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
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

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中的一种,是最早的汉字书写系统之一。
尽管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使用简化字,但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
安阳殷墟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发现地之一,发现了大量以龙山文化为背景的甲骨文,对于研究古代商朝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阳殷墟的背景和发现1. 龙山文化背景在了解安阳殷墟的甲骨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古代文明的代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正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2. 甲骨文的意义与发现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出现为后来的汉字书写系统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最早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了当时人们的信仰、祭祀、政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安阳殷墟甲骨文的主要内容1. 甲骨文的题材和种类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题材繁多,包括卜辞、祭祀、祈福、祝词等。
其中,一些卜辞记录了当时人们对天气、灾害、疾病等重大事件的卜问和预测,对于研究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2. 甲骨文的文字特点甲骨文的字形图案复杂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甲骨文的构字法和语法也有一些独特之处,与现代汉字书写系统有所不同。
三、甲骨文研究的意义和影响1. 历史意义通过对安阳殷墟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代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礼制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这对于完善对商代社会和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甲骨文中蕴含了先民的智慧和思考,通过对其内容的解读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它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对安阳殷墟甲骨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殷墟,古称“北蒙”,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
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发掘历史殷墟是中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
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
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
古老的洹河水从市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
它占地100多亩,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
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
苑中建筑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设计,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
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
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
同时,它也是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1928年,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持,开始殷墟的发掘工作,主要参加者有李济、梁思永等人。
从1928年10月到1936年6月,共进行了15次发掘。
发掘面积共约4.5万平方米,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在后岗首次发现了晚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3个地层的叠压关系;在西北岗西区和东区发掘了13座大墓和大批祭祀坑,证明这里是王陵区;在小屯发掘出一批宫殿和宗庙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

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地跨洹水两岸及其附近的20多个村落,古称“北蒙”,又称“殷”。
“殷”地是商朝后期的都城所在地,是一处规模巨大而又闻名中外的殷商文化遗址。
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商代第20位国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一带)迁都来到“殷”地,自盘庚迁殷至帝辛(纣)覆亡,均以此为都城,前后共传国历8代12王,273年。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之后,曾封殷纣之子武庚在这里,“以续殷祀”。
后因武庚叛乱被周公镇压,殷遗民也被迁走。
自此,“殷”地就日渐荒芜,夷为一片废墟,故后人称之为“殷墟”。
史学界又称晚商的历史为殷商、商殷或殷朝。
殷墟航拍图十九世纪末,由于发现甲骨文,殷墟才被发现。
