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评视野关照分析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作者:林贵云指导老师:曹建玲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
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
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
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
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
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一、守礼义,爱排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守礼仪,讲排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然而在老舍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北平人的腐蚀和残害,导致他们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期都遵循这种“礼多人不怪”的心理信仰,丧失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以致使他们模糊了善恶是非的界限。
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

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转换过程。
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怎样实现从源语到的语的过渡,必须注意文化的差异性。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是把握人际关系的一把钥匙,关于文学作品称谓的翻译已经有过许多争论,但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永远都是比较公认的判断标准。
译文从内容到形式要做到忠于原文,必须注意到东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差异,做到正确地理解与准确地表达。
二、文化与称谓的翻译王佐良认为:“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翻译是两种文化的比较。
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包惠南与包昂认为:“在中国社会交往中,社会成员之间的称谓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中的都很讲究。
称谓数量众多,文化蕴涵丰富,与英语称谓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文学作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亲疏关系、角色身份、社会地位、情感好恶乃至说话场合等情况。
”在《骆驼祥子》原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和亲属称谓语等。
下面主要讨论三种不同的称谓的翻译使用。
1.描述性称谓语在《骆驼祥子》中的使用与翻译。
汉语文学作品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抒发说话者或描述者的情感或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而使用描述性称谓语。
我们在进行汉译英时应该把其亲昵,善恶,讽刺或辱骂等的情感意义给译出来。
《骆驼祥子》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汉语文化色彩,汉译英时必须慎重考虑中英文化因素,既要保留该称谓在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译入语的传统习惯。
例如:把铺盖放下,手扒在墙头低声叫:“老程!老程!”老程是王家的车夫。
(老舍《骆驼祥子》)“Old Cheng!”he called softly,“Old Cheng!” Old Cheng was the Wangs’rickshaw man (施晓箐译)此句中采用了尊称。
从文化批判视角谈老舍小说艺术

从文化批判视角谈老舍小说艺术作者:程缨淇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1期摘要:老舍(1899-1966)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有着独特地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也是一名“人民艺术家”。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离婚》等都为人所熟悉。
他以独特的平民视角和幽默生动的语言,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展开细腻描写,借助文化的尺度将社会分层定型,展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图卷。
本文试从老舍的身世背景分析他文化观念的由来,以及由此展开的他笔下独特的市民世界,还有形式上独具风味的语言和“以笑代愤”的幽默,和他对文化批判和国民性的探索,从而进一步挖掘和感悟老舍作品特有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趣味。
关键词:中西视角平民意识文化批判京味儿幽默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1-0-02一、“文化过熟”的挽歌和两种文化的关照老舍文化批判的独特視角与他的身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他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旗人家庭。
父亲靠做满清皇城的护军艰难的维持着生计,父亲阵亡在八国联军侵华的炮火中后,老舍一家人的生活愈发艰难,全靠母亲给人缝洗衣裳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
大杂院里艰难的童年生活为老舍提供了与广大市民阶层的接触机会。
正是这样特殊的成长经历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同时,老舍“满族”、“旗人”的身份在他的创作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老舍的祖上属于满族的正红旗。
