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渔业资源
长江禁捕效果评估实施方案

长江禁捕效果评估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长江渔业资源面临严重的衰退和崩溃。
为了保护长江渔业资源,中国政府于年月日发布了《长江禁捕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和管理长江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实施方案1. 禁渔区划设根据长江渔业资源的分布和特点,确定禁渔区划设方案。
将长江干流、支流和湖泊划分为不同的禁渔区,严格限制捕捞和捕捞工具的使用。
同时,设立禁渔期,禁止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捕捞活动。
2. 渔业资源监测建立长江渔业资源监测网络,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长江渔业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通过定期的渔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掌握长江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禁渔区划设方案和禁渔期。
3. 禁渔宣传教育加强长江禁渔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渔民和社会公众对长江禁渔政策的认识和支持。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渔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4. 禁渔效果评估建立长江禁渔效果评估体系,对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
通过对长江渔业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科学评估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三、评估方法1. 数据收集通过长江渔业资源监测网络和相关部门的协助,收集长江渔业资源的相关数据,包括数量、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评估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 统计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考虑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情况和长江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禁渔区的数据,分析长江禁渔政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评估禁渔效果的好坏。
3. 专家评审邀请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评估结果进行专业评审和意见建议。
借助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长江禁渔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长江十年禁渔捕捞情况汇报

长江十年禁渔捕捞情况汇报
近十年来,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对长江渔业资源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我将对长江十年禁渔捕捞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对长江禁渔区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调查。
通过定期的渔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我们发现禁渔区内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禁渔区内的鱼类种群得到了显著增加,渔业资源的生态平衡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其次,我们对长江禁渔区的违规捕捞情况进行了严厉打击。
通过加强巡查和监管力度,对违规捕捞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和处罚。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渔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使禁渔政策得到了更好的执行。
再次,我们加强了长江禁渔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开展水域清理、水质监测等工作,有效改善了长江禁渔区的生态环境,为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长江禁渔区的科研工作。
通过开展渔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等工作,不断深入研究长江禁渔区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状况,为长江禁渔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江禁渔区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为长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长江禁渔区的监测和保护力度,积极推动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现状及早期资源调查研究

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减少对渔业资源的依赖。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 能实现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参考内容
长江上游是中国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分布区,其中鮈亚科鱼类是其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这些鱼类的生境选择策略受到了越来越多 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长江上游鮈亚科鱼类资源及生境选择策略,为保护和管 理这些珍贵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长江上游鮈亚科鱼类的生境选择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首 先,通过了解这些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这些鱼类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趋势。 其次,这些知识可以为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包括制定针对性 的保护措施、
