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例分析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布局规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其独特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与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整体布局到各个功能区域进行探讨,并探索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设计原则。

1. 整体布局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布局通常是基于对称与平衡的原则来设计的。

一般以中轴线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是门厅或者门廊,代表着过去和外界的界限。

中部是主要的建筑物,包括大厅和主要功能区域,如起居室、餐厅等。

后部是庭院,通常有花园、假山和水池等元素,与自然环境相连。

2. 大厅和主要功能区域大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功能区域之一。

通常作为家庭成员集会和举办重要仪式的场所。

大厅一般位于中部,居于整个建筑的核心地位。

其通常具有高大宽敞的空间,以容纳更多的人群。

大厅的布局通常以对称和层次感为基础,采用象征性的装饰和陈设,如屏风、雕刻和绘画等。

除了大厅,传统建筑还包括其他的主要功能区域,如起居室、餐厅、卧室等。

这些功能区域的布局往往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考虑的,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起居室通常布置在大厅的两侧,用于休息和娱乐活动。

餐厅通常位于大厅或者与大厅相连,以方便家庭成员共进餐食。

卧室则通常布置在建筑的后部或者上层,与私密性与安静性的要求相符。

3. 庭院和花园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庭院一方面提供了自然的光线和空气,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密不可分。

庭院通常包括花园、假山、池塘等元素,以及雕塑和花草的装饰。

庭院的布局强调自然与人工的结合,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花园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对自然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花园讲究秀丽和富有变化的景观,以及微妙的仪式感。

花园不仅仅是欣赏的场所,更是与人的精神和情感相互作用的场所。

4. 院墙和门窗院墙和门窗是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界限和过渡区域。

院墙一方面代表了家庭的隐私与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内外空间的过渡。

传统建筑的院墙通常采用红墙或者灰瓦的形式,以示庄重和壮丽。

古代住宅礼制

古代住宅礼制

古代住宅礼制如下是有关古代住宅礼制:1.三朝五门周代的宫殿建筑制度。

所谓三朝,即周王有外朝、治朝、内朝三朝,外朝是周王举行各种会议的场所;治朝为朝廷全体官员办理政务的地方;内朝则专用于周王解决本宗族内部事务。

北宋聂崇义的《三礼图》记载,三朝建在宫城的中轴线上,前后依次排列。

所谓五门,是指周王的宫城有五道宫门,《礼记·明堂位》中载:五门即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

也有称三门的,但一般通行五门之说。

三朝与五门合称“三朝五门”制度。

汉以后的各代皇帝穿凿附会,在建造官城时,往往效仿周代的“三朝五门”之制,如清代故宫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则是附会“三朝”所建。

2.两阶制古代礼制性建筑部分,即正殿或正房砌筑两道台阶,正殿或正房多坐北面南,两道台阶自然就分为东西阶,东阶亦称阼阶,是宅主人专用台阶;西阶亦称宾阶,宾客由此进入房屋。

据文献记载,“两阶制”始于西周,终于宋金。

“两阶制”的出现,除历史文化原因外,还受建筑布局的影响,早期建筑为偶数开间,柱子必然位于居中位置,而中柱则是古人祭祀的,所以在中柱设立台阶并不方便,于是出现了以中柱为中心建立两阶的做法。

3.左祖右社《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原周王城的规划布局,左祖,以宫城为中心,在其左侧设祖庙,以祭祀先祖;右社是指在宫城的右面建社稷坛。

“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是由周宗祠的左昭右穆制度演化而成的。

太庙即祖庙,历代帝王十分重视太庙的建设,经过发展,左祖成为“庙祭”的定制。

社稷坛是社坛和稷坛的合称,社者,土地之主;稷者,五谷之长。

古代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所以社稷又为国家的代称。

明代恢复周制,在宫城的左右两侧,按“左祖右社”定制布置建筑。

4.城隅之制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筑城制度,《考工记》记载:“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宫隅与城隅均为城墙的拐角,此处是结构最为薄弱的部分,也是防敌御寇的关键所在,所以常建楼筑台于此。

雉,指版筑夯土墙的面积,高一丈,长三丈。

从建筑规制看古代礼制思想

从建筑规制看古代礼制思想

从建筑规制看古代礼制思想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一方面表现在建筑材料上,一方面表现在建筑思想上。

不同于西式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是以木材为主,同时在建筑思想中充满了等级秩序的观念。

由于木材易燃、易腐、易虫蛀等弊端,故而很难长时期保存,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造。

建筑实体是可视的,但贯穿着等级秩序的建筑思想是形而上的。

虽然古籍对明清以前的建筑也有大量记载,但仅有史料却没有实物亲视,鉴于此,故本文以明清时建筑为主要载体,围绕礼制思想展开论述。

关键词:建筑;礼制;思想;礼,即礼仪,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

礼的思想萌芽于西周时期,其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这规范着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孔子家语》载:“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礼推崇备至。

