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
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观潮。
读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第1篇】《观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把握文章写作顺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重难点理解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看完有怎样的感受,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大潮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描写的。
(二)新课教学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2.导读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人声鼎沸”,并指导朗读。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3)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学生练习。
3.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带着生字词齐读全文,读完后,思考: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2)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上问题,5分钟后小组代表回答(3)互相点评,教师小结(4)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4.再读课文,拓展提高(1)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5.思路引导,背诵壮观(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三)巩固提高1.创设情境,运用语句2.积累词汇,并运用词汇(四)小结作业1.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今天,我去海宁观潮。
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3、学习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三、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五、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西去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
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平静人山人海)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
(期待)“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主要情节和人物。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理解、使用。
3.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回答问题和进行简单分析。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包括主要情节和人物。
2.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三、教学准备
1.课文《观潮》教材
2.黑板、粉笔
3.教具:图片、词卡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师生互动,引出海浪潮声和海洋景观,引起学生的兴趣。
2.出示海浪照片,让学生描述海浪的样子和声音。
第二步:学习课文
1.朗读课文《观潮》,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情节和人物。
第三步:课文理解
1.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2.讨论课文的主题和故事背景。
3.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第四步:课文运用
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2.师生共同绘制课文内容的思维导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五步: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新学内容。
2.写一份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需要继续加强学生的课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以上为本节课《观潮》的教案,希望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观潮》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观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观潮》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观潮》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观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掌握诗歌《观潮》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1.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观潮》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观潮》,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力量,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看海浪拍打礁石的视频,引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思考。
2. 学习《观潮》•讲解诗歌《观潮》的背景知识和作者信息。
•分段解读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带领学生学习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进行诗歌朗读。
3. 情感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观潮》的理解和感受,展示诗歌的表达方式和力量。
4. 总结•综合课堂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诗歌《观潮》的主题和内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较为简单,希服能够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大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的深度,激发学生更多的感悟和想象。
七、扩展阅读•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读和理解,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以上是关于《观潮》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设计4篇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8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掌握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3、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分析:《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读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教师补充,纠正)1、翻译第一自然段: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B、方:当时C、仅:几乎,将近D、既而:随着E、际天: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G、沃:用水淋洗H、势极:来势极其2、翻译第二自然段:重点字词:岁——年。
尽——穷尽。
标——树立,举。
倏尔——忽然。
略——一点点逝——去,往3、翻译第三自然段:重点字词:文——画着溯迎——逆流迎着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鲸波——巨浪4、翻译第四自然段:重点字词:溢——满穹——高僦赁——租用容——许,使。
三、整体感知:提示:(教师补充)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远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202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5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5篇)钱塘江大潮是三大涌潮之一,也是我国著名风景之一,你看过潮涌么?文章作者逼真地写出大潮到来的时候万马奔腾、山崩地裂的壮观景象,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同作者一起感受潮水的浩大。
下面,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观潮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观:观看。
潮:指钱塘江大潮”。
:观赏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
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
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
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
“裂”是裂开。
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裂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
隐:藏起来,看不见。
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
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 观潮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潮、据、堤、阔、笼”等15个字。
正确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横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潮、据、堤、阔、笼”等15个字。
正确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横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
1.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引入情境
1.同学们,宋代潘阆写的《酒泉子.长忆观潮》中,这样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并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之间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课件出示会认生字,指名读。
“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g),避免读成(pēng),“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
易错字指导:“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
“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4.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
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
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
隐:藏起来,看不见。
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
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
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
“裂”是裂开。
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
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5.朗读全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自主默读,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用铅笔做批注。
四、展示资料,理清顺序
1.同学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各个小组展示交流,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满天卷地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文。
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
2.说说这一段说了什么意思。
生: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也是这篇文章的总起段。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段。
2.思考:观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农历八月十八是观察的日子。
生:观潮的人人山人海,人们昂首东王,等着,盼着。
学习第3~5自然段。
1.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3~5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学生边默读,边做批注。
3.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全班汇报交流。
5.课件出示,并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描写了浪潮的形态。
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体会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教师引导: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小结: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
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
思考:大潮过后还能成为奇观吗?
生:当然得成为奇观,因为潮过后,还是漫天涓滴、封号狼吼,还是很壮观。
二、扮演导游,拓展延伸
教师:为让更多的天下人领略钱江潮的“天下奇观”,请大家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介绍给更多的人。
小组讨论介绍的顺序、要点、组织语言的方法。
组长汇报,教师相机点拨,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刚才介绍太精彩了,相信定会有更多的人去观潮。
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认识大千世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板书设计】
观潮
【教学反思】
1.《观潮》是一篇写景记叙文。
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本节课缺少课堂练笔的机会,语文应该是习得的,这样的机会在课堂不应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