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藤野先生》.ppt
合集下载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2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藤 野 鲁先 迅生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声
缓慢而很有顿挫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 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 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 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 讲堂没有带领结
相见
请仔细阅读6-10段,这一部分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形象的?
藤野先生修改的鲁迅的笔记
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 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 事。”
“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在与藤野先生的相处过程中,记叙了哪些典 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事件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写藤野先生
充满崇敬和热情, 注意细节描写 选取典型事例
写其他人物 和事件
冷峻、犀利、辛辣, 常用反语,充满讽刺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 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 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 • 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 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
订正。 •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
神经学。
纠正解剖图
思考:和原文相比,能否进行下列的删改?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 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fēi
piē
绯红 瞥见
yù gěng pōu
芋梗 解剖
课前预习
jì yì
发髻 驿站
xié
j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6藤野先生课件(幻灯片22张)

一、初读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听朗读,再速读课文,标示段序,圈出需要 积累的词语,小组交流。
yì piē
jī xùn
驿
瞥畸
逊
jié
nì yǎo jiàn
诘
匿杳
鉴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第二部分:与藤野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对藤野的怀念。
明确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 相处—离别—怀念)为线索,环绕表现藤野 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良心发现”“增加勇气”“君子君子”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 受到触动;“增强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 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 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君子君子”指帝国 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 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 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 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 想变化,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
藤 野 先鲁 生迅
学习目标
1.把握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及文章的双线结构。
2.体会鲁迅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会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人物特征,表现 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鲁迅生活的绍兴Leabharlann 埠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 树人,字豫才,自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始用鲁迅作笔名。
与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争 怀
高度评价 的 念 勇之
爱
藏讲义
怀念付诸行动—— 挂照片
气情 和化 力为
国
写文章 量 斗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29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4.藤野先生的作为只是尽到了老师的本分,鲁迅为什么会称他 “伟大” ?
藤野先生的“不可思议” “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 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合作探究
4.藤野先生的作为只是尽到了老师的本分,鲁迅为什么会称他 “伟大” ?
整体感知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 常见顺序:时间的推移 、地点的转变 、事情发展的先后
东京
仙台
北京
整体感知
4.文章根据地点转变,可划分成三个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在东京: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东京见闻(清国留学生赏花、跳舞)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知、相处、离别)。
关心实习 —— 热情诚恳 尊重学生
了解裹脚 —— 治学严谨 求知若渴
合作探究
3.鲁迅在文中直接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感激、怀念、敬佩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 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 文字。
合作探究
1.速读6-10段,找出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见到了怎样 的藤野先生?作者是如何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的?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掌故——穿衣服太马虎
学者形象
运用白描手法,结合留级生讲的藤野先生掌故,简单勾 勒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专心教学的学者形象。
当时的日本社会
合作探究
4.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启蒙恩师,鲁迅为什么不称他“伟大”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6课《藤野先生》(共74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6课《藤野先生》(共74张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5b6a507168884868662d62b.png)
是这样——
术丑态百出,作者 对他们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爱 国
去 仙 台 念念不忘
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在 仙 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得到优待
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 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 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 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 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他 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力 为 写文章 量 斗
爱 国
在东京 所见所闻-- 憎恶至极 日暮里、水户-----忧国忧民 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 弃医从文----救国救民
暗线 感情线索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 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读一读,写一写
fēi
jiàn
jì yì
绯红 油光可鉴 发髻 驿站
shùn yù gěng pōu xié
jī
舜 芋梗 解剖 挟着 畸形
xùn
不逊
nì jié
匿名 诘责
y杳ǎo无音信
huì
教诲
wù jí
深恶痛疾
Piē
瞥见
yì cuò
抑扬顿挫
烂 熳:通常写作烂漫:绚丽多彩。
记 绯 红: 红色鲜红。
一 顿 挫 :和下文的“抑扬”都是形容声音高低转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 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自第一篇 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鲁迅
——《呐喊·自序》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 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 就死的悲伤。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苏醒的几个人,使 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痛楚,你倒以为对得起 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损坏这铁屋的希望。”
藤 野 鲁先 迅生
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 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 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 慢慢加多,对课也慢慢地加上字去, 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江南水师学堂
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 整天是英文:“It is a cat.”“Is it a rat?”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 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 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 已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 《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 百事可做论》。
描写手法:白描
学者形象
所见所闻:忘记带领结;
不拘小节
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生活节俭
描写手法: 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
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画 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 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 只是用墨线在白底上勾画物象的 画法。
2.文章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些事?分别表现 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暗线:思想转变—弃医从文
(作者的爱国情感)
弃医从文
真正使鲁迅思想受到极大震动, 决定弃医从文的事件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鲁迅
——《呐喊·自序》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 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 就死的悲伤。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苏醒的几个人,使 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痛楚,你倒以为对得起 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损坏这铁屋的希望。”
藤 野 鲁先 迅生
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 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 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 慢慢加多,对课也慢慢地加上字去, 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江南水师学堂
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 整天是英文:“It is a cat.”“Is it a rat?”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 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 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 已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 《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 百事可做论》。
描写手法:白描
学者形象
所见所闻:忘记带领结;
不拘小节
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生活节俭
描写手法: 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
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画 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 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 只是用墨线在白底上勾画物象的 画法。
2.文章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些事?分别表现 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暗线:思想转变—弃医从文
