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综述
《埃博拉病毒》课件

PART 03
埃博拉病毒的防治
REPORTING
预防措施
隔离控制
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者, 控制传染源,减少传播
风险。
个人防护
医护人员和接触者应采 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 ,如穿戴防护服、口罩
、手套等。
环境消毒
对患者的居住和活动场 所进行彻底消毒,消除
病毒的生存环境。
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埃博拉病毒 的认知,普及预防知识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对未来防治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和影响。
加疫苗研发和应用
加快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人 群的免疫水平。
提高检测和隔离能力
加强病毒检测和隔离措施,及时发现并控制 疫情。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公众对埃博拉病毒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设施和人员培训等。
疫情监测与控制
国际社会应加强疫情监测与控制 工作,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例,追 踪接触者,防止疫情扩散。同时 ,还应关注病毒变异情况,及时
调整防控策略。
PART 05
结论
REPORTING
总结埃博拉病毒的特点与影响
传播方式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 、分泌物和呕吐物,以及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
传播方式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 、器官或其他体液传播。
空气传播
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可通过感染者 的呼吸飞沫传播。
症状与后果
症状
发热、头痛、肌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等。
后果
感染后病情严重,死亡率高,且可能导致家庭和社会关系的 紧张和恐慌。
埃博拉病毒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2014年埃博拉病毒 疫情2月在几内亚 境内爆发,截至7 月23日,几内亚、 利比里亚和塞拉利 昂共计报告埃博拉 病毒造成的累计病 例数达1201例,其 中672例死亡。
国际关注
近来在西非地区暴发 的埃博拉疫情引起 Nhomakorabea 英国和法国的高度关 注。世界卫生组织新 闻发言人保罗· 加伍 德7月30日对新华社 记者表示,尽管西非 地区埃博拉疫情仍然 严峻,但中国民众无 须对此恐慌。
病毒发现
病毒是一种能引 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 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 烈性传染病病毒, 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 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 (金)的埃博拉河地 区首次被发现,因其 极高的致死率而被世 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 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 之一。
传播途径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尚未确 定病毒的自然宿主。但1976年、1996年、2002 年埃博拉爆发的证据表明,猴子、猩猩等野生 灵长类动物都有埃博拉病毒感染现象。
综述全面剖析埃博拉

综述全面剖析埃博拉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严重致命性、人畜共患丝状病毒感染性疾病,属于病毒性出血热疾病的一种,以前称为埃博拉出血热。
其致病病毒分为 5 个亚种,分别是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本迪布焦型和雷斯顿型。
2014 年爆发的西非埃博拉疫情的罪魁祸首就是扎伊尔埃博拉病毒。
病毒通过与感染者体液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 5-9 天,95% 或以上患者平均在感染后 1-21 天之内发病,感染初期往往不易被察觉,直到出现症状才意识到有可能发生感染。
由于患者早期表现不具特异性,故使得临床早期诊断困难重重。
人类感染该病毒后死亡率的高低,取决于所感染病毒株亚型以及可获得的对症支持治疗保障如何。
2014 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是自 1976 年首次爆发埃博拉疫情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次,给西非乃至世界都带来了一场浩劫。
在抗击疫情的一年多时间里,人们已逐渐探索出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病特点和防范措施。
英国皇家利物浦大学医院热带医学院高级讲师 Beeching 等为此对埃博拉病毒病相关信息作一综述,就该传染病发病原因、致病机制、诊治预防以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防治该病和控制疫情提供帮助。
该综述发表在BMJ 上。
1. 病因及传播途径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最初是由暴露于感染动物(如蝙蝠和非人类哺乳动物)的体液或组织获得感染的。
然而,现在尚未确定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染给人类的传播模式。
实验室检测病毒宿主模型时显示,蝙蝠和啮齿类动物有可能感染上该病毒,而植物或节肢动物无法获得感染。
动物将病毒传染给人类,可能是通过捕猎动物并食用病毒宿主或受感染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导致的。
此外,其他感染途径还包括屠宰、生吃肉类,或误食蝙蝠粪便污染的食品(现已确定三种树栖蝙蝠可充当病毒宿主)。
人际间病毒传播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者体液造成的。
在疫情早期阶段,重复使用非无菌注射器具是医疗相关病毒传播的主要原因。
然而,尽管明知接触感染者风险极大,仍有多数病例是因为密切身体接触或接触患者体液(如汗液、血液、粪便、呕吐物、唾液、生殖器分泌物、尿液和乳汁)发生感染的。
《埃博拉病毒及发病》课件

地区性
主要在非洲中部的热带雨 林地区爆发,但近年来在 其他地区也有零星病例报 道。
人群特征
无特定人群易感性,但感 染者的医护人员、家属和 接触者等高危人群更容易 受到感染。
季节性
无明显季节性,但雨季和 洪水等环境因素可能增加 病毒的传播机会。
02
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性与 症状
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性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高度致命的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组织 等传播。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 衰竭、休克和死亡。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埃博拉病毒感染需要进行实验室 检测,包括检测病毒抗原、抗体或病 毒核酸等。
