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三、简介 南宋观潮 盛事和作者。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 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 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投影显示标题、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四、整体感知。
1.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录音、画面。
2.检查预习。
பைடு நூலகம்彩屏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五、目标完成过程。
1.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2.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
显示第一段文字,教师范读此段并指名翻译。
显示第二段文字,指定一小组齐声朗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三段文字,全班齐读 后再指名翻译。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课题
本学期总第课时
本单元第课时
日期
课型
讲读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目标
1.读难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1注:此教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对象本课是初中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是在语文方面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

2. 学情分析学生在读到《观潮》这篇文学作品时,首先先于认识它是一篇类似散文的文学作品,其次,他们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

然而,由于这篇文学作品涉及到的现象和道理较为深奥,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困惑,比如“何谓‘静水流深’?”等等。

3. 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使学生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深奥的“静水流深”亦或是“波澜不惊”等等。

(2)学习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同时也尝试着自己仿写文学作品,以便拓展自己的文学素养。

(3)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尤其是做到“不为失败所惧”的品质。

(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主题思想:观潮(2)写作特点:描写细致,语言生动(3)文学知识: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

2. 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静水流深、波澜不惊,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2)熟悉本文的写作特点,如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等等,从而更好的进行仿写和自我提高;(3)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如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从而更加全面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温馨提示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节教学的基本要素,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引入课文之前,可以通过询问让学生将自己刚刚学习的一些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文学知识告诉大家。

在课程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举例法、拓展法、智辩法等等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语文学习的难点和疑惑。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师深情背诵课文第三段。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

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

(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二段,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新人教版

28《观潮》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5篇Lesson 28 "watching the tide" teaching plan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观潮模板通用版2、篇章2:观潮文档(通用版)3、篇章3:观潮模板规范版4、篇章4:观潮模板通用版5、篇章5:观潮模板标准版篇章1:观潮模板通用版(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评析: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评析: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八年级语文上第28课《观潮》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

八年级语文上第28课《观潮》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

《观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

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

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

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

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

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

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

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

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

此篇选自《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

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初二上册语文《观潮》教案(通用17篇)

初二上册语文《观潮》教案(通用17篇)

初二上册语文《观潮》教案(通用17篇)初二上册语文《观潮》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

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

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潘阆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

——柳永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初二上册语文《观潮》教案(3篇)

初二上册语文《观潮》教案(3篇)

初二上册语文《观潮》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同学理解并把握系统的学问。

写初二上册语文《观潮》教案需要留意哪些格式呢。

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二上册语文《观潮》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初二上册语文《观潮》教案《观潮》在文中,不但运用比方、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忱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怪。

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篇: 初二上册语文《观潮》教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敞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安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覆盖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矗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仰头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

立刻人声鼎沸,有人告知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似乎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照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安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第三篇: 初二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妙壮丽,并鼓舞同学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观潮
«<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南宋的历史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临安举行观潮盛典的风俗以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借助钱塘江潮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增强直观感受,帮助理解课文。

2•查找别人写作的观钱塘江潮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文言词句。

2.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难点
1•诵读教学法。

以读代讲,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钱塘江上潮如崩,吴儿驭浪正兴浓”,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之一。

钱塘江的潮水与当地的地形有关,钱塘江口呈喇叭形状,每当海上潮水涌入,钱塘江口水位急剧上升,波涛汹涌澎湃,如万马奔腾。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左右是潮水最大的时候,男女老少相携观潮,络绎
不绝。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睹这天下奇观吧。

周密(1232 —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祖籍济南(今属山东)。

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

宋末曾任义乌县令,宋亡后不仕,从事著述。

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词》等。

1.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上到宫廷,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观潮》所记即为此事。

2.钱塘江潮,又叫海宁潮或浙江潮,自古称之为“天下奇观”。

和“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一起合称为“天下四绝”。

当江潮从东面涌来时,似一条银线,渐数字目际
以讲促读。

渐地“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⑴一线潮。

在钱塘江盐官镇一带的观潮胜地公园,可以观赏到最为壮观的海宁潮。

潮水在盐官鳌塔
附近,形成壮观的“盐官宝塔一线潮”。

“海宁之潮,世共称之,盖海宁城东银涛滚滚整齐
而来,历城西不数里即参差不齐……每当中秋大汛,中外人士咸来观瞻”(《海昌胜迹志》), 故盐官观潮自古为最。

另外,登占鳌塔观潮又是海宁观潮的另一特色。

(2)回头潮。

海宁潮从八堡汇合后,又经过盐官继续向西逆流而上。

路上,势头渐渐减弱。

当涌潮西
行至盐官西十一公里老盐仓时,由于大坝的横江阻拦,直立的潮水又折身返回,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回头潮。

而此时江水前来后涌,上下翻卷,奔腾不息。

(3)半夜潮。

中秋观潮,是一个传统的民间旅游活动,观潮赏月两者结合,成为海宁独有的景观。

观十万军声半夜潮的最佳之处是天风海涛亭一带,为“天风赏月”,以其浪漫、别具一格的情
调吸引了观汐游客。

北宋诗人苏东坡还为此写下这样一首诗篇:“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
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留得夜潮月中看”以表情怀。

i.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1)有哪些读音和你读得不一样?
(2)听了后你对钱塘江潮有什么印象呢?
2•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

(2)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1)第1自然段是怎样写海潮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

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江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在远方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讨论以下问题。

(1)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
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
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3.齐读第3自然段。

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4•教师朗读第4自然段。

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
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挟涛鼓浪、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
弄潮、观众如潮,是重彩浓墨的风俗画。

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
俗赖风景而添辉,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具有地道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的传统色彩,这就是《观潮》的艺术美。

本文一共分四个自然段描写观潮之盛况。

第i自然段:写钱塘江口潮水的雄壮景象。

第2自然段: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3自然段: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

第4自然段:江岸游人看客拥挤的景象。

ES尊鑿嚓II
i.描写形象、生动。

例如写潮水,大笔挥洒;写人物,工笔描绘。

不仅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使是简洁的白描,也是十分形象生动的。

2•多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

本文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描绘,有夸张,再加上铺陈、排比、映衬、比喻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文章的感染力。

3.语言极为精练。

作者总是抓住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下笔。

BIK超銅
观潮人数众多: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 车马塞途
:«<
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我重点讲 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
让学生充
分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
受到美的
感染和熏陶,从而突破了难点教学。

同时我针对文言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读” ,在本节课
中,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

通过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让他们 感受到语
言的美和文章的意境美。

外形 披发文身
勇猛 溯迎而上 矫健 出没鲸波 称赞 旗尾略不沾湿 弄潮健儿英姿
海潮雄
伟壮观 由远
点出题旨 收拢文势 远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形 声 色 仅如银线
声如雷霆
玉城雪岭
吞天沃日 近 势
诗句概括: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水军精船只众多 彩演习阵势变化 及近
朦艟数百,分列两岸
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本课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