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沿波而讨源2谈中国诗教案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沿波而讨源2谈中国诗》3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4.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5.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6.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谈中国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学评论单元,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这篇文章,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多媒体展示钱钟书与长城)同学们,你们知道钱钟书这个人吗?(学生回答)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有关钱钟书的故事:据说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到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一天,西方一位女学者来到中国想要约见钱老。
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说话的幽默与机智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钱钟书的学术论文语言又有怎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钱钟书,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
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著作书目:《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围城》长篇小说;《谈艺录》诗话;《管锥编》文论;《七缀集》文论集。
三、背景介绍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谈中国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1.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沿波而讨源2谈中国诗》3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知源学校·黎嫦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从中西诗歌对比的角度出发,初步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
2.掌握文艺评论(论述类文本)的一般阅读方法。
3.掌握比较的方法,提高筛选信息和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作者生动、睿智的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1.筛选信息,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品析钱氏妙喻的作用。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咬文嚼字》、《谈中国诗》、《说木叶》都以某个文艺问题为核心,阐发作者的学术观点,具有议论化的特点。
学习本课时必须在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
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学习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这篇课文历来被学生看成是理解难度比较大的文章,所以大家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了难题是不算奇怪的,不要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
但老师从另一个角度想,从小我们的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记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现在我们长大了,开始吟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其实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的诗歌,也许是时候让我们在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做出一点理性判断了。
大家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起迎难而上?好,今天我们跟钱老一起来谈一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沿波而讨源2谈中国诗》3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1谈中国诗——钱钟书一、导入新课(由猜谜语导入):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中国的文化昆仑”;“民国第一才子”;清华大学“三才子”之首。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人是谁?谜底:钱钟书。
二、齐读教学目标:1、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2、概括中国诗歌特点,并能说出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点。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章比喻生动、深刻、幽默的特点。
4、学会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甄别、质疑,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走进作者1、作者生平: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
1937年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归国之后,先后担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2、主要著作: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2四、注音、释义轻鸢颦蹙槛外踌躇一蹴而就数见不鲜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比喻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没有尽头,没有限度。
吞言咽理:不敢声张和申辩。
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威力极大。
五、感知文本自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提示:带有“中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和你认为写得比较好句子,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1)2、中国诗的特点是什么?(2—8)3、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是什么?(2—8)五、品读鉴赏用笔勾画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比喻句,从修辞的角度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沿波而讨源2谈中国诗》2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1谈中国诗第二课时实验中学曹秀杰设计理念: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以其为引子,提高学生知识梳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学习目标:1.品读诗歌中暗示性的语言,体会微妙的言外之意。
2.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学习过程:提醒学生,为欣赏到的每一句诗做好相应的笔记,以待梳理展示。
一、教师引入钱钟书先生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为我们对比综合出了中国诗的特点,(简单回顾)观点很明确,但是不是了然于心了呢,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两首诗,一首是我们熟悉的古典诗歌《蒹葭》节选,一首是葡萄牙诗人卡蒙斯的《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这两首诗都写了什么?——学生回答那两首诗有没有不同点呢?——(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首蒹葭同学是透过语言形象的表面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深挚爱恋,两相比较,蒹葭体现了中国诗的哪一特点?——富于暗示(板书)2二、明确内涵什么是诗歌的暗示呢?钱先生在文中是这样的说的“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齐读)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也有相关的言论“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读)理解暗示的关键在于——影射不言、潜在力量(板书)这节课学习内容的关键词就是暗示,大家齐读学习目标(课件)三、品读诗句,体会无穷蒹葭诗中,说出来的话是——环境、动作,影射、潜在的力量是主人公内心深挚的爱。
木叶是一个物、具体的意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潜在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秋风中树叶落尽的空廓,和叶子失去水分的微黄干燥。
(此部分,教师引领学生明确,强化对概念的理解——课件)钱先生在文中以具体诗句为例,讲了暗示的表现形式,但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无穷意蕴,钱先生没有细说,大家再来品读感悟一番。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范文三篇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课设计范文三篇篇一●教课目标篇二[教课目标]篇三教课目标:一、知识教育目的: 1. 指引学生认识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 指引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下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从而掌握全文粗心。
