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区渔业资源_生态环境和生产现状及渔业的定位和调整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关于本市实施长江口及其他内陆水域禁渔的通告(沪农委规[2021]2号)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关于本市实施长江口及其他内陆水域禁渔的通告(沪农委规[2021]2号)](https://img.taocdn.com/s3/m/102591e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1.png)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关于本市实施长江口及其他内陆水域禁渔的
通告(沪农委规[2021]2号)
佚名
【期刊名称】《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21()11
【摘要】(2021年2月10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8]95号)、《农业农村部关
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农业农村部通告[2019]4号)、《农
业农村部关于设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区的通告》(农业农村部通告[2020]3号)等有关
规定,现就我市实施长江口及其他内陆水域禁渔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禁渔区(一)长江口水域:包括农业农村部设定的长江口禁捕管理区(包含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上海段)内的我市管辖水域。
【总页数】1页(P27-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农业部关于发布珠江、闽江及海南省内陆水域禁渔期制度的通告
2.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20年内陆水域禁渔期制度实施方案》
3.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农业农村委市水务局市文化旅游局市体育局
市绿化市容局关于印发《关于推动本市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易审批工作的实施办法》的通知(沪发改规范[2021]12号)4.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上海市
农业绿色生产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沪农委规[2021]3号)5.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沪农委规[2021]1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大海区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政策

实行海域
我国自1995年开始,在 东、黄渤海海域实行全 面伏季休渔制度。东海 海域通过几年的休渔有 效地保护了以带鱼为主 的主要海洋经济鱼类资 源。根据农业部农的规 定,从1999年开始,南 海海域也开始实施伏季 休渔制度。也就是说,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黄 渤海、东海、南海海域 都实行了全面的伏季休 渔制度。
谢谢您的 观看
制度背景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辽阔,水域 面积约占全国淡水面积的50%。长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 之一,哺育了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同时,长江渔业又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 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长江渔业苗种丰富,并有种质优势、生 长快、抗病力强等特点,在我国淡水渔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历史上长江捕捞产量最高的年份达45万吨,占全国淡 水捕捞产量的60%;四大家鱼、鳗鱼苗种最高年捕捞量达300 亿和2亿尾。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长江渔业水域生态环 境遭到破坏,渔业资源总量大幅下降。根据长江渔业资源监测 网10多年的监测,渔业资源的衰退速度在加快,渔业捕捞产量 明显下降,一些经济鱼类资源已经走向枯竭。
三.总结
1.伏季休渔的作用和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效养护了渔业资源。 二是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三是促进了海洋捕捞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四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五是锻炼和壮大了渔政队伍。