(作者的爱国情感)
弃医从文
真正使鲁迅思想受到极大震动, 决定弃医从文的事件是?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35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xiè )浑身解数
词语集注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 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 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本文指旧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到日本留学。
✓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 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 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 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 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 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 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 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 久的纪念。
词语集注
不逊: 傲慢无礼。逊,谦逊。 匿名: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 质问并责备。 流言: 快速传播的毫无根据的话。 凄然: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小而言之: 就小的方面说。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 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恶,厌恶。疾,憎恨。
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 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
并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藤 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
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激励和鼓舞。
整体感知
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 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选材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 中心组织材料。
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第四层(第32—35段)
写作者离开仙台与
第三层(第24—31段) 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写匿名信和看电影,
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词语集注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 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 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本文指旧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到日本留学。
✓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 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 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 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 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 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 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 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 久的纪念。
词语集注
不逊: 傲慢无礼。逊,谦逊。 匿名: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 质问并责备。 流言: 快速传播的毫无根据的话。 凄然: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小而言之: 就小的方面说。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 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恶,厌恶。疾,憎恨。
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 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
并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藤 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
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激励和鼓舞。
整体感知
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 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选材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 中心组织材料。
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第四层(第32—35段)
写作者离开仙台与
第三层(第24—31段) 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写匿名信和看电影,
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优质课件(共95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鲁迅(1881—1936)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6 藤野先生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老师们一路陪伴着大家成长,其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他是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老师吧。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素养)
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次次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作者念念不忘,可见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大。这一切不仅源于藤野先生的正直、无偏见,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还源于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以至于20多年过去,藤野先生的影响仍在,还会给作者鼓舞与力量。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曰,叫。
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转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的顺序来写的。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6 藤野先生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老师们一路陪伴着大家成长,其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他是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老师吧。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素养)
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次次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作者念念不忘,可见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大。这一切不仅源于藤野先生的正直、无偏见,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还源于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以至于20多年过去,藤野先生的影响仍在,还会给作者鼓舞与力量。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曰,叫。
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转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的顺序来写的。
第6课《藤野先生 》课件(4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42
拓展延伸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
次严词拒绝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 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 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43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 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 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 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 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 的《正气歌》。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 学医救国 。 “变化”指 弃医从文 。 “变化”的原因是: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 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30
阅读“惜别”
31
1.在文中找出能表明藤野先生感情的词语。 ——悲哀、凄然、叹息、叮嘱等。 2.“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 但为什么“竟没有说”? ——尊重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
25
10.“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 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 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26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被枪毙 的 中国人、 围观的中国人和“我”。
②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 医的主要动机。
③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 正面陪衬。
41
➢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
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关系。
拓展延伸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
次严词拒绝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 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 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43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 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 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 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 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 的《正气歌》。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 学医救国 。 “变化”指 弃医从文 。 “变化”的原因是: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 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30
阅读“惜别”
31
1.在文中找出能表明藤野先生感情的词语。 ——悲哀、凄然、叹息、叮嘱等。 2.“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 但为什么“竟没有说”? ——尊重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
25
10.“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 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 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26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被枪毙 的 中国人、 围观的中国人和“我”。
②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 医的主要动机。
③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 正面陪衬。
41
➢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
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是鲁迅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 求学时,赠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剪辫题照。诗 的意思是: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 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理 解,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藤野严九郎
2.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处过程中,共发生几 件小事?分别表现先生怎样的品质?
