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认知心理学总结

认知心理学总结一、小题1.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类智慧产生和发展的前沿性尖端科学2.信息加工的观点:将人脑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这是机能性质的类比、只管软件不管硬件3.(判断)联结主义的观点: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
4.(多选)信息加工系统包括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5.(判断/选择)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认为信息加工系统是对符号的操作,而符号是一种模式,功能是代表、标志外部世界的事物。
6.(选择)加工器的三个因素:一组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解说器7.(选择)对信息加工系统的评价:系统具有智能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加工能力有限性、加工方式系列式8.认知心理学实质:心理学中的心理主义,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心理学理论。
9.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是问题的解决过程10.认知心理学的诞生:1956年建立:1967年以它为命名出书11.(选/判)认知心理学的影响:1.改变心理学的面貌: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2.对一些邻近学科和有关领域的实践产生影响:出现了认知疗法;影响教育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影响;形成一个单一的学科—认知学科12.认知心理学两大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联结主义范式13.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的两种观点:1知觉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下产生的;2知觉是一种主动的和富有选择的构造过程,是对刺激的解释14.错序句原因:1.粗略扫描后按记忆顺序自动排序;2.整体知觉优于细节;3.熟悉领域的自动脑补15.两种知觉理论争论的焦点:现实刺激信息是否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组织才能产生知觉16.有几种知觉加工:自下而上(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自上而下17.知觉有三个水平。
初级的神经细胞元素为特征水平,次级的神经细胞元素为字母水平,第三级的神经细胞元素是单词水平18.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19.局部优先效应的证明(反对整体优先):当小字母达到视角8°时,它比总体特征共容易被识别。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一、起源与流派认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而心理指的又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结果以及各种感受,研究上述上述现象规律的学科即为心理学。
认知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心理活动,是因为它动用了多种大脑功能,如知觉、注意、回忆、思考、推理、决策……这些认知加工有些是自动化的,有些是刻意的,比如运用知识服务于工作生活显然属于后者。
将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再以某种方式展现出来,学术上称为:表征。
表征水平的高低往往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认知风格差异从何而来?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经验论主张“环境影响人”,学习的过程理所应当地塑造了人的智力;柏拉图学派主张的先验论则认为:一些认知机能如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即天赋。
我们承认天赋的存在,有些人学东西就是快。
当年雷军用一年半时间就修完了大学四年的学分,1992年在中国还没通网的时候他就开始当黑客了,这履历确实不能单用“学习努力”来解释。
我们现在知道,个人素质和后天学习都很重要,但对认知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弄清其怎样发挥作用,还是要诉诸科学实践。
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就是实验心理学。
1威廉·冯特将一种工程师思维应用到了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认为心理状态是由类似化学元素那样的“心理元素”以一定结构组合而成。
外界刺激作用于这些元素,产生相应的意识经验,再由被试者口头描述这些经验。
这种实验意在探究心理的基本构成,但无力追究原因,或者冯特认为结构本身即原因,他的学生铁钦纳则用“结构主义”来定义这项工作。
以现在的眼光,结构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把心理现象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思辨模式,升级为了一种实证学,为后世无数对心理模型的深度理解打下了科学的实验基础。
2在大西洋对岸,另一种风格的认知研究也正在被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美国人建构起来。
他生在一个有文学基因的家庭,兄弟亨利·詹姆斯就是一名作家,而威廉·詹姆斯开创一个心理学流派的方式也很特别:写美文——这可以算得上是心理学大V鼻祖了。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和比较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两种重要范式一一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作为两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独特视角。
他们的理论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调整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实现的。
维果茨基则更加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语言和社会交往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并探讨它们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机制,还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指导,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Piaget)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发展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于对儿童思维和认知过程的深入观察与研究,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认知发展阶段和机制的理论观点。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且阶段性的过程,他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和任务,儿童在这些阶段中逐步发展出更高级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感觉运动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发生在婴儿期和幼儿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物理交互来了解世界,形成了物体永恒性、客体导向等基本认知概念。
