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10首经典的送别古诗赏析

导语: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送杜十四之江南这是一首送别诗。
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译文(1)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
之,到...去。
2)荆:今湖北省(3)征帆:指远行的船。
帆:帆船。
【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2]作品赏析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抒怀诗++课件28张+

送君别有八月秋,来年相见花满堂。 (周宇杰)
送君别有八月秋,短笛宕尽人不留。 (赵双)
送君别有八月秋,却道桂酒不压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望我再无今日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寒蝉鸣泣醉离愁。
(钱佳杰) (陈天睿) (袁嘉烨)
送君别有八月秋,此时空留几多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留吾唯感无限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风卷残叶落西楼。 送君别有八月秋,落日澄空照我影。 送君别有八月秋,秋是雁过酒凉时。 送君别有八月秋,明月伴君行孤舟。 送君别有八月秋,盼君归在几时后。 送君别有八月秋,不知归来是几时。
【任务一】诗歌例析: 调动阅读经验,概括诗中情感
知识点提炼(《学语文》P531) 送别诗中的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对友人前程美好的祝愿);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第
任
肆
务 Part one
二
【任务二】读诗示范: 学习鉴赏方法,提炼有效信息
三
第
任
【任务三】创作评析: 掌握常用意象,填佳句写短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送别》
(管梓成) (徐研宸) (高永春) (吴佳铭) (刘乐安) (金子杰) (尹煜恒) (简明) (吕冯)
送君别有八月秋,《骊歌》渐染黄林叶。(王曜源)
送君别有八月秋,明月自染山间絮。 (盛子涵)
送君别有八月秋,今日一去莫相思。 (刘邵洋)
送君别有八月秋,长亭莫染离人泪。 (许云鹏)
送别诗古诗大全100首

送别诗古诗大全100首1、《秋别》唐·罗邺别路垂杨柳,秋风凄管弦。
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
2、《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3、《劳劳亭》唐·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4、《相送》南北朝·何逊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5、《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6、《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7、《夜送赵纵》唐·杨炯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8、《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9、《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0、《送二兄入蜀》唐·卢照邻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11、《重别周尚书》南北朝·庾信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12、《送人》唐·杜牧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13、《赠别》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4、《送别诗》隋·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15、《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6、《春送僧》唐·贯休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17、《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8、《送友人》唐·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9、《送魏二》唐·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及译文

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及译文题目:送别古诗词的情感共鸣与艺术鉴赏导语: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关于送别的作品,它们体现了作者深情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或亲人的告别之意。
本文将通过对几首脍炙人口的古代送别诗词及其中译文的赏析,探讨诗词在情感共鸣和艺术鉴赏方面的独特魅力。
一、《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朗丽的送别诗词是王之涣所作,表达了作者离别友人时的意境。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离别的苦涩之情。
诗人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寓意时间和命运的不可抗拒,而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象征着超越、进取的精神,寓意着向前迈进不断探索的勇气。
这种别离时的感慨和内心的力量,无论是在诗词古籍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之涣送别山东兄弟之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异乡客人在佳节时思念亲人的孤独心情,以及兄弟间的分离之痛,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茱萸作为中秋节的象征,描述了远在山东的兄弟登高赏月,而自己却无法与他们共享这一美好时刻的苦闷感受。
这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深切感情,使得这首诗词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三、《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送别好友董大的诗作之一,展示了送别时的愁绪和离别后的思念。
以黄云、北风、雁雪等自然景象为意象,表现了离别的凄凉氛围。
而最后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其出色才华的认同,表现了诗人的感激之情。
这首留声千古的送别诗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面对离别时的情感状态。
四、《别董大二首之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空负岳阳楼。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送别是唐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愁别绪、别离之痛等情感。
本文将对唐代的几首代表性送别诗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第一首送别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登高望远之景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人首先描述鹳雀楼高人所难及,隐喻友人的远行;接着,描绘楼台旁的美景、万里江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交融,王之涣既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又表达了人生万物的无常和离合的感慨。
第二首送别诗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借助月夜的寂静,回忆起已故的舍弟,表达了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色和回忆,勾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凄凉。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杜甫对兄弟深深的眷恋与感念。
第三首送别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送别使者为主题,描绘了途中的艰险和沙漠的荒凉景象。
诗人以行者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行者的感受的交融,王维展示了离别时的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首送别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离别的背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和自己内心的交融,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表达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唐代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登鹳雀楼》、《月夜忆舍弟》、《送元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代表性的诗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唐代送别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50首关于古人分别、离别、送别的古诗词

