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PPT课件

4、湿邪 Dampness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称为湿邪。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湿性重浊,粘滞。当其侵犯人体最易留滞于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 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经络气机失 3. 湿性粘滞 ( 粘腻、停滞) 关节疼痛重着。 常,经络阻滞不畅。 A:病症——粘滞性 浊: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B:病程——缠绵性 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 之势,人体下部亦属于阴,同类相求,故 18 医学课件 湿邪致病多伤及人体的下部。
1.《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2.张仲景: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 《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 径(《金匮要略》)。 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 3.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 陈无择:在张仲景分类的基础上将病因 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 与发病途径结合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阴阳喜怒。” 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二者,四肢九窍, 中具体阐明了“三因学说”。 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 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 之,病由都尽。 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
(2)热(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耗气伤津 胃火上攻—牙龈肿痛 3.风热上壅 火易生风动血 —头痛、咽喉肿痛 心火上炎 — 口舌生疮 生风: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热灼肝经 ,耗 4.火易扰心神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伤津液,筋脉失养,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 5.火易致肿疡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热入血分,遏阻营血:化腐成脓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解析ppt课件

2019 36
3.冻伤: 冻伤是指人体遭受低温 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 局部性损伤。 冻伤在我国北方冬季常 见。冻伤的程度与温度 和受冻的时间、部位等 直接相关。温度越低, 受冻时间越长,则冻伤 程度越重。
2019 37
冻伤一般有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之分
寒为阴邪,性凝滞,收 引
(1)局部性冻伤 轻者—受冻部位皮肤苍白,局部寒冷麻木, 继而肿胀,皮色转为紫红,或有结块不甚而 皮肤坼裂,自觉灼痛、瘙痒;或有大小不等 的水泡、血泡,自觉疼痛,感觉不灵敏。如 无染毒,则逐渐消肿,结成紫黑色痂皮,不 久痂皮脱落而愈。 2019 -
53
臌胀(血吸虫病)
2019
-
54
三、先天致病因素
又称“胎传”,包括胎弱和胎毒。 1.胎弱:胎弱,又称胎怯、胎瘦,为小儿禀 赋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胎儿禀赋的强 弱主要取决于父母的体质。 胎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皮肤脆薄、毛 发不生、形寒肢冷、面黄肌瘦、筋骨不利、 腰膝酸软,及五迟、五软、解颅等病证。
②火毒(血循毒):常见蝰蛇、尖吻蝮蛇、 青竹蛇和烙铁头蛇咬伤。伤口红肿灼热疼痛, 起水泡,甚至发黑,日久形成疡。全身症状 见寒战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皮下或内脏出 血,尿血、 便血、吐血、衄 血,继则出现黄 疸和贫血等,严 重中毒死亡。
46
2019
③风火毒(混合毒):如眼镜蛇、大眼镜蛇 咬伤,临床表现有风毒和火毒的症状。
1.饮食不当 嗜食辛辣炙煿 湿热内生 2.情志内伤 暴受惊恐 3.肾精亏虚 虚热煎结 4.寄生虫感染 蛔虫 5. 用药不当 用药过量、影响脏腑(肾、膀胱)气化功能 化学药物:钙、镁、铋、酸、碱性药类药物 6.异物积存 7.外伤 2019 27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
3.冻伤: 冻伤是指人体遭受低温 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 局部性损伤。 冻伤在我国北方冬季常 见。冻伤的程度与温度 和受冻的时间、部位等 直接相关。温度越低, 受冻时间越长,则冻伤 程度越重。
2019 37
冻伤一般有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之分
寒为阴邪,性凝滞,收 引
(1)局部性冻伤 轻者—受冻部位皮肤苍白,局部寒冷麻木, 继而肿胀,皮色转为紫红,或有结块不甚而 皮肤坼裂,自觉灼痛、瘙痒;或有大小不等 的水泡、血泡,自觉疼痛,感觉不灵敏。如 无染毒,则逐渐消肿,结成紫黑色痂皮,不 久痂皮脱落而愈。 2019 -
53
臌胀(血吸虫病)
2019
-
54
三、先天致病因素
又称“胎传”,包括胎弱和胎毒。 1.胎弱:胎弱,又称胎怯、胎瘦,为小儿禀 赋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胎儿禀赋的强 弱主要取决于父母的体质。 胎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皮肤脆薄、毛 发不生、形寒肢冷、面黄肌瘦、筋骨不利、 腰膝酸软,及五迟、五软、解颅等病证。
②火毒(血循毒):常见蝰蛇、尖吻蝮蛇、 青竹蛇和烙铁头蛇咬伤。伤口红肿灼热疼痛, 起水泡,甚至发黑,日久形成疡。全身症状 见寒战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皮下或内脏出 血,尿血、 便血、吐血、衄 血,继则出现黄 疸和贫血等,严 重中毒死亡。
46
2019
③风火毒(混合毒):如眼镜蛇、大眼镜蛇 咬伤,临床表现有风毒和火毒的症状。
1.饮食不当 嗜食辛辣炙煿 湿热内生 2.情志内伤 暴受惊恐 3.肾精亏虚 虚热煎结 4.寄生虫感染 蛔虫 5. 用药不当 用药过量、影响脏腑(肾、膀胱)气化功能 化学药物:钙、镁、铋、酸、碱性药类药物 6.异物积存 7.外伤 2019 27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食及其他,不内外因。具体阐明了“三因学说”。
4
概述
现代常用中医病因分类
• 1.六淫:外感病因 • 2.疠气:外感病因 • 3.七情内伤 • 4.饮食失宜 • 5.劳逸失度 • 6.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 • 7.其他病因:外伤、胎传等。
5
第三节 七情内伤