此外,还需要与伤寒、疟疾等疾病进 行鉴别,以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临床上需要与马尔堡病毒、登革热等 其他出血热病毒感染进行鉴别诊断。
03
埃博拉病毒的治疗与预 防
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康复过程通常需要数周到数月的时间,并且需要接受医疗护 理和支持。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逐渐恢复体力,并重新适应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
有些患者在康复后可能会出现长期的后遗症,例如疲劳、肌肉疼痛、心理健康问 题等。
埃博拉病毒对社会的经济影响
埃博拉病毒爆发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 巨大的影响。由于疫情的爆发,人们 无法正常工作,商店和市场无法营业 ,旅游业和交通也受到了影响。
《埃博拉病毒及发病》ppt课件
目录
• 埃博拉病毒概述 • 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性与症状 • 埃博拉病毒的治疗与预防 • 埃博拉病毒的案例研究 • 结论与展望
01
埃博拉病毒概述
埃博拉病毒的发现与命名
发现
1976年,在非洲的苏丹和刚果地 区爆发了一种神秘的出血热疫情 ,科学家们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引言:伊波拉病毒,也称为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由伊波拉病毒科内博病毒属(ebolavirus genus)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该病毒在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引起严重的疾病,具有高度致命性。
伊波拉病毒感染通常导致严重的出血症状,如内出血、外出血,甚至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本文将对伊波拉病毒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毒学:伊波拉病毒属于负链RNA病毒家族,属单链直链RNA病毒。
该病毒由七个已知亚型组成,分别为苏丹亚型、扎伊尔亚型、象牙海岸亚型、卡萨伊亚亚型、利伯里亚亚型、阿拉伯亚型和“Bundibugyo”亚型。
其中,苏丹亚型和扎伊尔亚型是最具致命性的亚型,死亡率可达到90%。
二、流行病学:伊波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刚果南部扎伊尔河流域的伊波拉河发现,由此得名。
该病毒在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乌干达、尼日利亚等国家流行。
近年来,伊波拉病毒也在东非的乌干达和肯尼亚被发现。
人类感染伊波拉病毒往往源于与感染了病毒的动物接触,如食用野生动物的肉类、接触其体液或摄入污染的水源。
三、病理生理学:伊波拉病毒感染后,暴露期通常为2-21天,在此期间没有任何症状。
然后进入急性病期,感染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咳嗽、嗜睡等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和内外出血症状。
该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凝血和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四、预防和控制: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可用于治疗或预防伊波拉病毒感染。
因此,预防和控制成为关键。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1.加强对伊波拉病毒的监测和早期诊断能力,及时隔离和处理疑似病例;2.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伊波拉病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3.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维护卫生环境的清洁;4.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动物和人体液体,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服、手套和口罩;5.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伊波拉病毒的威胁。
埃博拉PPT综述

•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 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 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
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
3.病毒分离:采集急性发热期患者血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
毒分离培养,一般发病1周内血标本病毒分离率高。
诚 信
仁 爱
敬 业
创 新
诚 信 (二)血清学检测
•
仁 爱
敬 业
创 新
据文献报道,最早可从发病后2天的患者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 IgM抗体可维持数月。发病后7-10天可检出Ig G抗体,Ig G抗体可维持数年。 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始终未能检出抗体。间隔 1周及以上的两份血标本IgM抗体阳转或IgG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 意义。
•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
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
酚类等消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脂溶剂敏感。
诚 信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仁 爱
敬 业
创 新
•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目前认为埃博拉病
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 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现。 •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 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 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了解埃博拉病毒》课件

03
埃博拉病毒的预防与 控制
埃博拉病毒的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隔离感染者
及时发现并隔离感染埃博拉病 毒的患者,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埃 博拉病毒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个人防护措施