合理规划水域利用等。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未能全面 考虑非生物因素如气候变化对鱼类生境选择的影响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可以 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长江上游的鱼类资 源。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样本采集、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首先, 我们在长江上游的不同水域进行了鱼类样本采集,获得了大量鮈亚科鱼类的数据。 随后,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长状况 等。
此外,我们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与当地渔民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了解了他们对鮈亚科鱼类生境选择策略的看法和经验。
3、经济价值下降
由于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减少,渔民的收入也受到影响,导致经济价值下降。 此外,水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定的困境,许多渔民面临着转行的压力。
二、早期资源调查研究
1、调查方法
为了了解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现状,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渔 获量测定、物种鉴定、生态观察等。渔获量测定主要是了解渔民的捕捞量和捕捞 种类;物种鉴定是对长江上游的鱼类进行种类和分布的调查;生态观察则主要是 对水域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开展长江流域禁捕工作总结

开展长江流域禁捕工作总结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域之一,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由
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长江渔业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长江渔业资源,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了长江流域禁捕工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
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开展,是为了保护长江渔业资源,维护渔民的生计,促进
长江流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从禁捕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方面,长江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各类鱼类的数量和品种得到了恢复和增加。
另一方面,渔民们也逐渐意识到了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性,积极配合禁捕工作的开展。
在禁捕工作中,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执法力度,对
违规捕捞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其次,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渔民们的保护意识,引导他们转变捕捞方式,从传统的捕捞方式转变为生态友好型的捕捞方式。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渔民进行补偿和转产安置,帮助他们转变产业,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长江流域禁捕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一些渔民对禁捕
政策不够理解,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一些非法捕捞行为仍然存在,给禁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总的来说,长江流域禁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政
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引导渔民们转变捕捞方式,共同保护长江渔业资源,促进长江流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鱼类资源减少情况汇报

长江鱼类资源减少情况汇报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中国重要的水产资源之一。
然而,近年来长江鱼类资源的减少情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这篇汇报中,我们将对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污染。
长江流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江河,严重破坏了长江水质。
水污染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导致鱼类的数量急剧减少。
其次,过度捕捞也是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鱼类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一些渔民进行了过度捕捞,严重破坏了长江鱼类的生态平衡,导致了长江鱼类资源的减少。
另外,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湿地的减少、水生植物的消失、水域的开发等都对鱼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一些外来物种的引入也对长江原有的鱼类造成了竞争压力,导致了鱼类资源的减少。
针对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应加强长江水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善长江的水质。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长江的渔业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捕捞数量,禁止过度捕捞。
此外,还需要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恢复和重建湿地,保护水生植物,减少外来物种的引入,保护长江鱼类的生存环境。
总之,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情况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保护长江的水生生物资源。