• 概述: 七情内伤: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诱发或引起 疾病的一种致病因素.
(惊与恐区别:惊不自知而恐为自知,惊出于暂而恐 积于渐,惊易复而恐难解。)
8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物质基础:五脏的精、气、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心为五脏六腑 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 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 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脏惟心所使也”。
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 • 依据
1.贯穿整体观念 2.应用类比方法
• 方法
1.询问病史 2.审证求因
3
概述Biblioteka 中医病因学发展《左传》:提出“六气病源说”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三部分类法。 《金匮要略》: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分三类 《肘后备急方·三因论》: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
它犯 。原则上提出了“三因学说”。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六淫,外因;七情,内因;饮
XXX医院
中医学病因之七情内伤
演讲人:XXX
1
概述
病因(致病因素):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因范围: • 原发病因: 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
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 继发病因(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2
概述
4
概述
现代常用中医病因分类
• 1.六淫:外感病因 • 2.疠气:外感病因 • 3.七情内伤 • 4.饮食失宜 • 5.劳逸失度 • 6.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 • 7.其他病因:外伤、胎传等。
5
第三节 七情内伤
• 概述: 七情内伤: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诱发或引起 疾病的一种致病因素.
(惊与恐区别:惊不自知而恐为自知,惊出于暂而恐 积于渐,惊易复而恐难解。)
8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物质基础:五脏的精、气、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心为五脏六腑 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 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 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脏惟心所使也”。
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 • 依据
1.贯穿整体观念 2.应用类比方法
• 方法
1.询问病史 2.审证求因
3
概述Biblioteka 中医病因学发展《左传》:提出“六气病源说”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三部分类法。 《金匮要略》: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分三类 《肘后备急方·三因论》: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
它犯 。原则上提出了“三因学说”。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六淫,外因;七情,内因;饮
XXX医院
中医学病因之七情内伤
演讲人:XXX
1
概述
病因(致病因素):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因范围: • 原发病因: 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
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 继发病因(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2
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3 食类偏嗜: 专食或厌食某类食品 损伤脾胃、湿热痰浊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6
第五节:劳逸失度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二、过逸
过度安闲、缺乏劳动锻炼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7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损耗机体之气:少气懒言、精神疲惫、形体消瘦 2、劳神过度
特点: 内伤病因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其直接损伤内 脏精气,可引起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
ppt课件
25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七情的基本概念
概念: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 志活动。
七情的生理:正常的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七种 不同的情志反应。
ppt课件
26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七情的表现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一、饮食不节
1、过饥:营养不足、气血亏虚、正气虚弱 2、过饱:食伤脾胃、宿食积滞、郁而化热(痢疾、
痔疮) 3、饮食规律失常:脾胃虚弱 二、饮食不洁 1、饮食变质 2、饮食污染 3、寄生虫
ppt课件
35
三、饮食偏嗜
1 偏寒偏热 偏寒:损伤脾阳、脾胃虚寒 偏热:损伤脾阴、胃热 2 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 五味伤五脏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目前常用中医病因分类
1.六淫:外感病因 2.疠气:外感病因 3.七情内伤 4.饮食失宜 5.劳逸失度 6.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 7.其他病因:外伤、胎传等。
ppt课件
5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第一节:六 淫
概述: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抗力低下 时引起外感病发生。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6
第五节:劳逸失度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二、过逸