建议公众在特定场合采取必要 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
、勤洗手等。
疫苗接种
针对高风险人群,推广接种埃 博拉疫苗,提高免疫水平。
晚期症状
内出血、外出血、休克、器官衰竭等。
特殊症状
关节痛、眼红、胸痛等。
埃博拉病毒对人体的影响
01
02
03
对免疫系统的破坏
埃博拉病毒会破坏人体的 免疫系统,使人体容易感 染其他疾病。
对器官的损伤
病毒会影响人体的各个器 官,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对血液的影响
会引起内外出血,导致休 克甚至死亡。
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
致死率较高
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通常在50%到 90%之间,根据感染病毒的种类和病 情严重程度而定。
高风险人群
预防和治疗
目前还没有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特效药 物和疫苗,但可以通过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方法 来预防和治疗。
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 更容易感染埃博拉病毒,且病情可能 更加严重。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尤其是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 液。
也可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表面或通过吸入含病毒的气溶胶而传播。
在医疗机构中,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医疗操作、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传播。
02
埃博拉病毒的症状与 影响
埃博拉病毒的症状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一、病毒概述埃博拉(Ebola virus),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1.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痛和咽喉痛,稍后会出现呕吐、腹泻和肝肾功能损伤。
这些症状可能很难与疟疾、伤寒症或霍乱区分。
埃博拉感染者只有在后期会出现内部和外部出血症状,外部出血通常在口鼻处。
2.传播途径埃博拉病毒不经过空气传播,只有接触到感染者的体液才可能被感染。
体液包括血液、汗、呕吐物、粪便、尿、唾液或精液,因此偶然在公开场合的接触不大可能感染。
3.潜伏期病毒潜伏期为2至21天4.预防与治疗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关键。
现阶段,没有任何特效药可以治疗埃博拉出血热,一旦被感染,患者应接受隔离并由穿着防护服的医疗人员照料,治疗方法包括输液,保持患者氧气、血压稳定等。
部分患者会在一段时间的医疗照料后康复。
二、疫区据英国《金融时报》3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最近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已导致826人死亡,比上次报告时的729人足足多了近百人。
报道称,最新数据似乎表明疫情正在失控,从7月28日至7月30日3天内就有超过50人因感染这种病毒而死亡,病毒的蔓延速度超过了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遏制疫情的速度。
根据几内亚东卡医院的报告统计,1976年至2013年间西非地区确诊近1100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约800人死亡,此次西非疫情中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过去37年的总和。
近70%的病例出现在几内亚、利比里亚与塞拉利昂边境交界区域,3国将增加疫区医务人员数量,派出武装力量合作隔离3国交界处的重点疫区。
尼日利亚目前仅拉各斯报告有1例输入型埃博拉病例。
菲律宾卫生部发言人林登·徐昨日说,7名从塞拉利昂返回菲律宾的海外劳工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正接受隔离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疾病学”课程论文埃博拉病毒综述******学号:********院系:动物医学专业:公共卫生埃博拉病毒概述: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Ebora (Ebola virus) and translated Ebola virus. Is a very rare virus, in 1976 in southern Sultan and Congo (gold) (formerly Zaire) in the Ebora River region to find its existence after the lead。
From the medical community's wid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Ebola" from the name. Is a generic term used to refer to a group of viruses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of the virus of the family of the virus. Is a can cause human and primate animals have a potent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infectious diseases, high mortality, in between 50% to 90%, the cause of death mainly for strok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ypovolemic shock or multiple organ failure.1 病原学研究进展1.1 病毒结构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⁶。
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
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
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
来自刚果(金)、象牙海岸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
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
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纳米。
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1.2 病毒基因结构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
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 (capping)。
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