古人离别、分别、送别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凝结了古人对别离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多关于离别的诗词,每一首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介绍50首关于古人分别、离别、送别的古诗词,让我们一起品味古人的离别之情。
1.《青青河边草》青青河边草,晴日马蹄香。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送王十一南游》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长恨歌》短篷酒旗斜,新欢驻马时。
9.《渡荆门送别》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栖息又分明。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1.《滕王阁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2.《虞美人》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13.《秋夜月明》天到水浮溪色平,朗然出户无虞心。
14.《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岛屿唯悲风雨兼,月明风重白波翻。
15.《送梓州李使君》江娥啼竹素,邑子虽文亟。
16.《望洞庭》桂魄初生秋未老,梧桐叶落已分飞。
17.《汾河湾》岁岁年年,无穷不舍。
18.《陇西行》车马辗砂曲,如今旋折来。
19.《秋波·滟滪堆山阴带》山阴朝接渚,俨如经濯日。
20.《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潮平两岸阔。
21.《董大才罢举》欲试关飞绝,应期永典耀。
22.《眼儿媚·昨夜风儿渐紧》楼头飞出刀声乱,感时心此日如年。
23.《望海潮. 燕台风雨凄迷》钗头凤辇伫天账,争知绣面凤凰。
24.《瑶池阙歌》辛勤胥革命永昌,百两膏沐流通房。
25.《琵琶行》玲珑淑女,纤手施朱须。
26.《浪淘沙·北戍扬鞭呼不住》下马鞭相遥,带云欲共来。
27.《观沧海》挟天席谁代,谧了显绩风。
28.《黔之驴行、暮、吟、四首》朱雀移遗简,菱花陨断狄。
送别古诗大全

