可以用于探索认知、情绪、注意力等心理过程的神经机制。

在脑成像范式中,研究者常用任务激活和静息态等条件来比较不同心理状态下的脑活动模式。

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

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

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简介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是一种常用于心理学实验中的实验范式。

它结合了爱德华兹模板和威尔金斯效应的特点,用于研究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力和记忆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该模板的背景、实验设计、研究结果和应用等方面。

背景爱德华兹模板爱德华兹模板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心理学家爱德华兹提出的。

它是一种通过呈现一系列信息来研究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力分配的方法。

爱德华兹模板通常由一个中央目标刺激和周围干扰刺激组成。

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干扰刺激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来探索注意力对中央目标的影响。

威尔金斯效应威尔金斯效应是指人们在注意到一类信息后,更容易在之后的任务中注意到同类信息。

这种效应表明,人们的注意力在认知任务中存在一定的持续性,一旦注意到某一类信息,将更容易再次注意到类似的信息。

实验设计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实验的一个变体,其实验设计如下:1.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个任务,其中包括识别中央目标的颜色。

例如,中央目标可能是一个红色的圆圈。

2.在任务开始之前,参与者会被暴露于一个前置任务中。

该前置任务通常包含一系列的干扰刺激,其中既包括与中央目标相同的刺激,也包括与中央目标不同的刺激。

3.在完成前置任务后,参与者继续完成主任务,识别中央目标的颜色。

研究结果研究显示,参与者在完成前置任务后,更容易识别中央目标的颜色。

这表明威尔金斯效应在爱德华兹模板中的有效性。

同时,研究还发现,干扰刺激与中央目标的相似程度对威尔金斯效应的强度有影响,越相似的干扰刺激会导致更强的效应。

应用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可以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

以下是一些应用领域的例子:注意力研究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用于研究注意力分配的经典范式。

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干扰刺激的特征来探索不同因素对注意力的影响,例如干扰刺激的颜色、形状、位置等。

记忆研究该模板还可以用于研究记忆过程中的注意力效应。

例如,研究者可以在中央目标中加入一些具有情感价值的刺激,然后通过威尔金斯效应探索这些情感刺激对后续记忆的影响。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引言实验范式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等。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可以为研究者们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测试他们的假设或验证他们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实验范式,讨论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中的实验范式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因此需要使用特定的实验范式来探究这些特征。

以下是几个心理学中常见的实验范式:1. 反应时范式反应时范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设计。

研究者通常以刺激——反应的方式进行实验,在预定的时间内观察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典型的实验范式包括Stroop任务、连续性任务和选择反应任务等。

这些实验范式被广泛用于测量认知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2. 条件学习范式条件学习范式用于研究学习和记忆的心理过程。

研究者会刺激被试以建立某种条件反射。

常见的条件学习范式包括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这些实验范式有助于理解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以及研究相关的认知和神经科学问题。

3. 社会认知范式社会认知范式涉及人际互动和社会情境对个体认知加工的影响。

典型的实验范式包括雙關語任务、隐式联想测试和电脑模拟的虚拟现实实验等。

这些实验范式常用于研究人际关系、社会态度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

二、生物学中的实验范式生物学的研究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生物学中常见的实验范式:1. 细胞培养范式细胞培养范式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通过将细胞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可以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细胞培养范式被广泛用于研究生物细胞的形态、功能以及药物对细胞的影响等。

2. 动物模型实验动物模型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常见的实验方法,通过使用动物作为模型来研究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例如,小鼠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新药的研发。

动物模型实验有助于我们理解复杂的生物过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归纳心理学研究范式是指在心理学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模式。

通过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础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被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情境,来获取数据。

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环境下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实验室观察法则是在实验室中模拟一些情境,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

观察法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到真实的行为,但缺点是可能会受到观察者主观偏见的影响。

二、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是心理学中最科学和最严密的研究范式之一。

实验法通过在实验室中控制和操作变量,来推断因果关系。

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或刺激,对照组则不接受处理或刺激。

实验法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变量,得出准确的结论,但缺点是可能存在实验环境的人工性,结果可能不具有外部效度。

三、调查法(Survey Method)调查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问卷或面访的方式,收集自报式的数据。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获取大量的数据,并且研究范围广泛,但缺点是受到被试者主观主义的影响,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四、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案例研究法是针对个体或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收集详细的个人或群体信息,对其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

案例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够提供深入的、详尽的个体或群体信息,但缺点是个案的特殊性可能不具有普遍性。

五、实证研究方法(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证伪假设的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各种研究范式,包括实验、调查等。

关键在于通过数据的实证分析来得出结论。

六、相关研究方法(Correlational Research Method)相关研究方法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统计分析来探究变量的相关性。

心理学实验经典范式

心理学实验经典范式

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一、儿童博弈任务(Child ren’S Gambling Task) 实验范式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

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

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

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

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

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

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

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

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

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

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

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

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二、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

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

认知心理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含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响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局部之间都以某种方法相互联系着。

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开展,这种序列加工观越来越受到平行加工理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挑战。

认知心理学的特点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根底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

