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水平统计分析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与分析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与分析目前,全球人口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城市迁移,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
城市作为现代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核心场所之一,其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一次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方法针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我们选取了两个重要的维度进行调查,包括物质生活和非物质生活。
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通过调查居民的收入状况、住房条件、基础设施等指标来了解其物质生活水平。
在非物质生活方面,我们调查了居民的健康状况、教育水平、社交活动等指标来了解其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了五个不同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西安。
我们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二、物质生活调查1. 收入状况收入水平是人们生活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五个城市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西安。
这一结果与这些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相符。
然而,也有很多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
2. 住房条件住房是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北京和上海的居民在住房条件上相对较好,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广州、成都和西安的居民的住房条件相对较差,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较低。
因此,改善住房条件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基础设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深远。
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较好,居民的日常生活便利程度较高。
成都和西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待提升,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三、非物质生活调查1. 健康状况健康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
调查显示,居民的整体健康状况较好,但存在一些常见健康问题,如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疾病。
此外,城市居民的健康管理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需要进一步提高。
全国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综合评价

三、 实证 分 析
民人均 纯收入 、 村改 水 累计 受益 农
率、 人均生活用 电量 、 每百 户城镇居 民拥有 的家庭 电脑数 、 城镇 居 民恩 格尔 系 数 、 村 居 民恩 格 尔 系 数。 农 其 中城镇 居 民人 均居 住 面积 、 农村 改水 累 计 受 益 率 未 能 取得 相关 资
=
I ,
一 i
i 1 2 … , = ,, … 7 ’ ’
() 3 、
动态 权 数 的综 合 评 价 方 法 , 据 根
20 0 3年的数据 , 对全 国 3 个 省市 自 1
式 中, 为第 i 项指标 的权数 , 为第 i 项指标 的标
准差 系数 。 3 计算 总得 分 并进 行排 名 。先将 各 省市 自治 区的 .
料 , 指标 体 系 中剔 除。剩 下 7个 从 指标构成 评 价指 标 体 系, 别用 x 分 i
( =12 …… ,) i ,, 7 表示 , 前面 5个 为 正向指 标 , 2个 为逆 向指标 。本 后
应用上述方 法对全 国 3 个省 市 自治 区 的居 民生 活 1
澌汀统计 I06 2 1 0年 期 7 2
式 中, 为 指 标 原 值 , 为 无 量 纲 化 后 指 标 值 , ,( ) Ⅳ 为原指标值 中最小值 。
2 计算各指 标 的动 态权数 。计算 各项 指 标 的标 准 .
差, 与其平均值 对 比得到各指标 的标 准差 系数 , 并据 以计
算各指标 的权数 , 公式为 :
治区居 民生活水平进行 了排 序和分
析
一
各项指标 的无量纲化 指标值 乘 以该项指标 的权数 , 得到
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本文将利用统计数据和现有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一、宏观分析1.1 GDP与消费关系GDP是反映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9.09万亿元,人均GDP为70154元。
与此同时,居民消费支出总量达到39.2万亿元,占GDP的39.5%。
这也说明了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国家经济总量密切相关。
1.2 城乡消费水平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4283元和17151元。
城镇和农村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源自人均收入和消费结构不同。
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一般较高,因此也能享受更多高档次的消费,如购买名牌商品和旅游等。
而农村居民则以必需品和物业维护等为消费主要支出。
1.3 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统计数据表明,居民购买住房和保险等非基本消费支出逐渐增加,而食品、衣着和居住三大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下降。
这也说明了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步转向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消费。
二、微观分析2.1 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有所不同。
根据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序,北京市人均消费支出较高,为45560元,而其他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城市如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也均显示出较高的人均消费水平。
这也反映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时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2 个人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个人收入是影响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705元和13828元。
而个人收入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消费品质和数量的选择,高收入人群一般会消费更昂贵的奢侈品和服务,如高档豪车、奢侈品、高消费餐厅等,而低收入人群则主要选择经济实惠、性价比较高的消费品。
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调查

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调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深入调查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了解其发展状况和趋势,对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生活水平的调查人民生活水平的调查是了解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人民的生活水平。
1. 平均收入水平调查调查人民平均收入水平可以揭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人们的收入水平,并统计分析数据,从而得出人民群众的平均收入水平。
2. 住房条件调查调查人们的住房条件,包括房屋面积、住房品质等,可以了解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情况。
此外,还可以了解到人们的住房拥有情况以及租房比例等数据,为住房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 教育、医疗条件调查通过考察人们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教育和医疗资源的获取情况。
可以调查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障程度以及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等指标,从而了解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
二、消费能力的调查消费能力的调查可以揭示人们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状况,有助于企业和政府制定相应的经营和政策决策。