送别古诗大全送别古诗大全:《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别董大二首》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送别/ 山中送别/ 送友》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用诗言尽离愁,唐人赋予送别以深情送别诗作为唐代重要的诗歌体裁之一,融汇了无数文人士子对离别的思乡之情,穿越时空,触动我们的心弦。
让我们一起用诗言尽离愁,感受唐人赋予送别的深情。
一、《登鹳雀楼》首先,我们来看一首极具名气的送别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杰作,以其豪情壮志、笔走龙蛇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无论离别的是谁,都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要不断向前,超越自我。
二、《送孟浩然之广陵》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李白的送别之作,《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曾经广为流传,成为送别诗的经典之作。
李白以自己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为背景,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广陵的美景,更加凸显了离别之苦与乐,令人心生感慨。
三、《送元二使安西》再来看一首王之涣的佳作,《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是王之涣送别好友出使西域时所作,表达了对友谊的深厚珍重之情。
通过描绘长安的繁华与西域的辽阔,诗人展示了离别之中的无奈与希望,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广袤而未知的世界。
四、《别董大》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杜牧的《别董大》,这是一首极富感情的送别诗。
杜牧以别离之情为主线,将诗人内心的忧伤、无奈与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离别之际,他以风流倜傥的笔触,向朋友表达了深深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送别诗作为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深情而留声于世。
它们既是文人们对亲友离别情感的抒发,也是展现他们艺术才华的窗口。
在唐诗三百首中,这些送别之作,以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离别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送别诗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离别的辛酸与美好。
希望我们能透过这些送别诗,更加珍惜自己的每一次相聚,用心去感受离别带来的思考与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亲人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内容:诗人同表弟(外弟) 内容: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 别的情景。 别的情景。 情感: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深重的动乱之感。 情感: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深重的动乱之感。 手法: 手法:白描
小结: 小结: 由于送别诗各异的表现内容,所以 诗篇中的情感,既有相同的离别之情, 又有各自的特殊情感,或缠绵悱恻,凄 清感伤;或清新乐观,洒脱放达;或于 离伤中透出身世之感,际遇之悲,鉴赏 时应细心体悟。
常见意象 长亭、 长亭、短亭 酒 秋 常见题目 送-常见手法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虚实运用 班马 杨柳 南浦 夕阳 鹧鸪鸟 赠--
常见主题内容
1、抒写离愁别绪 、 2、借送别劝勉、安慰 、借送别劝勉、 3、借送别抒写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内容: 内容:诗人与故人离别后的情景及想象别后有重 逢的赠别之作。 逢的赠别之作。 情感:有惜别之情,但并不伤感, 情感:有惜别之情,但并不伤感,充满了旷达 洒脱。 洒脱。 手法:白描, 手法:白描,想象
答案: (1) ①暗用三峡古民谣和衡山回雁峰传闻; ②吻合一诗赠别两人的旨意; ③揣想两友人被贬之地的寂冷及被贬后的落寞; ④借以抒发同在仕途而彼此牵念、同情的感情。
(2)这是一首兼有凄清、慷慨感情色彩的赠别诗。诗人 同时送别两位遭贬友人,一方面寄寓贬谪愁思,一方面抒 发劝勉情怀。
2、答案: 答案: 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⑴比喻 设问或双关 惜别 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 ⑵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 眉和媚眼。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个人。 眉和媚眼。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个人。
3、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 亭 送 别 唐 许浑
送友人
送窦七 王昌龄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内容:诗人与友人离别后江边月夜的景色。 内容:诗人与友人离别后江边月夜的景色。 情感:抒发了与友人的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情感:抒发了与友人的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手法: 手法:情景交融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复习 送 别 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 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 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 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 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 的主题。
按对象分: 按对象分:
1、送友人 、 2、送亲人 、 3、送情人 、
送情人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内容:诗人杜牧赠给一个歌妓的,赞美她。 内容:诗人杜牧赠给一个歌妓的,赞美她。 情感:侧重于抒发对歌妓的赞美之情。 情感:侧重于抒发对歌妓的赞美之情。 手法:衬托,比喻。 手法:衬托,比喻。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4、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送魏万之京 唐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注: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 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 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 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 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内容:诗人被贬谪后,借此诗赠别友人“辛渐”以明志。 内容:诗人被贬谪后,借此诗赠别友人“辛渐”以明志。 情感:表达了自己傲岸不屈的高洁志行, 情感:表达了自己傲岸不屈的高洁志行,和君子相交的 坦荡无私。 坦荡无私。 手法:比喻、 手法:比喻、抒情言志
1、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答案: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 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 途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途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不应把离别(相聚)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 欢乐)的事。 (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 得多。 得多。
别--
留别-留别--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复习 送 别 诗 练 习 答 案
1、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 带雨云埋一半山。 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 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一“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这首词一“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2、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 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千万和春住。 ⑴ 上阕前两句用 的手法,三四句用 句的 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阕借惜春表达 了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 对 ⑵这是一首送别诗。“眉眼盈盈处“四个字有两层意思, 试作简要分析。
5、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 高 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青枫江:在长沙市南。 白帝城: 注:①青枫江:在长沙市南。②白帝城:故址在 今四川省奉节县。 今四川省奉节县。 (1)简要分析诗人描写“巫峡啼猿”和“衡阳 归雁”的匠心。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 “微霜”“鸿雁” ”“鸿雁 的气氛, 秋时节萧瑟 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 悲愁难抑, 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 尾联直抒胸臆, 的劝勉: 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别 董 大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短暂的聚会以 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情感:于慰藉中寄希望,友情的深挚, 情感:于慰藉中寄希望,友情的深挚,信念的 坚强。情感朴质而豪爽,醇厚动人。 坚强。情感朴质而豪爽,醇厚动人。 手法: 手法:白描 、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