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

合集下载

郑日昌心理测量第六章智力测验

郑日昌心理测量第六章智力测验

第六章智力测验一、智力理论二、比奈系列量表与中国-比奈智力量表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四、非言语智力测验五、婴幼儿智能测验六、创造力测验七、智力测验的优点与局限一、智力理论(一)智力的含义:“Intelligence”最早由哲学家斯宾塞和高尔顿引入英文,用以代表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

“几乎没有一个心理学概念像智力概念那样如此广泛地被人运用和接受,同时又是如此难以捉摸、令人困惑。

”(S. Sternberg. Beyond IQ. )1、智力是一种学习能力(伯金汉、科尔文、汉蒙)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桑代克、斯腾等)3、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比奈、推孟)4、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斯腾伯格)5、智力是综合能力(1)韦克斯勒:”智力是一个假设的结构,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

“(2)斯腾伯格:”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和获益的能力,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适应不断变化、模糊多样世界的能力,以及激励自己有效地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的能力。

(二)智力因素分析理论:探讨智力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结构。

有四种基本的结构看法:无层次排列(每个因素重要性相等)、立体排列、等级层次排列(某个因素更具普遍性,因而更重要)、辐射(圆形)排列。

1、Spearman二因素理论:G (General factor)因素和S (Specific factor)因素。

“迄今为止最确定的研究成果”(W. Stern)2、L. L. Thurstone多因素理论。

基本能力学说(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PMA)。

7种:空间能力S (spatial or visualization):空间知觉与几何想象能力;计数能力N (number):计算简单算术和处理数字能力;言语理解能力V (verbal comprehension):对文字和语义的理解;词汇流畅性W (word fluency):迅速生成和流畅使用词汇;记忆能力M (memory);推理与归纳能力R and I (reasoning and induction);知觉速度P (perceptual speed).根据上述七种基本智力能力,塞氏在1941年编制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 PMAT )”3、J. P. Guilford三维结构模型(内容、结果、操作)4、卡特尔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5、Sternberg三元智力理论二、智力测验的发展•高尔顿与生理计量法(测验运动的倡导)•比奈和智力年龄•推孟和比率智商•韦克斯勒与离差智商•皮亚杰与认知发展测验•斯腾伯格与三元智力理论第二节个体和团伙智力测验一、比奈量表(一)比奈西蒙量表(智力年龄、比率智商概念)1905年量表:第一个智力量表;30个测验题目;以通过项目的多少区分智力的标准;内容涉及记忆、言语、理解、手工操作,并出现年龄量表的雏形。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txt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txt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湖南版第一章心理测量的历史要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不可不了解心理测验,因为测验是在当代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

要研究心理测验,不可不考察它的发生发展的历史。

第一节心理测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测验的历史根源虽然无从考究,但中国人最早使用测验,也最重视测验,这一点是举世公认的。

一、我国古代的心理测验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根据自己的观察评定学生的个别差异,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这实际上相当于测量学中的命名量表和次序量表。

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就是说智力比普通人高的可以给他高等教育,智力比普遍人低的不能给他高等教育。

比孔子稍晚的孟子也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短长。

物皆然,心为甚”这就明确指出了心理现象进行测量的必要和可能。

三国时刘劭著的《人物志》一书,提出了心理观察的一条基本原理,即“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意思是霉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变化便可推测他的一般心理特点。

并提出通过词,以回答法(“应赞”)为手段来观察人的智力。

这是一部论述能力问题的古代专著。

1937年美国人把它译成英文,书名为《人类能力的研究》。

6世纪初,南朝人刘勰在《新论?专学篇》甲提到,“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无一时俱成”,“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测验,比西方分心测验的出现要早1300多年。

世界上最早的婴儿发展测验也出自中国民间,自6世纪中叶以来,“周岁试儿”在我国江南就已经成为风俗。

《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在《风操篇》中对此做了详细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

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

”美国的盖塞尔(A?Gese11)到本世纪20年代才用类似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记录幼儿的动作和顺应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颜之推还根据心理与行为的密切关系强调客观了解心理的可能,在《名实篇》中写道,“人之虚实真假在于心,无不见乎迹。

