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语法对等

合集下载

对等译法

对等译法
The boy is appreciated by all his teachers for his carefulness in his homework. 这个男孩因为功课得仔细认真而受到所有老师的赞赏。
原文字面上没有明显表露出褒义或贬义的词语,必须通过上下文来发掘出句中 词语的感情色彩,忠实的翻译出来。
比喻意义,比喻形式,感情色彩
二、具体译法
具体译法: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中抽象或者是比较抽象的单 词、词组、成语或句子用具体或者是比较具体的单词、词组、 成语或句子来进行翻译,从而消除或降低语言差别给翻译带来 的损失,使译文产生与原文一样的效果。
具体翻译既包括抽象名词在语义上的具体化手法,也包括抽象 名词在语言形式上的具体化手法,主要是在抽象名词后面加上 范畴词,更包括抽象名词在比喻形象上的具体化手法。
He was in New York the first ten days of March. 三月上旬,他在纽约。(×三月的前十天)
The whole project was completed in a quarter of a year. 整个工程在三个月内就完成了。(×整个工程在四分之一年内就完成了)
三、抽象译法
抽象译法:为了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我们往往有必要把原文中 带有具体意义或具体形象的单词、词组、成语或句子进行抽象 化处理。
同具体翻译一样,抽象译法一方面包括比喻形象上较为具体的 单词、词组或是成语的抽象化翻译,另一方面,也包括带有范 畴词的具体化名词,在语言形式上的抽象化翻译手法,主要是 在翻译过程中去掉后面的范畴词。
换形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习惯表达上也 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不得不在翻译中经常改换表达的形 式。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翻译是语言之间的桥梁,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对等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对等。

在翻译中,对等关系主要有两种,即文本内对等和文本间对等。

文本内对等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内部的关系,例如句法、词汇和语义等。

而文本间对等则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超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之外的因素,例如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翻译中的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本功能文本功能是指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起的作用。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功能应该尽可能地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中的警告、提示和呼吁等功能在翻译后应该保持不变。

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是指语篇的宏观组织形式,例如叙事结构、论证结构和描述结构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结构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翻译小说时,应该注意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描写等方面,保持原文的叙事结构。

文本风格文本风格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例如用词、句式、语气和修辞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风格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应该注意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保持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对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这种自由度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背景。

然而,这种自由度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必须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为前提。

自由度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保证对等的前提下,适当的自由度可以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和易于理解。

它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精髓,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中。

同时,自由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对等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

我们将对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阐述翻译对等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语言间的对等性。

我们将总结在语篇分析视角下,提高翻译对等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对等是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风格和功能的对等。

然而,对等并非简单的逐字逐句对应,而是需要在更大的语境——即语篇的层面上进行理解和实现。

这就引出了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在更大的语境中理解和处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该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关注的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如词汇、短语和句子。

在这一层面,翻译者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对等,确保翻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中观结构则关注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翻译者需要分析源语语篇中的信息流动和逻辑关系,然后在目标语中重建这种流动和关系,确保翻译在整体上保持连贯和一致。

宏观结构则涉及到语篇的语境和目的。

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然后在目标语中创造出符合这些背景和目的的翻译,确保翻译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翻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翻译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摘要众所周知,英汉翻译除了考虑字面意义的传达和对等外,还要结合英汉社会文化背景译出其字面意义背后的语境意义或者言外之力,以求实现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这里我们就英汉翻译中如何实现原语与目标语之间言外之力的语用对等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境;言外之力;语用对等目前,就像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所说的那样,“全世界有十多亿人在用中文,又有约十亿人在用英文,所以中文和英文是全世界用得最多的文字,中英互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翻译”(许渊冲,2005)。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中英互译首先要解决其理论问题。

关于翻译理论,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例如,清代严复首先提出,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傅雷则提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等。

翻译理论家奈达则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这里的对等概念不单是词汇的字面意义、语言结构、和语体上的统一,也包括语用意义上的对等。

语用翻译应该使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或称为语用等值。

这里的语用等值概念实际上和钱钟书所倡导的翻译“化境”,以及傅雷的“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语言结构与表达的语用对等翻译奈达认为,语言之所以相同,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因此翻译中如要保存原作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