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可以了解人们的消费能力。
1. 消费结构调查通过调查人们的消费结构,了解人们在不同领域的消费情况。
可以分析人们在食品、服装、居住、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消费比重和变化趋势,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2. 消费习惯调查调查人们的消费习惯,可以了解到人们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的偏好和习惯。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获取人们的消费习惯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到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3. 旅游消费调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人们的旅游消费情况,可以了解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和消费水平。
基于SPSS的城市化与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互动关系的统计分析

( 一 ) 收入 方 面
近 十年 来 ,城镇 居 民工资水 平 随着 企 业 效益 的逐 步好 转 而 日益 提 高 ,就 业 途径 的拓 宽 也 带 动 了城 镇 居 民其他 劳动 收入 的增 长 。市 场经 济 越来 越 活 跃 , 自主 创 业 、 自谋 职 业者 日渐 增 多 ,极 大促 进 了城 镇 居 民经 营性净 收入 的增 长 。受 房地 产 价格 影 响 ,财 产 性 收入 总体 呈 现 增 长态 势 。 随着 城 市 最低 生 活
一
、
我 国城市化 发展 现状
( 一 )城 市化发展 速度 快
近十年 来 ,我 国城市 化发 展速 度加快 ,城 市 化水 平 由 2 0 0 2年 的 3 9 . 1 %增 长 到 2 0 1 1的 5 1 . 3 % ,十
年增 加 了 l 2 . 2 个 百分 点 ,年均 增长 1 . 2个 百分点 。“ 十一 五 ” 期 间 ,我 国城市 化发 展迅 速 , 由 2 0 0 6年
市化水平 的提高而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增加消费 ,拉动社会需求 ,社会生产随之增加 ,
从 而创 造 出更 多工作 岗位 ,吸引 大批 劳动力从 农村 向城 市转 移 。城 市化 与城 镇居 民生 活水 平相 互影 响 , 互 相促 进 。对 城市化 与我 国城镇 居 民生活水 平进行 实证研 究具 有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进行 分析 ,结果表 明二 者之 间存在着双 向因果和 良性循环 关 系。对科 学推进城 市化和进一 步提 高 我国城镇居 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 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 :城 市化 ;城镇居 民;生活水平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F 47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0 5 2 0 ( 2 0 1 3 ) 0 4— 0 0 1 4— 0 5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在不断上升。
本文将从食品消费、教育消费、户外旅游消费和网络消费等方面对我国居民消费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我国居民对食品的消费正逐年增加。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这使得居民在食品消费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购买能力。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食品消费市场规模每年都在增长,其中,高端食品、有机食品和零食的消费增速更为明显。
此外,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在增加,使得高质量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其次,教育消费成为我国家庭主要的支出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这主要受到教育体制和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被家庭广泛关注的教育消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
这一趋势表明人们对子女未来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而教育消费也成为了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动力。
再次,户外旅游消费蓬勃发展。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国旅游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和品质,愿意为了品质更好的旅游产品支付更高的费用。
同时,随着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推广也进一步推动了居民旅游消费的增长。
最后,网络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居民通过网络进行消费的比例越来越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接近8亿,其中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更是高达6亿。
无论是在线购物、网络订餐还是在线娱乐,网络消费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这也进一步促进了物流、支付和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总结起来,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趋势。
食品消费、教育消费、户外旅游消费和网络消费等方面的增长正在推动我国消费市场不断升级,并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状况,我们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为政策制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农村居民收入分析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21元,比2018年增长了8.9%。
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7.9%、9.2%、12.5%和8.6%。
2.收入结构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逐渐优化,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
2019年,工资性收入占比为54.3%,经营性收入占比为34.2%,财产性收入占比为5.7%,转移性收入占比为5.8%。
这表明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收入,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3.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2019年达到19143元;中部地区为14383元;西部地区为13415元;东北地区为12411元。
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农民收入来源广泛。
二、农村居民消费分析1.消费水平提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3327元,同比增长8.5%。
其中,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比为31.6%,衣着消费支出占比为7.1%,居住消费支出占比为23.7%,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占比为11.1%,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为10.2%,其他消费支出占比为16.3%。
2.消费结构升级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升级,生存型消费需求逐步满足,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需求逐渐增加。
在食品消费中,粮食消费占比下降,肉类、蔬菜、水果等多样化消费需求逐渐上升。
在居住消费中,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和舒适度。
村工作报告的统计数据分析与解读

村工作报告的统计数据分析与解读引言村工作报告是村级组织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和未来发展的规划,统计数据是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将通过对村工作报告中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解读,从不同角度展示村庄的发展现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一、村庄人口与生活状况村庄人口的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该村庄的人口规模和变化趋势,为制定人口政策提供参考。
同时,分析村民的生活状况,如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数据,可以了解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二、农田面积与农作物种植结构通过对农田面积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村庄的耕地利用状况,为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通过统计各种农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可以评估农业生产的效益,为未来的种植计划提供参考。
