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的包容性

合集下载

老舍短篇小说论

老舍短篇小说论

老舍短篇小说论老舍短篇小说论老舍,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作家,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于世。

在其众多作品中,短篇小说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老舍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对人性、社会等主题的思考。

首先,老舍的短篇小说常常以小人物为主角,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这些小人物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生活或平凡或悲惨,但都面对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

例如,在《马兰花》中,老舍将一个贫苦农村妇女的遭遇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老舍短篇小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他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刻画出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

他对官僚腐败、资产阶级道德沦丧、男女不平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例如,在《四世同堂》中,他以一幕幕生动的对话和情节,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种种不和谐展示给读者,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明确的批判。

此外,老舍的短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

他擅长运用日常口语,通过对细微事物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这种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真切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在《乌马旦》这个小说中,老舍巧妙地运用北京方言和特色搞笑对白,刻画出乌马旦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让读者对她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关注。

最后,老舍的短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世态的复杂性。

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的小说中既有骄傲自负的人物,又有心地善良的人物,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展现出不同的品质和选择。

这使得读者更能从中感受到真实的人性和社会,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善恶、道德和伦理的讨论。

总之,老舍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认可。

他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小人物的形象展现出微妙而真实的人性和社会。

他的作品不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作家和读者。

老舍的短篇小说无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它们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普世性,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多元而复杂的世界综上所述,老舍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写实主义风格、深刻的主题思考以及对人性世态的复杂性的描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认可。

老舍的社会关怀与现实主义探索

老舍的社会关怀与现实主义探索

老舍的社会关怀与现实主义探索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现实主义探索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舍在其作品中所展现的社会关怀和现实主义精神。

首先,老舍的社会关怀体现在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描写上。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贫苦人家的形象,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茶馆》中的王利发等。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老舍呈现了他们的苦难和困境。

他深入挖掘了他们的生活细节,展示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辛酸和无奈。

通过这样的描写,老舍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以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其次,老舍的社会关怀还体现在他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反思上。

他的作品中经常涉及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性别歧视、封建礼教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老舍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呈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他用文字揭示了社会中的弊端和矛盾,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文学的方式,呼吁社会关注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的路径。

此外,老舍的现实主义探索也是他社会关怀的一种表现形式。

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人物和描绘情节,力求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展示了社会中各种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他以真实的细节和场景,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通过这样的现实主义描写,老舍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生活和社会的现实,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老舍的社会关怀和现实主义探索是相互渗透的。

他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社会的关怀和呼吁。

而他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将这种关怀和呼吁转化为文字和情节,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

老舍的作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他通过文学的方式,为社会问题发声,为底层人民代言,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综上所述,老舍的社会关怀与现实主义探索是他作品的重要特点。

老舍短篇小说论

老舍短篇小说论

老舍短篇小说论老舍短篇小说论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

他以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和对社会矛盾的剖析而著称。

他的短篇小说作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细腻入微的情感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老舍的短篇小说进行论述,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老舍的短篇小说作品表现了生活的百态和人性的复杂。

他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勾勒出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

例如他的作品《骆驼祥子》中,通过塑造主人公祥子的形象,展示了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奋斗、抗争、追求自由的一生。

而在《茶馆》这一短篇小说中,老舍以一家茶馆的经营为线索,展现了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欢离合、苦乐参半。

这些作品中,老舍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生活的残酷与希望相间的真实图景。

其次,老舍的短篇小说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氛围和社会批判的意味。

他的作品大多设置在大都市中,揭示了现代城市生活带来的诸多问题和困境,如阶级分化、道德沦丧、人心冷漠等。

在《春》中,老舍以春节联欢会为背景,暗喻了老百姓的生活困境与社会现实作对。

他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入人心的语言,传达了对社会的深刻批判与关怀。

“老舍意在字里行间,写尽了爱国情怀,表达了对人民的深深敬爱。

”第三,老舍的短篇小说作品展现了对命运的思考和人生的关怀。

他的作品中常常以人物的命运起伏为线索,探讨了个体与命运的关系。

《荷塘月色》中,老舍以荷塘中的青年妇女为形象,写道:“花瓣是风滑过的地方”,以此寓意生活中的变故和无奈。

而在《破空》中,他以一个飞行员的视角,表达了个体身处历史进程中的无奈和无力。

这些作品中,老舍通过细腻入微的描述和深入人心的思考,探讨了个人命运与人生抉择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总之,老舍的短篇小说作品以其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生活的百态和人性的复杂。

