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毒源头解读“埃博拉”

合集下载

《埃博拉病毒》课件

《埃博拉病毒》课件

诊断
诊断最好在症状出现前尽早完 成,利用PCR法诊断。常规的验 血可以用于评判病情的重度程 度。
治疗
目前通常给予对症治疗,用支 持性治疗法来提高患者的自愈 能力。实验性药物不断取得进 展。
预防与控制措施
疫苗
临床实验表明,现有的埃博拉疫 苗已经在实践中证明安全有效。 领先的科研人员正在改进其生产 方式,以便将疫苗普及到人群。
《埃博拉病毒》PPT课件
欢迎来到本课件,我们将深入探讨埃博拉病毒的特征及相关知识。本课程介 绍了关键信息,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让我们开始吧!
病毒简介
病毒结构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类似螺旋形的 线形病毒,具有多种血液型,会 感染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
病毒研究
自1976年首次才发现以来,研究 人员一直在努力了解该病毒的特 点。它的生命周期和转化方式在 学界广受关注。
病毒来源
从大多数源头来看,埃博拉病毒 都与非洲丛林有关,这与非洲地 理位置的特点相吻合,而这些地 区正是病毒的高发区。
病毒历史及流行病学特征
1
历史
埃博拉病毒自1976年首次发现以来,已
常见症状
2
经在非洲多地区爆发了多次。2014-2016 年间的爆发规模较大,高达2.8万例感染。
一开始病毒感染症状类似流感:发热、
呕吐、腹泻。然而,随着病毒感染进一
步加重,出现的症状会更严重、更复杂,
3
死亡率
直至死亡。
埃博拉病毒的死亡率为50-90%,是知名
病毒中最高的之一。对于缺乏卫生资源
的国家来说,病毒的威胁更加严峻。
病毒的传播途径
动物
埃博拉病毒通常通过动物的血、尿、粪便等管 道传播。非洲丛林中的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潜 在宿主。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自2014年起,西非地区爆发了一起大规模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据统计,该疫情导致了大约1.4万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其侵袭人体时会引起高热、头痛、身体疼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引发内出血和休克。

本文就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进行探究。

一、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外壳为膜壳。

病毒的基因组长度为18-19 kb,基因组由7个结构基因和一个非编码区域组成。

7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病毒的7个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人或动物的血、体液或器官,这会让其他人或动物感染病毒。

此外,埃博拉病毒还可经由性传播、粘膜接触、注射等途径传播,但这些途径相对较少见。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埃博拉病毒进行的研究逐渐深入。

他们已经成功地分离出病毒的RNA,解析了其基因组结构、鉴定了基因组的编码蛋白质及其功能,以及分离了病毒的蛋白质并进行了种类分析。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埃博拉病毒作用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可用于病毒的免疫检测、抗病毒药物开发等。

二、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目前,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研究疫苗是预防各类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埃博拉病毒疫情的防治也是如此。

近年来,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得到开发和应用,包括重组腺病毒疫苗、重组RNA疫苗、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疫苗等。

这些疫苗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免疫系统,并产生抗体,从而保护机体不受埃博拉病毒的攻击。

2. 抗病毒药物研究目前,对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还没有特效药物。

但是,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对抗埃博拉病毒感染有潜力的药物,如存在广谱抗病毒活性的丙酸奥司他韦、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高效抗病毒作用的广谱中和抗体等。

3.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防疫学科,其可以从微观角度探究病原体的特性和行为,并为防治疫情制定合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埃博拉病毒》课件

《埃博拉病毒》课件

PART 03
埃博拉病毒的防治
REPORTING
预防措施
隔离控制
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者, 控制传染源,减少传播
风险。
个人防护
医护人员和接触者应采 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 ,如穿戴防护服、口罩
、手套等。
环境消毒
对患者的居住和活动场 所进行彻底消毒,消除
病毒的生存环境。
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埃博拉病毒 的认知,普及预防知识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对未来防治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和影响。
加疫苗研发和应用
加快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人 群的免疫水平。
提高检测和隔离能力
加强病毒检测和隔离措施,及时发现并控制 疫情。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公众对埃博拉病毒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设施和人员培训等。
疫情监测与控制
国际社会应加强疫情监测与控制 工作,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例,追 踪接触者,防止疫情扩散。同时 ,还应关注病毒变异情况,及时
调整防控策略。
PART 05
结论
REPORTING
总结埃博拉病毒的特点与影响
传播方式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 、分泌物和呕吐物,以及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
传播方式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 、器官或其他体液传播。
空气传播
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可通过感染者 的呼吸飞沫传播。
症状与后果
症状
发热、头痛、肌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等。
后果
感染后病情严重,死亡率高,且可能导致家庭和社会关系的 紧张和恐慌。

