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常生活审美之我见

合集下载

中学生审美教育之我见

中学生审美教育之我见

中学生审美教育之我见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

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1.1研究缘起。

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1.2现状略析。

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2.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

在劳动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劳动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劳动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作品等。

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用心创作出来的,它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要真正欣赏和理解这些艺术作品,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劳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要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我们需要主动去观察和思考。

在劳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身边的美。

例如,在农田里劳动时,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土壤的质地、阳光的照射等,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在工厂生产线上劳动时,我们可以观察机器的运转、产品的制造过程等,从中感受到科技的美。

通过不断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要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我们需要多角度地思考和分析。

在劳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的事物,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农田里劳动时,我们可以思考不同作物的生长环境需求、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等,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在工厂生产线上劳动时,我们可以思考不同机器的工作原理、不同产品的设计理念等,从中感受到科技的智慧。

通过多角度地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要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我们还需要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在劳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在农田里劳动时,我们可以学习有关农业的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同作物的特点和种植方法,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农田的美。

在工厂生产线上劳动时,我们可以学习有关工程和制造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同机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工业的美。

通过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劳动实践是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美之我见

美之我见
2、有没有永恒的美?美=比例吗?
美是什么?有没有永恒的美?我觉得有,我们可以用品德来做个比方:尊老爱幼这种美德,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那么可以说,这种美德是人性中的永恒美。我所认件的,有对比才有美丑。但是,艺术的道路中不仅有美,也有丑。人们总是关注于审美,而忽视了审丑。审丑其实也是一个对比审美的过程。笔者个人认为,非要把梦一样、云雾一样的美说的那么具体就失去了美的本质了。美是一种感觉,说的太明白了就没意思了。
在艺术精神的表现上,不局限于景物本身故有的形神关系。关键在景外,在山石形象外求得精神美才更妙,妙不是在景观,不是什么可游,可居,可坐,可卧的景物之景,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精神空间,这才是山水画之大美。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就是画家的修养,中国画创作原则的核心就是这8个字,由“心源”而产生的“心象”是中国人独有的艺术造型手段。
那些西方艺术史上,那些具有健旺生命力的艺术作品,都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看列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迁夫》,那纤夫的形象多打动人心,就在于一件艺术作品不仅仅有完美的形式,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这些思想内容又是可以教育一代又一代人们鼓舞人心的事件等等。有句话说的好,如果说形象性事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艺术的内在标志。
艺术家的个性解放决定其艺术的发展程度,无我、本我、真我、放浪形骸的性情表达,对物欲和死的藐视,对世俗的疏离,是一个真正艺术家应该具备的素质。艺术要表现艺术本质的东西,否则就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艺术作品中的时代感体现于人心的高贵,人心高贵了方可感人,张彦远早在1300年前就说过“艺无古今”,可见是否表现时代特征并不重要。中国书画古今都是以高低论,不以新旧论,新是短暂的,美是永恒的,如流行时装,刻意时尚,未必长命。所以说古人先前的画还是最值得人们去学习探究的,我们并不能抛本求利。更多地时间精力着眼于名家们的画似乎更有价值可言,像拉斐尔的》《美丽的女园丁》、《阿尔巴圣母》等艺术家们的作品看进去了就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历史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故事。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之我见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之我见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之我见当前随着文学中实利化倾向的泛滥,文学中想象的丧失和诗意的情感的缺失与错位,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于是有了所谓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思考,一些文论大师开始把目光向形而下的层面滑落,也许,日常生活的琐碎中,的确可以窥视到一点点美的碎片。

我们不禁思考:日常生活是否具备审美因素?我认为是具备的,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认识。

首先,“用审美眼光感受日常生活”。

我认为这个解释不够准确,它过多地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而忽视了艺术与生活之间距离消弭的客观事实。

当前,我们的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不断地被审美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取决于无处不在的艺术精神、审美意识,而不仅仅是人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结果。

其次,出彩的“人生艺术化和审美化”。

这是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枢机,也是他长期追求的人生旨趣与艺术旨归。

人生的艺术化和审美化,应该包括审美的人生态度、大我的人生理想、超脱的人格追求以及冶情悦性的美学观念。

朱光潜认为,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创造一身的作品,因而芸芸众生都需要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