礼对中国既往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玄学兴盛的魏晋之际为例,便可看出礼教思想产生千年后的影响力。

“都人士女,服习礼教”“江表虽远,密迩海隅,然染道化,率礼教,亦既千余载矣。

”上述两则史料均出自魏晋之际玄学兴盛之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蔑视礼教,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

尽管玄学兴盛,但仍无法撼动礼的地位。

一、礼在建筑上的体现礼对社会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在建筑上尤为明显。

在礼的规范下,建筑的规模、色彩、装饰脊兽甚至屋顶样式都有严格限制。

上至城郭、宗庙、宫室、府衙、门阙、屋顶形式、建筑规格, 下到斗拱、照壁、门当、雀替、装饰色彩等, 只有在不违礼制的前提下,才被允许体现在建筑实体上。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通过屋顶的形式便有所体现。

不同形式的屋顶其应用场景亦不相同,如:攒尖顶,多应用于亭台楼阁,以供观赏;硬山顶,多应用于北方民居,以供居住;悬山顶,多应用于南方民居;歇山顶,多应用于宫殿、坛庙等场所;庑殿顶,多应用于宫殿正殿以及各地文庙。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不管是建筑工艺、美学美感还是封建等级观念都达到了顶峰。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布局

大同善化寺
• 殿内前后槽金柱不相对应,前槽金柱设在上平槫下面,后槽金柱设 于下平槫位置处,致殿内前槽空间宽阔,佛像偏后。殿周檐柱上斗 栱除柱头铺作外,补间皆为一攒,转角处于角栱之外增设斗栱一朵, 横栱与角栱皆一材制成,刻连栱交隐。各补间处栌斗之下皆施小驼 峰垫墩,驼峰式样与应县木塔、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驼峰相同。 当心间、补间斗栱为60度斜栱两缝。外檐施60度斜斗栱者仅见于辽 代大型殿宇(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辽宁义县奉国寺七佛殿和本 殿),前世未见,后世亦未承袭。
•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 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长城。 • 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 廊: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如:惜抱轩。
• 2.前殿后阁。
• 常见于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龙兴寺。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 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及阁前的转轮殿和慈氏阁及阁后 建筑。 • 始建于隋朝,北宋初重建寺内主要佛建筑大悲阁,并于其北拆却九 间讲堂。现存寺内主要佛殿摩尼殿,建于宋代皇佑四年,慈氏阁和 转轮藏也皆为宋代建筑。山门建于金代。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 重重。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着建筑错落变幻。
• 牌坊: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如:贞 节牌坊。
•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如:宫阙。 •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 祠: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 观: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

中国古代宴会厅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宴会厅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宴会厅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
么?
古代中国宴会厅的建筑设计特点丰富多样。

以下是一些主要特点:
1. 结构布局: 古代宴会厅通常以方形或长方形为基本平面布局,具有对称性。

大门通常位于厅的正中央,两侧有对称的窗户。

2. 屋顶设计: 宴会厅的屋顶常采用斗拱结构,如歇山式、歇山顶、平顶等。

斗栱结构赋予了宴会厅优雅的外观,同时也有支撑屋
顶的功能。

3. 柱子和梁: 宴会厅通常使用大量的柱子作为支撑结构,以支
撑屋顶和整个建筑物的重量。

柱子的设计形式多样,如方柱、圆柱
或彩绘的雕刻柱。

4. 装饰与雕刻: 宴会厅的内外部常常精美装饰,以彰显富丽堂皇。

壁画、石雕、木雕和彩绘都被广泛用于装饰厅内的墙壁、柱子
和天花板上。

5. 空间规划: 古代宴会厅常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厅,各个空间之间有明确的层次感。

前厅常用于接待宾客,中厅是宴会的主要活动区域,后厅则用于备餐和服务。

6. 照明设计: 宴会厅的设计通常注重光线的利用和照明效果。

通过合理的窗户和天窗布局,宴会厅内可以获得充足的自然采光,并通过烛光等人工照明方式创造出温馨的氛围。

以上是中国古代宴会厅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美学和工程技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宴会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建筑空间布局有何讲究?

中国古建筑空间布局有何讲究?