清末,“八旗比丁”等严苛的旗族制度以及八旗生计问题像枷锁一般沉重地束缚着当时的旗族弟子,“苦楚”与“压迫”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辛亥革命提出的“种族革命”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推翻少数民族政权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热潮,风行于市的“排满”情绪使得旗人的社会地位进一步降低,满人大多靠拉车、做小生意甚至沿街乞讨来度日。
老舍是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动荡局势现实中泡大的。
“文化过熟”的痛心也时时刻刻在老舍作品中出现。
满族从先前的贵族阶级迅速沦为社会底层,巨大的文化衰落与落差导致底层的旗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官样文化。
[老舍,小说,人物]从老舍小说人物的“异化”看其文化批判意识
![[老舍,小说,人物]从老舍小说人物的“异化”看其文化批判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8d2848e5b90d6c85ed3ac608.png)
从老舍小说人物的“异化”看其文化批判意识从老舍小说人物的“异化”看其文化批判意识一“异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思想内涵,主要表现社会、科技、物质等异己力量对人的挤压、扭曲、变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陌生、敌对等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孤独感。
它主要受西方现代文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产生。
而落后的中国,虽然不具备西方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文明程度,但在中国独特的文化系统中,“异化”的悲剧却以另一种形态存在,祥子正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祥子人生的“三起三落”始终以“车”为轴心,买车是他的自我奋斗的辉煌,丢车(包括车被抢夺,钱被勒索,被迫卖车)则是其人生发展的低谷。
人与车的关系构成小说的主架。
当祥子把拉车认定为职业后,他的价值就被对象化在车上,只有当车存在,他的存在才有意义,只有买上车,他的价值才能得到提升。
人的意义被外化在“物”上,人失去其自主性、独立性、完满性。
因而人本身不能确证自己,只有在对物的肯定中才能把握自身。
车对祥子的意义正如土地之于农民、机器之于工人,是一种工具与主体的关系。
但当车、土地、机器等工具一反服务于主体的姿态,而变成主体的主宰时,主体的异化就再所难免了。
在祥子与车的追求和逃逸的游戏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由此凸现。
祥子走的是一条个人奋斗之路,他的失败显示出个体与社会的对立,不管个体如何挣扎,都必然无法抗拒社会的力量而走向灭亡。
老马祖孙的命运、二强子的结局,都在向要强的、健壮的祥子作出暗示。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理想的社会应当允许人充分自由发展,但现实的社会却有着强大的异己力量,不断淹没个体,吞噬个人。
祥子逃不出的悲剧是车夫阶层都逃不出的悲剧,也是贫民阶层共同的悲剧。
只有人成为社会异己力量的帮凶,才能摆脱祥子式的宿命,但问题在于,这不是更深刻更可怕的异化吗?祥子的悲剧含有批判社会的意义,“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3]。
但老舍更关注的是“文化”。
“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 老舍

老舍老舍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在文化批判视野中展开了富有独创性的市民世界的图卷,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国民性的探讨、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都是发人深省的。
1.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很旧派、保守闭塞。
老舍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并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及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从而批判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方面。
诸如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二马》),知足认命、墨守成规、敷衍平庸的张大哥(《离婚》),回避政治、保守苟安、谨遵祖传礼教、逆来顺受的祁家老太爷(《四世同堂》)。
2.新派市民形象:通过给他们画粗俗的漫画,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表现了对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谨慎以至批判、排拒的态度。
3.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的理想市民性格。
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塑造了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
《骆驼祥子》写了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三、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与幽默(一)“京味”作为老舍的风格特征,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其注入的文化趣味。
论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

[ 关键词 】 老舍 ; 小说 ; 文化 批 判 ; 社 会 批 判 [ 中圈 分 类 号 ] 1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 5 8 5 6 . 2 0 1 3 . 0 1 . 0 1 5