我觉得这个解释,大大超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层意义,它已经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是更深层次的感悟,是人类终极的指向,是人生圆满的境界。

一个人倘若能够透析到这一层面,能够奋然为人生而搏;泰然处人生而安;欣然品人生而达;超然观人生而悟,才称得上真正达到“人生的艺术化和审美化”。

这个解释,超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意义本身,因此,我认为它是不够贴切、精准的。

其三,“把日常生活的现成物品命名为艺术品,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

看到这个解释,自己瞬间想到了法国画家——杜尚那以《泉》命名的小便池。

当他把小便池送去展厅的刹那,小便池原有的实用价值早已消失殆尽。

艺术的殿堂,崭新的视角、高雅的品味,诚然,小便池已与普通的生活用品区别开来,它被特异化、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它根本没能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美的本质之我见

美的本质之我见

美的本质之我见内容摘要:本文认为,美,作为人类有史以来一个千古不变的永恒话题,其本质是带有人类强烈主观色彩的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他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深深打上了人类主观思想的烙印。

它的存在是非物质性的,但几乎人人都可以通过感官去体验其奥妙所在。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没的形式与内容也不断深化、发展与丰富,但本质却不曾改变。

关键词:美主观非物质性客观存在美是什么?自古以来,作为人类孜孜不倦的刻苦寻求的话题,可为真正的人类未解之谜,但是,美的本质当真不可寻求么?当然不是!关于美的本质,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认为:美的本质是带有人类强烈主观色彩的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有句名言说得好:理论总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当岁月的风雨再一次席卷深不可测的美学世界,相信这一问题必将变得清晰。

黑格尔说:当人类惊异于艺术品在内心引起的波澜——愉快、惊讶、恐惧、哀怜一类的情感波动——总之心灵的震颤时,为描述这种状态,便借用了希腊的“卡利斯特提克”一词,该词在希腊语中即“美”。

【1】诚然,黑格尔将美的含义仅限于艺术中是狭隘的,但它所描述的美所带来的感觉,却是非常贴切的。

相比之下,宗白华的理解似乎更为优雅,他说:“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美的人生是极强烈的情操在更强毅的善的意志的统率之下,在和谐的秩序里面,是极度的紧张,回旋着力量,溢而不满。

”如此愉悦的心灵享受禁不住让人心驰神往,而这一切又是由美而来,也就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追寻。

首先,本文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自人类社会伊始至今,他不因朝代更替江山易主而生,也不因时光匆匆、一去不返而香消玉损。

虽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对于美的定义,或者说对美的评价标准有过千万次的更改,但不会有人说:世界之大美已不复存在。

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它的存在不分种族、语言,不论国家、地区和民族,可以说,横穿宇宙,纵贯时空,无不有美之存在,此皆有例可循。

美育之我见1000字

美育之我见1000字

美育之我见1000字
美育是指以美术为主,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我看来,美育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以下是我的观点:
首先,美育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美术课上,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世界,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创造性思维不仅有益于美术本身,也能够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如数学、科学等。

此外,美育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和社会,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想法。

其次,美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美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让学生领略到各种艺术形式的魅力和价值。

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欣赏生活中的美,并在自己的生命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好。

第三,美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个性。

美术教育更注重的是个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而非唯一正确的答案。

这让学生得以在创造和表达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并从中受益。

通过美育的培养,学生可以建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好地应对日后的挑战。

最后,美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中,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在一个团队中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这样的经历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交能力,也有助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为日后的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美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激发学
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建立自信心和个性,培养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美育的投入和支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语文审美教育之我见