2.长江禁渔的影响: 整个长江流域有很多特色鱼类,无序的捕捞会让整个流域生 态失衡。并不是所有的野生鱼类都适合人工培育,自然水体 才是这些鱼类最良好的栖息场所。所以禁渔是维护生态平衡 的一种手段,我们目前在禁渔期会做的放生、放流也是一种 手段。农科所还会选择一些合适的品种进行培育,比如武汉 自主研发的“先锋一号鲌”抗病害能力强,覆盖全产业链, 包括苗种繁育、鱼苗销售、集约化养殖现场和深加工等。
严格实行春季禁渔 保护长江渔业资源

物 白鳍 豚 、 中华鲟 、 白鲟 、 豚 、 脂 鱼等 濒危 江 胭 程度还 在不 断 加 剐 。因 此 . 长江 实 行 全 流 对 域 春 季禁渔 . 已经到 了刻不容 缓 的地 步 了。 春季 禁渔就 是在 主要经 济鱼类 的 繁殖期
基 本 上 绝 收 。 国 家 一 、 级 保 护 水 生 野 生 动 二
国沿 海地 区实 行 “ 季 体 渔 ” 度 后 , 伏 制 渔业 实
现 可持 续发展 的 又一重要 举措 。 长 江 是 我 国 淡 水 渔 业 的 摇 篮 , 类 基 因 鱼
的宝库 , 济 鱼类 的原 种 基 地 和生 物 多样 性 经 的代 表 , 着 得 天独 厚 的 四太 资 源 优 势 。一 有 是 种质 资源 优 势 。长 江 是 四大 家 鱼 、 中华绒 螫蟹 等 许 多经 济 种类 的 原 种 基地 . 种 质 是 其
势 。长 江是我 国 淡水养 殖的 苗种基地 。四大 家鱼苗 种 曾高达 3 0 尾 , 苗 10亿 只 , 0亿 蟹 0 鳗
苗 2亿 尾。三 是 名 特 优 鱼类 资 源 优 势 。鲥 鱼 、 吻鲩 、 蟹 、 纯 等 众 多 的 名 贵经 济鱼 长 河 河
类 , 国 内外 享 有 很 高声 誉 。 四是水 生野 生 在 动植 物资 源优 势。有 些物 种 , 白鳍豚 、 如 白鲟
饭 店 、 厅 、 待 所 等 饮 食 行 业 不 得 经 营 江 河 餐 招
鱼类 。对 违反禁 渔管 理规定 的 , 将依 照《 渔业 法 》 重 庆市 实施 ( 和《 渔业 法 ) 办法' 从重查 处 。 国家级 水产 原种场需 在禁 渔期 间采 捕天 然种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
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长江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之一,其流域范围东起江苏
南通,西至重庆万州,横跨12个省市自治区。
长江流域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对其邻近的海域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而长江河口及其周围的海域
作为一个重要的渔业资源区,其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是影响其可
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包括种类组成、数量变化和分布规律等方面,为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管理
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
1.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地理、气候等基础情况介绍。
2.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和浮游生物的调查和采样。
3. 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鱼类和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多样性、优势种和群落结构特征。
4. 结合区域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等)进行分析,揭示长江口及
其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
5. 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1. 样品采集和处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面积广阔,水文条件复杂,样品采集和处理是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2. 数据分析: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需要采用专业的统计学
和生态学方法,较为复杂和困难。
五、预期结果
1. 揭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2. 研究区域环境因素对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3. 建立合理的渔业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策略,促进长江口及其邻近