他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勾勒出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

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浓厚的时代氛围和社会批判的意味,传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担忧。

老舍的作品风格

老舍的作品风格

老舍的作品风格
老舍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风格独具特色,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他的作品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入社会底层,生动描绘人民生活。

老舍的作品大多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如《骆驼祥子》、《茶馆》等。

他通过对人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描绘,刻画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第二,独具民族特色,展现中华文化。

老舍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深刻理解和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如《骆驼祥子》中的道德情感、《茶馆》中的国粹艺术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第三,语言简练,感情真挚。

老舍的语言风格简练明快,直观生动,让读者可以轻松理解和感受其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充满人文关怀,引人深思。

第四,大胆创新,艺术表现力强。

老舍在创作中大胆创新,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如《骆驼祥子》中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表现了一代人的命运、人生和人性。

他的作品艺术表现力强,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总之,老舍的作品风格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 -。

老舍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

老舍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

老舍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的双重主题。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思考,老舍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的关怀。

一、揭示社会现实在《茶馆》中,老舍通过描绘鸦片茶馆里的各色人等,揭示了清末民初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正如曹禺所说:“用鸦片茶馆来揭示各级从皇帝到黄毅破产的新旧统治者的腐败封建的政治制度。

”而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则通过祥子的命运来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困境。

祥子作为一个农民工,通过不懈努力,只为了能够买下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最终却因为社会的不公和自身的软弱而陷入困境,最终沦为社会的牺牲品。

二、对社会的批判在老舍的作品中,社会批判是一个主要的表现手法。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设计,暴露了社会不公、道德败坏等问题。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随同公子夜游,亲身体验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矛盾,这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公平现象,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旨在批判社会的道德风貌和社会秩序。

同样,在《茶馆》中,老舍通过茶馆中的各个人物形象,直观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堕落。

茶馆作为封建社会鸦片流通的场所,不仅体现了特权阶级的腐败,更体现了社会的黑暗和剥削。

三、人文关怀的呈现除了批判社会现实,老舍的作品中也融入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他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在《骆驼祥子》中,虽然祥子最终没有如愿买下自己的车,但他的奋斗过程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他的不屈不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表达了老舍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崇敬。

同样,在《茶馆》中,老舍通过富有人性和善良的茶馆掌柜王利发等人物形象,展现出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同情。

王利发尽管处在贫困环境下,却依然坚守着对人的关爱和帮助,他的善良和正直感染着周围的人。

总结:老舍的作品中,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相互交织,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和现象,同时呈现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

