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情与景的鉴赏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课件: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四、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
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3分
长亭对坐、 古道相送、 芳草离情、 晚风吹拂、 折柳赠别、 笛声幽怨、 夕阳下挥手、 劝君更尽一杯酒,从此山外山天各一方。
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
(1)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2)空间意象:长亭、劳劳亭、南浦、渡口、 古道
(3)具体物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 流水、寒蝉、船(舟)、西风、美酒、芳草 、笛声、烟波、浮云、鸿雁、子规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 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 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 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 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若见天涯思故人 浣溪石上窥明月
——李白
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 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 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 人的离情别绪。 (反衬)
“留别(别) ××” “赠××”
古道
长亭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意思-赏析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意思|赏析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赏析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
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
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
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
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
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
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
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
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
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
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
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
古诗歌之送别诗赏析

小题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01
02
01
课堂小结
02
艺术手法——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赠友送别诗鉴赏要点
情感——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陈诗写的是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给行军带来困难。(2分) 岑诗写的是在盛夏五月时火焰山炎威赫赫,常人视火山为畏途,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必经此地,自然极其困难。 (2分) 两者一极冷一极热,环境严酷有别。(1分)
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1
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直接抒发依依不舍的留念;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2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3
基本主题: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
感情色彩:
5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送别诗鉴赏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一、认识赠友送别诗
(四)送别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 一起的
一、认识赠友送别诗
(五)常用技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 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 友的留恋和关心
一、认识赠友送别诗
(三)送别活动
1.设酒饯别 酒是神秘的东西,酿自稻粱,回味悠久。古人把酒视为珍贵的饮馔, 在送别时与离人共饮,借酒传达内心无法言说的情感。以酒饯别 2.折柳赠别 折柳与送别相联系,最早出作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灞桥位于长安城东十二里,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灞桥旁设有灞亭,供 人话别。起身告别时,人们折柳相赠。 3.歌唱送别 以唱歌的情势送别,由来已久。古时以离别为主题的歌曲有骊歌、离 歌、阳关三叠等。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注释:①穷交日:患难之交,指贫贱之交。②昌亭旅食:昌亭,即南昌 亭。旅食,此处为客居、寄食之意。③怀抱:心心相印。④依然:依 依不舍的样子⑤长安在日边:引用日近长安远的历史故事,表达志向 遥不可及,或与之相反。
要分析。
答案:①本诗写的是别离,颈联却写蝮蛇螫手、壮士断腕,从表面看两者 没有联系,所以说“游离于诗外”。②颈联写壮士为了去患除毒、保全生命, 不惜把手段斩断,这与全诗所表达的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 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完善地融会在一起,所以说“贴合无间”。③这 样的写法在让人感到突兀的同时,给人深刻印象,引发读者思考,能够更好地 传达诗意。
送别怀人诗鉴赏:

情感1:友人离去后的茫然、怅然若失。
【合作探究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结荆合吴前相面接学水过为的乡诗,歌,概括送别诗 词君中去主春要江表正达渺的茫情。感类型?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四眼:归纳诗中蕴含的情感特点
第五眼:看清题目要求
明确送别诗鉴赏方法
抓意象 析手法 品情感
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设1题)角这度首:诗答情中:感的““渺渺茫茫””是一遥词远包而含模着糊作不者清怎的样意的思心,情从?字 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 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5:虚实结合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6:比喻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别诗表达的情感
一样的
不一样的情怀
别离,是令人哀伤愁怨的,故古代诗人创作 出了不少含悲忍泪的名篇;但别离所包含的 感情又是复杂的,它表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芳草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 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送别、怀人诗歌鉴赏

送别诗的特点及解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别诗鉴赏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送别诗特点:1、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送别诗往往写得格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
或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
或情随景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往情深。
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李煜的《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柳永的《雨霖铃》。
或者是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或者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者是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
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
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李白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
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行送别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
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
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送别怀人诗鉴赏

送别怀人诗鉴赏鸦、燕子、蝉鸣、泪、相思等等。
这些意象都是送别诗中常用的,能够表现出诗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和对别人的思念之情。
二、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1、古典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等。
这些手法能够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2、自然景物描写: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描写夕阳、秋天的景象等等。
3、抒情词语的运用:送别诗中常用的抒情词语有相思、离愁、别恨等等,这些词语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感情。
盛唐时期的送别诗,以其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而著称。
在古代,离别是一件常见的事情,因此送别诗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送别地点、时间、季节等等,这些意象都能够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绪。
同时,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也很多,如古典修辞手法、自然景物描写、抒情词语的运用等等,这些手法都能够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总之,送别诗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文学形式,能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离别的苦涩和思念之情。
送别诗是表达离别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常常涉及到宦场别、友人别、亲人别和情人别等。
送别诗的情感可以表达离愁别绪、安慰、勉励、祝愿和XXX真挚友情等,常常运用寄情于景、运用至理名言、托物寓情和虚实相生等手法来表现。
在送别诗中,离别之歌、关城和御苑等意象常常被运用来表达离别情感。
烟波与风雨”暗示了旅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险阻,表现了离别时的不安和担忧。
同时,也增强了诗中的离别情感,使其更加真实和深刻。
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句“载将离恨过江南”做了铺垫,表达出诗人对离别的悲伤和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情与景的鉴赏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送别诗情与景的鉴赏学案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07年江苏卷考查了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2010年又考了王昌龄的《送魏二》【教学目标】1、识记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送别诗中写景特色、所抒感情以及抒情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归纳总结送别诗的写景特色、所抒感情以及抒情技巧。
【知识链接】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一)习俗类意象:1、柳(折柳送别)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3、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5、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灞桥、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教学过程】一.真题演练:2010年江苏高考卷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归纳总结】二.合作探究(一)抒情技巧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概述诗歌内容。
2.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分)【归纳总结】(二)写景特色(如何写景)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
旆,旗帜。
1.概述诗歌内容。
2.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2分)第二联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
(2分)3.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1分)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分)【归纳总结】(三)情感概括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概述诗歌内容。
2.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3分)3.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3分)【归纳总结】三.真题操练1.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
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
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
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
(3分)2.别韦郎中张谓星轺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星轺(yo):使者所乘的车。
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1)计日一词在诗中什么意思?有何作用?(3分)(2)颔联、颈联中,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3)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
(3分)3.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课堂小结】作为古典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艳丽的花朵,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古典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伤感或豪迈,抒情或直露或蕴藉,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所以,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送别诗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送别诗情与景的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送别诗中写景特色、所抒感情以及抒情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归纳总结送别诗的写景特色、所抒感情以及抒情技巧。
【知识链接】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一)习俗类意象:1、柳(折柳送别)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3、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5、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灞桥、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教学过程】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07年江苏卷考查了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2010年又考了王昌龄的《送魏二》一.高考体验:2010年江苏高考卷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答案】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案】由眼前情景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归纳总结】景物及景物描写技巧,情感概括及抒情技巧二.合作探究(一)写景特色(如何写景)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
旆,旗帜。
1.概述诗歌内容。
2.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2分第二联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
2分【答案】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春郊送别图;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环境。
(2分)第二联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像中的景(虚实结合);一写远景,一写近景(远近结合)。
(2分,一层1分。
答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1分)3.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1分)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分)【答案】对比(1分)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愁情)(2分)【归纳总结】景物分类:眼前景(实写)——途中景(虚写)——目的地景(虚写)写景技巧:想象、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感官结合、时空结合,细节描写、白描(二)情感概括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