只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捕捞,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问题,实现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问题,共同为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江流域的禁捕措施

长江流域的禁捕措施引言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广阔,是我国经济、文化和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遭受了严重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的威胁,导致许多鱼类物种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禁捕措施。
本文将介绍长江流域的禁捕措施及其效果。
1. 禁止捕捞保护期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在一年中的一些特定时期,相关部门规定了禁止捕捞保护期,禁止任何形式的渔捞活动。
这些保护期根据鱼类繁殖状况和迁徙习性来确定,通常是在鱼类繁殖和迁徙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禁止一切捕捞活动,以维护鱼类的繁衍和塘养。
禁止捕捞保护期的设立对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为鱼类提供了足够的繁殖和生长时间,增加了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此外,禁止捕捞保护期还促进了渔民对可持续捕捞管理的认识和意识,提高了渔民的环保意识。
2. 禁用违禁渔具长江流域对一些特定渔具采取了禁用措施,以保护渔业资源。
其中包括禁用一些具有破坏性的捕鱼工具,例如电鱼器、毒鱼药等。
这些禁用的渔具能够有效减少对鱼类的伤害和杀害,保护了长江流域的渔业生态系统。
相关部门还采取了一些监督措施,对禁用渔具的使用进行严格检查和处罚。
一旦发现违规使用禁用渔具,将会面临法律制裁。
通过禁用违禁渔具,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得到了切实的保护。
3. 加强执法力度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保护工作需要有效的执法力度。
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加强了巡查和监测力度。
通过加强执法工作,有效遏制了非法捕捞行为的发生,保护了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
此外,相关部门还加强了与地方政府和渔民的合作,建立了渔业资源保护的联防联控机制。
通过多方合作,确保了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保护的效果。
4. 渔业资源评估和监测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情况,相关部门进行了定期的渔业资源评估和监测工作。
通过对长江流域各个水域的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数量和种类。
长江渔业资源现状与增殖保护对策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阔.鱼类资源极为丰富。
历来盛产青龟、草鱼、鲢、鳙、铜龟、圆r]铜鱼、长吻能、鲥、刀鲚、风鲚、鳗鲡等多种经济鱼类,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中华绒蝥蟹、鲥鱼繁殖产卵场,其品质是我国所宵水系中晟优的,作为种质特性是其它任何圭煎i金堑童!±塑塑自墨…一——水系或人工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长江又是我国淡水茼种的重要生产基地,如“四大家鱼”、日本鳗鲡鱼苗,历史年产量曾高达300亿和2亿尾,长江渔业资源的盛衰变化对我国的淡水渔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l、长江渔业资源现状l虫盛豳芒llQQ§簋签§船!!kmz,约占五十年代湖泊面积的47.2%。
素有千湖之称的湖北省,原有lkmz以上的湖泊1066个,目前仅存300个。
湖南省洞庭湖,在清朝道光年问水面达6000km2,解放初期湖卣为4350km2,目前仅2623km2。
江西省都阳湖,解放初期湖面为5340km2.目前仪:{900km。
围星不仅引起湖泊调蓄洪水能力降低,还减少r鱼类活动空间,破坏水域生态环境.导致鱼类天然资源量锐减。
(3)水域污染。
长江沿岸工矿企、『k和城市排放的J.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据不完全统计选l42多亿吨,占全国的42%以上.沿江21个城市形成长56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m]。
水质污染不仅影响鱼类洞游,导致大批鱼类死亡,直接影响江河鱼类资源,还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多种鱼类饵料生物造成危害,破坏鱼类食物链,间接影响江河鱼类资源,导致鱼类天然资源量减少。
例如,2000年3月,K江大渡河上游金u河区廖河坝的金光化工厂违法、集中排放循环池内严禁外排的对水牛牛物剧毒的泥磷和含黄磷废水,造成大渡河、岷汀乐山市境内220公里江段水质污染,鱼类资源直接损失481吨,经济价值达962万元。
其_是长江渔业过度捕捞。
长江渔业生产大量使用有害渔具、渔法,酷渔滥捕、过度地捕捞产卵亲鱼和幼鱼,对鱼类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环境面临崩溃

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环境面临崩溃五六月之交的太阳有点毒。
湖北咸宁市石首市调关镇矶头,以船为家的51岁渔民周德军找了一块荫凉地,坐下来缝补鱼网。
这些年,对于他这样的专业渔民来讲,禁渔期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解禁后的生产做准备。
今年是长江流域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10周年。
10年间,长江上游(葛洲坝以上)每一年2月1日至4月30日禁渔,中下游(葛洲坝以下)每一年4月1日至6月30日禁渔,涉及沿江流域上中下游10个省(市)。
禁渔期制度的实施,给了长江水生生物一个实实在在休养生息的机缘,减缓了资源衰退趋势,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渔业管理工作的熟悉,提高了全社会一路养护长江水生生物的意识,增进了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但是,对于禁渔效果,周德军却不满意。
“最近十年年年禁渔,但仍是明显感觉江鱼一年比一年少,而且愈来愈小。
”禁渔10年,长江渔业资源现状如何?进一步保护长江渔业资源面临哪些问题?本报记者赴荆州石首、宜昌枝江、咸宁赤壁、武汉新洲四地进行了实地探访。
1.资源窘境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江鱼数量、种类都减少“目前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出现了严重的衰退,流域的资源环境面临崩溃。
”日前,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依民在接受采访时说。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也显示,2021年长江三峡库区、坝下、洞庭湖、鄱阳湖和河口区的天然捕捞量已经不足5万吨。