过度安闲、缺乏劳动锻炼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7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损耗机体之气:少气懒言、精神疲惫、形体消瘦 2、劳神过度
特点: 内伤病因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其直接损伤内 脏精气,可引起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
ppt课件
25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七情的基本概念
概念: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 志活动。
七情的生理:正常的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七种 不同的情志反应。
ppt课件
26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七情的表现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一、饮食不节
1、过饥:营养不足、气血亏虚、正气虚弱 2、过饱:食伤脾胃、宿食积滞、郁而化热(痢疾、
痔疮) 3、饮食规律失常:脾胃虚弱 二、饮食不洁 1、饮食变质 2、饮食污染 3、寄生虫
ppt课件
35
三、饮食偏嗜
1 偏寒偏热 偏寒:损伤脾阳、脾胃虚寒 偏热:损伤脾阴、胃热 2 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 五味伤五脏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目前常用中医病因分类
1.六淫:外感病因 2.疠气:外感病因 3.七情内伤 4.饮食失宜 5.劳逸失度 6.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 7.其他病因:外伤、胎传等。
ppt课件
5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第一节:六 淫
概述: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抗力低下 时引起外感病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课件

异常变化:太过、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 气候变化过于剧烈。
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 能适应气候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5
六淫
六淫的致病的共同特点
• • • •
• 转化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6
风邪
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病因 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
病因
概说 外感性致病因素 内伤性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其他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
概说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
概说
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 原因,亦称致病因素、病源、病 邪等。
如: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 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痰饮、瘀血、结石)等。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故属阳邪。 “阳胜则热”,故暑邪致病,常见壮热、 面赤、心烦、脉象洪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8
暑邪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暑与心相通,易上扰心神。 暑为火热之气,主升主散,可致腠理开泄 而伤津耗气。 临床表现 心胸烦闷不宁,或突然昏倒。
汗多,口渴喜饮、小便短赤,气短乏力 等。
寒邪之中少阴,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 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 微细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3
寒邪
2.
寒性凝滞,指寒邪致病,易使经脉气血津 液凝结、经脉阻滞。
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见头身 肢体关节疼痛。
痛痹,以关节冷痛为主。
寒邪直中胃肠,脘腹冷痛。
寒客肝脉,见少腹、阴部冷痛。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 风性善行而数变 • 风性主动 • 风为百病之长
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 能适应气候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5
六淫
六淫的致病的共同特点
• • • •
• 转化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6
风邪
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病因 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
病因
概说 外感性致病因素 内伤性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其他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
概说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
概说
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 原因,亦称致病因素、病源、病 邪等。
如: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 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痰饮、瘀血、结石)等。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故属阳邪。 “阳胜则热”,故暑邪致病,常见壮热、 面赤、心烦、脉象洪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8
暑邪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暑与心相通,易上扰心神。 暑为火热之气,主升主散,可致腠理开泄 而伤津耗气。 临床表现 心胸烦闷不宁,或突然昏倒。
汗多,口渴喜饮、小便短赤,气短乏力 等。
寒邪之中少阴,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 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 微细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3
寒邪
2.
