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6.枣核二课时导学案附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八上《枣核》导学案

苏教版八上《枣核》导学案

苏教版八上《枣核》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情结,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导学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导入: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 (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见前)3.作者简介: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初读课文,认字识词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 ) 嫣红( ) 倘若( ) 山坳( )掀启( ) 镶嵌( )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安顿感慨良深精致匀称泛舟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3.找中心句。

4.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

(线索)(板书)请学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

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有助于阅读理解。

)5.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

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三)自学检测方法: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点拨。

三、合作探究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而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国内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枣核》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2 教学内容课文《枣核》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能力。

第二章:课文讲解2.1 课文概述介绍课文《枣核》的背景和作者。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性格特点。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3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并解决问题。

第三章:口语表达练习3.1 口头复述让学生口头复述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景。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适当增加对话和情景的内容。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课文感悟让学生根据课文《枣核》的内容,写一篇感悟文章。

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2 创意写作给学生提供一幅画面或一个场景,让学生根据画面或场景进行创意写作。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构建。

第五章:综合练习5.1 填空练习根据课文《枣核》的内容,设计一些填空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2 选择题练习根据课文《枣核》的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中的细节和寓意。

第六章:课后阅读拓展6.1 推荐阅读提供一些与《枣核》主题相关的文章或故事,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2 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根据课后阅读的内容,写一篇读书笔记。

导学案枣核答案

导学案枣核答案

导学案枣核答案【篇一:1.枣核学案丹】【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和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

4.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⒈()委托别人办理或照料。

⒉()奇怪。

⒊()用拇指点着其他指头来计算。

⒋()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晚年。

风烛:风中之烛,烛火摇曳不定,随【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资料链接】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学习字词 1.读生字和词语。

3.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遍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时可能熄灭。

⒌()深厚而急切。

⒍()故意耍花招,使人无法捉摸,感到迷惑。

玄虚:不可捉摸的东西,迷惑人的花招、手段。

⒎()如果。

⒏()均匀;比例和谐。

⒐()一开头;起首。

⒑()有所感触而慨叹。

⒒()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⒓()坐船游玩。

泛,漂浮。

⒔()美好景色。

二、初步感知读一读、找一找:1.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4.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三、拓展延伸朋友虽久居海外,仍称自己的儿子是“小子”,女儿是“姑娘”,用一句唐诗来概括这种情景。

《枣核》(展示课)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展示课)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展示课)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核》(展示课)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核》(展示课)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淮河畔的风光与人文景观,感受南京的历史、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开阔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视野。

3.借助《枣核》这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4.通过展示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课文阅读2.秦淮河畔的文化3.南京市的历史、文化三、教学方法1.展示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如:图片展示、诗歌朗诵、视频播放、手抄报展示等。

2.让学生参加文艺活动,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如:朗读比赛、诗歌创作等。

3.通过寻访历史文化、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4.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认知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秦淮河畔的文化2.南京市的历史、文化3.文学作品的阅读,如:《枣核》五、课前准备1.教师整合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学生提前准备展示稿件、手抄报等。

六、具体实施1.导入环节(1)教师介绍课题,简述秦淮河畔、南京市等文化背景;(2)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南京市的历史和文化;(3)导入文学作品《枣核》。

2.阅读环节(1)学生阅读《枣核》及相关文献,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展开讨论,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等。

3.文化背景环节(1)学生了解秦淮河畔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景观;(2)学生分组制作手抄报,展示秦淮河畔的风光和人文景观。

4.南京市历史环节(1)学生了解南京市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2)教师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走近南京市的历史文化。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6.枣核二课时导学案附练习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6.枣核二课时导学案附练习答案

6枣核(导学案)年级:八年级下科目:语文设计者:张春武班级:姓名: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3.学习本文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

重点: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

难点: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词。

殷.切()玛瑙.()嫣.红()山坳.()蹊跷..()匀称.()感慨.良深()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3.走近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第一课时学习研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3.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二、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2.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3.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5.小结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1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简介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八年级语文第6课枣核教案2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第6课枣核教案2苏教版

枣核课题六枣核教学目标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教学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个性化或札记一、继续学习课文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6枣核导学案

6枣核导学案

夹河镇初级中学导学案八年级语文《枣核》主备人:邓居全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的]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课时:2课时一、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2)本文按照记叙文的文体去学习,首先我们将六要素找到,其次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

、1.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2. 本文中具体的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默读一下课文,找出带有“枣核”二字的句子。

A.B.C.D.4.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

()枣核-()枣核—()枣核—()枣核。

(3)找中心句。

(4)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揭示文章中心思想。

四、体悟情感1. 情感如此深刻,思想如此强烈,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①阅读第一段。

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②阅读2—4段。

1、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2、“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3、“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4、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③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三. 总结课文1. 小结: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揭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枣核》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枣核》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优化教学内容
在保证教学内容全面性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 好,适当删减或增加部分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需求。
创新教学方法
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具有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 辩论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加强学生参与
通过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 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期末考试成绩评价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对《枣核》相关知识的掌 握程度。
思维能力
考试中的分析、判断、归纳等题型可以评估学生 的思维能力。
表达能力
考试中的写作或简答题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字表达 能力及对《枣核》相关内容的理解深度。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总结本次教学经验教训
01
教学内容安排
本次教学中,对《枣核》一文的背景、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情境导入
通过描述与枣核相关的场景或故事, 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展开做好 铺垫。
问题导入
提出与枣核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讲解背景,理解文意
时代背景
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小组合作能力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是否积 极参与,与小组成员合作 完成任务,体现出团队合 作精神。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完成率
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完 成率是否达到要求。
作业质量
学生的作业是否整洁、规范,是否 有明显的错误或疏漏。
作业创新性
学生是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表现 出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提出自己独 特的见解和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枣核(导学案)年级:八年级下科目:语文设计者:张春武班级:姓名: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3•学习本文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