三、农业机械使用情况农业机械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可以反映该村庄农业现代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同时也能了解农机使用情况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通过分析农机的数量、类型和使用频率,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评估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如道路、供水、电力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同时,还可以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村庄经济、教育和生活的影响。
五、村庄产业结构与发展村庄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通过统计各个产业的增加值、税收贡献和就业情况,可以评估村庄产业的增长潜力和竞争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为未来的产业布局提供指导。
六、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村庄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了解村庄的教育资源、学校建设和教育投入情况。
同时,还可以评估文化教育对村庄居民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七、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到村庄居民的生态福祉。
通过统计环境污染情况、绿化覆盖率和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情况,可以评估村庄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措施。
八、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村庄居民的福祉和社会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民生活水平统计分析1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心健康、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
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不同国家地区居民生活状况都有所统计分析研究。
总结所阅读的文献发现,这些文献大多是选用几个指标对所研究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价结论最后提出建议。
2 国外对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现状与进展2.1国外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生活质量的研究起源于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策源地区在美国。
这一研究领域最初起源于对生活指标的兴趣[1]。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K.ealbrith)在其所著的《富裕社会》(TheAfflentSoCity)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加尔布雷斯因此被看作是生活质量概念及其研究的始作俑者[2]。
美国在1960年发表的“总统委员会国民计划报告”和鲍尔等人于1960年发表的有关美国社会第二次实施的全国规划的文献中也都提出了这一术语。
事实上,对于生活质量的研究,可见于更早期的一些学术著作中。
早在1927年,威廉。
奥格博(Ogburnwilliam)就对这方面的研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在他的领导下,胡佛研究中心于1933年发表了两本《近期美国社会动向》专著,专门讨论和报道美国生活各方面的动向。
在以后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奥格博的学生在“社会动向”的研究上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著,这些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两大主流:社会指标的研究和生活质量的研究[3]。
50年代和60年代是生活质量研究领域的成熟期,生活质量的研究在美国各地蓬勃发展。
1957年,密歇根大学的古瑞(Gurin)、威若夫(Veroff)和费尔德(Felcd)联合几个大专院校进行了一次全国随机抽样调查,主要研究美国民众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13]。
海德雷·坎吹尔(Hadley Cantril)在1965年发表了13国(包括美国)关于生活满意度和良好感觉的比较研究结果[14]。
几乎与此同时,诺曼·布拉德本(Normar Bradburn)也在一项全国民意调查中研究了国民民众的幸福感[15]。
鲍尔在1964年主编了《社会指标》论文集,着重研究了国家的空间计划对美国社会的间接影响[4]。
这一研究激起了人们对生活质量这一领域的广泛重视。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otw)在他1971年发表的《政治和增长阶段》(Politics and the Stages of Growht)一书中深入地探索了生活质量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16]。
他认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阶段要依次经历“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反映的是一种数量上的消费特征。
在此之后,人们可能转向对“质量的追求”,这种“质量”就是“生活质量”。
70年代,坎贝尔(Angus Campbell)、康维斯(overse)和罗杰(Rodger)进行了一项全国抽样调查,主要研究美国社会的生活质量,重点放在对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及对13个生活具体方面满意度的研究上[16]。
当时的两家最主要的研究机构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调查中心和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生活质量的调查与研究。
他们的参与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10]。
霍夫曼与劳特纳1976年的论文集中反映了国际范围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
在斯沙莱与安德罗1980年的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论文集中,有十几个国家的研究成果[5]。
2.2国外生活水平的研究成果G.M. Antony和K. Visweswara Rao通过计算人类发展指数(HDI)和人类贫困指数(HPI),最后开发一个综合指数来测量印度各州的贫困、健康、营养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主要用因子分析和判别函数分析来评估印度各州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居民生活水平状况[17]。
研究结果是,统计人口、社会经济、健康和饮食在测量居民生活水平上起主要作用。
他们研究发现人类发展指数(HDI)和人类贫困指数(HPI)主要用收入来测量居民生活状况而没考虑饮食和营养状况。
因此,他们又开发一个有关收入和非收入方面的综合指数来测量居民生活水平好人类发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人类发展指数和人类贫困指数通常用作国际间的比较。
人类发展指数是衡量发展的而人类贫困指数是衡量贫困状况的。
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人口统计、健康、饮食和营养指标都要包括确保一个多维的方法来研究贫困、居民生活状况和人类发展。
但是人类发展指数和人类贫困指数对研究有局限性,所以在研究某个国家地区居民生活状况时要综合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更符合实际的结论,提出更贴切的建议。
3 国内对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现状与进展3.1 我国对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研究我国学者在70年代后期对生活质量作过理论上的探讨,但是对生活质量作大规模的经验研究还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而且起初大多是致力于探讨生活质量的评估指标和研究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成为新时期的战略目标,因此,对居民生活质量的状况研究不断增加。
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上面。
从198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有关单位联合组成的课题组进行的“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研究中,提出了衡量地区社会综合发展的五组指标。
此后,由朱庆芳研究员主持,曾对我国社会质量和社会发展作过多年的追踪评估,提出了包括居民消费、收入、吃、穿、用、住、能源消费、生活方便程度、精神生活等在内的指标体系[7]。
1990年前后,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生活质量课题组在北京等几个城市作过调查和研究,主要以生活的环境质量为对象,调查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并用两类指标来对其进行刻划。