1928年起,中国考古学家开始对殷墟发掘,发现宫殿遗址、藏甲骨文的窖穴、王陵和各种类型的墓葬、祭祀坑、车马坑以及铸铜、制骨作坊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批遗物,包括珍贵的甲骨卜辞(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文物,为研究殷商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1961年3月4日,该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9年殷墟第三次发掘甲骨文是商代后期殷王朝的统治者将占卜之事或结果刻(或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大量的是卜辞,但也有非卜辞的记事文。
随着商代的灭亡,甲骨文与殷王都遗址一样,也被埋入地下,不为后世人所知。
殷墟出土甲骨片清朝末年,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耕地时,经常挖出一些古老的龟甲和兽骨,其中有的甲骨上刻有古字。
但当时的农民不认识甲骨文的文字,他们把挖掘出来的甲骨或用作肥料,或填塞枯井,后来又磨成粉末,作治疗破伤的“刀尖药”,也有的作为“龙骨”,成批卖给中药铺。
据说,当时安阳的药铺,一般不收购有字的“龙骨”,因此,小屯农民常把甲骨上的字刮掉才卖。
像这样把甲骨文当作肥料、废品和药材而毁掉的甲骨是很多的,其数量已无法统计了。
那时的商人又把收购的“龙骨”转卖到北京药店,北京药店所收购的“龙骨”,仍有没完全刮掉字的甲骨片。
世界遗产——殷墟

1、殷墟是人类艺术与科技的杰作 2、殷墟文化对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3、殷墟丰富的文化遗存为已消逝的文化传统 提供了佐证
4、殷墟宫殿宗庙建筑、王陵是中国古代早期 宫殿、陵墓建筑的代表作 5、殷墟为中国早期文字史、古代信仰、社会 制度和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确切的物证
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洹北商城遗址的年代略晚于郑州早商文化,早于传统 意义上殷墟的晚商文化,因而这处商城很可能是商代中后期的一处都邑遗址。
洹北商城遗址对殷墟申遗的意义 :
洹北商城遗址是考古队员们综合过去历年的考古资料,作深入分析后,应用现代考古 学方法,主动寻找并发现的一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首先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雄伟壮阔的
宫殿宗庙建筑基址
、等级森严的
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
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
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作为盛极一时的都邑,殷墟 遗址主分布着宫殿遗址、王陵遗 址、洹北商城遗址、手工业作坊、 以及众多的居民点、墓地。历年 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器、玉器、 甲骨卜辞、车马坑久负盛名。透 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了解商代 的社会组织、社会生产、社会生 活以及文化艺术诸多方面的信息。
殷墟申报范围将洹北商城囊括进来,真正体现了世界遗产大会原真性、完整性、价值性 的要求,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殷墟申遗的砝码。
1.青铜器 3.玉器 5.石器
2.甲骨文 4.骨器 6.陶器
殷墟之旅 结束!
中文名称: 殷墟 英文名称: yinxu 批准时间: 2006年7月13日 遗产标准: I II III IV VI
关于安阳殷墟的介绍

关于安阳殷墟的介绍
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北。
殷商时代的都城遗址。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
殷墟遗迹是殷商王朝遗留下来的一批文字记录遗产。
由宫殿区、王陵区和平民居住区三部分组成。
宫殿区内有多座宫殿建筑基址,分为前殿、正殿、寝殿三部分。
宫殿区西南方有一片规模宏大的王陵区,其中心位置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墓。
王陵区内还有规模巨大的平民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区,布局规整,结构合理,是殷商时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代表。
目前已经发掘的部分有盘庚墓、小屯南地甲骨墓群和妇好墓等。
殷墟遗址现存有宫殿建筑基址20余座,宗庙遗址10余处,王陵遗址5处,贵族墓葬群4处,墓葬300多座。
此外还有大
量的手工业作坊址、铸铜作坊址和制陶作坊址等。
这些遗迹遗物充分反映了殷商时期高度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文明。
—— 1 —1 —。
中国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殷墟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商代后期都城)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
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国家AAAAA级景区。
1961年,殷墟成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称:殷墟外文名称:Yin Xu地理位置:安阳市小屯村景点级别:AAAAA级著名景点:王陵遗址、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保护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地位:被证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建造年代:前1319年—前1046年目录1、位置境域2、文物遗迹宫殿宗庙王陵遗址洹北商城3、发掘沿革史影疑云铁云藏龟出土过程4、管理保护5、遗址价值甲骨文青铜器建筑特色史学价值考古学影响6、外界评价国内评价国外评价1、位置境域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地理坐标为114°18′50″E,36°07′36″N,海拔约80m,长宽各约6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产地保护区核心面积414 公顷,缓冲区面积为720公顷。
殷墟总体布局严整,以小屯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分布。
现存遗迹主要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手工作坊等。
