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简介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独特的演唱风格、剧情和角色和湖南南方方言为特点,被誉为湖南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发展、剧种特色以及现代研究进行综述。
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初期的花鼓戏是由民间宴会上的宴乐歌曲演变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戏渐渐演化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剧种,成为民间艺人表演的重要形式。
据传,湖南花鼓戏最早在明崇祯朝时传入湖南,当时还称之为“舂鼓戏”,后来逐渐演进为现在的花鼓戏。
花鼓戏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民间戏曲传统的融合和演艺技巧的创新,它吸收了湖南当地的唱腔、音乐、舞蹈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
湖南花鼓戏的剧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唱腔和表演风格上。
它主要采用南方的方言演唱,声音高亢、激昂、激情四溢,给人以浓烈的感染力。
花鼓戏的唱腔有好几种,比较有名的有“马头琴”、“弹拧脖子”、“江山好”等,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唱腔技巧。
花鼓戏还注重舞台表演的生动形象和细腻表达。
演员们会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舞蹈动作来表达人物性格和情绪变化,使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花鼓戏还注重动作的编排和舞台道具的运用,以增强视觉冲击力。
近年来,湖南花鼓戏在现代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研究者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剧目研究、唱腔演唱技巧以及现代舞台表演等方面。
有学者通过对湖南花鼓戏唱腔的音调分析,发现其与湖南方言的音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还有学者通过对花鼓戏剧本的研究,发现剧中的角色形象和剧情内容都与湖南当地的风俗文化、历史传说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也有学者将花鼓戏与其他地方戏曲剧种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相同点和差异性,为湖南花鼓戏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以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和湖南南方方言为特点。
它在历史发展上吸收了当地的民间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湖南花鼓戏的曲目及简介如下:1. 《刘海砍樵》《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该剧以刘海和胡秀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刘海砍樵、胡秀英下凡等情节,表现了两人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该剧以欢快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2. 《打铜锣》《打铜锣》是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之一。
该剧讲述了蔡九和林十娘之间的故事,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欢快的曲调,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该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
3. 《补锅》《补锅》是湖南花鼓戏中另一部著名的剧目。
该剧以李小聪和兰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补锅匠和顾客之间的互动,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该剧以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展现了湖南花鼓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4. 《八百里洞庭》《八百里洞庭》是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之一。
该剧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渔民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该剧以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湖南人民对洞庭湖的热爱和向往。
5. 《小槐荫》《小槐荫》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该剧讲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生动的表演和优美的曲调,展现了两人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该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也体现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湖南花鼓戏的曲目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现实生活等多个方面,通过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也体现了湖南花鼓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省,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明珠。
在湖
南地区,花鼓戏一直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对湖
南花鼓戏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介绍其发展历程、演出特点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一、发展历程
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源于花山鼓曲和湖南早期音乐戏剧形式。
经过多年的演变和
改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清代,湖南花鼓戏开始流行于湖南各地,成为当地民众
喜爱的娱乐方式。
近年来,湖南花鼓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
重要代表之一。
二、演出特点
湖南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戏曲形式而闻名。
在表演方面,湖南花鼓戏注重舞
蹈和身体动作的表达,以及嗓音的高亢和对白的生动。
在戏曲形式方面,湖南花鼓戏以戏
曲节奏明快、旋律婉转、动作夸张和喜剧化为特点。
这种形式使得湖南花鼓戏独一无二,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研究成果
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发展
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
有学者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演变过程进行考察,
认为湖南花鼓戏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还有学者对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
和表现手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见解。
还有学者对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其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的独
特之处,并与其他戏曲剧种进行了对比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湖南花鼓戏的文化内涵,推动了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
浅谈“湖南花鼓戏”

浅谈“湖南花鼓戏”湖南的花鼓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山歌民歌以及民间歌舞,在清朝的时候开始正式的被确立,尤其是角色的发展。
受湘剧艺术的影响,湖南花鼓戏的表现题材也被不断扩大,最终丰富了所有的音乐。
在清朝的时候,各地民间习俗以及文化气息,乡土人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而花鼓戏也是扎根在民间,从而进行发展。