海域可持续发展。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曹英志;翟伟康;张建辉;许自舟【摘要】海洋渔业在带动劳动力就业、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海洋渔业意义重大.论文分析了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和措施.分析得出我国海洋渔业确权面积逐年增加,远洋渔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仍然存在海洋环境污染依然严重、海洋灾害频发、渔业发展空间不断萎缩等问题,严重影响海洋渔业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建议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海洋渔业科技水平等,来保障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旨在为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期刊名称】《中国渔业经济》【年(卷),期】2015(033)005【总页数】6页(P41-46)【关键词】海洋渔业;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现状【作者】曹英志;翟伟康;张建辉;许自舟【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100;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403论文说明:感谢本文匿名审稿人的宝贵建议,文责作者自负。
海洋渔业是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海洋水产业,是以海洋为依托,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生长发育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产物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相关生产活动。
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滩涂面积约2.17万km2,20m以内浅海滩涂约15.7万km2,40m等深线所围浅海面积约41.3万km2,海水养殖业发展空间潜力广阔[1]。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迅速,逐渐由以往单一的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逐渐发展成为涵盖海洋增养殖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以及海洋生物制药业等新兴产业。
我国是海洋大国,促迚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切实保障水产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劳动力就业、促迚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国渔业的崛起(二)——新中国渔业七十年回顾

源丰富的河流,拥有水生生物4300多 种,其中鱼类400多种,包括170多种 为长江特有,占我国淡水鱼品种总数 的48%。
由于长期受到多种人为干扰的 影响,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严重 衰退。长江干流每年的天然捕捞量已 从1954年的43万吨降至不足10万吨, “鱼米之乡”面临鱼类资源枯竭威 胁,鄱阳湖、洞庭湖水系“长江四大 家鱼”产卵场几近消失。
长江禁渔期制度实施17年中,农 业部多次调整、不断细化完善方案。 2016年对长江流域禁渔期制度做出较 大调整:扩大了禁渔范围,覆盖了长 江主要干支流和重要湖泊;长江上中 下游的禁渔时间统一为每年3月1日0时
至6月30日24时,从3个月延长到4个 月,使禁渔期涵盖长江流域大部分水 生生物的主要产卵繁殖期。
1995年,国务院决定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批准首次在东海、黄海实行伏 季全面休渔,到1999年休渔范围扩大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个海区。海洋 伏季休渔制度实施20多年,每年涉及沿海11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 政区,休渔渔船达十几万艘,涉及渔民上百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农业部多次调整
2016年年底,长江流域渔政监督 管理办公室正式发布《长江江豚拯救 行动计划(2016-2025)》,要求以原 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遗传基因保护为 重点,集全社会力量加快推进实施长 江江豚拯救行动。
2017年,流经云南、贵州、四 川三省的长江一级支流赤水河作为试 点,率先实施全面禁渔10年。从2018 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内332处水生生 物保护区率先逐步实施全面禁捕,这 意味着长江流域全年禁捕工作启动。
渔业部门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 并率先把“长江大保护”付之行动。 2002年,在长江中下游试行为期三个 月的春季禁渔。2003年,经国务院批 准在长江流域正式实施长江禁渔期制 度。这是继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之后, 国家层面设定的重要内陆水域休禁渔 制度。
长江口潮滩水动力过程、泥沙输移与冲淤变化