[ 收稿 日期】 2 0 1 2—1 0—3 0 [ 作者简介】 张永 东( 1 9 7 7一) , 男, 陕西安塞人 , 讲 师, 硕士,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文学研 究。
第 1期
张永东 : 论 老 舍 小 说 创 作 中 的文 化 批 判 与 社 会 批 判
7 9
消极 成 分 和 负 面 影 响 。在 此 期 间 , 他 发 表 了
2 0世 纪初 , 中西 文化 的不 断 碰撞 在 中国这 片古 老的 土地上 留下 了鲜 明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记 。在英 国的 几年 生 活 中 , 老舍 以敏锐 的 观察 力 审视 了中英 两种 文 化 , 他深 深 地感 受 到 了 中 国传统 文 化 的
作 的许 多方 面 趋 于 一致 。他 与 左 翼作 家 一 样 ,
第3 4卷
第1 期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J OU RNAL OF HARB I N UNI VE RS I T Y
Vo 1 . 3 4 No .1
2 0 1 3年 1 月
J a n . 2 0 1 3
[ 文章编号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3 ) O 1 —0 0 7 8 —0 4
老舍 站在 世界 先 进 文 化 的 高度 , 多 维度 地 比较 了中西文 化 。在批判 中国传统 文化 自身缺 陷 和 国 民 自身 弱点 的 同时 , 也 镂 析 了代 表 世界 先 进文 明体 系 的西 方 文化 , 渴 望 通过 西 方 文化 改 造 国 民性格 , 但 也 揭 露 和批 判 西方 文 化 的弊 端, 突显他 对西 方文 化理 性 的审视视 野 。 他 的理性 审视 中首先 注意 到西方 人有 严重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最新】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
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
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
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
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
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
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评视野关照分析

学年论文题目: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姓名:王艳班级:120901学号:120901124学院:人文学院指导老师:藏文静2014年6月30日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摘要:老舍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市民形象,这些市民形象都被作者以文化批判的视野所关照。
人物极具个性,富有真实性,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百态人物所塑造出来的,都被打上了作者个人主观情感的烙印,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
这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视野“市民世界”民族国民性老舍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话剧,诗歌等作品,被冠以“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尤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构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市民世界”。
在他所构建的“市民世界”里, 他以文化批判的视野,幽默而尖锐的笔调,独特的个人审美趣味。
使丑恶、愚昧、堕落、滑稽、善良、侠义、勤劳充斥其间,并在人物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强烈的展现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关系。
一,老舍人生经历及其文化批判视野1,老舍的人生经历老舍是一位满族旗人,出生在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
父亲是皇城护军,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满族贫妇。
他本来有“3位哥哥,4位姐姐,活下来的却只有四人,大姐,二姐,三姐和三哥,”○1他是父母的老儿子,母亲是在31岁时生下的他,由于家境贫寒,他刚出生时母亲就因为难产差点死去,而他也因为寒冷差点被冻死。
它是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出生的,连一向脾气暴躁的姑母也惊讶于他的出生,“难道是我们祖坟上要冒青烟了?”○1老舍一家子的生活全靠父亲那一点微薄的俸禄来维持。
后来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父亲在那场战争中战死,留下老舍的母亲带着一大家人艰苦度日,这些在年幼的老舍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论文题目: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姓名:王艳班级:120901学号:120901124学院:人文学院指导老师:藏文静2014年6月30日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摘要:老舍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市民形象,这些市民形象都被作者以文化批判的视野所关照。
人物极具个性,富有真实性,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百态人物所塑造出来的,都被打上了作者个人主观情感的烙印,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