《心理测量学》(郑日昌版)超详细知识点笔记

《心理测量学》(郑日昌版)超详细知识点笔记

第 1 章概论1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简述:( 1 )公元六世纪初,南朝人刘勰的著作《新论· 专学》中提到了类似现代“ 分心测验” 的思想。

( 2 )在中国古代,“ 七巧板” 是很常见的一种儿童玩具,其实它可以作为创造力测量的工具。

( 3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中包含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定性描述及带有道德判断色彩。

2 、中国近代心理测量的出现:( 1 ) 1916 年,樊炳清先生首先介绍了比内 - 西蒙智力量表。

( 2 ) 1920 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学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个心理学实验室,廖世承和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测验课。

1921 年,他俩正式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 3 ) 1922 年夏天,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考尔来华讲学。

( 4 ) 1924 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 30 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 5 ) 1931 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萧孝嵘等倡议,组织并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

( 6 ) 1932 年《测验》杂志创刊。

( 7 )至抗战前夕,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制定或编制出的合乎标准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 20 种,教育测验 50 多种。

3 、中国现代心理测量的发展:( 1 ) 1936 年,苏联在批判“ 儿童学” 时扩大化,心理测验也被一概禁止。

( 2 )从 1978 年北京大学首建心理系开始,心理测验才重新得到恢复。

( 3 ) 1979 年,林传鼎、张厚等以国外资料为参考,编制了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 4 ) 1980 年初,北师大心理系开设了心理测量课。

1984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加强了测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4 、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心理测验的产生,是出于实际需要。

最初,人们用测验,是因为要治疗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病人。

( 1 )法国的医生艾斯奎罗第一个把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分开。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配套题库名校章节题库-临床测验(圣才出品)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配套题库名校章节题库-临床测验(圣才出品)

第10章临床测验一、单项选择题1.鲁利亚—内布拉斯神经心理学成套测验共有()个分量表。

A.8B.9C.10D.11【答案】D【解析】鲁利亚—内布拉斯神经心理学成套测验由11个分量表,共269个项目组成。

每个量表都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神经功能,按照鲁利亚的三个原则设计的。

2.左半球机能的测验项目是()。

A.失语症和言语测验B.本顿视觉保持测验C.触摸操作测验D.迷津测验【答案】A【解析】左侧大脑半球的机能是参与言语活动和抽象思维,而右半球则主要参与时间与空间的定向和知觉、非言语材料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

因此可以根据测验的性质和两半球的主要心理功能选出合适的测验项目。

左半球测验的项目:包括各种类型的言语测验和语文作业;测量抽象思维的方法,如失语症和言语测验;韦氏智力量表中的言语测验;各项言语记忆测验;抽象思维的测验,如算术运算和一些有关思维的测验。

测定右半球机能的测验:可选用那些与空间知觉、空间定位、具体思维有关的测验,如本顿视觉保持测验、触摸操作测验、迷津测验、人面认知测验。

3.下列不属于学习障碍鉴定方法的是()。

A.病源法B.诊疗法C.经验标准法D.标准参照法【答案】C【解析】学习障碍的鉴定有很多途径,其中比较常用的有:①病源法,这一方法主要是由医学界人士所采用,其目的在于探究学习障碍的病源因素,以作为提供有关预防措施的参与。

②诊疗法,就是探查儿童心理过程上的优缺点,以作为补救教学的参考。

③标准参照法,这种方法所着眼的并不是儿童的心理过程,而是在于了解儿童对某些知识、技能掌握与否。

经验标准法是人格测验的编制方法之一。

4.伊利诺伊心理语言测验包括种通道、种程序以及层次。

()A.2;3;2B.3;2;2C.2;2;3D.2;3;1;【答案】A【解析】伊利诺伊心理语言测验是一个适用于2-10岁儿童的个别测验,由柯克及其同事根据沟通程序的三维模型而设计的,这个模型包含两种通道、三种程序以及两种层次。

其中,①两种通道为:听—说通道;视—动通道;②三种程序为:听与视的接收;听—说或视—动的联合;说与动的表达;③两种层次为:符号化的层次;自动化的层次。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教材精讲】(心理测验的使用)【圣才】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教材精讲】(心理测验的使用)【圣才】