长江口潮滩水动力过程、泥沙输移与冲淤变化长江口潮滩水动力过程、泥沙输移与冲淤变化一、引言长江口是我国重要的河口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之一。
长江口潮滩是长江河口入海前形成的泥沙富集区,其水动力过程、泥沙输移与冲淤变化对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究长江口潮滩的水动力过程、泥沙输移机制与冲淤变化规律。
二、长江口潮滩的水动力过程长江口潮滩区域水动力过程主要受长江入海口水动力条件和潮汐作用影响。
长江入海口水动力条件直接影响着潮滩水动力过程的形成和发展。
长江水势的强弱、潮汐的幅度与周期等因素,决定了潮滩区域的水动力过程。
长江入海口水势的强弱对潮滩水动力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在长江入海口,由于江水和海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股定向的排泄流。
入海口的水势强度主要由长江入海流量、堤防水位等参数决定。
水势强度大时,排泄流速度快,可带动泥沙向海洋输移,促进潮滩的冲淤过程。
水势弱时,则泥沙沉积于潮滩区域,导致潮滩发生淤积。
潮滩区域的潮汐作用也对水动力过程产生影响。
潮汐作用主要体现在潮滩区域的潮汐波动过程中。
潮滩地区处在潮汐影响最为显著的沙坪嘴潮滩和梅洲潮滩之间,潮汐波动频繁。
潮滩区域潮汐波动产生的涌浪和涨潮漩涡,影响了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导致泥沙的输移与冲淤。
三、长江口潮滩的泥沙输移机制长江口潮滩的泥沙输移主要受水流能力和沉积能力的相互作用影响。
水流能力是指水流对泥沙运动的推动能力,沉积能力是指泥沙在水流的作用下沉积和积聚的能力。
水流能力主要受水势和潮汐作用影响。
长江入海口的水势与潮汐波动的变化会引起泥沙运动的差异。
水势强劲时,水流的能力增大,可将泥沙向外输移;水势较弱时,泥沙沉积于潮滩区域。
潮汐作用则通过潮汐波浪和漩涡的形成,增大了水流对泥沙的推动力,促进了泥沙的输移。
沉积能力主要受泥沙颗粒特性和水流动力学效应影响。
泥沙的颗粒大小和密度决定了其沉积能力。
较细小的泥沙颗粒可以在水流中悬浮,沉积能力较弱;粗大的泥沙颗粒则更容易沉积于潮滩区域。
河Tun资源现状及河Tun渔业发展前景

由于水 环 境 污染 , 工 建 筑 引起 水 体 地 理 环 水 境 的变 化及 人 类 捕 捞 强 度 的增 加 , 鱼类 资 源 整 体
呈 衰竭 之 势 , 河鲍 鱼 资源 也 处于 严重 的衰 退之 中 , 东 黄 海河鲢 鱼 已很 难 形 成 渔 汛 , 江 口溯 河 性 河 长 鲑 更是 难 现渔 汛 。 近年, 由于 国 内 市 场需 求 的 增 加 和 国外 市 场 的开 拓 , 以及 国内育 苗单 位 对成 鱼需 求 的增 加 , 河 鲑渔 业 资源在 高强 度 的 捕捞 下 日渐 衰 退 , 自然 群 体 的价 格也 因此扶 摇 直 上 , 以前 被 认 为 的废 毒 鱼 业 、 料 工 业 及投 饲 技 术 、 医 渔药 业 、 饲 渔 网箱 结 构 材 料及 配套 设 施设 计 、 生 产 环 节 和环 境质 量 安 各 全 监控 整 治 、 金融 信贷 、 息 网络 、 技教 育 、 场 信 科 市 准 人 和经 营管 理业 等 涉及 抗 风浪 近 海 网箱 养鱼 的 相关 产 业组 成 一 个 大 型 的 产 业 化 系 统 工 程 , 织 组 全 国科 技 力量 分 区 域 地 进 行 综 合 攻 关 , 进 抗 风 促 浪 近海 网箱养 鱼 的 成 龙 配 套 , 其 发 展 成 一 个 大 使 型 的新 产业 。这样 就 可 以避 免重 蹈 我 国对 虾养 殖
5月 份 时可 收 到 3 0~5 0斤 ,9 8年 3~5月 0 0 19
份则 仅 捕 到 5 0~8 0斤 , 说 暗纹 东方 鲑 的最 高 收 据
购价 达 到 了 28 0 0 斤 ,0 0年 4月在 长 江流 域 20 的 扬 中江 段 , 用 于 育 苗 的 野 生 河 鲍 售 价 达 到 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3-1;修回日期:2006-04-16 作者简介:倪 勇(1941-),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鱼类学及渔业资源研究。
通讯作者:陈亚瞿(1938-),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研究。
项目资助: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资助。
长江口区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生产现状及渔业的定位和调整倪 勇 陈亚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 200090) 长江口区是我国最大的河口区,其特点是水质肥沃,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
肥沃的水域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许多生物种群包括主要经济鱼、虾、蟹类经河口水域洄游、繁殖、生长,使这里成为我国最大的河口渔场。
这里曾盛产鲥鱼、前颌间银鱼、刀鲚、凤鲚、白虾、中华绒螯蟹及蟹苗、鳗鲡和鳗苗等。
近三十年来,长江口区渔业资源全面衰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渔场面积不断缩小,导致产量日渐减少,渔业生产难以为继。
本文就上述几方面作一概述,并对长江口渔业的定位和调整进行客观分析。