前运算期则出现在幼儿期和学前期,此时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符号性,能够使用语言和图像来表达思维。
然而,他们的思维仍具有局限性,如缺乏守恒观念、易受直观影响等。
具体运算期大约在学龄期开始,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感知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旨在揭示人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内在机制。
本文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包括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发展理论、认知负荷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
一、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模型是描述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理论模型。
它认为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可以看作是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阶段。
在输入阶段,人们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输入刺激,如声音、图像和文字等。
在加工阶段,人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加工,形成心理表征。
在输出阶段,人们将经过加工的信息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如语言、行为或思维过程。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演变过程。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他的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经历从感知运动期到前操作期再到具体操作期最后到形式操作期的发展过程。
这些阶段代表着儿童逐渐从对自身认知的依赖到能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的提升。
三、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分配和处理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认知负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固有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是指人们进行信息加工和问题求解时所必须付出的认知努力,如记忆、注意力和思维等。
外在认知负荷是指外部环境对人的认知资源的占用,如复杂的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等。
固有认知负荷是指问题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难度。
四、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探讨人们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以及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阿尔伯特·班德拉的心理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来推断他们的内在心理状态和意图。
同时,社会认知理论也探讨了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加工过程,如自我概念、他人同理心等。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包括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发展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抽象分析法又称会聚性证明法(Convergent validation method)它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综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某些(种)推断结论的研究方法。
2.口语报告法(由德国邓克尔提出)又称口述记录分析法,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3.流程图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4.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3个阶段)5.视像记忆(图像记忆)视觉器官识别刺激信息的形象特征并暂留与保持一个生动视觉图像的过程。
(又称图像存储,是感觉登记的一种主要的信息编码方式)6.声像记忆在短时间内保持听觉信息的存储过程。
7. 四耳人实验4个扬声器放在屋子的4个角,被试处在屋子的中央,从不同的声源呈现不同的字母,被试采用全部和部分报告法来报告所听到的字母。
(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报告法的回忆成绩优于全部报告法)8.AVL单元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 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认知心理学用之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以此来说明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编码与存储)9.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的信息单元(如字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具有意义的(如字词)信息加工。
(短时记忆信息容量的单位是组块)10.精致性复述或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
11.情景记忆个体接收和存储关于个人特定时间内所经历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与相关空间相互联系的信息。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两种心理范式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两种心理范式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两种重要的心理范式,即认知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儿童思维的演化和学习过程。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建构和适应两个过程实现:建构:儿童构建自己关于世界和自己的认知结构。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特点。
最早的阶段是感觉运动期,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思维逐渐扩大,符号和操作概念的引入,如预留和逆操作。
最终,他们达到了形式运算期,在这个阶段,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适应:在适应过程中,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适应和适应。
