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简介.

合集下载

人物介绍(鲁迅)

人物介绍(鲁迅)

人物介绍(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代表作有《呐喊》、《仿徨》、《朝花夕拾》、《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

鲁迅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但他仍热爱学习。

1902年留学日本,在日本的东京弘文学院里学医。

他想拯救像父亲那样的病人,不被庸医医治而去世。

而真正让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上课播放的幻灯片里边,中国百姓看见被日本绑来的国人被杀害,却无动于衷,目光呆滞,愚钝。

这深深刺激了鲁迅,拯救一个人的身体远没有拯救一个人的精神重要!就这样,鲁迅为了拯救国人的愚钝,唤醒国人,他拿起了文艺的武器,疗救国民精神上的创伤。

鲁迅在1918年,参与新文化运动,1919年参与五四运动,他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封建,旧制度。

1936年,鲁迅因病逝世,在其葬礼,宋庆龄、蔡元培、茅盾等人都参与了扶灵。

也显示了对鲁迅先生的尊敬。

鲁迅是文化的巨人,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的精神与事迹,时至今日仍被大家铭记。

作家鲁迅生平资料简介

作家鲁迅生平资料简介

作家鲁迅生平资料简介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鲁迅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鲁迅生平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以及革命家。

其中每一种说法都是有根据可循地,鲁迅在文学上面做出的贡献是极为巨大的,称之为文学家是丝毫不过分的,称鲁迅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以及革命家也不为过,鲁迅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了人们的灵明。

但是对于鲁迅作为一个教育家和翻译家,却是鲜为人知的。

鲁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学家,鲁迅在很多文学体裁上面都有很多经典之作,他的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杂文历来都是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可以说鲁迅的文字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精华,他笔下的文字具有唤醒人们灵魂的作用。

鲁迅同样的也是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起初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但是后来看到了人民的无知和昏聩,便开始了毅然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的文字唤醒民众。

另外,鲁迅还有过很多的翻译作品,鲁迅同样他精通多国语言,而且鲁迅的翻译作品的价值非常高,所以可以称为是一个翻译家。

鲁迅也是一名老师,曾经在多个学校任职过,并且能够教育开导学生。

鲁迅的作品自从鲁迅弃医从文之后,鲁迅便开始了大量地创作文学作品,可以说鲁迅的作品是著作等身的,并且有着很多高的艺术价值以及精神内涵。

关于鲁迅的生平

关于鲁迅的生平

关于鲁迅的生平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分享的鲁迅的生平介绍鲁迅的生平简介,供大家参考!鲁迅的生平介绍鲁迅的生平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

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

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

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

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

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关于鲁迅的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关于鲁迅的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鲁迅的简介及其主要作品关于鲁迅的简介及其主要作品简介,即简明扼要的介绍。

是当事人全面而简洁地介绍情况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它是应用写作学研究的一种日常应用文体。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鲁迅的简介及其主要作品,欢迎大家参考!鲁迅的简介及其主要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情感经历兄弟不和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

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

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

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三种观点。

第一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鲁迅与信子有私情,导致周氏兄弟不和。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是周家众人对信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的紧张。

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于两人思想上的分歧来说,这三个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除此之外,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多大进展,三种观点也无法真正说服读者。

婚姻爱情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长期追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居。

鲁迅介绍资料大全1000字左右

鲁迅介绍资料大全1000字左右

鲁迅介绍资料大全1000字左右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经历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传统家庭里,从小便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早年曾在南京求学,后赴日本留学,并在那里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文学。

在日本期间,鲁迅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二、文学成就小说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

他的小说主题广泛,涉及社会、人性、文化等多个方面。

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篇之作,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散文鲁迅的散文作品数量较多,形式多样。

他的散文主题同样广泛,既有对社会的批判,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明快,思想深邃,深受读者喜爱。

随笔鲁迅的随笔作品以思想敏锐、见解独到著称。

他的随笔主题多涉及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如《灯下漫笔》、《看镜有感》等。

他的随笔作品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翻译及长篇小说除了上述作品外,鲁迅还翻译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并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呐喊》。

《呐喊》通过描绘一些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三、影响及评价鲁迅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弱点,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后来的文学家和读者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对于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于当时的文化界和知识分子都有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言论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他的作品和思想,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鲁鲁迅先生的简介

