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注全译——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记注译

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第一十二本纪 夏本纪第二十二本纪 殷本纪第三十二本纪 周本纪第四十二本纪 秦本纪第五十二本纪 秦始皇本纪第六十二本纪 项羽本纪第七十二本纪 高祖本纪第八十二本纪 吕太后本纪第九十二本纪 孝文本纪第十十二本纪 孝景本纪第十一十二本纪 孝景本纪第十二八书·礼书第一八书·乐书第二八书·律书第三八书·历书第四八书·天官书第五八书·封禅书第六八书·河渠书第七八书·平准书第八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第一三十世家·齐太公世家第二三十世家·鲁周公世家第三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第四三十世家·管蔡世家第五三十世家·陈杞世家第六三十世家·卫康叔世家第七三十世家·宋微子世家第八三十世家·晋世家第九三十世家·楚世家第十三十世家·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三十世家·郑世家第十二三十世家·赵世家第十三三十世家·魏世家第十四三十世家·韩世家第十五三十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三十世家·孔子世家第十七三十世家·陈涉世家第十八三十世家·外戚世家第十九三十世家·楚元王世家第二十三十世家·荆燕世家第二十一三十世家·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三十世家·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三十世家·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三十世家·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三十世家·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三十世家·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三十世家·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三十世家·五宗世家第二十九三十世家·三王世家第三十七十列传·伯夷列传第一七十列传·管晏列传第二七十列传·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七十列传·司马穰苴列传第四七十列传·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七十列传·伍子胥列传第六七十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七十列传·商君列传第八七十列传·苏秦列传第九七十列传·张仪列传第十七十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七十列传·穰侯列传第十二七十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七十列传·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七十列传·孟尝君列传第十五七十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七十列传·魏公子列传第十七七十列传·春申君列传第十八七十列传·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七十列传·乐毅列传第二十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七十列传·田单列传第二十二七十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七十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七十列传·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七十列传·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七十列传·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七十列传·蒙恬列传第二十八七十列传·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七十列传·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七十列传·黥布列传第三十一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七十列传·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七十列传·田儋列传第三十四七十列传·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七十列传·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七十列传·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七十列传·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七十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七十列传·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七十列传·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七十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七十列传·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七十列传·田叔列传第四十四七十列传·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七十列传·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七十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七十列传·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七十列传·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七十列传·匈奴列传第五十七十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七十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七十列传·南越列传第五十三七十列传·东越列传第五十四七十列传·朝鲜列传第五十五七十列传·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七十列传·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七十列传·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七十列传·循吏列传第五十九七十列传·汲郑列传第六十七十列传·儒林列传第六十一七十列传·酷吏列传第六十二七十列传·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七十列传·游侠列传第六十四七十列传·佞幸列传第六十五七十列传·滑稽列传第六十六七十列传·日者列传第六十七七十列传·龟策列传第六十八七十列传·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第七十附文·报任安书附文·悲士不遇赋。