这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视野“市民世界”民族国民性老舍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话剧,诗歌等作品,被冠以“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尤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构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市民世界”。
在他所构建的“市民世界”里, 他以文化批判的视野,幽默而尖锐的笔调,独特的个人审美趣味。
使丑恶、愚昧、堕落、滑稽、善良、侠义、勤劳充斥其间,并在人物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强烈的展现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关系。
一,老舍人生经历及其文化批判视野1,老舍的人生经历老舍是一位满族旗人,出生在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
父亲是皇城护军,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满族贫妇。
他本来有“3位哥哥,4位姐姐,活下来的却只有四人,大姐,二姐,三姐和三哥,”○1他是父母的老儿子,母亲是在31岁时生下的他,由于家境贫寒,他刚出生时母亲就因为难产差点死去,而他也因为寒冷差点被冻死。
它是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出生的,连一向脾气暴躁的姑母也惊讶于他的出生,“难道是我们祖坟上要冒青烟了?”○1老舍一家子的生活全靠父亲那一点微薄的俸禄来维持。
后来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父亲在那场战争中战死,留下老舍的母亲带着一大家人艰苦度日,这些在年幼的老舍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可以说母亲对于老舍性格的形成以及后来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等到老舍9岁时遇到了“阔善人”刘寿锦,并借其帮助走上了求学之路,也因此结识了刘寿锦的女儿,彼此心生爱慕。
但不幸的是,刘寿锦后来因家财散尽,出家做了和尚,他的妻子和女儿也也因为此出家做了尼姑。
后来刘姑娘遭人践踏,多次打胎。
这些在老舍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他后来的出国,远赴英国就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经历后来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都被展现了出来。
可以说,老舍先生的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都与北京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八国联军侵华,父亲去世,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等事件,他都是亲身经历和目睹过的,在这些经历中他看到了太多形形色色的国民形象,发现了在民族国民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弊病,并因此而深受打击。
因此,与其相比,国外的生活也只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得以成熟的催化剂。
其实,不管是国内生活抑或是国外生活,这些都为他以后文化批判视野下的文学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的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2,老舍的文化批判视野“文化批判”是文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老舍就是历来被学者作为以文化批判视野进行文学创作的研究对象之一,老舍通过站在文化批判视野的角度对民族国民性进行批判,从而揭露国民性中所存在的弊病,所谓的民族国民性是指民族性格方面所暴露出来的普遍的,共同的东西。
老舍是一位独具个性与魅力的作家,他有自己独立而又深刻的思维能力,在认识事物方面总能得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他早年进入英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与熏陶。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受外国文学影响最深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生涯的四分之一是在国外,有二分之一的长篇是在异域。
早期受荷马,狄更斯,康拉德,托斯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影响。
”○1在不断的学习和认识后,他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别人的文学观点,并在创作上得以应用。
最终,在不断的探索中使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定型并在中国文坛上独具一格。
他是一位执著于写“城与人”关系的作家,因而在他才能构建出如此一个包罗万象的“市民世界”。
在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都是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来进行创作和研究的,其所谓的阶级剖析方法就是说作家进行创作时,是站在阶级的立场对文学作品中的事件及人物进行阶级的定位和刻画的,有作家所赋予的阶级思想。
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2在老舍看来,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在于阶层的划分,而在于“‘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2因而,在他的小说创作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的文化批评观点的运用。
不管是在人物塑造,语言特色还是在个人文化审美趣味方面都可窥见一斑。
二,老舍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和个人文化审美趣味1,老舍小说的语言风格老舍对于语言创作风格提出过这样几点:“(一),无论说什么,必须真诚,不许为炫弄学问而说。
(二),晦涩是致命伤,小说的文字须于清浅中取得描写的力量。
(三),风格不是由字句的堆砌而来的,它是心灵的音乐。
(四),风格的有无是绝对的,所以不应去模仿别人。
”○3在他的小说中他也确实这样做到了。