论老舍小说的叙事伦理_王本朝

论老舍小说的叙事伦理_王本朝

“厚德载物” 语出《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的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 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 万物。古代中国人从天和地的属性中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 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要效法“坤”的意义,以厚德 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要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将 “厚德载物”用来描述老舍小说的叙事伦理,是取它的厚实与包容之意。老舍是 新文学史上伟大的伦理型作家,他的小说叙事具有博大浑厚的伦理情怀,这种伦 理情怀成为他小说叙事的中心力量。他的小说除表现个人、家庭等伦理意识以 外,还传达了对民族国家新的伦理态度,从最初的《老张的哲学》到《月牙儿》 和《四世同堂》,呈现了现代社会的一个个伦理矛盾和困境,着重揭示人的生存 需要与伦理秩序的复杂关系,对传统与现代、金钱与政治、善恶与生死等伦理问 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可以说,在鲁迅以思想者身份进行启蒙叙事之后,老舍以伦 理叙事保持了新文学与传统叙事的对接和对话,又以平等与同情的叙事伦理扩大了
·6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
新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阵地和影响。
一 生存与伦理: 现 代 社 会 的 困 境
众所周知,现代中国是一个颠覆与重估价值的时代,伦理秩序和伦理意识 发生了大变化。新文化运动倡导以新道德取代旧道德,新文学是伦理变革的急先 锋,以爱情的自由与婚姻的自主彰显了个人本位伦理观,批判社会现实,同情劳 苦大众,显示了它的人道主义伦理情怀,宣泄自我情绪和欲望,张扬了生命至上 的伦理意识。总之,新文学有着丰富的现代伦理意识。有学者认为,新文学作家 中茅盾的小说人物是政治,巴金的小说人物是激情,老舍的小说人物是习俗。 发现他的小说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老舍小说对现代社会的生存与伦理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生存是人的第 一需要,活着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如果人仅仅是为了活着,又会使 “活着”本身失去意义。它需要有伦理秩序和规范的生活,知善恶,懂生死,活 得有“人”样。老舍小说直接逼视人的生活及其意义。伴随传统道德的解体,现 代伦理的混乱,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大,使得现代社会释放出众多的“恶”,特别 是金钱和政治的罪恶,破坏甚至是毁灭了伦理之“善”,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发 生了种种冲突和矛盾。《老张的哲学》中的老张信奉“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人 生哲学,经商、当兵、办学堂都是为了钱,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连打骂学童 也会计算一笔账,“打人要费力气,费力气就要多吃饭,多吃饭就要费钱”。他 一心想往官场里混,目的也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实惠。老张的哲学是市井无赖与商 业社会的产物,有中国流氓文化的影子,还有从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转 变的痕迹。老张“有十个银行,八个交易所,五个煤矿”,显然,他是一个有经 济头脑和实力的人,但他为了钱却不择手段。作者将他的哲学漫画化,呈现了 金钱道德的负面性。置身于西方社会,并有传统观念的老舍,对老张的金钱哲学 显得非常敏感。小说里的蓝小山也散发出金钱的腐臭气息,他哄骗青年,伪造新 闻,坑蒙钱财,玩弄女性,喜新厌旧,无恶不作。小说叙述的是一个“没钱不算 人”的社会,“有钱便是好汉,没有钱的便是土匪”。 小说还写到了在金钱面前,一个“好人”伦理的瓦解。赵姑母的侄女李静 姐弟父母双亡,她力所能及地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了他们母爱。但是,她却不同 意侄女与青年王德的爱情,而将她送给了老张做妾,去替自己抵债,并振振有词 地说:“我爱我侄女和亲生的女儿一样,我就不能看着她轻易把自己毁了!我就

线代文学名家评价之 老舍与《茶馆》

线代文学名家评价之 老舍与《茶馆》

线代文学名家评价之老舍与《茶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文学界巨匠。

鲁迅把老舍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缔造者”,认为他“多次开辟创作的道路,要求自己比别人高一步,去寻找比别人更深刻的内涵”。

鲁迅还在与老舍的通信中谈到,老舍“具有观察社会和思维深远的品质”,使得他的文学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丰富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展示其对时代和社会的担忧与批评,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观念的认同与反思,这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茶馆》一书的内容也得到了国内外文学批评家的高度评价。

在《茶馆》一书中,老舍以明快、富于表现力的方式刻划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物,他将种族、职业、文化等因素穿插在小说当中,体现了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并且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融。

这种多元性不仅赋予了小说以现代色彩,而且还使得老舍的思想与实践充满了包容性和前瞻性。

老舍在《茶馆》中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是让学者们称道无比的地方。

他的笔力极强,在呈现人物个性深度方面,他的形象刻画极具说服力。

老舍不再做浅层次的罗列人物的介绍,他通过各种描述和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茶馆》中如张大千、于白娘等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受人们喜爱。

在文学创作方面,老舍一直致力于传递自由、平等、和平、诚实和正义等人类价值观,并在文本中体现了这些元素。

《茶馆》的取材自北京的西单茶馆,很快就成为老舍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里有文人雅士聚首,有浮萍游移的小商贩,有青年学生的抱负,有拥有一定财富的知识分子,也有在茶馆中度日的穷苦人民。

在这个小世界中,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都抱着着各有不同的希望和企图,在茶馆中沟通、探讨各自的想法、宣扬不同的观念,使得这个小茶馆成为了老舍国学和文学的领域。

作为中国的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老舍的文学贡献是无可置疑的。

他的作品始终以面对现实和人道主义为前提,通过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风貌,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人性等方面,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情感体验,展演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为中国的文学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舍的小说创作有何独特风格

老舍的小说创作有何独特风格

老舍的小说创作有何独特风格老舍先生,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小说创作风格,就像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咱们先来说说他语言上的独特魅力。

老舍先生的文字呀,那叫一个接地气!就好像是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在跟你唠家常,朴实、生动又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比如说在《骆驼祥子》里,描写祥子的样子“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这简简单单几句话,一个憨厚老实的祥子就活脱脱地站在咱眼前了。