没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详)
有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详)
正治 直学
民 族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略)
热严 偏 诚谨 见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略)
的 学
者
3.离开仙台后,作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 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 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 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离开 仙台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歌颂 高度评价
怀念举措:藏讲义 挂照片 写文章
争怀 的念 勇之 气情 和化 力为 量斗
4.由此可见,本文叙事线索是什么?
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
除了这条叙事线索,鲁迅 在求学途中思想感情的流 露也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1.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 什么又离开东京去了仙台? (结合《自题小像》)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
1921年,发表作 《阿Q正传》成功的塑 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 朽名著。著名作品集有 《野草》、《朝花夕 拾》、《呐喊》、《彷 徨》、《华盖集》、 《坟》等。本文选自散 文集《朝花夕拾》。
课文写于1926年, 回忆了1902—1906年 留学日本的片段。鲁 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 救民,但后来却弃医 从文了,我们在本课 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 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在东京
见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比喻、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反语)
爱 国
感受—— 厌恶之极, (远大抱负, 不屑与之为伍 灰色环境)
2.鲁迅前往仙台的途中,为什么只记得 “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去仙台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3.鲁迅为何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和他敬爱的藤 野先生?
匿看 名电 信影 事事 件件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歧视
(个人与祖国的
弃医从文
尊严受到侵犯)
的原因
(爱国) 看电影事件:老百姓不觉醒,民
族衰落的原因(思 想受极大震动)
医学救国
文学救国
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在 青年鲁迅的每一次的人生抉择中
本文线索?
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 鲁迅的爱国情感是抒情线索(暗线)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一、掌握内容、整理线索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请你依据 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 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在东京 (1—3)
相识 (4—10)
第二部分:在仙台,与藤野先生 相处 (11—23)
(4—35)
藤野先生
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 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 [同时,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 之父”]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后参加左联 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 运动的主将。
1918年第一次以 “鲁迅”为笔名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随后连续发 表《孔乙己》、 《药》、《故乡》等
主题思想
课文以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 以鲁迅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 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鲁迅对他的真挚 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 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会 整理
二、写作特点
1.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巧妙运用 2.衬托手法刻画人物
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 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 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 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 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 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 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 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 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 亮丽。
要清醒地认识当时的社会,选择适合的方 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鲁迅最早要从医,是因为他的父亲生病,但是被庸 医误了而去世,所以立志要拯救跟他父亲一样的病人。 但是经过在日本留学时的幻灯片事件,他震撼了,明 白了救中国人的灵魂比救肉体更重要,因而弃医从 文。)
鲁迅选择了唤醒麻木着的中国人并指引他 们前进的道路,同样的,我们也要在人生选择 的道路上做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选择。
离别 (24—35)
第三部分: 在北京,怀念先生 (36—38)
1.浏览6-10段,找出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 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藤野先生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目睹印象—— 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