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11探究主旨意蕴(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11 探究主旨意蕴(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11 探究小说的主旨意蕴一、真题速递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锄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
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
高考复习探究小说的主旨意蕴(题目)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树下 铁凝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 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 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 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 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子。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 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 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 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 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 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 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 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 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 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 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 崇高的赞美;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B)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 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 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C)他把满心 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 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 请求老婆实 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 情感、情绪上的偏激;
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 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 乏针对性。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题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题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点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
思想意蕴探究重在探究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探究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性。
“4角度”解答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探究题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
如《祝福》就具有双关义。
2.从小说的形象和情节入手小说的形象角度是探究的最主要角度,把这个角度展开,有人物形象、物象两个角度。
人物形象角度又可分为主要人物角度和次要人物角度,而从人物角度探究,却又必然与情节联系在一起,应为“情节中的人物”,即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所体现的经历、境遇和结局等。
因此可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3.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入手,就是先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或者通过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情感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4.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入手联系时代背景,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例1[2016·江苏省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会明沈从文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2020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之主旨意蕴探究讲义

高考—小说阅读之主旨、意蕴讲义小说主旨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主题)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既可以要求直接探究主旨,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表现为三类探究题:探究主旨、探究思想意蕴、探究情感意蕴。
另外,主旨意蕴类探究还有间接形式,像标题意蕴探究、重要句子意蕴探究、创作意图探究都是此类。
一、探究主旨小说好读而难懂。
好读在于小说中的故事很精彩,很有趣;难懂在于故事背后的主旨,它是意义点,也是我们理解的难点,因为作者并不会直接写出来。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小说的主题不像散文的主题那样鲜明、集中,而是隐晦、复杂、丰富的。
这就为探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探究主旨的具体途径很多,详情可参见整体阅读。
这里重点谈谈主要途径——如何根据人物形象探知主旨。
主旨的意义是从主人公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关注:①主人公的经历及成败浮沉背后的原因及意义;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与其命运的关系;③关注人物间的对比映衬关系;④关注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⑤关注主人公的典型意义,即从“这一个”上升到“这一类”来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玩家聂鑫森吴昌开着崭新的宝马车,行驶在铺满晨光的乡村公路上。
此行去青山桥杨家村,那里新建了一个钓鱼基地。
昨晚睡前,他习惯性地翻翻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散文写到它,那些美丽的文字把吴昌的心挠得痒痒的。
在古城私企老板中,40岁出头的吴昌还算不得头面人物,尽管他拥有一家两千人的服装制造厂。
但在玩家圈子里他名声很响,因为他是个正经的玩家。
吴昌玩得很雅,其一是玩瓷,也就是专项收藏古瓷器。
唐盆宋碗、明壶清瓶,竟收了上百件,或从拍卖场拍得,或从古玩店淘来。
他当然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慢慢摸出门路,眼力自然练出来了。
谈起四大名窑、釉上彩、釉下彩、斗彩,他口若悬河,当行本色。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探究小说的主旨和意蕴》课件(45PPT)

14
从人物形象(性格变化)看
①主人公的经历及成败浮沉背后的原因及意义;
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与其命运的关系;
③关注人物间的对比映衬关系;
④关注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16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旨?
人物: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下勤劳、安分守己的典型劳动妇女形象, 又深受封建礼教毒害,毫无人身自由的劳动妇女,最终一步步被逼 得无奈而走向死亡的人。
主题:《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 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17
综合考虑
形象、情节
13
塑造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小说塑造人 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即小说 反映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主题,需要把作者塑造这个典 型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看它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哪些本质,看人物的性格特征折 射了哪些社会历史内涵。
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
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
插 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
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
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
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说
2020高考“散文阅读”讲练:探究主旨意蕴(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讲练:探究主旨意蕴(附答案解析)探究主旨意蕴一.阅读要求探究题所对应的阅读应是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重点是整体阅读、延伸阅读,有时需要延展到文本外,借助于外部语境。
这时的整体阅读,不同于初读的整体阅读,而是根据题干要求从主旨、情感、艺术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进行阅读。
这时的局部阅读,是对文本中重点材料的细读,也有对非重点材料的捕捉与思考。
无论哪种阅读,均要求对文本有一个更深更宽的把握,它不是蜻蜓点水式阅读、一知半解式阅读,而是一种鸟瞰式阅读,是一种“读进去、读出来”的阅读。
二.探究方法(1)因形悟神法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根据这一特点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感情。
如上文《樱桃》第3题的探究,主要使用此法。
该散文主要描述了桐庐的街的变化、桐君祠的修复及下山时吃到的樱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表现了作者不同的“见材料)可以看出“神”(思想感情)。
识与魄力”,据此“形”((2)见微知著法此法是在“因形悟神”法基础上的延伸,主要是从文本中那些细微的材料中去挖掘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3)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
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
(4)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
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今;文章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唤或追求。
三、题型归纳典题一启示感悟式探究启示感悟式探究,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慨还是体验,都必须是立足自我,见解独到。
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谈对一篇散文的感悟或者受到的启示,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面对一篇陌生的散文,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探究含义题型解题技巧(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探究含义题型解题技巧(附练习与答案解析)【探究主题】探究小说主题,往往要结合情节、环境、人物甚至写作背景进行,但一般都是从人物角度,尤其是主要人物角度探究。
因为小说主题的多义性和选择性,所以,有时探究主题就重点探究其多义性、选择性,如对这篇小说,有人认为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有人认为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要求说出你的看法,这时探究方法除了要结合人物外,还可以从题材、社会环境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等角度展开。
【探究标题】高考对标题探究的角度有三个:一是标题含义(意蕴),二是标题作用(妙处),三是分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
1.探究标题含义(意蕴)标题含义有表层义、深层义和主旨义(情感义)三个层面。
表层义是指标题本义;深层义主要指在文中的指代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主旨义是指标题传达出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理解标题含义,尤其是其深层义和主旨义,一定要对文本仔细琢磨,善于抓住文中的点题词句,联系主旨来思考。
2.探究标题作用(妙处)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概括故事情节。
③形成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⑤强化突出人物形象。
⑥暗示、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⑦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
当然,标题的作用还是与标题自身有关: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3.探究标题是否可以更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比较:①能否体现主题;②能否表达情感;③是不是线索;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⑤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念,引人入胜;⑥是不是体现作者的构思;⑦是不是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2020高考语文浙江大二轮专题小说阅读训练标题意蕴、作用探究(11页)