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引言:伊波拉病毒,也称为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由伊波拉病毒科内博病毒属(ebolavirus genus)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该病毒在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引起严重的疾病,具有高度致命性。

伊波拉病毒感染通常导致严重的出血症状,如内出血、外出血,甚至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本文将对伊波拉病毒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毒学:伊波拉病毒属于负链RNA病毒家族,属单链直链RNA病毒。

该病毒由七个已知亚型组成,分别为苏丹亚型、扎伊尔亚型、象牙海岸亚型、卡萨伊亚亚型、利伯里亚亚型、阿拉伯亚型和“Bundibugyo”亚型。

其中,苏丹亚型和扎伊尔亚型是最具致命性的亚型,死亡率可达到90%。

二、流行病学:伊波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刚果南部扎伊尔河流域的伊波拉河发现,由此得名。

该病毒在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乌干达、尼日利亚等国家流行。

近年来,伊波拉病毒也在东非的乌干达和肯尼亚被发现。

人类感染伊波拉病毒往往源于与感染了病毒的动物接触,如食用野生动物的肉类、接触其体液或摄入污染的水源。

三、病理生理学:伊波拉病毒感染后,暴露期通常为2-21天,在此期间没有任何症状。

然后进入急性病期,感染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咳嗽、嗜睡等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和内外出血症状。

该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凝血和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四、预防和控制: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可用于治疗或预防伊波拉病毒感染。

因此,预防和控制成为关键。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1.加强对伊波拉病毒的监测和早期诊断能力,及时隔离和处理疑似病例;2.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伊波拉病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3.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维护卫生环境的清洁;4.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动物和人体液体,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服、手套和口罩;5.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伊波拉病毒的威胁。

艾博拉病毒

艾博拉病毒

埃(艾)博拉病毒(英语:Ebola virus)是丝状病毒科的其中一种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

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来源简介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于1976年爆发的部落,刚果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透过患者体液传染,如血液、汗、呕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并无飞沫感染的证据。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仍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病毒结构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

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capping)。

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

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复制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

如果缺少相应的蛋白,单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

其所编译的蛋白中,NP是核衣壳蛋白,VP30和VP35是病毒结构蛋白,VP35具有抗I型干扰素作用,GP是跨膜糖蛋白,与病毒的入侵过程及细胞毒性有关,VP24和VP40与病毒的成熟释放有关,前者是小型膜蛋白,后者是病毒基质蛋白。

传染方式:体液传染。

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分析近年来,传染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SARS到新冠病毒,不同的传染病给人类的生命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威胁。

预防传染病是保护公共健康的关键。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传染病的案例,探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非典型肺炎(SARS)的案例分析。

SARS在2002年爆发,迅速传播并导致全球范围的恐慌。

这次疫情的根源是广东省的一个野生动物市场,该市场售卖一种名为果子狸的野生动物。

果子狸被发现携带了一种名为冠状病毒的病原体,这是引发SARS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SARS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封控野生动物贸易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一环。

野生动物传播病毒的风险较大,因此限制野生动物贸易能够减少潜在的病原体源头。

此外,及早识别和隔离感染者是控制传染病蔓延的关键。

在SARS爆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及时报告病例、隔离病人、加强医疗防护,最终成功控制了这一疫情。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埃博拉病毒的案例分析。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出血热病毒,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在2014年至2016年的埃博拉疫情中,西非国家几乎被病毒完全控制。

这次疫情的爆发与当地卫生系统的脆弱性有关。

这些国家缺乏医疗设施、人力资源和适当的埃博拉病毒防控措施。

通过埃博拉病毒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建立健全的卫生系统对于预防传染病是至关重要的。

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医疗人才、提高疾病防控能力是有效应对传染病的关键措施。

此外,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教育等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新冠病毒的案例分析。

新冠病毒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地,对全球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影响。

这次大流行病再次凸显了全球卫生安全的重要性。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保持社交距离和佩戴口罩是有效防止传播的措施。

由新冠病毒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是应对全球传染病的关键。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传染病没有国界,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埃博拉病毒简介

埃博拉病毒简介
为该株大豆 自交后代 比例 为( 1 : 2 : 1 ) ( 3 : 1 )= 3 : 1 : 6 : 2 : 3 : 1 , 所以 N ( n ) 与P ( p ) 独立遗 传。因此 , 该 株大豆与 窄叶 白花 ( n n p p ) 个 体杂交 , 后 代 基 因 型 及 比 例 为 1 N n P p : 1 N n p p : 1 n n P p : 1 n n p p , 表 型及 比例为 1中间 叶
( 5 ) : 1 5 3—1 5 5
[ 4 ] 聂 福平 , 范泉水 , 王灵强 , 等. 2 0 0 6 . 埃博拉病毒 的研究 进展. 中国
畜牧兽 医 , 3 3 ( 1 O ) : 6 5~ 6 7 [ 5 ] 盛 子洋 , 范东瀛 , 安 静. 2 0 1 3 . 微埃 博拉病毒 , 何去何 从. 生物 学 . 免疫学进 展 , 4 2 ( 5 ) : 6 O~ 6 4