楚世家白话译文

楚世家白话译文
《楚世家》是《史记》中记载楚国家世的传记。
楚国起源于黄帝的孙子颛顼帝高阳。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曾担任帝喾高辛的火正,有功于国家,被赐予祝融的称号。
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重黎前去诛杀,但并未将叛乱彻底平定。
于是,帝喾在庚寅日杀死了重黎,并让他的弟弟吴回继承重黎的位置,继续担任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分别是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和季连。
季连是楚国的祖先,姓芈。
楚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文王时期,季连的后代鬻熊曾为周文王效力,但早逝。
鬻熊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曾孙熊绎都曾为周朝效力。
周成王时期,熊绎被封于楚蛮之地,建立了楚国。
楚国在周朝时期一直被称为蛮夷,与中原的诸侯国有所区别。
楚国在战国时期成为诸侯国中领土最大的国家。
楚国虽然不在中原腹地,但在文化方面对后世影响巨大,产生了屈原、宋玉等大文学家,以及老子、庄子等博大精深的思想家。
楚国在政治方面也经历了诸多改革,对后世启发、借鉴的地方较多。
《楚世家》详细记述了楚国从兴盛到灭亡的完整历史,展现了楚国人民骁勇的民风和稳扎稳打的步步为营的作风。
【最新2019】文言文楚元王传 汉书阅读附答案翻译-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文言文楚元王传汉书阅读附答案翻译楚元王传汉书阅读答案翻译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
好书,多材艺。
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
汉六年,立交为楚王。
既至楚,以穆、白、申为中大夫。
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中公俱卒业。
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
文帝时,申公始为诗传,元王亦次之诗传。
元王甍,郢客嗣,是为夷王。
薨,子戊嗣。
景帝即位,封元王宠子富为休侯。
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常为设醴。
及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
穆生退曰:“可以逝矣!”称疾卧。
申、白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与?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
申,白独留。
王戊稍淫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
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
休侯使人谏,王曰:“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惧,乃与母太夫人奔京。
景帝三年,戊起兵应吴反。
汉绝吴楚粮道,吴王走,戊自杀。
既平吴楚,富等皆坐免侯,后闻其数谏,乃更封为红侯。
富于辟彊,亦好读诗,清静少欲,辟彊子德,修黄老术,有智略。
昭帝时,杂案上官氏、盖主事。
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
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
盖长公主孙谭遮德自言,德数责以公主起居无状,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光闻而恨之,复白召德。
岁余,与立宣帝。
宣帝五凤元年,德子向坐铸伪黄金,当伏法,德上书讼罪。
会薨,大鸿胪奏德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
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
”(节选自《汉书·楚元王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B.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C.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D.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如岳飞字鹏举,王绩字无功;古代对人称字,表尊重。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方勇先生在《光明日报》国学版刊发《六论新子学》以来,学界围绕“孔老先后”问题多有讨论。
“孔老先后”或“孔老优劣”还是“平置”的问题,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孔老或儒道的地位问题。
这的确是中国古代学术界和哲学思想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但就其实质而言,这个问题只是中国古代不同学术流派之间争夺思想“正统”地位的结果。
所以严格地讲,当今中国学术界和哲学思想界并不存在一个“孔老先后”或“孔老优劣”的问题,甚至也没有什么“孔老平置”的问题,当今只有一个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孔老”或儒道的问题。
首先,客观地讲,“孔老先后”或“孔老优劣”还是“平置”的问题,不是中国学术界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而只是一个历史问题。
孔子、老子作为历史人物,他们的出生年代和他们的学术著作与活动当然有先有后,有一定的历史时空,但所谓“孔老先后”“孔老优劣”或“平置”的问题所关注的焦点并不在此。
所谓“孔老先后”“孔老优劣”或“平置”的问题,其关注的焦点其实只是孔老二者或儒道两家的社会地位、学术文化影响和重要性问题,反映的是持论者不同的思想立场和态度。
持儒家立场和观点者,不仅认为孔子的思想文化地位优于老子和道家,而且认为老子其人的真实人格和《老子》(《道德经》)其书的真实成书年代都应在孔子之后;持道家立场和观点者则认为,道家(“史官”)为诸子之所从出,“鬻(子)惟文友,李(老)实孔师”(《文心雕龙·诸子》),老子的地位和重要性无疑优于孔子。
当然,也有少数人采取了一种比较折中调和的看法,认为儒道或孔老二者皆既“有所长”,亦“有所短”,是互绌互补的关系,应该平等对待,“平置”二者。
但客观地讲,无论是“孔老先后”“孔老优劣”,还是“平置”的问题,都只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和哲学思想史上的历史问题。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这的确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真实问题。