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而现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通常要实验、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和计算机模拟等多方面的证据的共同支持,而这种多方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认知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脑本身,想来揭示认知活动本质过程,而非仅仅推测其过程。

最常用的就是研究脑损伤病人的认知与正常人的区别来证明认知加工过程的存在及具体模式。

认知心理学家往往把信息加工过程分解为一些阶段,即对从刺激输入到反响这样的全过程进行分解。

他们常用使用反响时法。

即通过测量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来以此确定这个过程的性质和与其他过程的关系。

假定一个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 E,如果投射时间很短,比方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看到什么,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投射时间长一点,比方五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某种东西,但不知是什么,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区分尚未产生;如果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使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O 或Q,但看不出是 E还是 F或 K,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局部的区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解释交互作用
有些理论常常预期行为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交互影响。 因此,常常需要用复合设计来检验这样的理论。例如,人格因素 与环境因素。
理论检验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互相矛盾的发现,交互作用在解决 这些矛盾时起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目录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统计 3 实验范式
使用随机区组分配或ABBA抵消平衡法来平衡练习效应的。 在随机区组分配中,实验条件(一个区组内)以随机的方式排序。 在ABBA抵消平衡法中,实验条件先以一种随机顺序呈现,然后再呈现相
反的顺序。 当练习效应呈非线性时,或者当被试成绩会被期望效应影响时,随机区
组分配比ABBA抵消平衡法更好。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2×2设计举例
Nie et al.(2018)研究注视线索对VWM的影响,采用两因素被试内 设计,自变量为线索类型 (注视线索/运动线索)与线索提示有效性 (有效/无效)。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主效应与交互作用
在复合设计中,每一自变量的总效应被称为主效应。 交互作用是指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大小在第二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心理学研究方法 及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目录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统计 3 实验范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1 独立组设计 2 重复测量设计 3 复合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1 随机组设计 2 匹配组设计 3 自然组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随机组设计
1 实验逻辑:操纵与观察 2 随机组设计:随机分配 3 差异检验 4 效应大小:科恩d值(Cohen’s d)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1 随机组设计 2 匹配组设计 3 自然组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匹配组设计
1 被试过少,无法随机 2 前后测量,匹配任务 3 能力变化,匹配被试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与独立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相似。 不同点:对误差变异或残差变异的估计。 效应量大小测量:η²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1 含有交互作用的复合设计 2 重复测量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含有交互作用
1 确定交互作用来源:简单主效应与两两均值比较 2 简单主效应:控制一个水平,观察另一个自变量 3 三个水平以上:两两均值比较 4 一般而言,交互作用显著,主效应就没什么意义了
拉丁方设计
轮转的随机开始顺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1 独立组设计 2 重复测量设计 3 复合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数据分析与解释交互作用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确定实验设计的指导原则
研究者运用复合设计研究一个实验中两个或更多自变量的效应。 在复合设计中,每个自变量都可以通过独立组设计或重复测量设
上存在差异。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复合设计的数据分析
检验每一自变量的主效应和两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解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A×B的交互作用显著吗
不显著
显著
A和B的主效应显著吗?
不显著
显著
简单主效应显著吗?
不显著
显著
停止
比较两均值差异 停止
比较两均值差异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无交互作用
如果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不显著,那么下一步就是去确定主效 应是否显著。
主效应显著性的来源可以通过两两均值比较(两水平的则不需要)。 效应量大小测量:η²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双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
首先检验交互作用,如果显著,进一步分析简单主效应或两两均 值比较,确定交互效应的来源。
选择顺序法
存在期望效应问题吗?


随机区组法
ABBA平衡法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2×2设计举例
赵亚君等人(2009)研究注视线索效应,采用两因素被试内设计,自 变量为搜索任务类型(单一特征搜索/特征联合搜索)与线索提示有 效性(有效/无效)。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2×2设计举例
重复测量设计
1 练习效应 2 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 3 不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不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
实验的每一个条件在每个序列位置上(第一、第二、等等)呈现的可能性必 须相等。
使用“拉丁方“平衡法和”轮转的随机开始顺序”。 注意随机分配原则。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统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统计:数据分析与解释
1 单因素独立组方差分析 2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3 独立组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4 双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单因素独立组方差分析
1 区分数据中的误差变异和系统变异 2 效应大小:η² 3 不显著的结果需要给出统计效力值 4 显著的结果确定系统变异的特定来源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匹配组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1 随机组设计 2 匹配组设计 3 自然组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自然组设计
1 选择个体差异变量(不是操纵)
2 相关研究,并非因果推论
3 实验目的:描述与预测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自然组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1 独立组设计 2 重复测量设计 3 复合设计
计而被研究。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确定实验的流程图
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的多少个水平
一个
超过一个
独立组设计
重复测量设计
被试组怎么形成的?















每个被试在每一水平接受几次处理
一次
多次
不完全重复测量设计
完全重复测量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4个或少于4个实验条件


所有可能顺序法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重复测量设计
被试内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展实验 3 增加实验灵敏度 4 研究时间维度上的行为变化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重复测量设计
1 练习效应 2 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 3 不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