寒性凝滞,指寒邪致病,易使经脉气血津 液凝结、经脉阻滞。
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见头身 肢体关节疼痛。
痛痹,以关节冷痛为主。
寒邪直中胃肠,脘腹冷痛。
寒客肝脉,见少腹、阴部冷痛。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 风性善行而数变 • 风性主动 • 风为百病之长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六章-病因

第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九页。
风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 行无定处 病位游移不定 如行痹之游走性关节疼痛 风邪
数变 多变 起病急,变化快 如风疹之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风温(流脑)初起仅见发热、恶寒等肺卫表证,, 但可迅速入里而见高热、神昏、惊厥等热闭 心包等危重证候。
第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九页。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
性质与致病特点。
2.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 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3.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致病特点。
4.熟悉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5.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 6.了解痰饮、瘀血、结石的形成原因。
第一页,共一百一十九页。
三、湿性黏滞 1、症状的黏腻性——分泌物及排泄物涩滞不畅。 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涩滞不畅。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等 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九页。
湿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 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概述
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
4.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三因学说”
• 外所因:六淫
• 内所因:七情
•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 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第七页,共一百一十九页。
目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病因病机学专著,基
本上只从单一病因方面阐释病因的致病特点和规律。
病理
产物
饮食
中医主要病因
劳逸
六淫
七情
第八页,共一百一十九页。
停 滞 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 绵难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望诊
脉诊
固不 定移
刺固拒
血夹
定 不
青紫 癥 色 有 肿胀 积 紫 血
痛移按
暗块
色 紫 暗
脉不 涩畅
面口爪舌 色唇甲质
涩迟 弦结 代
三结 石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 病的沙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一)
结 石 的 形 成
饮食不当 情志内伤 用药不当 体质差异
(二) 结石的致病特点
➢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2
寒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致病特点
寒证、伤阳证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
寒性凝滞
致病特点
气血运行迟滞甚则 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主要病症
伤寒:头身疼痛 寒痹:关节冷痛
中寒:脘腹冷痛
性质
寒性收引
二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一方面,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在外在环境 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内脏活动产生的 内在生理学基础。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 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阴阳的功能失常, 气血运行失调。
三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致
影响脏腑气机
病
特
多发为情志病证
点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重
沉重感
浊
分泌物排泄 物秽浊不清
头重身困,四 肢发沉,关节 重着疼痛
小便混浊 , 大便溏泻、下 痢粘液脓血、 面垢眵多
致病特点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共39张PPT】

一、 过劳
劳力过度:“劳则气耗”,损伤形体
劳神过度:劳神伤血(心脾)
房劳过度:房劳伤精(肾)
二、 过逸
气血水不畅
过逸
全身虚弱(脾不健运——气血虚)
用脑过少,神气衰弱
第四节 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探求病因的方法:①询问发病经过,有关情况,以推求病因。
过饥:气血生化乏源 (1)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
(二) 影响脏腑气机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性。
(致暑病)具明显季节性。
(1)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
郁久化热
(致外风病)春季的主气。
过饱:食积 聚湿生痰 喜则气缓:暴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情志病: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疾病;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2. 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七情太过:
怒伤肝
伤心(喜) 思伤脾(心、肝、脾为主)
恐伤肾
忧伤肺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 床表现是病证。
(二)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过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喜则气缓:暴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
气血不畅 体内:癥块,质硬,固定。
怒伤肝
(含生物、理化因素)
(三) 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
1. 疼痛:多刺痛,固定痛,拒按,夜间 加剧。
体表:局部青紫肿胀
2. 肿块
体内:癥块,质硬,固定。
3. 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4. 望诊:面色、口唇、爪甲、舌质青紫/ 晦暗;舌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肌肤甲 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暑易伤津耗气: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又可使 气随津泄,致津气两虚
• 暑多挟湿:除有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还常兼见湿阻 之症状。但以暑热邪气为主,湿邪次之。且暑不是必定挟 湿
精品课件
15
湿邪
•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常留滞于脏腑经络, 最易阻滞气机;还可损伤人体的阳气
• 湿性重浊:多具有沉重感或重着不移的特征,常导致人体 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变得秽浊不清