【国学典籍】《汉书》传---楚元王传

【国学典籍】《汉书》传---楚元王传楚元王传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
好书,多材艺。
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
伯者,孙卿门人也。
及秦焚书,各别去。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次仲,伯蚤卒。
高祖既为沛公,景驹自立为楚王。
高祖使仲与审食其留侍太上皇,交与萧、曹等俱从高祖见景驹,遇项梁,共立楚怀王。
因西攻南阳,入武关,与秦战于蓝田。
至霸上,封交为文信君,从入蜀汉,还定三秦,诛项籍。
即帝位,交与卢绾常侍上,出入卧内,传言语诸内事隐谋。
而上从父兄刘贾数别将。
汉六年,既废楚王信,分其地为二国,立贾为荆王,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先有功也。
后封次兄仲为代王,长子肥为齐王。
初,高祖微时,常避事,时时与宾客过其丘嫂食。
嫂厌叔与客来,阳为羹尽,轑釜,客以故去。
已而视鉴中有羹,繇是怨嫂。
及立齐、代王,而伯子独不得侯。
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敢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
”七年十月,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元王既至楚,以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
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于郢客与申公俱卒业。
文帝时,闻申公为《诗》最精,以为博士。
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
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
高后时,以元王子郢客为宗正,封上邳侯。
元王立二十三年薨,太子辟非先卒,文帝乃以宗正上邳侯郢客嗣,是为夷王。
申公为博士,失官,随郢客归,复以为中大夫。
立四年薨,子戊嗣。
文帝尊宠元王,子生,爵比皇子。
景帝即位,以亲亲封元王宠子五人:子礼为平陆侯,富为休侯,岁为沈犹侯,执为宛朐侯,调为棘乐侯。
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
及王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
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焚人将钳我于市。
”称疾卧。
申公、白生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与?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
司马迁《史记·楚元王世家》原文译文

司马迁《史记·楚元王世家》原文|译文《史记·楚元王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记述了西汉初年刘姓楚国和赵国的兴衰历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楚元王世家》原文作者:司马迁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字游。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
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
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
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
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
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
”於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而王次兄仲於代。
高祖六年,已禽楚王韩信於陈,乃以弟交为楚王,都彭城。
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
王戊立二十年,冬,坐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郡。
春,戊与吴王合谋反,其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谏,不听。
戊则杀尚、夷吾,起兵与吴西攻梁,破棘壁。
至昌邑南,与汉将周亚夫战。
汉绝吴楚粮道,士卒饥,吴王走,楚王戊自杀,军遂降汉。
汉已平吴楚,孝景帝欲以德侯子续吴,以元王子礼续楚。
窦太后曰:“吴王,老人也,宜为宗室顺善。
今乃首率七国,纷乱天下,柰何续其後!”不许吴,许立楚後。
是时礼为汉宗正。
乃拜礼为楚王,奉元王宗庙,是为楚文王。
文王立三年卒,子安王道立。
安王二十二年卒,子襄王注立。
襄王立十四年卒,子王纯代立。
王纯立,地节二年,中人上书告楚王谋反,王自杀,国除,入汉为彭城郡。
赵王刘遂者,其父高祖中子,名友,谥曰“幽”。
幽王以忧死,故为“幽”。
高后王吕禄於赵,一岁而高后崩。
大臣诛诸吕吕禄等,乃立幽王子遂为赵王。
孝文帝即位二年,立遂弟辟彊,取赵之河间郡为河间王,为文王。
立十三年卒,子哀王福立。
一年卒,无子,绝後,国除,入于汉。
遂既王赵二十六年,孝景帝时坐晁错以適削赵王常山之郡。
吴楚反,赵王遂与合谋起兵。
其相建德、内史王悍谏,不听。
遂烧杀建德、王悍,发兵屯其西界,欲待吴与俱西。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楚世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楚世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
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
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
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
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
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
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
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
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敢以闻下执事。
”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
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
昭睢①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
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