第5章心理测验的使用一、测验的选择与实施测验的实施过程是心理测验功效实现的必要环节。

当前,由于心理测量在我国刚刚起步,人们过多地重视测验的编制和应用这两个环节,而对联系这两个环节的实施过程重视不够,使得心理测验在使用过程中走入许多误区。

从另一个角度说,正确地使用测验也是测验标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标准化的实质是统一度量和控制测量误差,这是对一切量具的共同要求。

心理测验无论在编制还是使用上都必须标准化。

测验的实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一)测验的选择测验的选择是使用测验的前提之一。

选择测验必须注意两个方面:1.所选测验必须适合测量的目的(1)测验是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工具,测验的选择首先必须符合我们进行测验的目的。

由于每一个测验都有其特殊的用途和使用范围,所以测验者首先就应当对各种测验的功用及特长、优缺点有一个了解。

例如,为了给入学新生分班,就可以给学生施测普通的智力测验;在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应当对学生施测各学科的学绩测验,以了解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掌握;如果学生的学习有特殊的困难,这时就可以给学生施测专门的学习障碍诊断测验;在学生行将毕业,面临升学或就业选择时,为他们进行各种职业性向和兴趣测验,以此发现学生的才能和兴趣,选择适合他们的专业及职业;如果要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可施测有关的人格测验,并据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辅导。

(2)不但不同的目的要选用不同的测验,而且不能只是根据测验名称盲目选择测验,必须了解该测验的真正适用范围和功效,否则就会造成测验使用不得当。

2.所选测验必须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1)选测验不能仅根据测验目的,还应考虑该测验是否经过了标准化,它的信度、效度如何,常模样本是否符合你的测试对象,常模资料是否太久而失效等等。

(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将一些通俗读物或报刊杂志上的测验当做正式的心理测验来使用,实际上这些测验大多不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信度不大,仅是供娱乐消遣之用,但许多人却十分信服。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教材精讲】(测验的误差及其检验)【圣才】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教材精讲】(测验的误差及其检验)【圣才】

第3章测验的误差及其检验一、测量的误差(一)误差的种类所谓误差就是在测量中与目的无关的因素所产生的不准确的或不一致的结果。

对于测量中不准确的或不一致的结果,可用下面的靶形图来加以说明。

上面的靶形图反映了误差的两种主要形式。

图(a)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化无规律的误差,使得多次的测量结果不一致,这种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是随机的,叫做随机误差;图(b)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恒定的有规律的误差,它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这种误差叫做系统误差。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系统误差只影响测量的准确性,而随机误差既影响准确性又影响一致性。

(二)误差的来源要使测量准确可靠,必须减小误差;要控制误差,必须了解误差的来源。

常见的误差来源主要有三方面:测验自身、施测过程、受测者。

1.测验自身引起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测验的编制过程,其中项目取样影响最大。

当测验项目较少而取样缺乏代表性时,被试的反应很难代表其真实水平。

对于有些类型的项目,如是非题、选择题,被试可能凭猜测作答,从而降低分数可靠性。

此外,题目用词模棱两可,或对要求叙述不清等,也会带来误差。

2.施测过程引起的误差在测验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很多,如测试环境、时间、主试者、意外干扰、评分记分等。

(1)测试环境施测现场的温度、光线、桌面高低好坏等对被试都有影响。

(2)测试时间时间安排也是影响测试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时间安排不当或时限不统一,必然会引起测验结果的改变。

(3)主试因素主试的年龄、性别、外表、言谈举止、表情动作、对测验过程的熟悉程度等都能影响测验的结果。

如果不按照规定施测,如给予暗示、制造紧张气氛等都会带来很大的误差。

(4)意外干扰在测试环境复杂,特别是当被试人数较多时,可能发生意外情况。

例如:停电、有人生病、作弊等等,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会影响测验结果的准确性。

(5)评分记分评分不客观和记分出现错误也是较常见的误差。

一般来说,客观题的评分较为准确客观,而主观题的评分标准难以掌握,再加上阅卷者的风格、情绪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干扰,因而很难保证分数的一致性。

心理测量学教案(郑日昌版)

心理测量学教案(郑日昌版)

⼼理测量学教案(郑⽇昌版)第⼀章⼼理测验总论[教学⽬的与要求](1)识记并了解⼼理测验的发展历史(2)掌握⼼理测验的性质(3)了解⼼理测验的种类[教学重点与难点]⼼理测验的性质[教学时数]2学时第⼀节⼼理测验的历史⼀、中国古代的⼼理测验思想1、孔⼦:把⼈分为中⼈、中⼈以上、中⼈以下三个类别,“中⼈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相当于现代测量学中的命名量表和次序量表)2、孟⼦:“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为甚。