而致病 • 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其病证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精品课件
11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
火
寒
六淫
燥
暑
湿
精品课件
12
风邪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易使腠理疏泄张开而汗 出;易侵犯人体的上部、阳经、肌表等阳位
• 风性善行而数变:常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且病位游 移,行无定处
• 风性主动: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最为多见,且常兼他邪合而伤人
• 湿性黏滞:可见黏滞不爽的症状,常起病缓慢,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易伤及人体下部
精品课件
16
燥邪
•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其性干燥,最易损伤人体之津液, 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
• 燥易伤肺:燥为秋令主气,伤人常自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而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损伤肺阴后,可致大肠传导失司 ,出现大便干结不畅等
,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精品课件
13
寒邪
•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 寒性凝滞,主痛: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则痛,从而
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且有遇寒加重,得热减轻的特点 • 寒性收引: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
急
精品课件
14
暑邪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可见一系列典型的阳热亢盛的临床 表现
精品课件
22
第二节 内伤病因
23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精品课件
24
一、七情内伤
• 七情的概念 •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 七情的致病特点
精品课件
25
七情的概念
• 七情: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感反应, 正常时不会致病
•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
太过 异常 不及
六气变化过于急骤
正常——个体由于正气不足致病
六淫
精品课件
10
六淫的共同特点
• 外感性:多从口鼻、肌表侵入 • 季节性: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但除暑邪外,其他邪气一
年四季都可见 • 地域性:与居住地区的环境密切相关 • 相兼性:可单独致病,也可两种或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精品课件
27
七情的致病特点
• 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直接伤及相应的脏腑, 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临床又以损伤心、肝、脾三脏多见
• 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常导致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 影响病情变化:良性的情志变化,有利于病情的恢复;而 剧烈的情绪波动,则能加重病情
精品课件
20
疠气的致病特点
•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可通过空气、食物、蚊虫、接触等 多种途径传播,且只要接触到疠气者,多会发病
•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多属热毒邪气,其性疾速,常兼挟 毒雾、瘴气等,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势凶猛、病情险恶 的特点
•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种疠气引起一种疫病,其临床症 状基本相似
18
二、疠气
• 疠气的概念 • 疠气的致病特点 • 影响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精品课件
19
疠气的概念
• 疠气——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 又称为“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
气”、“乖戾之气”等 • 疠气所致的疾病,称为疫、疫疠、瘟疫等 • 传播途径——空气、饮食、蚊虫叮咬、接触传染
精品课件
4
概述
• 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把病因分为外因、内因和 不内外因,后世多沿用
现代分类
外感病因 内伤病因 病理产物性病因 其他病因
精品课件
5
探求病因的方法
• “问诊求因”——询问发病的经过及相关情况以推断病因 • “取象比类”——将疾病的症状、体征广泛地与自然界的
•1
中医基础理论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第四节 其他病因
精品课件
3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各自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难点:
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和联系 痰饮和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七情
突然 强烈 持续时间过长
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内伤
精品课件
26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所主
生理——脏腑功能活动正常→情志活动发生有度 病理——脏腑功能活动紊乱→情志变化异常 情志过度→损及相关脏腑
• 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理——气血功能正常→情志活动适度 病理——气血变化异常→情志变化异常 情志变化异常→气血失调
精品课件
21
影响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 气候因素:自然气候的反常,如久旱、酷热、水涝、湿雾 瘴气等,易滋生疠气而导致疫病的发生
• 环境卫生:环境卫生不良,食物污染等因素,均可导致疫 病的发生
• 预防隔离:预防隔离措施不当,往往会引起疫病的发生, 甚至大范围的流行
• 社会因素:社会动荡不安,生活及医疗条件恶劣,则易导 致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精品课件
17
火邪
•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可见一系列阳热亢盛的症状,以头 面部的症状尤为突出
• 火易伤津耗气:可耗损阴津,又可使气随津脱 • 火易生风动血:会燔灼肝经,致肝风内动;亦可入血脉,
致各种出血证 • 火易致疮痈:入血中,败血腐肉,致痈肿疮疡 • 火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尤易影响心神
精品课件
事物现象进行联系比较并加以概括,以此来认识某些病因 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辨证求因”——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运用各种病因的 性质及致病特点来推求病因
精品课件
6
第一节 外感病因
7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精品课件
8
一、六淫
• 六淫与六气 • 六淫的共同特点 •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精品课件
9
六淫与六气
• 暑多挟湿:除有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还常兼见湿阻 之症状。但以暑热邪气为主,湿邪次之。且暑不是必定挟 湿
精品课件
15
湿邪