鲁鲁迅先生的简介

鲁鲁迅先生的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
的开创者和杰出代表。

他的文学作品极具思想深度和社会关怀,尤其
是对于中国旧制度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探讨,使得他成为了中国现代
思想和文化的象征。

鲁迅于1881年生于浙江嘉兴,家境富裕,但由于父母过世,他
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先后在上海、江苏、杭州等地度过了青年时代。

1902年,鲁迅考入南京高级师范学校,三年后毕业后在天津沦陷
一事中担任了救济难民的义务工作,这一经历也是他社会思想和文学
创作的重要来源。

鲁迅最早的创作是汉文学说文章,不久开始接触英文,并于1918年开始用中文写作。

他的小说、杂文和评论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和道德混乱,深刻揭示了官僚和封建制度的黑暗和教育体制
的短处,无情地批判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和人们的自私贪婪。

他的创
作充满着激情和苦闷,话语具有强烈的反叛性和启示性。

鲁迅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对于文学、艺术和文化传播的思考和
实践。

他曾创办《新星》等文学刊物,提倡现代主义文学和民族解放
的革新思潮。

他也是文化批评家,谴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朽和没落,并推崇西方现代文学和艺术的精髓。

鲁迅先生于1936年在上海去世,留下了光辉的文化遗产和激励
人心的政治遗志。

他的思想和创作承载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内涵,
并对后代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精神所在,包括对于自
由与民主的坚定追求、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注、对于真理和正义
的执着不懈,值得我们永远记忆和缅怀。

鲁迅简介大全50字左右

鲁迅简介大全50字左右

鲁迅简介大全50字左右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让,男,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变革的重要思想家。

鲁迅的文学作品以揭示社会黑暗和呐喊强烈的激情著称,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出生于一个贫苦的绅士家庭,家境虽贫却富有文化氛围。

他的父亲是个残疾人,家中经济拮据,但家中却有丰富的书籍。

从小鲁迅就沉浸于父亲的私人图书馆之中,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

这对他的文学修养和思想启蒙具有极大的影响。

1899年,鲁迅考入了南京新式学堂。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创立者曹聚仁是当时南方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

在南京新式学堂的几年里,鲁迅接触到西方文化和思想,对现代科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成为了他后来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现代思想的追求的重要基础。

1902年,鲁迅前往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医科大学学习医学。

在日本的几年里,他除了学习医学,还广泛地阅读了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经典著作,培养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洞察力。

在这期间,他还参与了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的活动,开始了他的社会思想批判之路。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散文《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这篇文章以独特的笔触和才思,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封建习俗的荒谬。

之后,鲁迅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散文、小说和杂文,如《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等,这些作品都以批判现实社会为主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反思和文学思潮。

鲁迅并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他还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和理论,如“吃人”的说法、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等等,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思想家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鲁迅生平介绍

鲁迅生平介绍

鲁迅生平介绍家庭背景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

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任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

后因肺结核而死。

鲁迅的母亲鲁瑞(1858~1943)是绍兴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

早年经历鲁迅于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

1886年入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大人都称鲁迅为“胡羊尾巴”。

赞扬鲁迅小而灵活。

1892年正月,鲁迅12岁时,往三味书屋跟从寿镜吾先生读书。

在塾中,喜欢趁空余时间描画,并搜集图画。

鲁迅外公家在安桥头,聚族而居。

1893三月鲁迅曾祖母去世,鲁迅祖父从北京回到家。

秋,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犯事下狱,父亲周伯宜公又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当铺及药店间很多年。

后来搬迁到皇甫庄、小皋步等地方。

1896年九月初六日父亲伯宜去世,年三十七。

父亲去世后,家境越发艰难。

1898年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

课余阅读译本新书,尤其喜欢小说,有时候会外出骑马。

1901年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这一年1月至3月间,鲁迅先生撰有名诗《自题小像》。

1902年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

课余喜欢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其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

1904年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去世,年六十八。

1904年八月,往仙台入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906年六月回家,与朱安女士结婚。

同月,再次去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弃医从文。

1907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因为预算不够而没有印刷,后来为《河南》杂志撰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人称“文思革”。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留日归国,任时两级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日语助教。

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深受学生欢迎。

同年冬参加木瓜之役。

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典范。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有3个侄女。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

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

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

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

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

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

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

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

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

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

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

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

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

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