”明确指出了⼼理能⼒和⼼理特征与物理现象⼀样,具有可测量的特性。

3、(南朝)刘勰:世界上最早的“分⼼测验”,认为⼀⼼不能⼆⽤。

4、(南北朝)颜之推:周岁试⼉,其是1925年格塞尔婴⼉发展量表的前导。

5、“七巧板”⼜称益智图、唐图(Tangram),为当代多数智⼒测验和创造⼒测验所使⽤。

6、隋炀帝科举制度的开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理测验的实践。

当时的考试⽅法:贴经和对偶,类似于现代西⽅⾔语测验中常见的填字和类⽐。

7、、中国古代⼼理测验的思想,包含着典型的东⽅⽂化特点:A、他们都是描述性的,没有定量的标准;B、往往将⼼理特点与道德观念联系起来(局限性)⼆、科学⼼理测验产⽣的原因(⼀)对智⼒落后着分类和训练的早期关注1、⼼理测验产⽣的最初原因:对智⼒落后和精神病⼈治疗的需要。

2、法国医⽣埃斯克罗:1838年出版了两卷本著作,第⼀次明确地对智⼒落后与精神病⼈作出了区分,他认为精神病是以情绪障碍为标志。

(发现⼀个⼈的语⾔能⼒是他智⼒⽔平的最可靠的指标)3、法国医⽣塞国恩(E.Sequin):训练智⼒落后者的先驱。

1837年,他创建了第⼀座教育智⼒落后⼉童的学校,1846年出版了《⽩痴:⽤⽣理⽅法进⾏诊断和治疗》。

其⾸创⽅法感官训练(sense-training)、肌⾁训练(muscle-training)⾄今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智⼒落后⼉童教育机构。