•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常留滞于脏腑经络, 最易阻滞气机;还可损伤人体的阳气
• 湿性重浊:多具有沉重感或重着不移的特征,常导致人体 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变得秽浊不清
而致病 • 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其病证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精品课件
11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
火
寒
六淫
燥
暑
湿
精品课件
12
风邪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易使腠理疏泄张开而汗 出;易侵犯人体的上部、阳经、肌表等阳位
• 风性善行而数变:常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且病位游 移,行无定处
• 风性主动: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最为多见,且常兼他邪合而伤人
• 湿性黏滞:可见黏滞不爽的症状,常起病缓慢,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易伤及人体下部
精品课件
16
燥邪
•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其性干燥,最易损伤人体之津液, 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
• 燥易伤肺:燥为秋令主气,伤人常自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而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损伤肺阴后,可致大肠传导失司 ,出现大便干结不畅等
,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精品课件
13
寒邪
•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 寒性凝滞,主痛: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则痛,从而
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且有遇寒加重,得热减轻的特点 • 寒性收引: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
急
精品课件
14
暑邪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可见一系列典型的阳热亢盛的临床 表现
精品课件
22
第二节 内伤病因
23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精品课件
24
一、七情内伤
• 七情的概念 •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 七情的致病特点
精品课件
25
七情的概念
• 七情: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感反应, 正常时不会致病
•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
太过 异常 不及
六气变化过于急骤
正常——个体由于正气不足致病
六淫
精品课件
10
六淫的共同特点
• 外感性:多从口鼻、肌表侵入 • 季节性: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但除暑邪外,其他邪气一
年四季都可见 • 地域性:与居住地区的环境密切相关 • 相兼性:可单独致病,也可两种或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精品课件
27
七情的致病特点
• 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直接伤及相应的脏腑, 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临床又以损伤心、肝、脾三脏多见
• 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常导致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 影响病情变化:良性的情志变化,有利于病情的恢复;而 剧烈的情绪波动,则能加重病情
精品课件
20
疠气的致病特点
•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可通过空气、食物、蚊虫、接触等 多种途径传播,且只要接触到疠气者,多会发病
•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多属热毒邪气,其性疾速,常兼挟 毒雾、瘴气等,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势凶猛、病情险恶 的特点
•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种疠气引起一种疫病,其临床症 状基本相似
18
二、疠气
• 疠气的概念 • 疠气的致病特点 • 影响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精品课件
19
疠气的概念
• 疠气——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 又称为“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
气”、“乖戾之气”等 • 疠气所致的疾病,称为疫、疫疠、瘟疫等 • 传播途径——空气、饮食、蚊虫叮咬、接触传染
精品课件
4
概述
• 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把病因分为外因、内因和 不内外因,后世多沿用
现代分类
外感病因 内伤病因 病理产物性病因 其他病因
精品课件
5
探求病因的方法
• “问诊求因”——询问发病的经过及相关情况以推断病因 • “取象比类”——将疾病的症状、体征广泛地与自然界的
•1
中医基础理论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第四节 其他病因
精品课件
3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各自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难点:
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和联系 痰饮和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七情
突然 强烈 持续时间过长
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内伤
精品课件
26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所主
生理——脏腑功能活动正常→情志活动发生有度 病理——脏腑功能活动紊乱→情志变化异常 情志过度→损及相关脏腑
• 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理——气血功能正常→情志活动适度 病理——气血变化异常→情志变化异常 情志变化异常→气血失调
精品课件
21
影响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 气候因素:自然气候的反常,如久旱、酷热、水涝、湿雾 瘴气等,易滋生疠气而导致疫病的发生
• 环境卫生:环境卫生不良,食物污染等因素,均可导致疫 病的发生
• 预防隔离:预防隔离措施不当,往往会引起疫病的发生, 甚至大范围的流行
• 社会因素:社会动荡不安,生活及医疗条件恶劣,则易导 致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精品课件
17
火邪
•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可见一系列阳热亢盛的症状,以头 面部的症状尤为突出
• 火易伤津耗气:可耗损阴津,又可使气随津脱 • 火易生风动血:会燔灼肝经,致肝风内动;亦可入血脉,
致各种出血证 • 火易致疮痈:入血中,败血腐肉,致痈肿疮疡 • 火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尤易影响心神
精品课件
事物现象进行联系比较并加以概括,以此来认识某些病因 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辨证求因”——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运用各种病因的 性质及致病特点来推求病因
精品课件
6
第一节 外感病因
7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精品课件
8
一、六淫
• 六淫与六气 • 六淫的共同特点 •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精品课件
9
六淫与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