”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
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
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
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
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
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
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
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
”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
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乃诈赴于齐,齐缗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
”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
”或曰:“不然。
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
”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
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注】①昭睢,楚国的将领。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3 分)寡A人B愿C与D君E王F会G武H关I面J相K约L结M盟N而O去P寡Q人R之S愿T也。
《史记·三王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三王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三王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三王世家》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三王世家》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盖闻武帝之时,同日而俱拜三子为王:封一子于齐,一子于广陵,一子于燕。
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刚柔,人民之轻重,作策以申戒之。
谓三王曰:“世为汉藩辅,保国治民,可不敬与!汝其戒之。
”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强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至其次序之分绝,文字之上下,简之参差长短,皆有意,人莫之能知。
王夫人者,赵人也,与卫夫人并幸武帝,而生子闳。
闳且立为王时,其母病,武帝自临问之。
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
”帝曰:“虽然,意所欲,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愿置之洛阳。
”武帝曰:“洛阳有武库敖仓,天下冲厄,汉国之大都也。
先帝以来,无子王于洛阳者。
去洛阳,余尽可。
”王夫人不应。
武帝曰:“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
齐东负海而城郭大,古时独临淄中十万户,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齐者矣。
”王夫人以手击头,谢曰:“幸甚。
”王夫人死而帝痛之,使使者祭拜之曰:“皇帝谨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赐夫人为齐王太后。
”子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国绝而为郡。
天下称齐不宜王云。
《春秋大传》曰:“天子之国有泰社。
”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泰社,归立之以为国社,以岁时祠之,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黄,故将封于东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取白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封于上方者取黄土。
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归,封以为国社。
此始受封于天子者也。
此之为主土。
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
齐地多变诈,不习于礼义,故武帝戒之曰: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齐王之国,左右维持以礼义,不幸中年早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李克刚戴孟姣译注原文和注释译文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①,字游。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②。
始高祖微时③,尝辟事④,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⑤。
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⑥,枥釜⑦,宾客以故去。
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
及高祖为帝,封昆弟⑧,而伯子独不封。
太上皇以为言⑨,高祖曰:“某非忘封之地⑩,为其母不长者耳(11)。
”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12)。
而王次兄仲於代(13)。
[注释]①《汉书》作同父,言同父,即言异母。
②蚤:同“早”。
③微:卑微,低下。
④辟:同“避”,逃避。
⑤巨嫂:长嫂,大嫂。
巨,大。
⑥详:通“佯”,假装。
⑦枥釜:刮锅边出声。
釜,锅。
⑧昆弟:兄弟。
⑨太上皇: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这里指刘邦的父亲。
⑩某:谦称。
(11)不长者:不象长辈的样子。
(12)羹颉侯:汉高祖七年封。
羹颉,羹尽之意。
(13)次兄:二哥,名喜,字仲。
其子刘濞,后改封吴王。
代:汉封国,在今河北省境,辖云中、雁门、代三郡五十三县,其都在今河北蔚县东北。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平定陈豨叛乱,立于恒(即后来的文帝)为代王,都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北)。
高祖六年①,已禽楚王韩信于陈②,乃以弟交为楚王,都彭城③。
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④。
夷王四年卒,子王戊立。
[注释]①高祖六年:前201年。
②禽:同“擒”。
楚王韩信:即后来淮阴侯韩信。
③彭城:县名。