近两年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渔业产量,与历史最高产量相较,降幅均超过50%。
湖北2021年长江捕捞量万吨,2021年只有万吨。
除数量减少,种类也在减少。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刘焕章3月份对鄱阳湖的调查显示,体重小于50克的渔获物占到了总量的%;而长江主要经济鱼类四大家鱼的比重仅为%。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记录显示,鄱阳湖内有117种物种,去年只剩下86种。
”刘焕章说。
刘焕章以为,致使长江渔业资源锐减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仍是过度捕捞。
“在一些地方,渔民采取的是断子绝孙、赶尽杀绝式的捕捞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曹文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430072)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m)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比黄河长800余km,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三大河。
长江流域面积180×104km2,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5。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108m3,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上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
长江自西向东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变化很大,气候差异显著,支流及附属水体众多,形成了多样的生境,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长江鱼类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类丰富、资源波动大、特有性高、经济物种多和分布区域差异大等特点,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长江水系现有鱼类400余种(亚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50种左右,淡水鱼类之多居全国各水系之首。
例如,珠江水系纯淡水性鱼类239种,黄河水系仅150种。
长江水系有11种河海洄游性鱼类,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鲥鱼(Macrura reevesi)等9种为溯河洄游性鱼类,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与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则为降河洄游性。
此外,长江水系中还生活着40余种咸淡水鱼类,它们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强,主要生活在沿海及河口区域。
长江鱼类分别隶属16目39科161属,以骨鳔类(Ostariophysans)为主,计310种(亚种),占77.3%;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269种,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41种。
鲤形目的4个科在长江中都有代表性种类,亚口鱼科(Catostomidae)有1种、鳅科(Cobitidae)56种、鲤科(Cyprinidae)196种,平鳍鳅科(Homalopteridae)16种。
鲤科鱼类涵盖鲤科所有12个亚科,占全流域鱼类总数的48.9%,鲤科鱼类种类多是长江及东亚淡水鱼类区系的特点之一,长江流域是东亚鲤科鱼类起源和演化的中心。
在长江流域的不同江段内,鱼类区系的组成是不同的。
根据其生境特点和鱼类种类组成,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区:青藏川西高原鱼区,金沙江川江水系鱼区,中下游水系鱼区及河口鱼区。
长江鱼类的分布规律,由上到下,种类由少到多,分类结构由简单愈趋复杂。
大体上青藏川西鱼类为高寒冷水性鱼类,川江区多山地流水性种类,中下游常见平原静水性种类,河口区则多为咸淡水鱼类。
长江鱼类丰富的物种和区系复杂是自然环境的多样化和物种进化分异的结果。
长江鱼类区系的另一特点是特有鱼类数量多。
据统计,长江有147种特有鱼类,占长江鱼类种类数的42%。
其中局限分布于上游的特有鱼类117种,分布于中下游的21种,9种是全江都有分布的。
长江水系有6个特有属,它们分别是:鲤科 亚科(Danioninae)鮈鲫属(Gobiocypris)、鮈亚科(Gobiobotinae)的异鳔鳅鮀属(Xenophysogobio)、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的高原鱼属(Herzensteinina)、鳅科条鳅亚科(Noemachilinae)的球鳔鳅属(Sphaerophysa)、平鳍鳅科平鳍鳅亚科(Homalopterinae)的金沙鳅属(Jinshaia)和后平鳅属(Metahomaloptera)。
这些特有属和特有种是我国宝贵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价值。
长江盛产青鱼、草鱼、鲢、鳙、铜鱼、圆口铜鱼、长吻鮠、鲶、黄颡鱼、鲤、鲫、鲥、刀鲚、凤鲚和鳗鲡等多种经济鱼类。
在我国主要的35种淡水养殖对象(土著种)中,长江自然分布的有26种,其中许多种类的品质被认为是我国所有水系中最优的。
长江的许多珍贵鱼类,如鳜、长吻鮠、南方鲇、胭脂鱼等是近20年来开发的养殖种类,而黄颡鱼、中华倒刺鲃等是近10年开发的养殖种类,因此长江也被形象地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种质资源库。
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淡水鱼类或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有13种,其中8种分布于长江水系,它们是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中华鲟、白鲟,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贝氏哲罗鲑、胭脂鱼、金线鲃、松江鲈鱼。
2鱼类资源所面临主要威胁2.1过度捕捞不合理的渔具、渔法以及高强度的捕捞,是导致鱼类资源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1997年以来在捕捞强度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三峡库区、长江中游、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区的天然捕捞产量均明显下降(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数据)。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四大家鱼早期资源持续下降,近年来监利断面的鱼苗径流量已不足1亿!过度捕捞还导致鱼类种类结构小型化和种群结构小型化,表现为渔获物中小型鱼类比例上升、种群年龄结构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