2、文物遗迹宫殿宗庙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50米,总面积71.5公顷,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包括宫殿、宗庙等建筑基址80余座。
殷墟

殷墟作者:暂无来源:《商用汽车新闻》 2014年第36期神秘宏大的古老都城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的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
它代表了中国早期文化、工艺和科学的黄金时代,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最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商部落推翻了夏朝统治,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奴隶制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国都由奄迁至殷,自此,这座都城历经了8代12位皇帝255年的统治。
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城市化为废墟,自此史称殷为殷墟,即殷的废墟。
殷墟的宫殿宗庙遗址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包括宫殿、宗庙等建筑基址80余座。
王陵遗址自1934年以来累计发现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2000余处,并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学术界公认的殷商王陵所在地。
在王陵的东边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洹北商城遗址的发现延长了殷商的历史时间,延伸了殷墟的范围。
1928年到1937年间,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了15次大规模的殷墟挖掘工作,发现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与殷墟王陵遗址,以及大量文化遗址。
此后这座商代都城渐为人知,书面记载已经证实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古都所在地。
考古发掘工作在二战结束后完成。
1995年,安阳市成立殷墟管理处,负责殷墟的保护和日常管理事务。
殷墟的发掘几乎改变了传统史观中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面貌,真实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为商周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对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点作用,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空白,从而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
2006年,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0届会议上,基于以下标准将“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准Ⅱ: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它展示着各种重要影响力的相互交流以及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包括文字体系。
一、殷墟概述

一、概述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有文献记载和甲骨文印证、并经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青铜时代世界东方最著名的古都之一。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地理坐标:东径114。
18´,北纬36。
7´。
海拔高80米左右。
鸟瞰殷都远郊,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布展,西倚太行山余脉,山丘连绵,美若画屏;丘陵分南北两大条带,分支向东齐驱;东接华北平原,沃野坦坪,丽如彩锦。
洹水自西北经殷墟逶迤向东流去,古代属黄河水系。
这连绵起伏,蜿蜒的山水,像巨龙一般,仿佛在护卫着这龙的传人的都城。
(图一)A、殷墟在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区的地理位置B、烛龙铜灯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青铜“人面盉”,传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通高18.5厘米。
盉盖有龙角人面形;并与盘旋于器体之上的龙身纹饰相连。
器体前有管状直流。
此器形制和纹饰神秘诡异,学者说法不一,一说是盉或卣;另一说是“烛龙灯”。
笔者考证认为,此器上的人面龙角、龙身,恰与《山海经》所记载的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烛龙神相似。
“烛龙”的神通是:“其瞑乃晦,其视乃明”。
意即闭目为黑夜,睁眼为白昼。
考究此器的型制,并联系烛龙神的“神通”,与“灯”的功能有关,故名为“烛龙铜灯”。
殷墟的发现是19世纪末,随着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当时清王朝的金石学者王懿荣、刘鹗、罗振玉和王国维等人的认定、考证和传播,确定小屯农民挖掘出龟版和牛肩胛骨上的古字,是商代的占卜文字,罗、王两氏考订小屯一带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的都城所在地,从此,这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都才又闻名于世。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与考证,致使这“字骨头”售价昂贵,旧中国殷墟地区盗掘成风,数以万计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文物散失到海内外;直到1928年殷墟正式考古发掘后,此盗掘之风才稍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文物保护的法规,盗掘之风从根本上制止。
1961年殷墟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
殷墟是中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
因其出土大量的甲
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