6 8・
生 物学教 学 2 0 1 5 年( 第4 0 卷) 第3 期
埃 博 拉病 毒简 介
肖安庆 ( 江 西 省 赣 州 市 龙 南 中 学3 4 1 7 0 0 )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埃博拉病 毒的发 现过程 、 形态结构 、 增殖过程传播特点和预 防措施等 。 埃博拉病毒 特点 传播 预 防 关键词
5 埃博拉病 毒的发病 机制
埃 博拉病 毒进入人体后 , 首先攻 击 的是 单核细胞 、
巨噬细胞 和树 突状细胞 , 引起 细胞变 性坏死 , 凝结成块
阻塞血管 , 导致组织液 、 血液大分子及 细胞 滞 留。当病
毒侵入 位于心脏 、 血管及肝肾等 内脏 器官 的 内皮 细胞 ,
引起血管和器官 出现小 的孔 洞 , 血液 成分 顺着 小孔 流

埃博拉病毒病:病原学、致病机制、治疗与疫苗研究进展

埃博拉病毒病:病原学、致病机制、治疗与疫苗研究进展

疫情, 随后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西非 国家相继暴发. 截至 2014 年 8 月 15 日, 上述西非 4 国已报告 2127 例埃博拉病毒病病例, 死亡 1145 人[1,2]. 2014 年 8 月 8 日,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埃博拉病毒 病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3], 进一步引起了 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我国与西非国家在 劳务、商务、留学教育等领域合作紧密, 相关人员往 来密切, 还有援外医疗队常驻西非国家, 虽然尚无确 认埃博拉疫情, 但随时面临输入风险. 为加深对该病
埃博拉病毒属生物安全级别最高的 A 类病原, 对活病毒的操作需要在生物安全 4 级实验室进行, 包 括实验动物接种、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等. 埃博拉病 毒的主要靶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巨噬细胞 等, 通过抑制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 增加血管 通透性, 引起肝脏为代表的多脏器损伤, 引发严重的 发热、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 重者可 致死亡(图 3).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 基因组 免疫 致病机制 治疗药物 疫苗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以往称埃博 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目前国内统称 为埃博拉出血热,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S CDC)已将埃博 拉出血热更名为埃博拉病毒病. 该病是埃博拉病毒 (Ebolavirus)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死率可 高达 90%, 是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2013 年 12 月, 地处西非的几内亚开始出现埃博拉病毒病暴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病毒源头解读“埃博拉”
作者:梁海清成晓瞳
来源:《养生大世界》2014年第10期
从当年对中国大地重重一击的SARS到依旧被称为不治之症的艾滋,再到刚刚偃旗息鼓、稍事平息的H7N9,在医学领域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病毒。

2014年,埃博拉从西非发源、席卷非洲大地,迅速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焦点。

兵家有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埃博拉疫情的罪魁祸首——埃博拉病毒,方能制定相关对策。

《养生大世界》杂志社特别邀请解放军第三O二医院实验技术研究保障中心主任、解放军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军队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貌盼勇,为大家解惑答疑,从病毒源头来进行解读,说说“埃博拉病毒”的那些事儿。

《养生大世界》:貌主任,您好!作为国内外研究病毒的资深专家,能否通俗的为读者解读一下病毒是什么?
貌盼勇:着眼于地球这个广袤世界,生存着很多有生命的个体,我们称为生物。

其中除了人类、动物、植物等之外,还有一些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

这些微小生物被统称为微生物。

病毒就是微生物家族中的重要一员。

在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约占75%。

1898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进行试验,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的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发现感染烟草花叶病的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度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

根据试验特征,他提出这种致病因子是不同于细菌的一种新的物质,称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质”,并取名为病毒,拉丁名叫“Virus”。

病毒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生物体,虽然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但是破坏能力强。

现实中的病毒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方可观察,它的结构简单到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的专营细胞内生存的寄生物。

病毒只有进入活细胞内方可显示其生命活性,进入活细胞后,根据病毒核酸的指令,使细胞改变其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并利用细胞的合成功能,大量地复制出病毒的子代,结果使细胞发生改变或死亡,从而导致机体的疾病。