中国古建筑空间布局有何讲究?中国古建筑⽂化意蕴丰富⽽深邃,蕴含着浓郁的东⽅⽂化情调和哲学伦理思想,在世界建筑⽂化史上独树⼀帜。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群体组合以及在外观上呈现出的⼤屋顶、建筑装饰、⾊彩运⽤等特⾊,不仅具有⾃⼰独特的实⽤价值及审美价值,⽽且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化的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两种平⾯布局,⼀是整齐对称,⼆是曲折变化多样。

整齐对称多⽤于⽐较庄严雄伟的京都、坛庙、王府、宅邸、寺庙等,布局上讲究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这种布局主要是为了满⾜礼敬崇⾼、庄严肃穆的需要。

⾃古以来,中国⼈就有顽强深厚的空间意识和⽂化观念,⼗分强调建筑组群的中轴对称。

⼩到住宅、⼤到宫殿、整个城市规划,建筑的平⾯布局总是设以中轴线,这种中轴线往往由道路、建筑物、庭院、⼴场等组成,⼤到建筑物左右均布的对称,⼩到建筑物两旁对列的厢房或配殿,常被⽤来突出中轴线的对称。

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和组群的布局原则,不仅富有封建伦理⽂化的特⾊,还与中国⼈的崇中、从中、尊中的民族意识有关,它总是沿着⼀条中轴线(多以纵轴为主,也有纵横轴都为主的)、采取均衡对称的⽅式来布局,具有中轴线布局意识、观念特征的建筑,在中国古代随处可见。

这种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的、平⾯对称性格局的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是区别于西⽅建筑的特征之⼀。

中国古代建筑⽂化⼗分重视建筑物与⾃然环境、⼈⽂环境的群体组合。

这⼀⽂化传统⼏千年来⼀脉相承。

中国古代建筑之“⼤”及其功能的丰富多彩,⼀般不是在于建筑单体的向⾼空发展,⽽是表现在它的群体组合上,在地⾯上向四⾯作横向有序的铺开,在群体组合中作出回旋与往复。

中国古建筑艺术主要的也就是建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博⼤与壮观,⼀切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各类建筑莫不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般为长⽅形,单纯⽽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

礼制在紫禁城布局中的体现

礼制在紫禁城布局中的体现

礼制在紫禁城布局中的体现1.紫禁城的规划1403年,明成祖朱棣任命侯爵陈和工部侍郎吴中负责北京和紫禁城的规划设计。

任何一幢或一组建筑,决定其规模和内容的自然首先是它们的功能需要,宫殿建筑也是如此。

紫禁城是封建帝王执政和生活之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第一是办理政务,需要有举行各种礼仪和处理日常政务的殿堂、衙署、官府;第二是生活起居,包括皇帝、皇后、众多的皇妃、皇子和太祖、太后生活、休息用的寝宫、园林、戏台等;第三是供皇帝及其家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与念书习武的场所,如佛堂、斋宫、藏书阁、射骑场等;还有为以上各项内容服务的建筑设施,包括膳房、作坊、禁上房、库房以及庞大服务人员的生活用房。

据统计,在紫禁城内总共有近千幢房屋。

从历代皇宫建筑群的规划可以看到,帝王处理政务的殿堂总是放在宫城的前面,称为前朝;生活起居部分放在后面,称为后寝或后宫;这种合乎实际功能需要的前朝后寝的布局成了历代皇宫的基本格局。

明朝的紫禁城也是这样,在这里,属于前朝部分的主要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位于中轴线的前部,它们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和节日召见朝廷文武百官,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不但有庞大的殿堂和广阔的庭院,还要有做各项准备和作为储存设备的众多配殿与廊庑。

后寝部分有处于中轴线上的乾清、交泰、坤宁三座宫,它们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处理日常公务及举行内朝小礼仪的场所。

三宫的两边有供太后、太妃居住的西六宫;供皇妃居住的东六宫和供皇太子居住的东西六所;供宗教与祭祀用的一些殿堂,供皇帝休息、游乐的御花园以及大量服务性建筑也散布在后寝区里。

所有这些前朝、后寝两部分的各种建筑都按照它们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分别组成一个又一个院落,前后左右并列在一起,相互之间既有分隔,又有甬道相联,组成庞大规模的皇宫建筑群。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

他的臣下在咸阳兴建起宏大的宫室。

刘邦因为刚打下天下就大兴土木而感到不妥,丞相萧何对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

我国古代宫殿的布局有哪些特点

我国古代宫殿的布局有哪些特点

我国古代宫殿的布局有哪些特点1.严格的中轴对称。

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

3.前朝后寝。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从秦朝开始,“宫”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则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

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

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

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中国宫殿建筑以北京的故宫为代表。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数米高的红色围墙,周长3400多米,墙外是护城河。

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陈设之华丽、建筑之辉煌,在世界宫殿建筑中极为罕见。

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这些建筑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建筑形象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三个大殿的内部均装饰得金碧辉煌。

故宫的后一部分——“内廷”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建筑多包括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它们均自成院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

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

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

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

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

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

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

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建筑特色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

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

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

以3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

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

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

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

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

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

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

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

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后苑里有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结晶。

初建时被奴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夫役百万。

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创造才能。

同时,为了修建故宫,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时,大多采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

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区。

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几百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