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复制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
因为缺少相应的蛋白,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
1.3 病毒类型埃博拉毒根据发现地和抗原特性将其分为以下五个亚型:埃博拉-扎伊尔型(Zaire EBOV)、埃博拉-苏丹型(Sudan EBOV )、埃博拉-科特迪瓦型(Ivory Coted EBOV)、埃博拉-莱斯顿型(Reston EBOV)、埃博拉-本迪布焦型(Bundibugyo EBOV)。
不同亚型对人的致病能力各不相同,依次为ZEBOV >SEBOV >BEBOV >CEBOV >REBOV,其中REBOV仅感染除人以外的灵长类动物,但人类有可能称为该种病毒的无症状携带者。
各亚型病毒之间存在血清交叉反应。
2 致病原理2.1 病毒通过媒介突破宿主防线,入侵宿主当易感宿主通过呼吸,饮食或者蚊虫叮咬等方式接触到病毒时,病毒便突破皮肤,呼吸道等防线进入宿主。
而进入宿主后,病毒通常在离侵入部位较近的地方开始初次复制。
而要想导致全身性感染,那么病毒必须能够穿过粘膜屏障并通过血流、淋巴或神经等途径播散到宿主的其他部位。
以埃病毒(EBOV)为例,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它污染物)而感染。
最新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还有可能通过空气介导穿过皮肤呼吸道,眼结膜等进入人体,随后在侵入部位复制后播散到局部淋巴结,并经淋巴管进入血流。
2.2 病毒通过与易感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侵入细胞病毒的表面具有病毒吸附蛋白(VAP),根据不同病毒可分为糖蛋白、衣壳蛋白、复合蛋白等。
由于相应的宿主细胞膜表面具有特异性病毒受体,可被VAP特异性识别并与之结合,使病毒外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完成病毒的吸附。
包膜病毒的包膜同细胞膜融合是病毒穿入细胞必要条件,病毒融合蛋白的改变可影响包膜病毒的宿主范围和细胞亲嗜性。
埃博拉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MPS),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等。
一些感染的MPS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
埃博拉病毒之所以可以感染那些细胞,是因为其包膜含有GP膜蛋白,EBOV—GP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在病毒的吸附和穿入、对细胞的毒性、下调宿主细胞表面蛋白质表达和增加病毒装配和出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蛋白还是一种天然的反干扰素诱导蛋白因子,它可以克服一系列干扰素诱导蛋白对感染细胞释放病毒的限制,从而进入细胞。
2.3 病毒脱去外壳,将基因组释放至细胞内,装配子代病毒病毒本身缺乏生物复制及合成所必需的某些酶类及相关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其复制必须通过借助宿主细胞才能实现。
病毒进入细胞后经脱壳释放出病毒基因组。
不同的病毒,如RNA和DNA、单股和双股、节段和非节段病毒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在细胞内不同部位进行核酸复制、转录、翻译及病毒蛋白合成。
最后装配成完整的子代病毒,经出芽或细胞裂解的方式释放出来。
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后,低pH依赖型细胞蛋白酶(组织蛋白酶L和B)将大量糖基化的GP 裂解成较小的中间体进而催化病毒和宿主细胞膜的融合;GP 亚基被胞内蛋白酶切除糖基化,暴露氨基末端结构域作为胆固醇转运蛋白配体,调节GP 的膜融合作用。
完全进入宿主细胞后,埃博拉病毒通过一系列机制组装,最终释放。
3 临床症状症状因人而异,会突然出现。
最初的症状包括:发高烧 (最少摄氏38.8度或华氏101度)、严重头痛、肌肉、关节或腹部疼痛、严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咙痛、作呕和头晕。
怀疑疫症爆发前,早期症状会被错误诊断为疟疾、伤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细菌感染,这些病都较常见。
埃博拉病毒进而引致腹泻、深色或带血的粪便、咖啡样吐血、因血管胀大而眼睛变红、因皮下出血而皮肤出现红斑、斑丘疹、紫斑和内出血。
身体任何孔都会出血,包括鼻、口、肛门、生殖器官或针孔。
其他症状包括低血压 (低于90毫米汞)、低血容量、心悸、体内器官严重受损 (尤其是肾、脾和肝) 并引致弥散性全身坏死, 及蛋白尿。
由病发开始到死亡 (通常因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或脏器衰竭) 通常为7至14日。
染病后第二个星期,病人一是退烧,一是出现多个器官衰竭。
4 流行病学特点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于 1976 年首次分离。
目前公认的有 5 种亚型的埃博拉病毒,其中 4 种可以对人类致病。
莱斯顿亚型(Reston)只感染灵长类动物。
最致命的是扎伊尔(Zaire)亚型,其天然宿主是果蝠。
该病毒也曾在在豪猪,灵长类动物,和野生羚羊中分离到。
埃博拉病毒感染人类后的潜伏期为 2-21 天,大多数患者在感染 8-9 天后病情危重。
一旦被感染,患者在 1-2天内出现症状。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症状包括:1. ) 突然发热,经常为高达 103º- 105ºF(39.4-40.5℃);2. ) 极度虚弱,喉咙痛,头痛;3. )大量呕吐和腹泻(上述症状发生 1-2 天后)。
4.)更严重的症状,如凝血功能障碍与血小板减少症,可在 24-48 小时内发生。
从而导致鼻腔或口腔内出血,伴随皮肤出血性水泡。
在 3-5 天内,出现肾功能衰竭,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伴随着明显的体液流失。
患者通常在发病后 8-9 天内死亡。
存活超过 2 周的患者,生存预后较好。
埃博拉病毒不能通过飞沫传播,其传染性没有麻疹或流感那么强。
麻疹或流感患者在出现症状之前就可以传播病毒,埃博拉病毒与此相反,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只在出现症状后才具有传染性。
此外,与感染者分泌物的直接接触,如唾液,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基本途径。
但埃博拉病毒不能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也不会通过偶然的接触传播。
相反,它通过患者的分泌物如呕吐物,腹泻物或血液传播的,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它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汗液和眼泪传播。
其他的传播途径包括与患者的皮肤伤口或愈合伤口接触,或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触摸患者的眼睛,鼻子,嘴巴。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那些有症状的患者才具有传染性。
被病毒传染的主要是负责照顾患者的医护人员,以及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
5 诊断与检测方法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诊断成为应对埃博拉病毒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