故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④郢:《汉书》作郢客。
王戊立二十年,冬,坐为薄太后服楚元王刘交,是高祖的同母小弟,字游。
高祖兄弟四人,大哥名伯,伯早就死了。
当初高祖微贱的时候,曾经为了躲避难事,常常和宾客路过大嫂家去吃饭。
大嫂讨厌小叔,小叔和宾客来家时,大嫂假装羹汤已吃完,用勺子刮锅,宾客因此离去。
过后看锅里还有羹汤,高祖从此怨恨大嫂。
等到高祖当了皇帝,分封兄弟,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
太上皇为孙子说情,高祖说:“我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长辈了。
”于是才封她的儿子信为羹颉侯。
封二哥仲为代王。
高祖六年,在陈县逮捕楚王韩信以后,就封小弟交为楚王,定都彭城。
交在位二十三年去世,儿子夷王郢继位。
夷王在位四年去世,儿子王戊继位。
王戊即位二十年,冬天,因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犯了私奸罪,削去东海郡封地。
第二年春天,戊和吴王合谋反叛,他的相国张尚、太傅赵夷吾谏阻,不听从。
戊杀了张尚、赵夷吾,起兵和吴王私奸①,削东海郡②。
春,戊与吴王合谋反③,其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谏,不听。
戊杀尚、夷吾,起兵与吴西攻梁④,破棘壁⑤。
至昌邑南⑥,与汉将周亚夫战⑦。
汉绝吴、楚粮道,士卒饥,吴王走,楚王戊自杀,军遂降汉。
[注释]①坐:因犯……罪。
薄太后:汉高祖之姬,汉文帝之母。
服:服丧。
②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省郯城县北。
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
③吴王:刘濞,刘邦次兄刘喜之子。
④梁:汉封国。
都城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南。
⑤棘壁:地名。
故城在今河南永城县西北。
⑥昌邑:县名,故城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⑦周亚夫:(?——前143年)西汉名将。
沛县人。
周勃之子。
初封条侯。
文帝时为河内太守,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迁为亟相。
汉已平吾、楚,孝景帝欲以德侯子续吴①,以元王子礼续楚。
窦太后曰②:“吴王,老人也,宣为宗室顺善③。
今乃首率七国,纷乱天下,奈何续其后!”不许吴,许立楚后。
是时礼为汉宗正④。
乃拜礼为楚王,奉元王宗庙,是为楚文王。
[注释]①德侯:名广,代王刘仲之子、吴王濞之弟。
②窦太后: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之母。
③顺善:遵守法度的表率。
顺,顺从,引申为“效忠”。
善,慈善。
引申为“行善”。
④宗正:官名。
⑤奉:供奉,即祭祀之意!宗庙:帝王、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
亦作王室的代称。
文王立三年卒,子安王道立。
安王二十二年卒,子襄王注立。
襄王立十四年卒,子王纯代立。
王纯立,地节二年①,中人上书告楚王谋反②,王自杀,国除,入汉为彭城郡。
[注释]①地节二年:为前68年。
地向西攻打梁国,攻占了棘壁。
行至昌邑南边,和汉将周亚夫接战。
汉军截断了吴、楚军的粮道,士兵饥饿,吴王败走,楚王戊自杀,吴、楚军就投降了汉军。
汉军已经平定吴、楚叛乱,孝景帝想让德侯广的儿子继承吴国的王位,让元王的儿子礼继承楚国的王位。
窦太后说:“吴王,是老一辈人,理应为宗室效忠从善。
如今却带头率领七国叛乱,扰乱天下,为什么还要接续他的后代!”不允许立吴王的后代,只准许立楚王的后代。
当时礼是汉朝的宗正,于是封礼为楚王,供奉元王的宗庙,这就是楚文王。
文王即位三年去世,儿子安王道继位。
安王在位二十二年去世,儿子建王注继位。
襄王在位十四年去世,儿子王纯继位。
王纯继位后,地节二年,宦官上书告楚王谋反,楚王自杀,国号被废除,封地收归汉朝改为彭城郡。
赵王刘遂,他父亲在高祖的儿子中排行居中,名友,谥号为“幽”。
幽王因为忧伤而死,所以谥号为“幽”。
高后把吕禄封在赵地为王,一年而高后去世。
大臣诛杀吕禄等吕氏家族,于是立幽王的儿子遂为赵王。
节为汉宣帝年号。
②中人:即宫人。
赵王刘遂者,其父高祖中子,名友。
谥曰“幽”。
幽王以忧死,故为“幽”。
高后王吕禄於赵①,一岁而高后崩。
大臣诛诸吕吕禄等②,乃立幽王子遂为赵王。
[注释]①高后:即吕后,汉高祖刘邦的正后,汉惠帝之母。
王:封王,使王。
②诸吕:吕后诸兄弟几家族子弟称诸吕。
孝文帝即位二年①,立遂弟辟彊,取赵之河间郡为河间王②,是为文王。
立十三年卒,子哀王福立。
一年卒,无子,绝后,国除,入于汉。
[注释]①孝文帝,即汉文帝刘恒,汉王期自称“以孝治天下”,所以自惠帝以后,都在谥号上加个“孝”字。
②河间郡,治所在乐成(今河北省献县东南)。
遂既王赵二十六年,孝景帝时坐晁错以適削赵王常山之郡①。
吴、楚反,赵王遂与合谋起兵。
其相建德、内史王悍谏。
不听。
遂烧杀建德、王悍,发兵屯其西界,欲待吴与俱西。
北使匈奴②,与连和攻汉。
汉使曲周侯郦寄击之③。
赵王遂还,城守邯郸④,相距七月。
吴楚败於梁,不能西。
匈奴闻之,亦止,不肯入汉边。
栾布自破齐还⑤,乃并兵引水灌赵城。
赵城坏,赵王自杀,邯郸遂降。
赵幽王绝后。
[注释]①晁错(前200——前154年):西汉政论家。
②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③曲周:县名。
故城在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
④邯郸:赵都。
故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
⑤栾布:西汉梁人。
文帝时为燕相。
太史公曰:国之将兴,必有祯样,君子用而小人退。
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
使楚王戊毋刑申公①,遵其言,赵任防与先生②,岂有篡杀之谋,为天下僇哉③?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孝文帝即位二年,立遂的弟弟辟彊,割去赵国的河间郡为河间王,这就是文王。
在位十三年去世,儿子哀王福继位。
福一年去世,无子,绝后,国号被废除,封地收归汉朝。
遂已经为赵王二十六年,孝景帝的时候,因为犯有过失被晁错削去他的常山郡。
吴、楚叛乱,赵王就和他们合谋起兵。
他的相国建德、内史王悍谏阻,不听从。
就烧死建德、王悍,发兵驻屯在赵国的西部边界,想等待吴军一起西进。
并派人到北边的匈奴,想联合匈奴进攻汉朝。
汉朝派曲周侯郦寄攻击赵国。
赵王遂退回来,据守邯郸,对峙七个月,吴、楚军在梁国被打败,不能西进。
匈奴听到这个消息,也停止发兵,不肯进入汉朝边界。
栾布从打败齐国的前线返回来,就和郦寄合兵引水灌赵国的都城。
赵的都城被水泡坏,赵王自杀,邯郸于是投降。
赵幽王断绝了后代。
太史公说:国家将要兴起的时候,一定有吉祥的预兆,君子被重用,小人被斥退。
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贤人隐退,乱臣显贵。
如果楚王戊不刑罚申公,听了他的话,赵王任用防与先生,哪会有篡杀的阴谋,遭天下人杀戮呢?贤人啊!贤人啊!不是本质贤能的君王,怎能任用你们呢?太重要啦!“国家的安危在于发出的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任用的大臣,”这话实在太对了。
恶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也![注释]①使:假如。
②防与先生:人名。
③僇:通“戮”。
杀戮,侮辱。
此处治指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