这可不是随便哪个作家能做到的,非得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不可。

我想起有一次在老北京的胡同里闲逛,听到两个老爷子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聊天。

其中一个说:“昨儿个我那小子,又闯祸啦!”另一个接茬:“哟,咋的啦?”这种对话,普普通通,却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老舍先生的语言就跟这差不多,平平常常却能把人、把事儿说得明明白白。

再来说说他对人物的刻画。

那叫一个绝!他笔下的人物,没有那种高大全的形象,全是有血有肉、优缺点并存的普通人。

就像祥子,他勤劳、善良,一心想靠自己的力气过上好日子,可又有着小市民的狭隘和自私。

《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心里怀着爱国的热情,却又在家庭的责任和个人的理想之间纠结挣扎。

这些人物就像是我们身边的邻居、朋友,甚至是我们自己,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有一回,我在菜市场看到一个卖菜的大姐,为了几毛钱跟顾客争得面红耳赤。

可转头看到一个乞丐,又从兜里掏出几块钱递了过去。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复杂又真实。

还有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那也是毫不留情。

在他的小说里,你能看到社会的黑暗、不公,能感受到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但他不是那种声嘶力竭地呐喊,而是用一种冷静、深沉的方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到痛心和愤怒。

记得有一次看新闻,报道了一些农民工讨薪的艰难经历,老板跑路,他们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却拿不到应得的报酬。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笔下那些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让人感慨万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老舍作品中的包容性摘要:老舍的作品具有一种包容性,这不仅反应在他笔下的人物性格和万千世界中,也能从他独特的批判手法中看出一二,同时,相比起左翼作家,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见解要温和而全面些,通过他的作品,可以让后人对那个年代以及那远去的文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包容性道德批判《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老舍的作品笔触总是那么温和,温和中蕴含着吞吐一切的包容大气,一如他笔下的北平文化,不温不火而又带着一股子硬气。

这文化,温和如香片茶,使人感到亲切,又带有北京城独有的气度,令人着迷。

一、老舍作品中社会的包容性从老舍的作品中,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北平市民文化的一个特点,即对事对人老那么温和,若一个人犯了什么错,街坊四邻总不愿意往坏处想,若是批评也只是点到为止,而嘴上留情。

以《四世同堂》为例,毫无廉耻、而一心想升官发财的冠晓荷虽然招人厌,但小羊圈的居民平日里也总是以不远不近与冠家和睦相处。

及至冠晓荷做事实在过了头,以卖国、给日本人当特务走狗为荣,邻居们至多待他如瘟疫,“搭讪着走开”。

对于冠家二小姐招弟的堕落,李四大妈的话最能显示北平人的心态:“年轻轻的,可别给人家造谣言哪!那么俊秀的姑娘,能做出那么不体面的事?不会!就是真有这么回事,咱们嘴上也得留点德哟!”对于老二祁瑞丰的无耻、无聊,四世同堂的一家子都惯着、忍着,哥哥祁瑞宣虽痛恨弟弟的坏习气,可除了敷衍也不轻易拉长了脸。

拉车的小崔,喝嘴了酒打老婆,白巡长和四大妈会嘴上狠、心里善地劝解,临了,四大妈还时常接济点儿杂合面。

也许整个北平城就是那么个小羊圈,平静地不起一丝涟漪,偶有争执,立刻就有人站出来劝架,使得这原本激烈的争论倒成了平淡生活中调味料似的。

即便实在听不入耳,您把自家的大门关严实就得了。

也就是秉持着这么一种包容的态度,古老的北京城见证了三个朝代的更替,北平人承受住了军阀割据的混乱,经历了民国的沧桑巨变,靠着这样一种社会的宽容性,便有了像《四世同堂》里的晓荷、瑞丰,《茶馆》里的刘麻子、唐铁嘴等角色的存在,他们过得绝对不算体面,但生活倒也悠哉。

仰仗着北平人对万事万物的宽容,耍骨头的傻大杨、拉黑杵的小文夫妇也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而且是颇有原则地生存下去。

当然,北平的宽容并不值得过分的夸奖,它能够抚平生活层面的波澜,却不能阻止社会根基的溃烂。

有这么句话形容北京人特别贴切“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i,北京人这种对人对事几乎是无限度的忍耐力是一剂慢药,它使北平人养成了一种万事将就、与世无争的态度,及至全城的百姓都成了亡国奴,任由日本的飞机和坦克强奸着北平的天空和柏油路。