一是居民对环境现状的评价和预期;二是居民对环境问题在生活各个方面中的重要性程度的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1) 人们对于人为因素直接相关的生活环境要素的评价,要远远低于那些人为控制较少的生态环境因素的评价。
(2)居民的环境意识与其文化素质密切相关,素质越高,对环境要素的评价越低,环境意识越强:(3) 环境的好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人们能否在主观上意识到这一点,并将其作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去关注,则可能是另外一回事[8]。
1991年12月,由复旦大学人口所、南京大学人口所、北京经济学院人口所等共同组成的“中国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召集全国性生活质量学术研讨会。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就生活质量的定义、指标以及评估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并以此次会议论文作为基础,于1992年出版了第一部关于生活质量研究的专著,即冯立天主编的《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北京1992),这部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在生活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上的成果。
1995年,厦门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厦门市进行了千户问卷调查,了解厦门市民的生活质量状况[9]。
纪江明用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对2008年长三角16个城市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6],其研究成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趋势良好,但各城市在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上存在差距。
针对成三角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跟不上经济增长速度,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等。
张吉献、张艳玲[12]综合运用多要素主成分分析法,在中原经济区最新统计数据中选取能够反映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借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分析各城市排名差别的原因。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经济区发展的对策。
3.2 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3.3.1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研究成果郭亚军采用定量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的特征与规律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与探讨[10]。
研究成果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从纵向上考察,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吃穿住用行等消费支出比例变动较大,在总支出中的次序退后;居民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结构中自给性消费的比例下降,货币性消费的比例上升;精神生活消费的比重上升,物质生活消费的比重下降。
若从横向上进行考察,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同收入组的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购买力水平、消费结构上的差距正在显著扩大,但是高低收入组的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上的差异并不像其它类商品那样明显;第二,城乡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食品类、交通通讯类等方面的消费差异较大;第三,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与结构方面的差异很小。
总的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变化较为明显,消费结构正向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方向演进,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结构尚处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
3.3.2 河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情况的研究成果张书杰[11]用1989年~ 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基本数据, 运用线性回归法, 找出存在于其间的数量关系及基本规律。
实证结果表明, 农村居民有较强的消费欲望, 但是收入不足制约了其消费水平。
笔者据此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4 总结从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研究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用因子分析法、系统聚类法和判别函数分析法对所用指标进行分类,再和别的地区比较、总结,最后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主要还是靠发展经济,所以很多文献从研究消费支出和收入方面着手研究居民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1] 风笑天、林南等著:《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昌:1998年[2] 冯立天主编:《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北京;1992年[3] 林南等:《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社会学研究》[J],1987年第6期:1一5页[4] 潘祖光:《“生活质量”研究的进展和趋势》,《浙江社会科学》[J],1994年第6期:21一27页[5] 卫易松国:《生活质量研究进展综述》,《深圳大学学报》[J],1998年第1期:17-21页[6] 纪江明:《长三角16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统计分析》,《统计科学与实践》[J]2010年第8期[7] 吴寒光:《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1年[8] 王奋宇:《中国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调查》,《管理世界》,1991年第6期:12一20页[9] 丑胡荣:《厦门市民生活质量调查》,《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3一9页[10] 郭亚军:《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11] 张书杰:《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经纬》[J],2010年第4期[12] 张吉献,张艳玲《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对策》,《经济时》[J],2009年第1期[13] G.Gurin,J.Veroff,0.Feld:AmerieansViewTheirMenta1HealthBasie Books.Newyork.1960[14] H. Cantril:The pattern of human concems.New Brunswiek,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65[15] N.Bradburn:The Strueture of Psyehologieal Well一being,Chieago A1ding;1969[16] A.Campbell,Convorse.ph and Rodgers.W:The quality of Ameriean life,New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76[17] Antony GM, Visweswara Rao K, Balakrisahna N. Suitability of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for assessing health and nutritional status. Econ Polit Wkly 2001;XXXVI:2976–9.[18] Michael S, Beck L, editors. Factor analysis and related technique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quantitative applicatio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vol. 5.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19] G.M. Antony, K. Visweswara Rao. A composite index to explain variations in poverty,health, nutritional status and standard of living:Use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Public Health (2007) 121, 57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