他是一位执著于写北京文化的作家,他塑造的北京文化下生存的人,都带有一种京味儿和幽默感,语言比较轻松、简洁、深刻、明快,是纯正的北京口语,笔调中往往是诙谐而又带有讽刺的味道。
他塑造人物,是将人物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人物身上的民族国民性进行典型化的刻画与揭露。
“老舍的语言风格是统一的,就是写警句的时候,也都是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其中没有装腔作势的东西,有真意,无雕饰,不做作,不卖弄,一清如水,一目了然。
”○3比如,小说《同盟》中的一段对话:“天一,老没见哪?别太用功了,得个学时就够了,何不非考留洋不可呢?”子敬独唱。
“不是,不用提了!”天一叹了口气:“家里闹狐狸。
”“呦!”子敬的脸落下一寸。
“家里闹狐狸还往这儿跑干吗?”玉春说:“别往下说,不爱听!”天一的头一炮没响,心中乱了营。
“大概是闹完了?”子敬给他个台阶:“别说了怪叫人害怕!我倒不怕,小李你呢?”“晚上不大爱听可怕的事!”小李回答。
○4在这段对话当中,老舍就以及其简练的语言将人物的表情,心理以及话语所传达的意思表现的淋漓尽致。
又比如,小说《断魂枪》中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王大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
抹了一鼻子茶叶末色的鼻烟,他抡了竹节钢鞭,把场子打大一些。
放下鞭,没向四围作揖,叉着腰念了两句:脚踢天下好,拳打无路英雄。
”○4这段话语言简洁明了,将人物的身份,工作,性格以及当时的环境都描写到位。
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其所表达的效果正是老舍所特有的,幽默,诙谐,简洁而又不失内涵。
2,老舍个人的文化审美趣味老舍是一位始终与政治保持着一定距离的作家,他不怎么参与政治但却对中国的政治现状有着自己的思维见解。
他很爱国,然而面对国家积贫、积弱,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时,他感到彷徨、痛苦与无助,他想通过自己的笔来唤醒民族国民性,揭露国民性中落后的一面。
因而,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往往显现出来的个人文化审美倾向是立足于对文化批判的位置上,通过塑造国民中典型的人物形象,运用轻松、幽默、滑稽而又不失尖锐的语言,在这些人物身上赋予一些典型的、落后的、需要被批判的国民性格,以此达到他所要揭露的目的。
可以说,老舍的个人审美趣味就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来批判民族文化中落后腐朽的部分,从这些方面去追寻文化中被掩藏的美好,这也就是从病态中去发现本来的美好,并将美好的东西进行宣扬。
这便是老舍的个人文化审美趣味。
三.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城市底层贫民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不管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抑或是城市底层贫民,作者都将其放置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混乱时期,在他们身上都有着时代所塑造出来的悲剧性特点,老舍对这些市民形象都进行了性格,外貌,性别以及地位上的特殊塑造,将他们的形象与现实社会,民族文化进行密切的关联,用一种批判的观点来揭露他们身上的腐朽堕落的国民性,进而对民族国民性进行新的审视与思考。
1,“奴化、愚昧”的老派市民老舍小说中的老派市民大都是北京城里人,但却如同未经启蒙和教育的某些“乡下人”一样,愚昧无知,不管是在骨子里还是表面行为上都透着奴性思想。
他们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深受封建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社会政治巨变以及思想文化巨变的冲击下,仍然表现麻木,抱希望于封建统治阶层。
比如1929年在英国创作的小说《二马》,其中的主人公老马是一个愚昧、迷信、中庸又透着奴性的老派人物,老马年轻时在英文学校念过书,接触过西方文化,但却有着东方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他是广州人,自幼出生在北京。
他永远告诉人他是北京人,直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价值增高,广东国民政府的势力扩大的时候,他才在名片上印上了‘广州人’三个字。
”○5可见他思想上的愚昧以及行为上的势力是何其严重!当他的妻子去世后,她要选择一位女性作为他的续弦妻子。
然而,在这方面,他竟然将其作为自己今后人生发展的一个台阶,“凡是能做官的机会,没有轻易放过去,续弦也是个得官儿的机会,自然也不能随便的拍拍脑袋算一个。
假如取个官儿老爷的女儿,靠着老丈人的力量,还不赖份差事?”○5在他的骨子里,有着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以及封建家族观念,认为婚姻是政治事业的发展手段,他的思想是奴属于封建王朝的,因此,他的奴性在社会的发展中是一种可笑的表现。
同样的,在《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亦是如此,固守自己是皇城根下的人,战争永远只是一时的闹腾,只要自己备好三个月的口粮,在战乱之际,关上家门便可躲过祸乱。
当日本人攻进北京时,自己就要当亡国奴了,却依然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6这是一种可悲、愚昧、麻木的人性,让他失去了国家将亡的耻辱心和忧国、爱国之心。
《离婚》中的张大哥坚持他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凡是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上去,”○4在他的性格中,“硬气只限于狠命的请客,骂一句人他都觉得又负于礼教”。
○4因而,每当他遇到挫折时竟至毫无所为。
他将礼教做为他生活所信奉的绝对准则,他知足认命、墨守成规,以至于害怕一切“变”的东西,认为离婚是对秩序的一种破坏,因此“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
”○42,人格扭曲、异化的新派市民老舍笔下的新派市民带有一种人格上的极端化倾向,他们都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并热衷于西方文化,以至于极力的的隐藏自己身上的民族文化,一味的追求西方文化,全盘接受西式生活的影响,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民族国民性虚伪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