老舍借《四世同堂》里陈野求的口说道:“北平忘了这么多日子,我就没看见一个敢和敌人拼一拼的!……我们的文化或者只能产生我这样因循苟且的家伙,而不能产生壮怀激烈的好汉!”宽容于北平而言,往好里说,是一种气度,它给每个角落都送去温暖,每个人,只要愿意活着,就有生存的自由和生命的尊严,这气度如同英国的绅士一样,是非几百年而养不成的;往坏里说呢,是一种苟且,对污点、小人睁一眼闭一眼,对生活得过且过,这样无节制的“宽容”几乎将北平断送在了日本人的刺刀下。

对于这样一种社会的包容性,今日已不大常见,信息的开放把社会中最黑暗、最龌龊的部分暴露在人们眼前,而开拓了的眼界使得每个人对社会都有点评论、及至指责的资本,快节奏、物质化的生活使人们时常自顾不暇,久而久之,我们的社会变得犀利,这固然可以促进社会的完善,可都市人的犀利也造成了社会的冷漠隔离,以及对部分群体的边缘化。

我想,老舍笔下的很大一部分角色若放在今日,恐怕是很难存活下去了。

对于这样一种改变,众说纷纭。

记得高中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老舍的《想北平》,另一篇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对于同一种文化的远去,前者是强烈的怀念,后者怀念之外是一种坚决的告别。

我不能评判两者的态度孰是孰非,就像我不忍心去批判老北京的包容大度,有些事,好的,歹的,我们看得很清楚,然而好的一定值得称颂,而歹的应当决然舍弃吗?未必。

而对于老舍笔下的社会文化,就把它作为当下社会的借鉴吧。

二、批判手法的包容性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中随处体现了一种平民精神。

同样是平民精神,其中有一点老舍又与同时期的作家有所不同,那就是对人的看法。

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中,他说,“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我只知道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ii,在老舍的作品中,大多数角色被处理地异常的丰满、真实。

读者既不能纯粹地爱一个角色,也不能百分百地恨某个人物,只是在心头会觉得有一丝的心疼。

譬如《四世同堂》中的瑞宣,博学儒雅,而极有人格,可是在他身上也鲜明地体现出软弱、寡断的特征,虽有一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血,却无法抛弃家庭的责任而去尽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责任,在日本人的淫威下苟且偷生;譬如《骆驼祥子》里的虎妞,从外貌到内心都显着丑陋,可是在她身上也有令人理解和同情的地方,祥子善良而朴实,为了生活的理想百折不挠,他身上充满了值得歌颂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但是这样一个祥子,最终淹没于社会的黑暗深渊,成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iii……老舍处理人物时之所以带着这种双面的态度,一方面由于人自身的复杂性使得无论何种艺术手法都很难把人性描写透彻,正如剧作家曹禺所说的“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是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讲这句话——我把人说清楚了”;另一方面恰恰是因为老舍本身就继承了中华文明的这种包容精神,“老舍的批判就是北京人最常见的那种损你一下,不温不火,虽然是批评了你,但绝对是让你下得了台,心里很有数,但嘴边留点儿情,这就是一种平民精神的体现,这是老舍对平民精神的一种既是无意识而又自觉的追求。

”iv。

老舍写作时流露出的包容性与其生平经历不无关系。

旗人出身的老舍自幼丧父,经历坎坷,靠着亲戚的资助才完成了学业。

早年的生活使他深深地了解底层人民贫苦、善良,而西方文化的熏陶又让他意识到中华文化自身的弊病就是导致中国民族不幸的根源。

他了解民众,所以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同理心,他太了解民众,所以对于民族精神的批判才那么彻底和痛苦。

提起小说《猫城记》,老舍曾说:“猫人的糟糕是无可否认的。

我之揭露他们的坏处原是出于爱他们也是无可否认的。

”v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责任感,老舍对于丑角的嘲讽笑中带泪,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决然、恳切,摄人心魄。

三、思想上的独立性同样是描写社会民众的生活,老舍不同于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同样是对于国民性的批判,老舍又不同于“五四”背景的作家。

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作家,对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打,对于旧思想、旧文化,主张决然舍弃,而老舍的作品,对于民族文化批判之外也有赞扬,绝望之余含着希望。