如1957年洪湖渔获物中青鱼、鲤、草鱼、鳊、鳜占50%,鲫和乌鳢占25%,其它占25%。
1977年,鲫、红鳍原鲌、黄颡鱼分别占30.5%、23%和25%。
1982年,鲫占36.8%,黄颡鱼占26.3%,红鳍原鲌占22.5%,乌鳢占8.7%,鲤仅占0.4%,其它鱼类仅占1.5%。
此外,我国捕食幼鱼现象在其它地方也很普遍。
如洞庭湖60年代初所捕捞的草鱼、青鱼和鳡,大多在15kg以上,鲢、鳙和鲤也在10kg左右,但近年的渔获物中,2.5kg以上的个体仅占2.2%;99.58%的青鱼、96.25%的草鱼和57.31%的鲤鱼,都是出生后仅生长半年左右的当年幼鱼,幼鱼资源的衰竭是导致鱼类资源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
20世纪70年代,长江中下游捕捞洄游性鱼类的幼鱼的现象相当严重,据统计,大部分被捕捞的幼鲥1斤有380尾之多!大量幼鱼被捕捞后,鲥鱼资源很难得到恢复。
2.2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在遗传、种群、生态系统层次上均可导致鱼类资源衰退。
在遗传层次上,污染导致敏感性个体死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在种群水平上,污染不仅直接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而且当种群以复合种群的形式存在时,由于某处的污染会导致该亚种群消失,对种群结构造成影响;在生态系统层次上,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改变,从而间接影响鱼类资源。
工厂、城市超标污水排放,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屡屡导致严重的死鱼污染事件。
2004年2月11日,川化集团技改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未经环保部门检验,擅自投入试生产。
2月11日至3月2日,其第二化肥厂污水处理装置因故障没有运行,大量高浓度氨氮废水直接外排,导致了沱江中下游地表水水体氨氮指标严重超标。
污染事故导致沱江中下游死鱼约50万公斤,沱江沿岸5个水电站因开闸放水而遭受损失,内江、资阳等沿江污染影响地区近百万群众饮水中断达26天。
据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
“沱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事故前水平。
”同年,距震惊全国的沱江特大污染事故时隔不到两个月,四川省一造纸企业顶风作案,偷排、超标排放造纸黑液,致使沱江再次受到严重污染,造成死鱼12万斤。
除集中排放的污染物外,长江流域的面源污染十分严重。
据统计,我国化肥年施用量41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3。
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污染而设置的安全上限为225 kg/hm2,我国平均464 kg/hm2,超出1倍多;湖北省2004年化肥施用量281.92万吨,2003年长江上游地区水平497 kg/hm2,长江下游地区水平661 kg/hm2,而世界平均水平131 kg/hm2。
2004年全国共施农药140万吨,农药施用强度2003年全国平均为15 kg/hm2,发达国家为7 kg/hm2。
自1978年我国农膜技术开始在我国推行以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急剧增加,2004年我国农膜用量达168万吨,其中地膜93.15万吨,覆盖面积达1306万公顷,均比1993年增加了2倍以上;仅长江上游地区2004年农膜用量就达17.7万吨,约占全国的10%。
此外,2003年我国畜禽废弃物产生量为32.8亿吨,是2003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10.04亿吨的3.3倍。
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不合理的水产养殖方式均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
一些“草型湖泊”,如武汉东湖等,倒退为“藻型湖泊”,水草资源因过度放养草食性鱼类而迅速衰竭。
水生植物如同水下森林,不仅为草食性动物提供饵料,还可以净化水质,同时水生植物是其他生物栖息的基质,提高了湖泊生态系统的环境异质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湖泊中水草消亡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环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质量降低,鱼类资源受到严重影响。
4问题与建议4.1协调水电开发与鱼类资源保护长江上游存在着许多为我国所独有、长期适应于长江上游水体生态条件的特有种,特有物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的重点。
由于特有鱼类不仅对上游原有的河流生态环境依赖性强,而且很多种类或者由于分布范围过于窄小,或者种群数量较低,或者捕捞等人类活动对资源破坏较大等原因,其生存状况本来就处于易危或濒危状态,当梯级开发进一步导致其生境条件变化或生境丧失时,极可能危及物种的生存。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和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保护措施包括:限制捕捞、修建过鱼设施、实行人工繁殖放流、通过工程措施调节水坝下泄水流以减少对鱼类的不利影响,以及对一些关键栖息地或关键的生态条件采用人工措施进行恢复和创建等等。
但是,这些保护措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例如,限制捕捞只能部分补偿工程导致的鱼类资源量下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境丧失问题。
过鱼设施虽然有可能解决鱼类的洄游问题,但对于非洄游性鱼类,其意义不大,而且,如果没有适合于鱼类摄食、生长的环境,即使成功过坝也不能保证物种繁衍。
上述其它措施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即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难以满足鱼类完成整个生活史的需要,因此只能作为辅助措施。
水电梯级开发,从根本上讲是导致了鱼类栖息地的丧失,在这种情况下,保护鱼类的栖息地,无论这些栖息地是特有鱼类的主要分布地或者是原先对某些鱼类生存的意义不是很重要的天然栖息地,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长江水利开发与鱼类物种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科学研究、决策,建立一定面积比例的保护区或保留地,不修水利工程,是有效保护特有鱼类最重要、最根本的措施。
4.2保障繁殖条件,加强幼鱼资源保护白鲟、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是主要生活在长江干流的珍稀鱼类,过去的调查工作已基本确定了它们产卵繁殖的江段,应高度重视其繁殖保护。
近年来的监测数据表明,自葛洲坝至古老背长约30km的江段是中华鲟、胭脂鱼等多种鱼类的产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