语文审美教育之我见
教育 的任 务 。” 切地 讲 , 育是 培 养学 生认识 美 、 受美 、 确 美 感 热
爱美 、 鉴赏 美 、 价美 和创 造美 的知 识 和能力 的教 育活 动 因 评 此 . 施审 美教 育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 人文 价值 和社 会 意义 在 实 各 科 的教 育教 学 中 . 都应 发 掘教 材 中蕴含 着 的丰 富 的美 育课 程资 源实施 美 育
语文 审美教育之我见
■ -- 省 平 山 县 实验 中学 .I LI :
美 育 即审美 教 育 或美 感 教 育 、 感 教育 . 是 人 类 文 明 情 它 发展 的必 然结 果 , 人 类 自身 建设 的一 个重 要方 面 美 育也 是
是我 国教 育方 针 的一 个重 要组 成 部分 ,是促 进 学生 德 、智


提 高学生 审美 素质 , 让他 们感 受美
过 解 释美 的范 畴 和对 悲 剧 的分 析 . 以莎 士 比亚 的《 并 哈姆 雷 特》 《 、麦克 白》 等著 名悲 剧 为例 . 对学 生 审美 中 的偏见 给 予纠 正 . 于他 们正 确 的审 美鉴 赏力 的 培养 以及 他们 审 美兴趣 和 对 理 论修养 的提 高 . 都起 到 了促进 作 用 他们 对作 品 的理 解加
语 文 新课 程 强 调工 具 性 与 人 文性 的 统 加 强 中学 语
所 谓鉴 赏 , 就是 培养 学生 对 艺术 作 品和现 实事 物 美 的现 象 的本质 的理 解 掌握 正确 地 鉴 别 美 的标 准 . 高评 判 和 欣 提
赏美 的能 力 , 以及提 高 审美兴 趣 和爱 好 有些 学 生对 美 的理
质文 明和 精神 文 明建设 等 多个 方 面 . 具有 重要 意 义 、十八 都 来 , 于鉴 赏关 和 表达 美 的 能力 的 培养 就 可 逐层 深 入 了 . 对 这 样美 育 的第 一 步就 实 现 了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之我见
河】 【 省 邯郸武 安市 马 家庄 中心 学校 温海 芳
[ 摘 要 ]人 类 已经 进 入 二 : 十一 世纪 , 随着 物 质 文 明和 精 神 文 明的不 断 提 高 ,人 们 对 美 的追 求 也 日益 强 烈 , 因 此对 学 生进 行 审 美素 质 的培 养 成为 当前教 育 的 一个 重 要课 题 。 审美 教 育 是语 文教 育 中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可 以说 ,没有
[ 关键词 ]审美 教 育 音乐 之 美 意象 美 人 文美 情感 美
陶 冶儿 童美 感 ,培养 审 美感 受 力是 小 学语 文教 学不 容 忽 视 的重 要 内容 。小 学 语 文教 材 中 ,无论 是语 言文 字 的表 述 ,还是 从 内涵 意义 的阐 明都 充满 了美 的 因素 。面 对这 样 的教 材 ,作 为语 文教 师 ,其本 文课 堂 上没 有 了那 娓娓 道 来 ,没 有 了绘 声绘 色 ,甚
至连 读 书 的声 音也 很 少 听到 了 ,文 字之 美 正在 课 堂 上一 点 点 流 失 。作 为 一 个 语 文教 师 ,带 领 孩 子 们 感 受 语 文 的 魅 力 ,聆 听尘 封 在文 字 里 的声音 ,是 一件 幸 福 的事 情 ,是 应
美育 的教 育 是 不 完整 的教 育。 美育 是 教育 的一 个 重要 目标 之 一 ,教 师在 教 育 中应该 将 提高 学生 的 审美 能力 ,创 造美 的 能力 放在 一个 重 要 的位置 。 “ 爱美 之 心 ,人 皆有之 ” 一语 道 出人 们 对 美 的需 求 已是 生活 中不 可缺 少 的部分 , 因为美 是 人 们精 神 生活 的 一种 享 受 ,一 种乐 趣 ,一 种 陶 醉。 真 正 的美 应 当是 纯 洁 的 ,真实 的 ,善 良 的。他 能使 人 的 内心产 生无 比的 喜悦 和 兴奋 ,在 欣喜 中受 到启 迪 ,领 悟 生 活 的真谛 ,从 而完 善 自己 的道 德 ,陶冶 自己的情 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之我见当前随着文学中实利化倾向的泛滥,文学中想象的丧失和诗意的情感的缺失与错位,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于是有了所谓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思考,一些文论大师开始把目光向形而下的层面滑落,也许,日常生活的琐碎中,的确可以窥视到一点点美的碎片。