《养生大世界》:埃博拉病毒感染断断续续发生过很多次,大多局限于中非,但2014年却是从西非始发蔓延至非洲诸国。

为什么此次病毒可以走得这么远?
貌盼勇: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与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比较,其传播能力并不很强。

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的传播主要还是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惯、卫生和医疗条件等有关。

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

越来越广泛的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深入的经济、贸易、旅游等交流,也是这次埃博拉出血热大范围蔓延的一个主要原因。

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人口密度的增长,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野生动物及其相应产品贸易全球化,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利通道。

另一方面可能病毒发生了变异,致使传播性增强。

《养生大世界》:2014年8月29日,《科学》杂志刊登关于埃博拉的最新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在迅速变异。

研究组称在78个感染者的99份样本中找到了395个基因变种。

病毒变异是自身特性,那么,它的变异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何特定情境?为什么样本中会有这么多基因变种?
貌盼勇:首先,变异是物种进化的需求(适者生存)。

病毒缺乏核酸复制修正功能,在复制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

实际上,病毒的自然变异是非常缓慢的,但这种变异过程可因为外界强烈因素的刺激而加快,如温度、射线等。

导致变异的因素有很多,病毒为了打破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防御和清除、抵抗病毒药物治疗等压力,也会造成病毒的变异。

不同型别病毒株感染同一个体,造成病毒的重组也会导致新毒株出现。

许多病毒在感染机体时会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的准种存在。

当同一病毒的不同亚型同时流行时,更容易发生基因重组等病毒变异。

在自然宿主身上,病毒变异速度并不快,一旦传播到人体,发生基因重组或片段、位点突变,导致变异速度大大加强。

《养生大世界》:病毒学研究证明感染人类的大多数病毒来自动物,埃博拉病毒的源头也指向果蝠和猩猩等非洲生物,但现在感染死亡的都是人类,为什么病毒会跨物种传播呢?
貌盼勇:许多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都存在其它的自然宿主和中间宿主,例如乙型脑炎和戊型肝炎(猪)、SARS(果子狸)、人感染禽流感(禽)、埃博拉出血热(果蝠)等。

它们大多在自然宿主中不引起发病或发病轻微,因此可以长期共存。

在共存的过程中发生变异,当变异发生至一定程度,如病毒蛋白发生可以与人类细胞受体结合的变异时,合适的变异病毒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出现跨种传播,感染人类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疾病。

这也是物种在选择压力下进化的自然选择结果,如果病毒感染自然宿主引起致死性疾病,病毒将随宿主死亡而消失。

《养生大世界》:医学讲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不是常会发生的事,跨物种传播且造成大范围的传染更是不常见,什么样的病毒才比较容易发生跨种传播?
貌盼勇:常见于RNA病毒。

一般情况下,自然宿主为动物,同时存在中间宿主,人类为最终宿主。

病毒在中间宿主传播中发生变异,进而产生新的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

《养生大世界》:国人对于病毒感染的深刻印象,主要是当年的SARS和H7N9型流感,但在疫情风行之后,他们都归于寂静,是这些病毒消失了吗?
貌盼勇:不能说消失,依然有卷土重来的危险。

例如埃博拉病毒在1979年流行以后,有15年没有发生,直到1994年出现新的流行。

传染病病原体可以在自然宿主中长期和平共存,已经出现过的病原体有可能通过基因变异适应自然界,或产生新的毒株应对人类现有的治疗药物,产生更大的威胁。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是长期的。

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对野生动物的杀戮和食用,都给病毒再次传播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养生大世界》:为什么近年来,对于病毒所引起的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出现过不准确称谓为“超级病毒”的病毒,这与当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没有关系?
貌盼勇:有很大的关系。

近年来的新发传染病出现速度之快,种类之多,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

这其中有生物病原体的因素,例如病毒本身发生遗传变异、重组等,以新的病毒感染人类;或者宿主机体免疫系统发生改变,导致不致病生物体成为致病病原体。

另外一方面就是社会因素。

动物携带病毒,本身是隐形感染,并不致病,而人类大肆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使个别病毒有机会感染人类进而在人群中流行;或者新开农田,使带病毒的节肢动物增多,增加了感染人类的机会。

便捷的交通和世界都市化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传染病的流行。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些以往没有发现的病毒被发现。

自然灾害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加上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导致环境污染恶化,这些因素都造成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

《养生大世界》:日常生活中,对于各种病毒,我们该如何防范?
貌盼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饮食等生活习惯,不滥捕、食用野生动物,不从事吸毒等危险行为,强身健体,提高机体免疫力,从根源上杜绝病毒的感染。

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许多人类传染病都是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对野生动物的猎食引起的。

医务人员应提高诊疗意识和应对传染病的水平,及早发现病例,隔离、阻断传播。

政府应加强传染病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提升应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