2020高考语文浙江大二轮专题小说阅读训练标题意蕴、作用探究练前提醒1.探究标题意蕴可以“3从”“1联”。
“3从”:(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3)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
这可以通过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把握。
“1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2.探究标题作用要做到“6结合”:(1)结合主旨。
标题是不是有双关、象征、暗讽、对比等作用,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2)结合结构。
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充当线索的作用。
(3)结合情节。
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
(4)结合环境。
标题是否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
(5)结合人物。
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
(6)结合标题。
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0分)阅读文签:短篇小说+小灰兔的故事歧途艾玛①“爸爸,你能写一只小灰兔的故事吗?它不是我们看到的小灰兔的样子,它像我这么高,有和我一样的黑头发,像我一样会说话。
”②这是儿子五岁时候对他说的话。
③很多年以后,他还记得那一刻的情景。
儿子悄悄推开门,眨巴着一双大眼睛,安静地注视着专心写作的父亲。
④“好吧。
”为了尽快打发走这孩子,他应付着答道,“等我写完这本书,我就给你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
”⑤他是个作家,一直过着极其窘迫的生活。
四十岁那年,时来运转,他的一本只印了两千册的小说突然被某个电视剧导演看中了,他得到了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11 探究小说的主旨意蕴一、真题速递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锄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
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
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
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
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
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
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 分)答:【答案】六安爷层面(4 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2 分)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2 分)小说主旨层面(4 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2分)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2 分)【解析】本题考查关键语句对小说的人物及主题的理解。
作答时应抓住“不是锄地”“是过瘾”等词语,体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读来令人唏嘘,也表现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
从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即现代科技对农村产生的冲击,引发作者的思考。
二、考纲解读“探究”层级涵盖了三个考点: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所谓“意蕴” , 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
“民族心理” , 主要指一个民族大群体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下、在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心理特点。
“人文精神”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 , 就是要求考生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等角度,从意义、价值、审美等层面, 对小说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进行发掘。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本考点要求探讨的两个对象密切相关, 前者要求通过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探讨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后者要求通过对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的理解, 探讨作者的创作目的。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体验。
此考点考查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
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 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知识梳理主题意蕴的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不要求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上的,探究时特别要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情感意蕴即可。
【方法指津】如何把握小说主旨?1.抓标题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2.抓情节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3.抓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
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史,即可窥见作品的主题。
4.抓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具体需要“一分一抓”:①分析环境的特点。
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②抓背景介绍。
思考故事发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从而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5.抓作者的思想倾向具体就是:①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②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注意事项】解答探究主题意蕴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认真审题,明确“范围”“对象”“内容”,找到提示性词语,揣摩命题意图;②熟记关于主题的相关知识,能通过情节、环境、人物、题目和考题迅速判断出小说主题;③结合题干的提示性词语和答题角度,得出观点,并且用文本内容分析论证;④组织答案要规范,分条作答,有针对性,语言简练,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易错提醒】把握不准主旨,理解不透意蕴。
读不透文本,检索加工重要信息不到位,就把握不准小说的主旨或意蕴。
三、考点精讲【2018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小哥儿俩凌叔华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
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
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
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
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
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
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
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
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
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
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
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
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