我们不禁思考:日常生活是否具备审美因素?我认为是具备的,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认识。

首先,“用审美眼光感受日常生活”。

我认为这个解释不够准确,它过多地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而忽视了艺术与生活之间距离消弭的客观事实。

当前,我们的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不断地被审美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取决于无处不在的艺术精神、审美意识,而不仅仅是人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结果。

其次,出彩的“人生艺术化和审美化”。

这是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枢机,也是他长期追求的人生旨趣与艺术旨归。

人生的艺术化和审美化,应该包括审美的人生态度、大我的人生理想、超脱的人格追求以及冶情悦性的美学观念。

朱光潜认为,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创造一身的作品,因而芸芸众生都需要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

我觉得这个解释,大大超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层意义,它已经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是更深层次的感悟,是人类终极的指向,是人生
圆满的境界。

一个人倘若能够透析到这一层面,能够奋然为人生而搏;泰然处人生而安;欣然品人生而达;超然观人生而悟,才称得上真正达到“人生的艺术化和审美化”。

这个解释,超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意义本身,因此,我认为它是不够贴切、精准的。

其三,“把日常生活的现成物品命名为艺术品,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

看到这个解释,自己瞬间想到了法国画家——杜尚那以《泉》命名的小便池。

当他把小便池送去展厅的刹那,小便池原有的实用价值早已消失殆尽。

艺术的殿堂,崭新的视角、高雅的品味,诚然,小便池已与普通的生活用品区别开来,它被特异化、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它根本没能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因此,我认为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

其四,“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

随着高科技的火速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奠定了发展的平台。

凭借手机、网络、电视等媒介载体,大量感官性、视像性、包装性为特征的虚拟化的审美文化现象应运而生。

然而,当今日常生活的审美,并非都是“虚拟化”的状态,如时下炒的火热的iphone,人们对于iphone手机外壳的使用已经不仅仅限于保护手机这一单纯的目的,而融入了对各式各样手机外壳的审美欣赏。

此外,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不是当代高科技条件下才特有的。

早在社会发展的前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打破了审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界限。

无论是精致实用的劳动工具、辉煌秀美的金钗珠簪、色彩斑斓的坛坛罐罐、瑰丽绚
烂的长裙褂袄,还是茶余饭后的琴棋书画、听曲唱戏、美甲修容……可以说,艺术和审美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即日常生活审美化。

因而,我认为这第四种解释也是片面的。

其五,“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自觉的审美的追求”。

对于这个观点,我有一定的同感。

日常生活审美化,确实与“人”本身密切相关。

社会经济的日渐强大,物质力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有一种更主动的审美的追求,如装璜美化自家小屋,修饰美容自家小驹。

又或者,亲近大自然,感知花鸟虫鱼、山川河流;步入音乐厅,聆听动人乐章,接受音乐熏陶;前往健身房,体验流汗感觉,追求形体健美。

但这个解释依旧存有缺陷,日常生活审美化确实离不开人们自觉的审美态度、审美追求,但同样不应该忽略大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被“审美观念”所影响的现实。

因此,现今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不同于古代士大夫们的"人生艺术化",审美化的意义在于打破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其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的范畴而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占据大众艺术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传统的经典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泛审美的艺术现象,就这样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

由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深刻地挑战了传统艺术自律的观念,乃至改变了有关艺术的定义。

我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应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日常生活中见出艺术和审美,二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

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即费瑟斯通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把“生活转化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化成生活”。

1851年
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上,展示的布满哥特式花纹的蒸汽机、纺织机;结构与纹饰繁复的法国油灯;卷涡腿状的美国弹簧旋转椅……万里校园内,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并存的空中花园烘焙屋内,精致可人而又香甜美味的蛋糕,这一切的一切,正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最好的诠释。

以上是我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诸多解释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