其Sequin Form Board拼图板被⼼理测验的⾮语⾔测验所采⽤,其操作⽅法是要求受测者尽快地将不同形状的图⽚嵌⼊适当的凹槽内。

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

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

第五章 心理测量的效度
1.什么是效度?效度在测验当中有什么作用? 2.效度与信度的关系怎样?如何在同一个测验当中协调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3.分别举出估计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构念效度的一些具体方法。 4.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构念效度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5.假设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试图证明高考内容效度、构念效度的有效性, 并找到其效标关联效度;作为辩论的另一方,请你尽量找出反例进行驳 斥。 6.什么是效度验证和效度概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7.如何提高外部效度?提高外部效度会怎样影响到测验的信度? 8.简述MTMM的思路并评价其优缺点与实用价值。 9.自选一个研究主题,尝试为其寻找合适的效标,并说明为何选取这些效标。 10.评价效度信息组合的方法。
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发展
• 一、智力测验的发展 • 二、教育测验的发展 • 三、人格测验的发展
第四节 近代心理测量在中国的兴起
第二章 心理测量概述
1.什么是测量?什么是测验?心理测量与心理测验的区别是 什么? 2.心理测量有哪些性质?如何理解心理测量的性质? 3.心理测验有哪些功能? 4.什么是最高行为测验与典型行为测验? 5.仔细理解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的差别, 结合后面有关章节看对不同测验的测量学要求有何不同。 6.列举几个你感兴趣的心理品质,譬如智力、自尊、适应能 力等,看看采用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 表来评估这些品质会有什么不同?
• 一、IRT的提出与内涵特征
– (一)经典测验理论的不足 – (二)IRT的诞生与提出 – (三)IRT的特征与优点
• 二、IRT的基本假设与模型
– (一)IRT的基本假设 – (二)IRT的主要模型
图3-4 三参数逻辑斯蒂克项目特征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按测验的对象分类
– (一)个别测验 – (二)团体测验
• 三、按测验的材料分类 – (一)文字测验 – (二)非文字测验 • 四、按测验的目的分类 – (一)描述性测验 – (二)诊断性测验 – (三)预测性测验
• 五、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分类
– (一)速度测验 – (二)难度测验
• 八、按测验的标准化程度 分类第一节 心理Fra bibliotek量及其相关概念
• 一、什么是测量
– (一)测量的定义: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 事物加以确定。“一定的法则”是指在测量时所采用的 规则或方法。 “事物”是指我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即是 引起我们兴趣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测量就是确定这些 属性或特征的差异。 – (二)测量的要素 – 1.参照点 – 2.单位 – (三)测量的量表
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发展
• 一、智力测验的发展 • 二、教育测验的发展 • 三、人格测验的发展
第四节 近代心理测量在中国的兴起
第二章 心理测量概述
1.什么是测量?什么是测验?心理测量与心理测验的区别是 什么? 2.心理测量有哪些性质?如何理解心理测量的性质? 3.心理测验有哪些功能? 4.什么是最高行为测验与典型行为测验? 5.仔细理解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的差别, 结合后面有关章节看对不同测验的测量学要求有何不同。 6.列举几个你感兴趣的心理品质,譬如智力、自尊、适应能 力等,看看采用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 表来评估这些品质会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 效度的概述
• 一、效度所要回答的问题 • 二、效度的含义
– (一)效度的含义 – (二)效度的性质
• 三、效度与信度的关系
– (一)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要条件。 – (二)测验的效度受信度的制约
• 四、效度验证与效度概化
– (一)交叉效度评定 – (二)元分析
第二节 效度的种类与估计方法
四、其他效度
– – – – (一)表面效度 (二)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 (三)合成效度与区别效度 (四)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
第三节 影响效度的因素
• • • • 一、测验本身的因素 二、效标因素 三、样本的代表性 四、干涉变量
第四节 效度系数的解释与应用
• 一、效度的解释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 二、效度的应用
– – – – – (一)效度在测验编制中的重要作用 (二)效度在选拔中的重要影响 (三)效度在决策中的重要影响 (四)效度与信息组合 (五)效度在人员分类与安置中的重要影响
图5-2录取率与命中率的关系
图5-3能力倾向测验分数与工作成绩的二元分布
第六章 心理测验的编制
1.编制心理测验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应该遵循 哪些原则?具体技术有哪些? 2.什么是项目分析?在心理测验编制过程中为什 么要进行项目分析? 3.什么是区分度与难度?两者关系怎样? 4.IRT的基本假设与模型有哪些?IRT对心理测验 编制有何意义? 5.什么是项目等值?它的具体性质与条件要求有 哪些?这些要求对于保证项目与题本的质量有何 关联?
第五章 心理测量的效度
1.什么是效度?效度在测验当中有什么作用? 2.效度与信度的关系怎样?如何在同一个测验当中协调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3.分别举出估计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构念效度的一些具体方法。 4.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构念效度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5.假设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试图证明高考内容效度、构念效度的有效性, 并找到其效标关联效度;作为辩论的另一方,请你尽量找出反例进行驳 斥。 6.什么是效度验证和效度概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7.如何提高外部效度?提高外部效度会怎样影响到测验的信度? 8.简述MTMM的思路并评价其优缺点与实用价值。 9.自选一个研究主题,尝试为其寻找合适的效标,并说明为何选取这些效标。 10.评价效度信息组合的方法。