重点: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

难点: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词。

殷切()玛瑙()嫣红()山坳()蹊跷()匀称()感慨良深()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3.走近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b5E2RGbCAP第一课时学习研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3.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2.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3.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p1EanqFDPw5.小结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1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简介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1、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妙在何处。

DXDiTa9E3d(2)体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01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O2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O3 “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O4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2、探究总结本文表现主题的方法。

4、小结本文.谈谈我的收获:当堂检测:1 阅读课文第7、8 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A.饭菜的滋味B .兴趣C.意思D .特色(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 。

(3 )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A.家乡的温暖B .没有家乡的枣吃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 D •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6 )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 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RTCrpUDGiT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B •发自肺腑,倾吐真情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D .感情激动,语无伦次(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

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5PCzVD7HxA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 .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人作者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

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jLBHrnAlLg3.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殷()切匀称()y on( )红q i qi a ( ) ( ) xHAQX74J0X4.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请结合你对乡愁的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LDAYtRyKfE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 Zzz6ZB2Ltk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 dvzfvkwMI1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

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

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rqyn14ZNXI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EmxvxOtOco3•久别重逢,旧时同窗把“我”安顿好后,不叙别情,却“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劈头”就问后花园怎样,是否合乎情理?SixE2yXPq54•“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这里强调“手栽”有何作用?6ewMyirQFL5•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她还将种下枣树。

有人说:“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kavU42VRUs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对于我们这些在国外漂泊的学子来说,故乡的月亮是多么让人向往。

每当月圆之时,一缕乡愁便涌上心间。

我望着这一轮明月,内心不禁惆怅。

不知不觉,我来到美国已经快两年了。

y6v3ALoS89下午,我收到妈妈从国内发来的电子邮件,说今天是中秋节,祝我节日快乐。

突然间,我感觉自己因为学习生活的忙碌,连这么重要的节日都没能提前给妈妈、爸爸发一封电子邮件祝贺,心中很是过意不去。

在美国是没有人过中秋节的。

我想,虽然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但是我还是有我的洋爸爸、洋妈妈和洋弟弟陪我一起度过。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有了一丝安慰。

我想,我应该做些什么,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中秋节呢?M2ub6vSTnP由于我们住在海边,家里有一个私人码头,我便提议,我给大家泡茶,虽然没有月饼,但是大家一起走到码头上去喝茶、赏月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听过我对月饼的描述之后,洋妈妈得意地说,她就做一个类似月饼的巧克力甜蛋糕充当月饼吧。

洋弟弟听了拍手叫好。

我把从国内带来的茶叶都拿了出来,总共有四、五种,我详细地向他们介绍每一种茶叶的产地、来源以及我喜欢喝茶的原因。

他们的表情也很幽默,每喝完一口茶就会做出不一样的表情,但是还是称赞中国的茶叶就是不一样。

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品完了茶,我们大家投票选出最好喝的一种茶,泡成一大壶跟“洋月饼”一起拿到码头去吃。

龙井茶很荣幸地被选为代表。

OYujCfmUCw9月的佛罗里达,空气里依然残留着夏日的气息。

大家坐在码头上,沐浴着皎洁的月光,唱着动听的歌。

月亮像一面圆镜子,我看着它,仿佛能看见我自己,也好像看到了我故乡的亲人。

海风吹过,夹杂着龙井的茶香,这种感觉多么美好!远处的入海口,城市的万家灯火,哪一盏灯是属于我的?eUts8ZQVRd 此时此刻,我是多么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陪伴在身边;此时此刻,我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

sQsAEJkW5T6•“我”在美国是怎样过中秋的?7•文章为什么说“故乡的月亮是多么让人向往”?8•说说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好处?9.本文与《枣核》有什么相似之处?【课前预习】1. y n ndo y m OD q iqi ao ch 6 k舀2. (1)本文写了一位旧时同窗久居国外,尽管家庭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越思乡,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看她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

(2)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GMslasNXkA【反馈练习】1. ym chen 嫣蹊跷2 •枣核枣核叙事感情3•乡愁是母亲轻拍怀中啼哭的儿女时轻声哼唱的摇篮曲。

4.看起来似乎不合情理,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后花园充满了“家乡味”,面对来自祖国家乡的“我”,旧时同窗是迫不及待地以此来倾诉蛰居海外思乡之切的情感,所以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

5.强调“手栽”就是强调了她的思念故乡之情。

6.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一一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7•和洋爸爸、洋妈妈到私人码头品茶赏月,聊中国文化。

8•因为思念故乡,所以觉得故乡的一切都值得思念。

9 .用一句古诗作为标题,直接点明了思乡之情,又给文章增加了浪漫的意境。

10.都是通过生活琐事来表现海外华人的爱国思乡之情。

TIrRGchYz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