在老舍笔下,中国人的国民精神中优秀的一面得到了热情的颂扬。

譬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作为晚晴中国人的代表,他麻木愚钝,满脑子的封建观念,但他同时也是慈善的长辈,勤俭持家,和睦为邻,他真诚、朴实、而非常的讲义气。

譬如落魄艺为生的小文夫妇,他们所操为建业,但却从不自轻自贱,他们自尊、自傲,而及其坦然,坦然到令有玩押之心者感到压迫。

譬如《断魂枪》里的神枪沙子龙,他身上映射出习武之人的尊严和道德感,一身绝技虽已无用,但绝不容忍拿去卖艺逗乐儿。

譬如《老字号》中坚守老规矩,拒绝以歪门邪道骗钱的辛德治,等等。

在这些角色中,注入了作家本人对于旧中国文化中那些道德理念的肯定,以及对于左翼作家所崇尚的新思潮的质疑。

以那篇风格迥异的怪诞小说《猫城记》为例,猫国的闭塞、落后,俨然是晚晴社会的缩影,但老舍也借猫国社会的无序而对五四的思潮提出了冷静的批判:自由可贵,可是一味的追求自由而不顾社会秩序合理吗?平等可贵,可是无视社会现状的差异性而片面追求平等可取吗?在轰轰烈烈的五四浪潮中,老舍自居为一个“看客”,我想这个旁观者的内心一定是复杂的,他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人国民性中的致命缺陷,并且认为这些劣根性必须舍弃,从这一点上来说,老舍的思想同左翼作家是一致的,但是对于舍弃的范围,老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国民性不是天生的遗传性,不是中国人的本性,国民性不等于劣根性,而是在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不良习惯,陈规陋习。

我们不应该把国民性笼统地否定,更不能因为这些国民性而否定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vi 基于这个观点,老舍提出了对于中国文化未来发展中道德取向的一点担忧。

老舍认为,若是凭着批判一切旧文化的观念而建立起的新文化是有缺憾的。

从30年代起,老舍在作品中开始进行对于道德文化的检讨,并提出了“绝灭于传统和再生于传统应并举”的理念。

在老舍的首篇革命作品《黑白李》中,老舍从道德角度描写了革命中新与旧的冲撞,小说结尾黑李的“进了天堂”,而白李的“还在砸地狱的门”,都是象征了革命——“时代要前进,但道德不能式微”。

vii这点思考对于当下的社会实在具有警示意义,或者悲观地说,老舍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的担忧已成现实。

如今的中国社会,虽然经过战争的洗礼和改革的进程,早已摆脱了任人欺辱的局面,依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社会整体的道德素养却每况愈下。

因此在当下重温老舍的作品,无异于给中国社会敲响警钟: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社会舆论与良心自觉,讲求自我反省,历史再向前发展也不能有悖于此。

此外,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老舍始终抱着希望。

在鸿篇巨制《四世同堂》中,他热情地歌颂了齐瑞全,钱默吟,尤桐芳,冠高第等积极投身抗日运动的民族精英们,在这些人的身上,寄托了整个民族的希望,同时,老舍也描绘了包括祁瑞宣,白巡长,韵梅,方六在内的一大批的人物,这些人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从最初的苟且偷安,消极地躲避,逐渐转变为积极而勇敢地抗日,他们身上的转变,何尝不发生在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身上呢?如果全民族的面貌都在改变,中国又怎能说没有希望呢?老舍的作品让人们看到那古老的中国文化的多元性,那些陈腐的习性如同一滩泥沼,必须舍弃,否则便是自取灭亡,而那些诸如礼貌、诚实、谦恭、道德的品行则如同软泥里的绿芽,是一种文明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而扎根下来的精髓,又是整个民族发展、复兴的希望。

在文化大清洗、大换血的进程中,这些新芽是那么柔弱,极易随着革命的浪潮被冲走,但这行优良品行的存在对于一个社会的软实力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

在老舍笔下,中国的文化便是处于改革迫在眉睫,而前程未卜,容不得半点差池的紧要关头。

对于应当如何改革,我想老舍的内心也应当是矛盾的,这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见得,在老舍的笔下,国民性中的顽疾被无情地披露,但是读者却很难在书中找到治疗顽疾的药方。

正是出于对于旧文化中礼仪道德层面的肯定,使得老舍终其一生只是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剖析者、叩问者,而难以成为一个革命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五四的风潮中,老舍自居为旁观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