二、能力培育目的: 1. 指引学生掌握经过抓住要点性语句区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 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汇总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浸透目的:经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异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浸透目的:1. 对文中的比喻进行解析,领悟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成效;2.激励学生对作者看法提出不一样建议,提升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要点:1. 指引学生认识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 指引学生理解解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尝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 指引学生掌握经过抓住要点性语句区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 对文中的比喻进行解析,领悟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成效。
一、导入课文我们学过《字斟句酌》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系。
《字斟句酌》中举了好多先人思索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老是和感情有关系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示意性的特点,启迪我们注意掌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今日我们一同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如何说的。
(板书课习题《谈中国诗》)二、知人论世⑴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认识)⑵需切记的代表作:(学生解析,老师指导学生切记)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 : 《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⑶拓展激发阅读兴趣:(老师介绍)《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入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听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月,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常常要了结两个愿望,一个是要见解一下中国有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解一下有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高三语文《谈中国诗》》教案

高三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内容:高三语文《谈中国诗》教学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3.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诗歌是人类语言的珍品,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是其中的精华,经久不衰,触动人心。
中国古典诗歌既体现了民族的审美情趣,又折射了一定历史和文化的特征,是中华文化的高峰之一。
本节课我们将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内涵和构成特点。
2.知识点讲解:1)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①充分反映民族审美情趣,以真实、感性的方式表现人的情感,兼具表达家国、抒发自由、咏史情操的功能。
②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密切结合,音律与韵律融为一体。
③运用典故资源丰富,灵活使用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
2)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①突出主题,凸显情感,让情感和思想内容达到最大化。
②选材得当,用典巧妙。
③成句成章,让韵律和音律相得益彰。
3)探究宋词和唐诗的差异:①唐诗主题明确,内容简洁,注重情感抒发;②宋词讲究抒情与景物相结合,既有唐诗的简洁,也有婉约词的柔情;③唐诗注重畅达性,宋词注重音韵美。
3.实践操作: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首唐诗或宋词进行欣赏,阅读后于纸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在课堂上分享。
4.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解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内涵和特点,对唐诗和宋词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同学们针对实际进行了欣赏和分享。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发掘其中更丰富的内在价值。
五、板书设计:题目:谈中国诗内容:1.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①反映民族审美情趣②形式与内容密切结合③典故与修辞手法丰富2.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方法与技巧①突出主题,抒发情感②选材得当,用典巧妙③韵律与音律相得益彰3.唐诗和宋词的差异①唐诗主题明确,内容简洁②宋词注重抒情与景物相结合③唐诗讲究畅达性,宋词注重音韵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2)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暗示性,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暗示性特征和诗中蕴藉的情思意蕴。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形成诗歌暗示性效果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段。
【教学方法】文本细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迢迢牵牛星》比较朗读,作为导入,顺势引出中西方诗歌比较的梳理。
1、诗是人类心灵的雕塑,是时代和生活的情感投影。
比较中西方诗歌的发展状况,由于民族秉性、传统习尚、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在艺术创作和表达上形成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展示PPT)以中西方诗作中常见的爱情题材为例,自由朗读并略说个人印象。
比如: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
(不宜细致分析,只需大概说出总体印象。
这些最好由学生七嘴八舌地答出)2、在西方情诗中,我们很难寻出“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句;而在中国情诗中,我们也很难寻出像布朗宁夫人那样的“是爱,就无所谓卑下,即使这爱来自最微贱的,那微贱的生灵献爱给上帝,宽宏的上帝接受了它、又回赐给它爱”这样的诗文二、自学探究:阅读文本,梳理思路1、作者论诗的立场是什么?2、课文把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进行了比较,清晰地阐明了中国诗的特征。
试用恰当的文字分条概括这些特征。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从诗歌的内容来看,3、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三、合作探究:细读文本,品味诗歌的特征——暗示性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提出了中西方诗歌的一些异同之处。
一般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而中国诗则不然,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的确如此,从《诗经》开始,中国诗就体现出这种强烈的抒情性和暗示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吟唱的是恋人之思;“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抒发的黍离之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谈中国诗◎诗海拾贝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
根据诗的内容来看,是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
当时虽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
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
再加上当时诗人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树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这首诗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气氛,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
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理位置,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
第三联“乡泪”是情,“孤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语林撷英1.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个对手,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而最强的对手则是自己。