由于是从民间所起,所以花鼓戏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多的,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一听花鼓戏就来劲儿。
湖南花鼓戏可以直接追溯到清代,出现了田间休闲系民间音乐歌舞表演,这也使花鼓戏正式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虽然有一些地方的人对于花鼓戏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湖南人来说,花鼓戏就像是湖南文化的象征。
早期的花鼓戏,必须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随后花鼓戏总爱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很多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京剧。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
花鼓戏最早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后逐渐发展壮大,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并在湖南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和演绎。
据传统说法,花鼓戏最初起源于明朝宫廷音乐“花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结合了武打、腔调和舞蹈等元素,展现了湖南文化的特色和风采。
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二.“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湖南花鼓戏的一些特点:1. 音乐和舞蹈:湖南花鼓戏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花鼓戏的音乐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锣、鼓、板等打击乐器和二胡等弦乐器,气势磅礴,节奏明快。
舞蹈方面,湖南花鼓戏以独特的步伐和身法表现人物情感,舞姿矫健而富有韵律感。
简述湖南花鼓戏

简述湖南花鼓戏一、花鼓戏的起源花鼓戏是清代中叶兴起的,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地方小剧种之一,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花鼓戏是指湖南境内六种花鼓戏的总称,即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逐渐形成了六个有着不同区域风格的地方花鼓戏。
”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力支持。
花鼓戏只是湖南众多地方戏曲的一个品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湖南花鼓戏与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的花鼓戏有很多的相似点,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二、发展历程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
其中虽属“湖南花鼓戏”最为著名。
但湖南花鼓戏却是一个笼统的剧种概念,因为湖南花鼓戏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可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
因此,严格来讲“湖南花鼓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地方剧种。
通常所见到的湖南花鼓戏经典代表剧目如《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实为代表湖南花鼓戏的长沙花鼓戏中的剧目。
但多数人并不能详细清楚地了解这些概念,所以人们一般所说的湖南花鼓戏其实就是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形成初期是以旧长沙府(今长沙县)为中心,后逐渐向周边县市辐射,其不只流行于长沙,在省内流传甚广,相对而言其它五个流派无论是流传范围还是知名程度来都远不及长沙花鼓戏。
因此,长沙花鼓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湖南花鼓戏的代表。
除岳阳花鼓戏之外,其它四个流派几乎都只在其所处县市或地区作代表性或象征性传承。
除湖南花鼓戏之外,在湖北有荆州花鼓戏(湖北花鼓戏)、黄孝花鼓戏、东路花鼓戏,安徽的凤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河南的豫南花鼓戏(光山花鼓戏),浙江的桐乡花鼓戏、包山花鼓戏、平湖花鼓戏等同名的地方剧种。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文化艺术形式,起源于湖南省,并在广大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它以武术、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将湖南的历史、民俗和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湖南地方戏曲的丰富多彩。
一、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湖南花鼓戏起源于唐代,上个世纪50年代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唐代初期,花鼓戏曾盛行于农村地区。
14世纪,花鼓戏在湖南地区逐渐形成并成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表演形式。
在湖南省各地,很多乡镇和村庄都有花鼓戏的表演传统,成为了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特点1. 独特的表演形式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花鼓打击、舞蹈和唱腔。
花鼓戏的演员们会打鼓、敲花鼓,在音乐的节奏中表演舞蹈,同时演唱湖南方言的歌曲。
这种表演形式将音乐、舞蹈和戏剧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2. 复杂的技艺和绝活花鼓戏的演员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舞蹈和表演技艺,其中的花鼓打击更需要演员具备出色的节奏感和极高的技巧。
花鼓戏还需要演员掌握丰富的表情和动作,通过眼神、手势和身体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 多样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湖南花鼓戏的题材涉及宫廷戏、历史戏、民间戏等多个方面,内容涵盖了诸多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现实题材,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闹戏、武打、戏剧性表演等,使得花鼓戏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三、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湖南花鼓戏在文化市场中的不断传播和推广,它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湖南花鼓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举办表演赛事、开展研究保护工作、推动花鼓戏的国际交流等。
这些都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关于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已经逐渐展开,相关专家学者也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和研究。
在研究中,他们重点关注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剧本创作等方面,深入挖掘花鼓戏的文化内涵和表演艺术特色。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资源,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我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省衡阳市花鼓戏,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花鼓戏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法而闻名于世,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本文将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演唱内容、表演特点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湖南花鼓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起源于河南花鼓戏。