1长江口区主要经济水产动物的资源现状———全面衰退1.1刀鲚(Coilia nasus Te mm inek et Schlegel ),俗称刀鱼、鲚鱼刀鲚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据1973~1982年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年产量为1500~3500t 。
上海市刀鲚的产量,1959~1971年的13年中平均年产仅为12.2t (1~40.9t ),原因是当时渔船吨位小,有的为风帆船,动力小,马力低,捕捞量较低,刀鱼资源未遭到破坏;1972~1987年期间,随着渔船吨位逐渐增大,机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网具的日益改进,产量显著增加,这16年的平均年产量为189.2t;其后8年(1988~1995年)年产量有所下降,平均为65t;再后的7年(1996~2002年)年产量又有所回升,年均为178.9t,处于较高强度的捕捞状态,其中2001年产量最高,为300t;2003~2005年产量又显著下降,仅分别为25t 、35t 和40t 。
1.2凤鲚(Coilia m ystus L innaeus ),俗称籽鲚、子鱼、烤子鱼凤鲚是目前长江口区最重要的渔业对象。
自1960年以来的40多年中,上海市凤鲚的年产量平均为1174.2t/年。
上世纪60、70、80和90年代的平均年产量分别为807.2t 、1202t 、1173.9t 和1556.8t 。
2000~2005年的年产量有所下降,2005年最低,仅400t,而且小个体鱼的比例增大,有资源衰退的趋势,对此应予以关注。
1.3前颌间银鱼(He m 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俗称面丈鱼、银鱼前颌间银鱼曾是长江口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为长江五大渔业对象之一。
据统计,沪苏两地1959~1987年最高年产量为944.6t (1960年),最低只有24.3t (1987年)。
根据渔获量,可以将其资源变动状况分为3个时期:(1)旺盛期:1959~1963年,平均年产量为769.6t;(2)稳定期:1964~1973年,平均年产量为474.2t;(3)衰退期:1974~1987年,平均年产量为115.9t 。
1987年后产量急剧下降,以至到90年代初已不能形成渔汛,各渔场无鱼可捕,至今资源未能恢复。
1.4中华绒螯蟹(E riocheir sinensis),俗称大闸蟹、河蟹。
河蟹的成蟹和蟹苗是长江口区重要的水产品种之一。
上世纪60年代(1959~1968年)长江口河蟹的平均年产量为93.3t,70年代(1971~1979年)为46.0t,80年代(1980~1989年)为46.3t, 90年代(1990~1999年)为9.0t,2000~2004年为1.6t。
这表明长江口区河蟹资源量正在锐减。
蟹苗从1970年起被开发利用,是长江口区最有经济价值的苗种资源之一。
其平均年产量70年代(1970~1979年)为6059.2kg,80年代(1980~1989年)为2526.1kg,90年代(1990~1999年)为2418.6kg,2000~2005年为1367.0kg。
从平均年产量看,70年代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至最近5、6年较低,甚至无苗可发。
但2004年12月20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上海市渔政处共同在长江口人工放流了2.5万只优质亲蟹,促使2005年长江口蟹苗旺发,产量高达3t。
1.5鳗鲡苗(A nguilla japon ica)鳗鲡苗为长江口区重要的经济苗种之一。
在1974~2004年的31年中,上海市的平均年产量为1934.7kg。
前19年(1974~1992年)为704.2kg;后12年(1993~2004年)为3883kg。
鳗苗的产量不断提高,表明它已成为高强度捕捞的品种,应引起关注。
综上所述,目前长江口区鲥鱼、前颌间银鱼已基本消失;刀鲚产量显著下降,中华绒螯蟹产量锐减;蟹苗产量也大幅度下降,近几年来有时几乎形不成汛期;凤鲚虽仍有一定数量,但也已出现资源衰退迹象,鳗苗处于高强度捕捞状态。
总之,长江口区主要渔业对象的资源呈全面下降趋势,不容乐观。
2长江口区的渔业生态和环境现状———逐渐恶化2.1生物多样性下降。
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口区渔业物种减少,资源量下降,一些物种相继消失,如鲥鱼、白鲟、白鳍豚、江豚、松江鲈鱼等均已基本绝迹。
2.2渔业资源减少、产量明显下降,长江口区的渔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2.3造成长江口渔业资源减少,生态和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有:2.3.1沿江建造闸坝 1949年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干流、支流上的水利枢纽、沿江的节制闸及江湖排灌涵洞。
如江阴以下,1957年只有14座水闸,1958~1986年间则建了137座。
这些闸坝对促进工农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但阻塞了一些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使其不能到达湖泊或支流的产卵场进行繁殖,也使幼鱼不能回归到江河、湖泊或河口、海洋。
如江西赣江中游吉安等地的水闸,对刀鲚和鲥鱼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它们阻断了这些鱼类到达传统的、理想的赣江产卵场,而幼鱼也回不到长江口区。