最难的挑战则是打败自己心中的惰性。
当你还在安于现状碌碌无为时,不妨去看看身边那些正在拼搏的人。
2.多一点慈善之心。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苦难,有太多可怜无助的人,按《圣经》上说,他们都是你的兄弟姊妹,需要你的关爱和帮助。
当你有能力去帮助他们的时候,就应该力所能及,给他们一点温暖与爱心。
这样,当你也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也会来帮助你。
关爱他人,也是在关爱自己。
3.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人的利益与生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不要只为了一己之利而以邻为壑,你死我活,幸灾乐祸。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4.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无规矩不成方圆。
人不能太放纵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受到多大诱惑,遭遇多大困难,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否则可能会阴沟翻船,后悔莫及。
5.如果说友谊是一棵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作者卡片姓名钱钟书生卒年1910~1998字号称谓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籍贯江苏无锡相关材料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学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集。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本文的听众是美国朋友,所以本文在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时,主要是引用西方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西方的诗歌来作比较,用的是比较文学的立场。
钱钟书指出,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科学。
◎知识链接1.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史诗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传统史诗”或“原始史诗”,主要是以口头流传的形式世代相传,随着时间而增添情节,最后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记载成为一部统一的作品。
这类史诗的代表有荷马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另一种为文学作家以特定的观念目的有意识地编写而成的“文学史诗”,这类史诗的代表有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和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精髓.(suǐ) 轻鸢.剪掠(yuān) 颦蹙..(pín)(cù) 深挚.(zhì) 梵.文(Fàn) 羡妒.(dù) 咻.咻然(xiū) 无垠.(yín) 饶恕.(shù) 2.多音字薄单薄.(bó) 秘 深秘.(mì) 薄.脆(báo) 秘.鲁(Bì) 二、字形辨认⎩⎪⎨⎪⎧fán ɡ(妨)碍fǎnɡ(仿)照 ⎩⎪⎨⎪⎧纯cuì(粹)荟cuì(萃) ⎩⎪⎨⎪⎧biàn (辨)别biàn (辩)解 ⎩⎪⎨⎪⎧遥思远chànɡ(怅) 为虎作chānɡ(伥) ⎩⎪⎨⎪⎧hōnɡ(烘)托hōnɡ(哄)笑hónɡ(洪)量三、词语辨析1.悠远 悠扬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2.情调 情绪情调: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
情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指不愉快的情感。
四、词语积累1.数见不鲜:屡次见到并不感到新鲜稀罕。
2.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3.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4.轻鸢剪影:轻盈的鸢(鹰隼类猛禽)掠过空中留下轮廓。
1.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并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适配“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2.文脉梳理谈中国诗⎩⎪⎪⎨⎪⎪⎧⎭⎪⎪⎬⎪⎪⎫一、(第一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二、(第二段):整体上论述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规律三、(第三段至第十二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四、(第十三段):论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加以论述对比1.作者为什么认为“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这句话是作者针对发问者的立场来说的。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他会辨别,但不会笼统地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很难形成整体印象,绝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只有读过外国诗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才会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去求证这个问题。
2.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运用具体的例子和大量丰富生动的比喻,使文章“雅而不奥,俗而不庸”,显示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
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1)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2)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3)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1)这个句子用“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巧妙地比喻了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的“高”,也写出了它没有什么根基。
(2)这两句话里,作者用“闪电战”“轻鸢剪掠”形象地写出了阅读中国诗的“快”和中国诗的“短”。
(3)这一连串的比喻,使人很直观地了解作者要阐明的“中国诗笔力轻淡”这一观点。
3.“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作者为什么要“换个说法”?“怀孕的静默”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前面的“暗示”已经比较形象地表现出中国诗歌的特点了,而作者竟然还能创造出更形象、更生活化、更准确的词句:“怀孕的静默”,这样就更加形象生动。
言外之意不说出来,所以叫“静默”,而这种言外之意,已经由说出来的话加以暗示了,正像胎儿在母体之中了。
这里用这种生活中的现象比喻诗歌的暗示性分外妥帖,且别具幽默感。
4.第4、5段中,作者引用大量的中外诗歌名句的作用是什么?作者旁征博引,通过比较,既论证了中外诗歌都有暗示的佳作,但中国诗人尤其注意含蓄之美的特点,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
5.文章第三至十段,阐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请在下列表格中总结出来。
第三段篇幅短小,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第四、五、六七、八段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第九段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第十段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这一段是不可或缺的。
它是在做总结,得出文章的结论:“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指出中国诗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建议读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钱钟书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新文化,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人们对他存有不同看法。
你是怎么看待的?(观点1)钱钟书用的还是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未开一代风气,因而算不得学术大师;钱钟书缺乏现实关怀,因而算不得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对此我有同感。
因此我也赞同《述评》一书中关于钱钟书的说法:一个学术时代,随着他的离去,宣告了最后的终结。
(骆玉明) (观点2)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写法指导本文题目是“谈中国诗”,但作者并不仅仅是就中国诗而谈,而是时时与外国诗作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中国诗的特点及风格;如谈中国诗以抒情诗为主时,与外国史诗、戏剧诗比较;谈中国诗篇幅短小时,与外国的长诗作比;谈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时和西洋的雄厚、沉重、豪放作比较……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对比,把中国诗的独特风格描写出来的。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
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
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范文示例恒,是事业的基础,是任何事业成功者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