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
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
为废墟,故称殷墟。
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
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
古老的洹河水
从市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
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
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7
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
它占地100多亩,就建在
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
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
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
苑中建筑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设计,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
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
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
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
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
同时,它也是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1928年,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持,开始殷墟
的发掘工作,主要参加者有李济、梁思永等人。
从1928年10月到1936年6月,共进行了15次发掘。
发掘面积共约4.5万平方米,
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在后岗首次发现了晚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
韶文化3个地层的叠压关系;在西北岗西区和东区发掘了13座大墓
和大批祭祀坑,证明这里是王陵区;在小屯发掘出一批宫殿和宗庙遗址。
出土遗物中最重要的是甲骨,共发掘出土24794片,其中包括
著名的“大龟四版”、“大龟七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殷墟的发掘工作继续进行。
1950年春,发掘了武官村大墓。
其后,在小屯西勘探出一条南北长1100米,折
向东西长650米的濠沟,环绕宫殿区西侧和南侧,与洹河共同构成
宫殿区的防御设施;在苗圃北地发掘出一处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
铸铜作坊遗址;在后岗发掘出圆形祭祀坑。
1971年冬,在小屯西地
发现21枚牛胛骨,其中10片有刻辞。
1973年在小屯南地一次发掘
出4829片有字甲骨和一批无字卜骨。
1976年发掘妇好墓,在武官
村大墓南侧,发掘出一批祭祀坑。
1969~1977年,在殷墟西区发掘
出900多座平民墓。
1978年春,在殷墟王陵区1217号大墓东墓道
之北,发掘甲字形大墓1座,是这一带新发现的殷墟早期墓葬之一。
其后,又发掘了相传曾出司母戊鼎的大墓,墓道内发现不少殉葬的
奴隶头骨。
1989年,在小屯北侧发掘出一处大型宫殿基址,三排房
呈凹字形连成一体,面积约5000平方米。
2017年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站在殷墟宫殿区
以东的大司空村进行考古发掘。
18座保存完整的匈奴墓葬在殷墟大
遗址保护区内的首次发现,丰富了殷墟文化的内涵[2]。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地理坐标为
114°18′50″E,36°07′36″N,海拔约80m,长宽各约6公里,
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产地保护区核心面积414公顷,缓冲区面
积为720公顷。
殷墟总体布局严整,以小屯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分布。
现存遗迹主要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
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
骨窖穴、铸铜遗址、手工作坊等。
殷墟的范围和布局已基本搞清。
宫殿区在小屯村东北,已发掘出建筑基址53座,分为甲、乙、丙3组。
乙组面积最大,甲组次之,
丙组最小。
甲组基址有15座,分布在遗址的北部,靠近洹河,多东
西向,年代最早;乙组基址21座,分布在遗址中部,门多向南,年
代晚于甲组;丙组基址17座,分布在遗址南部稍偏西,门多向南,
还有一些向东或向西,年代最晚。
这些建筑基址平面多为长方形,
也有近正方形,还有凸字形、凹字形等。
修建时,有的先挖基槽后
填土夯筑;也有的仅把原来的文化层堆积挖掉,再回填净土夯筑。
皆
用石柱础,有的在石础上还垫有铜础。
在基址下或门侧处,经常用
人“奠基”。
乙八基址规模最大,南北长约85米,东西宽约14.5米。
其西与乙七基址相接。
在乙七正南,发现3组排葬坑。
坑内少
者1~3人,多者10~13人,有俯身、仰身、跪式葬以及砍头葬,
出土有青铜礼器、兵器和车马。
此外,还有葬兽坑。
这些大规模人
祭遗存,说明乙七、乙八基址可能是用于祭祀的宗庙类建筑。
1989
年发掘的大型宫殿基址,使殷墟宫殿宗庙建筑向南延伸了130多米,向东扩展了50多米。
此外,在大司空村、高楼庄、花园庄、王裕口、四盘磨、白家坟、梅园庄等地都发现了居住遗址。
王陵区在洹河北
岸的侯家庄、西北岗、前小营和武官村之间。
已经发掘出13座大墓
和1400多个祭祀坑,可分为东西两区。
西区有8座大墓(其中1567
号墓为未竣工使用的“假墓”)。
这些大墓分别有4个、2个和1个
墓道,平面呈十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
墓葬规模很大,如西区的1001号墓,南北长18.9米,东西宽13.75米,深10.5米。
墓葬总
面积为712.75平方米。
西区的1217号墓更大,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掘的西北岗东区217座祭祀坑皆为
长方形竖穴,每坑掩埋人骨8~10具,多为青壮年男性,也有少数
女性和儿童,总数达1387具。
处置方法有砍头、肢解、腰斩、活埋。
这是多次人祭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