长期以来,处于生殖洄游时期的这些鱼类在河口区或长江干流被大量捕捞,而又得不到幼鱼资源量的及时补充,最终导致鲥鱼几乎绝产,刀鱼资源亦大为衰退。
2.3.2水质污染 由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工农业和航运业的发展,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长江水域(尤其是沿江大中城市江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以上海为例,城镇日排污水达620万t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1971年沿江兴建了西区和南区排污口后,污水近岸排放,随涨落潮回荡在江岸附近,形成宝山小川沙至浦东白龙港全长约55k m、宽约0.4km的污染区,水质污染物远远超过渔业标准的规定,如铜的含量为渔业水质标准的106.4倍,铅为17.8倍,锌为14.9倍,铬为20.9倍,枯水期(11月)溶氧量只有0.7mg/L。
这一带水域是前颌间银鱼、凤鲚的繁殖亲体上溯及其仔鱼降河的必经之道,亦是产卵场,尤其前颌间银鱼是在近岸产粘性卵,因水体污染,这一带的产卵场被破坏,鱼卵、仔鱼在污染区大量死亡,致使上海地区的前颌间银鱼产量逐年减少。
1987年后至现在的15年间已无鱼可捕。
又如1997年5月上旬在外高桥外侧江段调查发现,密度为61粒/m2的凤鲚卵中有40%已死亡。
2.3.3滩地的围垦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上海在崇明北部、东部、东旺沙、团结沙以及浦东、南汇沿江滩地和横沙浅滩等江滩进行了大面积围垦,造成渔业水面和幼鱼栖息水域面积大量减少,生态环境变差,导致前颌间银鱼、凤鲚产卵场和经济鱼类仔、幼鱼的索饵场面积缩小,从而影响了这些鱼类的资源补充。
2.3.4酷渔滥捕 长江口水域的酷渔滥捕使得不少经济种类变成稀有或濒危物种。
2.3.5各项大型工程导致长江口水动力和地形等发生变化 如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工程建设后和建设前相比,北槽水域的流速大潮时加快0.4~0.5m/s,小潮时加速0.1~0.2m/s。
进而导致涨潮时咸水入侵度加大,近几年来,咸水常推进到横沙南沿一带。
同时,该工程周围水域内水的流向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不规则旋转流、窜流变成东西向往复流,使九段沙和横沙浅滩上的窜沟水流流向改变,特别是南九段沙流向横沙门的斜向水流受阻(落潮时反之)。
而且,涨潮时长江口门地区铜沙浅滩和九段沙浅滩的一些水流受南、北导堤阻挡而不能进入北槽,分别折向而上。
另外,工程及南、北导堤的建成,使周围水域的水深和地形发生变化,一些水域变深(如西九段沙北部),一些水域变浅(如16~20#浮筒与79~89#浮筒之间的一大片水域)。
工程建设前,涨潮时水深6~7m,落潮时4~5m,而现在分别为2m 和0.7m。
北槽水域的流速、流向、水深和地形等发生的这些变化,对刀鲚、凤鲚、河蟹等的洄游路线和进入的群体数量有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长江口水域渔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经济水产动物的洄游、繁殖、索饵、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加上不合理的捕捞,使河口区的渔业资源不断下降,对渔业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
3长江口区渔业生产现状3.1渔场面积不断缩小长期以来,长江口水域(上海江段)是刀鲚、凤鲚、前颌间银鱼、河蟹和鳗苗等经济水产种类的传统优良渔场。
从20世纪70年代起,这些水域被上海市渔政部门划分为9个渔区。
1970年后,长江口水域和岸线逐渐被开发利用,在上海长江沿岸陆续兴建了许多大型企业和重大工程,如石头沙和圆沙的锚地,宝山沿岸的宝山钢铁厂,浦东外高桥开发区,浦东国际机场,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长兴岛南沿的振华港机和江南造船厂,宝山陈行水库和青草沙水库以及浦东至崇明的越江隧道和大桥等,使原来传统的渔场面积大大缩小,9个渔区中,Ⅱ、Ⅲ、Ⅳ渔区(即白龙港至浏河的长江南沿渔场和长兴、横沙南岸渔场)已完全丧失,Ⅰ、Ⅵ和Ⅶ渔区亦受到影响,崇明西部南沿的Ⅷ和Ⅸ渔区现因地形和水深等变化,近10年来已不是主要渔场。
据初步估计,目前的渔场面积仅为上世纪70年代的1/3不到,这对长期在这些传统渔场作业的崇明县一些专业渔业村,特别是长兴乡海星渔业村和横沙乡渔业村的影响较大,因为这2个渔业村的长江捕捞渔场原来就在Ⅱ、Ⅲ渔区,后因这些水域被开发利用,退缩至北槽和南槽的Ⅰ渔区。
但1998年后又因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的兴建及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使得作业面积越来越小,渔民已无法从事捕捞生产。
3.2渔业产量显著下降由于长江口区渔业资源衰退,渔场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面积缩小等因素,长江渔业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
综上所述,因1970年后诸多大型企业和工程的陆续兴建和建成,长江口区传统渔场的面积不断缩小,渔业产量明显下降,渔业生产难以为继,渔民收入显著减少,生活日趋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