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过程:适应和平衡。
适应是指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过程,通过吸收新信息和调整现有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
平衡是指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皮亚杰,平衡存在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将新信息纳入现有认知结构中,而顺应是指调整认知结构以适应新信息。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洛芬伯格提出的,强调了儿童发展是由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儿童的发展不仅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四个系统来解释这种相互作用:微系统:微系统是指个体直接参与和互动的环境,如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
儿童的发展受到这些微系统的直接影响。
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对儿童的行为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时间:时间因素也被视为生态系统理论的一部分,它强调了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性。
总体而言,认知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是补充和互补的。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而生态系统理论则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两种心理范式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儿童的发展,为儿童的教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计算机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感觉信息加工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自下而上加工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间接知觉)自上而下加工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直接知觉)模式识别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工作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信息再一次进行加工与编码,使其信息容量扩大,由于它是与长时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尤其是在信息的意义上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联系,因此这样就使那些编码了的信息能够进入长时记忆永久存储。
(7±2)精致性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
陈述性记忆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它适合于存储经加工处理后形成的任何具有意义联系的东西。
程序性记忆一个人对自己通过学习后所逐渐获得的技能或经验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个体对客体的事实的记忆。
情景记忆个体对时间的自传式的记忆。
语义启动现象唤起并促进(加速)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接触过程。
语义启动效应由于一个刺激信息刚被呈现过,从而导致个体对这个刺激信息的识别或觉察能力的提高。
图式人脑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她涉及人对某一范畴的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关系的抽象,是一种包含了客观环境和事件的一般信息的知识结构。
脚本顺序性事件的图式,即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
产生式规则某种技能需要由规则才能完成的过程。
产生式系统由多种规则才能完成的特定技能,即需要有多个或一系列产生式规则完成的技能。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
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
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
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
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
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以冯. 诺伊曼构架为基础的常规计 算机(或“图灵机”),具有根本上不 同于我们神经系统的结构。 第四,联结主义的目的不再是用“符号” 和“符号操作”来模拟认知过程,而是 模拟发生在神经系统中的过程。 (2)“联结主义系统”的构成:
(A)一组处理单元:或称为“节点” (nodes),它呈现某种水平的激活。有3种单元: 输入单元:外部刺激据此进入该系统; 输出单元: 隐单元:不是与环境而是只与其他单元相互 作用的内部单元。 (B)激活的状态:即在每一时间t,每一单元有 某种激活a(t)。 (C)联结的模式或“网络的构架”:它决定 一个单元通过加权输入对其他单元产生的影响 (该加权可以被比作人脑的突触)。
(B)输出符号(Output): (C)存储符号(Store): (D)复制符号(Copy): (E)建立符号结构(Structure of symbol E Structure symbol): 通过找到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在符号系统中 形成符号结构。 (F)条件性迁移(Conditional transfer):根 据原来存储的信息加上当前输入而进行一系列 活动。换言之,就是依赖已掌握的符号而继续 完成行为。
1、人工神经网络发展简况: (1)1943年麦卡洛克和皮兹发表《神经活动 中内在观念的逻辑运算》一文,系最早尝试。 (2)罗森布拉特发明的“感知器”系开创性 网络研究。但1969年明斯基和佩伯特发表《感 知器——计算几何学引论》使网络研究转入低 潮。 (3)1982年霍普菲尔德提出“Hopfield net”, 使网络研究复兴。其特点是:第一,是一个自 反馈的简单网络;第二,使用“赫布律”来调 节联结的强度(联结权重);第三,整个网络 的“记忆”是分布式的。
“无教师学习”:没有外界输入的指导信息; 对任何联结的改变只依赖于网络内部的局部状 态(“赫布规则”) “有教师学习”:从外部向网络提供关于网 络执行状况的指导信息。 (3)联结主义系统的主要特点: 第一,内在并行性:一个高度并行的非线性系 统。其并行性不仅体现在结构上,而且它的处 理过程也是并行的和同步的(神经计算是分布 在许多处理单元上同时进行的)。
“正性加权”对单元的激活产生兴奋性影响 (兴奋性联结);“负性加权”则产生抑制性 影响(抑制性联结)。 (D)节点的激活规则:这是指在时间t+ i 中计 算新的激活水平的规则,即a(t+i)。 (E)节点的输出功能:把激活映射到节点的 输出上即为“输出函数”。 (F)学习规则: 学习规则是造成联结的模型发生变化的原因。 即是说,通过改变权重,被表征在该网络中的 知识就被改变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分布式信息存储:信息并非存储在一个 特定区域,而是分布式地存储在整个网络系统 中的。 第三,容错性:当神经网络中部分单元(神经 元)失效而不能工作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和改变整个系统的行为。 “脑不是串行机而是并行机;不是数字机而 是模拟机。” 第四,自适应性:指整个神经网络具有自我调 节的能力。表现在自组织、泛化、学习和训练 方面:
PSSH的实质性观点是:MIND 内部具有对世 界的“表征”,并根据“规则”操作或操纵这 些表征。一句话:“认知即计算”。 一、“PSSH”及附带推论: 1、“物理符号系统”: (1)“物理符号”: 西蒙说: “所谓符号就是模式(pattern),任 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与其他模式相区别,它 就是一个符号。” 如: 可以是物理的符号(如书写的文字、光波和 声波等)
2、符号系统范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西蒙:“现在的计算机基本上是串行处理。计 算机也可以模拟人的并行处理过程。这是用分 时(time-sharing)或时间切割的方式进行的。因 此,按串行处理原理设计的计算机既能模拟人 的并行处理过程,也能模拟串行处理过程。” 3、PSSH与“联结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吗? J.Searle 的“中文屋论证”(Chinese Room Argument)对PSSH或“机器思维”的挑战。
第10章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 式”
第1节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一、计算机的发明和“人工智能”的产生 1、“图灵机”的概念: 图灵所说的“机器”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物理 对象,而是一台数学上理想化的机器,它可以 通过不同的物理形式实现自己。“图灵机”是 一种抽象的计算机模型。 (1)图灵机的构成: (A)一条一维的带子(“磁带”),它被分 为许多方格; (B)一个扫描器/打印器,它在任何时候总是 指向一个方格;
大量语言现象“说明语言官能结构内部呈模块性 (modularity),而总的认知结构系统也量模块性。我想, 对后一个假设其实不该有太多分歧。随着我们对各个 认知系统的认识的提高,会越来越显得有根据,而且 不勉强,很自然。” (2)“普遍语法”: 语言知识可以用“生成语法”恰如其分地反映出 来,生成语法是一个由规则和原则组成的系统,可以 对各个语言单位作结构描写。
二、“PSSH”的理论优势和应用前景: 1、“信息处理”基础假定的合理性: 第一,智能只有通过物理符号系统才可获得; 第二,计算机因编制程序而进行思维; 第三,人脑(至少)是物理符号系统; 第四,认知或思维是根据“规则”而进行的符 号操作; 第五,“硬件的确无关紧要”(hardware did not matter): 心理之于大脑,犹如软件之于硬件。
第3节 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联 结主义
一、联结主义模型的基本特征: 联结主义是探讨MIND的一种新科学方法。 其核心概念是“并行分布处理”的概念,即认 知或智能是从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相互作用中 产生的。 相近或相关的术语有:PDP(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Connectionism、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Neural Computatio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4)1986年,拉梅哈特、麦克莱兰德主编的 《并行分布处理:认知的微观结构探索》,标 志着认知心理学新范式的形成。 2、“联结主义系统”的构成和主要特点: (1)联结主义的核心思想: 第一,认知或智能是从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相 互作用中产生的。 第二,联结主义致力于“认知的微观结构”: 神经元的单元及其联结的网络就构成了“知 识”,而联结权重的变化就可以说明身体运动、 感觉及认知过程。
(C)一有限的内在状态:q0……qn; (D) 一有限的字母表。 (2)图灵机构成的“前提条件”: 一个并且只有一个符号出现在每个方格中。 (3)图灵机的运作机制: (A)、在每一时刻,机器一定处于某一内在 状态q;它的扫描器/打印器同时扫描带子上的 某一方格。
(B)、在一给定时间t,机器所做的事情完全 由它在t的内在状态和它的扫描器/打印器正在 扫描的那个符号所决定。 (C)、在内在状态和被扫描的符号的决定作 用下,机器做三件事情: 第一,它的扫描器/打印器用字母表中的一个 符号取代另一个符号。这两个符号也可能是相 同的(即意味着:它擦去了正被扫描的那个符 号并打印一个新符号,这个新符号可以和被擦 去的符号相同);
第2节 认知心理学的经典范式: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PSSH)
PSSH也称“符号系统范式”,其相关术语 有: 心理学领域:physical symbolic system hypothesi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mbolic processing models; serial processing formalisms; doctrine of symbol systems. 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领域: symbolic AI; Good Old-Fashion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OFAI); 心理哲学领域: cognitivism;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the mind.
物理符号系统有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它遵从物理规律,它是可以由任何可 能的物理基体(人脑或机器)来实现的系统; 第二,它不局限于人的符号系统,任何可以 为认知器官或认知功能所分辨的有意义的模式 都可以归入符号这一范畴。 PSSH是关于一切可能的形式的智能的一个 假设。 (2)、物理符号系统的6大功能: (A)输入符号(input);
人脑都具有某种天赋的、全人类共同的心理状态。进 而可以提出一种标志着人脑“初始状态”的特征图式。 “我们把这种图式叫做‘普遍语法’。我们实际上可 以把普遍语法看成遗传的程序,看成决定可能的人类 语言可能实现的范围之图式。每一种这样的可能的实 现,是一种可能的最终稳定状态,是某一特殊语言的 语法。普遍语法是一种在初始状态中遗传地决定的系 统,它在经验所树立的条件下被具体化、提炼、整理、 加工,从而产生在达到稳定状态时所表达出来的特殊 语法。”
亦称“产生式系统”:“是指计算机所能执行 的一组活动,它的基本原理是一个条件能产生 一个活动,即C—A(condition-act).” 2、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的三个“附带推论”: 第一,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个物理符 号系统。 第二,既然计算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它就 一定能表现出智能,这是人工智能的基本条件。 第三,既然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 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那么我们就能用计算机 来模拟人的活动。
2 、“人工智能”的产生: 1956年的达特茅斯(Dartmouth)“夏季 人工智能研究计划”,是计算机科学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 目标是思维的形式模型,最终是要制 造和编程一种智能的、思维的机器。 二、“功能主义”的心理哲学 1、“机器思维”问题的提出:
1950年,图灵在《MIND》上发表《计算的 机器与智能》,提出“模仿游戏”的思维实验, 现今成为众所周知的“图灵测验”(Turing Test) 2、“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Putnam: “人类心理状态就是大脑的计算状态。 要理解它们,就必须对神经学的具体内容进行 抽象,就像我们在编程序或使用计算机时通常 要对‘硬件’进行抽象一样,并且完全以所涉 及到的那些计算的术语来描述心理状态。因此, 心理状态就像是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