– (一)标准化测验 – (二)非标准化测验
• 六、按测验的要求分类
– (一)最高作为测验 – (二)典型作为测验
• 七、按测验的性质分类
– (一)构造性测验 – (二)投射性测验
• 九、按测验结果的评价标 准分类
– (一)常模参照测验 – (二)标准参照测验
• 十、按测验的应用领域分 类
– (一)教育测验 – (二)职业测验 – (三)临床测验
第一节 心理测量误差的定义与种类
• 一、误差的定义:测量误差指的是在测量过
程中,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所导致的测量 结果不准确或者不一致的效应。这里包含两层意 思:(1)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的; (2)误差是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结果。
• 二、误差的种类
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第二节 心理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其控制 • 一、误差的来源
• 三、差异分数的信度
– (一)含义及计算 – (二)缺陷
• 四、分测验的信度 • 五、变异的测量
第五节 概化理论的信度观
• 一、传统信度估计的弊端 • 二、概化理论简介 • 三、概化理论的信度观
– (一)概化理论对比经典测量理论的优越性 – (二)可靠性和“随机平行测验”假设 – (三)测量设计
• 一、IRT的提出与内涵特征
– (一)经典测验理论的不足 – (二)IRT的诞生与提出 – (三)IRT的特征与优点
• 二、IRT的基本假设与模型
– (一)IRT的基本假设 – (二)IRT的主要模型
图3-4 三参数逻辑斯蒂克项目特征曲线
第四章 心理测量的信度
1.指出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 2.怎样提高测量信度? 3.以下情景,什么信度系数最不适合? 速度测验 测量异质主题的测验 学生可很容易地从考试中学到答案的测验 4.稳定性系数与等值性系数之间有什么区别? 5.找几个常见的测验,看看都报告了哪种信度,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6.是否有些很有价值的研究很难用目前的信度手段衡量? 7.有时一个良好的测验也会发生重测信度不高的现象。如何看待这种低信度? 这有什么实践价值? 8.什么是平行测验? 9.试述概化理论信度观的实践意义,并探讨这对测验工具开发有什么意义。 10.试从概化理论角度来分析测量工具的适用性。 11.差异分数与变异的关联。
第五节 测验等值与题库建设
• 一、测验等值
– (一)等值的概念与条件 – (二)等值的理论与方法 – (三)等值设计与处理
• 二、题库建设
– (一)题库的定义与功能 – (二)题库建立的理论与方法 – (三)题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程序
第七章 心理测验分数的处理与解释
1.分数合成的方法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不同? 2.什么是多重分段?它有哪几种主要的模式? 举例说明什么情况适 用于这种方法? 3.什么是渐进效度?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4.什么是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它们的分数解释各有什么 特点? 5.什么是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基于计算机的测验解释有何特点? 6.如何看待“巴纳姆效应”?你在做测验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情 况? 7.试举出你曾经参加的多项考试,说明它们属于常模参照测验还是 标准参照测验?不同的结果解释方式是否对你的成绩产生了影响? 8.参阅有关统计方法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的书,掌握多元回归技术, 看最后得到的回归方程是否符合你的预期。
– (一)含义及估计方法 – (二)使用时需注意的问题
• 二、复本信度
– (一)含义及估计方法 – (二)局限性
• 四、同质性信度.
– (一)含义 – (二)估计方法 – (三)内部一致性估计存在的 问题
• 五、评分者信度 • 六、总述
第三节 影响信度的因素
• 一、影响因素
– – – – – (一)被试因素 (二)主试因素 (三)施测情景因素 (四)测量工具因素 (五)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 • 三、提高信度的常用方法
第一节 中国古代测量思想与贡献
• • • • 一、心理健康测量思想 二、个性心理测量思想 三、能力测量思想 四、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访谈法 – (三)自然实验法
第二节 西方近代心理测量的发展
• 一、心理测验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对个体差异的 研究 • 二、心理测验的先驱
– – – – – – (一)冯特的实验心理学 (二)高尔顿的遗传理论测量 (三)卡特尔的个别差异研究 (四)克雷佩林的精神病理学研究 (五)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 (六)比奈和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的产生
• 一、内容效度及其估计
– (一)含义 – (二)内容效度的估计方法 – (三)内容效度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 二、构念效度及其估计
– (一)含义 – (二)构念效度的评估方法 – (三)提高构念效度的方法
• 三、效标关联效度及其估计
– (一)含义 – (二)评估效标关联效度的方法
图5—1 根据假定数据模拟的MTMM示意图
第三章 心理测量的误差
1.什么是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2.误差的来源有哪些?在实践中应如何尽量避免或者控制? 3.测验焦虑与误差的关系。 4.什么是真分数理论? 5.试述真分数理论的误差独立性。 6.增加个人测量分数与他的真实分数差距的误差来源有哪些? 请分 别举出特定的例子。 7.CTT模型及其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如何做到测验的标准化? 9.测量分数、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10.项目反应理论是针对经典测量理论的哪些不足发展起来的? 11.项目反应理论模型中的参数不变性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和现实意 义?
– (一)适当增加测验项目的长 度 – (二)因素分析和鉴别力分析 – (三)弱势矫正 – (四)控制测验项目的难度 – (五)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 提高测验在各同质性较强的亚 团体上的信度。
• 二、信度多高才是可信的
第四节 信度的特殊问题
• 一、速度测验的信度 • 二、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
– (一)利文斯顿方法 – (二)一致百分比方法
第一节 信度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