语用对等,则主要是指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必须变通两种语言在词汇、社会文化内涵和表达结构上的字面意义上的对称性,实现翻译的语用等值。

实际上,实现语用对等首先要做到语言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和话语蕴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上的对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Austin(1969)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不再是意义的简单思辨,而是行为活动的具体表现。

英汉翻译中的语义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义对等
原 语形 式 , 汁 原 味 地 引 进 语 言 差 异 、 化 差 异 ; 原 文
二 、 境 和 文 化 对 语 义 的 影 响 语
语 义 指 的 是 句 子 的 含 义 。 语 义 可 以 分 为 语 法
“ 同化 ”就 是 译 出 本 质 内涵 , 管 有 适 当 取 舍 和 变 尽
之 间的语 义对 等 。在 整个 翻译 过 程 中 , 翻译 言
在语 义对 等 的基础 上 进 行 。也 就 是说 , 这是 从 原 语 到译 语 的一种 语义 转 换 , 把一 种 语 言 表 达 的 内容 是 用另 一种 语 言 的 恰 当形 式 表 达 出来 l 。由 于 译 语 _ 2 ] 与原 语 的差 别 , 人 文 化 与 本 土 文 化 的差 异 , 译 译 对
e ui a e e,t a l ton o f e e y sofw rtng ha e p c i e r qu r m e t . Thi he r f q v lnc r nsa i fdif r ntt pe ii s r s e tv e ie ns st o y o
t a l ton,s ma tc e ui lnc , c n r a h o h s me ”r s rc e on r nsa i e n i q va e e a b e k t r ug o e t i t d z e” t t s e t be ha e ms o un r ns a a e i r n l ton fe d t a 1 t bl n t a s a i i l . Ke r :Tr ns a i n;Se a i y wo ds a lto m ntc Equ v l nc i a e e;Con e t t x ;Ty e fW r tng;Unt a s a a e p so ii r n l t bt

对等译法在词语翻译时的运用及局限性,原因,及解决办法

对等译法在词语翻译时的运用及局限性,原因,及解决办法

对等译法在词语翻译时的运用及局限性,原因,及解决办法对等译法,或等值译法,是翻译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

所谓对等,是指我们可以在译文语言中找到同原文中某个单词,词组,或成语,形式或意义上的对等表达。

就语言而言,由于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载体,所以两种语言中确实都能找到对等表达的现象。

当然,这种情况一般只限于意义比较单一,没有经过引申或意义转变的单词,短语或成语。

1.1在英语和汉语中在单词层面上对等情况比较多。

一些表示地理和人名的专有名词及术语,如New York, “纽约”,, Mississippi “密西西比河”,John, “约翰”,triangle 三角形,square平方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有其他的译法,比如说把New York 译成“纽约克”,Mississippi 译成“米丝丝皮”,John 译成“江”,等等。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英文中有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在汉语中已经达成了共识,并且为大众所接受,只能有一种译法了。

比如上面的例子,译成其他的无法让人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专有名词及术语的翻译可以认为是绝对对等。

除专有名词外,一些词义单一的普通名词,在汉语中只能找到一个对应,例如普通名词中如门,窗,玻璃,一些动植物的名称,如狮子,老虎,马等,蔬菜水果,如苹果,梨等,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很好的对应。

1.2另外英语中有些成语,谚语,都可以找到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与之对应的中文表达。

如to fish in the trouble water 浑水摸鱼,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be a notch above 略胜一畴rack one’s brain绞尽脑汁,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等,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Go through fire and flood. 赴汤蹈火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绝对对等2.1 更多是形态上不对等,意义上对等,如green house , white coffee, black coffee,black tea ,dog days, 三伏天黑色金属,有色金属ferrous metal,nonferrous metal 吃醋绿帽子,在苏格兰,有一个节日,大家都带绿帽子,穿绿衣,Saint Patrick’s Daydrink like a fish牛饮eat like a bird, work like a dogmeet one’s waterloo走麦城green with envy 红眼病,it rains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you are pulling my leg,你在开玩笑black sheep, blue blood 贵族血统As wise as an owlA flash in the pan 昙花一现Be outnumbered 寡不敌众Get off on the wrong foot 出师不利Throw one’s hat in the rain 决一死战Once in a blue moon 千载难逢我们可以看出,当形式与意义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要力求意义上的统一,而舍弃形式上的统一。