在清朝乾隆年间,湖南花鼓戏经过河南戏剧艺人的引进和改良,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并且在湖南广泛传播和演绎。
花鼓戏的演唱内容涵盖武打、唱词、念白等元素,展现了湖湘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
在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中,演员通过歌唱、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法,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花鼓戏的唱腔以汉调为基础,注重音韵和唱腔的变化。
舞蹈动作以花鼓、脚步等为主,形成独特的舞蹈风格。
在表演方面,演员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动作的配合,生动地表现出戏中人物的性格和心情。
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明快、激情四溢的唱腔和歌唱方式,使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戏曲的独特魅力。
其次是精湛的舞蹈技巧和优美的舞姿,赋予戏曲更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是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戏曲元素,使观众能够全面地了解和欣赏湖南花鼓戏。
目前,湖南花鼓戏在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推广。
湖南花鼓戏在剧本、表演和舞台设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湖南花鼓戏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了其在戏曲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湖南花鼓戏作为我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历史、演唱内容、表演特点和发展现状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深入研究和推广,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简称湖南戏或湖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湖南省岳阳市,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湖南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程、表演形式、音乐特点、剧目演绎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加深对湖南花鼓戏的了解和认识。
一、发展历程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
相传,当时岳阳市柳叶湖畔的花鼓戏班子在演出时,一位叫杨品的戏迷为了让演员能够集中精力表演,就在演出前用花环包裹住了鼓头,使得鼓声更加低沉有力,效果非常好,此后花鼓戏班子也纷纷仿效。
从此,这种以表演舞蹈为主、鼓点节奏明显的戏曲剧种便奠定了它独有的艺术特色。
在清代,湖南花鼓戏逐渐成为湖南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
戏剧演员们除了不断丰富、改进唱腔外,还在表演形式上不断研究创新,加强了舞蹈动作的功能性,主要表现在手舞、足舞、身舞等方面。
同时,湖南花鼓戏的音乐也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少量打击乐器进入笛子、板胡、唢呐、二胡等乐器,音乐体系自此完善。
二、表演形式湖南花鼓戏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
它融合了民间舞蹈、戏曲唱腔和鼓点,表演动作优美、热烈,鼓点明显,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湖南花鼓戏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头部分、正片部分和结束部分。
开头部分常常由鼓手演奏一段军乐式的进行曲,预告戏开始,让观众获得一定的心理准备。
接着,演员会以一种特殊的鼓点节奏,配合舞蹈动作,迎接观众的到来。
这种节奏的鼓点称为“花鼓”,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都会不断地使用。
正片部分是花鼓戏的重头戏。
这部分中通常会演出剧情紧凑、引人入胜的戏曲剧情。
表演形式上,演员们会使用多种舞蹈动作和唱腔,配合鼓点节奏,充分体现花鼓戏的曲艺特色。
在这一部分里,一些儿童演员还会表演一些小品,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结束部分则是整个表演的压轴之作。
它通常是由一个激情四溢的终曲收尾,让观众沉浸在一个美好而充满感觉的音乐环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花鼓戏简介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
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
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
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
而《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如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剧种起源
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
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
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
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早期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
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
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
历史沿革
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传统剧目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
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
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
《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音乐曲调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川调。
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
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名剧介绍
《补锅》
由李谷贻饰刘兰英,彭复光饰李小聪,钟宜淳饰刘大娘的《补锅》说是的养猪能手刘大妈有个独生女儿叫兰英,高中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与同学李小聪相爱。
李小聪高中毕业后学补锅手艺。
刘大妈风闻女儿看上一个补锅的,认为补锅没出息,所以反对女儿与他相爱。
有天刘大妈失手打破了煮潲的大铁锅,兰英借此机会把小聪叫来补锅,两人巧妙地对大妈进行教育,使大妈改变了过去的旧思想。
演刘兰英的李谷贻,后改名李谷一,由唱花鼓戏进入了声乐殿堂,成为当今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
《刘海砍樵》
赵菊云饰刘海,钟宜淳饰刘母的《刘海砍樵》说的是常德武陵丝瓜井刘家村有位青年樵夫刘海,由萧重饰胡秀英,每天上山砍柴,然后卖柴换回盐米侍奉娘亲。
前山有狐狸九姐妹,九妹胡秀英因爱慕刘海勤劳朴实,所以在路上拦住刘海,提出亲事。
当刘海知道秀英是真心爱他时,就答应了。
于是二人以柳树为媒。
山作证结为夫妻,双双归家。
原来刘海娶回家的胡秀英是修炼了500余年,才得半仙之体的狐狸仙女。
她有颗宝珠,使她得以变人身。
前山还有个石罗汉,原身是青石金蟾,也在山上修炼,想得半仙之体,于是趁刘海长街购物之际,潜往刘家,见胡秀英正在丝瓜井旁汲水,便率众石头上去劫夺宝珠。
胡秀英寡不敌众,被打落井下,石罗汉用千斤闸闸下,胡秀英腹内绞痛,筋疲力尽,只得把宝珠从口内吐出,被石罗汉抢走。
胡秀英失去宝珠,五鼓天明就要现原形,便对购物回家的刘海讲了实情。
刘海听后不顾生死,赶到前山,得神斧之助夺回宝珠,夫妻重得团圆,过着美满的生活。
剧中“刘海哥,那我将你好有一比……我这里将大姐好有一比……”胡秀英与刘海的一段对唱活泼欢快,把二人成婚,双双归家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风趣可爱。
是湖南花鼓戏最富特色的唱段之一,一直传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