翻译中的语法对等

翻译中的语法对等

翻译中的语法对等Translation can be viewed as a creative job. It involves some knowledg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So it is difficult for translators to grasp the grammar of original language. In the progr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grammar context limits the translation, and can not properly express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text. The result is that the translation is not pure or smooth.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notice the grammatical phenomenon to make translation flu ent an d fai thful.When translating a text or a sentence, it is unavoidable to meet the problems of the tense and voice of the verbs,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bs and adjectives. Generally, when a translator deal with the tense and voice, he only adds to the Chinese character “着”, “了”, “过” and “被”. And when he translates the adverbs and adjectives, he just uses the Chinese character “地” and “的”.For example:1) “I passed you on the road?”“Monseigneur, it is true. I had the honor of being passed on the road.”原译:“在路上我屡次经过你面前了吗?”“爵爷,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中的语法对等
Translation can be viewed as a creative job. It involves some knowledg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So it is difficult for translators to grasp the grammar of original language. In the progr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grammar context limits the translation, and can not properly express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text. The result is that the translation is not pure or smooth.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notice the grammatical phenomenon to make translation fluent and faithful.
When translating a text or a sentence, it is unavoidable to meet the problems of the tense and voice of the verbs,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bs and adjectives. Generally, when a translator deal with the tense and voice, he only adds to the Chinese character “着”, “了”, “过” and “被”. And when he translates the adverbs an d adjectives, he just uses the Chinese character “地” and “的”.
For example:
1) “I passed you on the road?”
“Monseigneur, it is true. I had the honor of being passed on the road.”
原译:“在路上我屡次经过你面前了吗?”
“爵爷,是的。

我曾经有过被经过的荣幸。

”(Fan 4)
Looking at the translation, it is too uncomfortable to read. When translating the past tense “passed”, it is translated to “经过了”, but the word “honor”, its parts of speech is changed. And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translated sentence is not clear. The reason is that the translation is restricted by the phrase “of being passed” and the passive voice of the structure “being passed”. In fact,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is that it is the servant’s honor to meet Monseigneur on the road. So the translation is as follows:
“我多次在路上从你面前经过了吗?”
“爵爷,是的。

在路上能够看到您从我面前经过深感荣幸。


2) The report noted proposals that eating less fat and more food with whole grains other fibers can protect against cancer.
原译:这份报告特别提到了“少食脂肪,多吃含全粮食物和其他纤维素的食物能预防癌症的那些建议。

(ibid. 5)
It is obvious to find that attributive clauses in the original sentence are arranged without being adjusted. It is not idiomatic Chinese, although it is not wrong grammatically. It makes readers confused.
3) 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原译:Language is not easy to learn, you must pay great effort. (ibid. 5)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English grammar, the translation is right. But it is not idiomatic English because the number of the use of nouns is more than that of verbs. The Chinese character “学好”is a verb, while it is usually translated to a noun “mastery” in English. So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order of words. And meanwhile, the parts of speech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随便”need to be changed into a adjective. So the idiomatic translation is as follows:
The mastery of language is not easy and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I decided on the boat. .
If translated from the aspect of the grammatical basis,this sentence can have two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f we take “decide on” as a set phrase, it means“choose” in this sentence. If we take “on” as a preposition, it indicates another meaning, that is I decided something on the boat.
I like Tom better than Mary.
This sentence also has two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ne is “I like Tom better than 1 l ike Mary”. The other is “ I like Tom better than Mary likes Tom”.
In fact, we have to put it in a certain kind of context so that we can catch the correct meaning based on the above examples. Wen can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accurately that you like Tom better than you like Mary in the correct context. English grammar is very complex, and it involves various kinds of problems, such as concord,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emphasis, cohesion apart from the basic clause structur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