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骨病学
中医骨病学参考

中医骨病学1、骨病病机:外邪(六淫、邪毒)、气血、经络、脏腑病机。
2、畸形:脊柱结核后期——后凸畸形;强脊炎——圆背畸形;特发性脊柱侧凸症——脊柱侧凸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3、肌张力:肢体处于静止状态时,肌肉所保持一定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力)4、痉挛性瘫痪:上运动N元损伤,脑脊髓损伤。
(肌力↑)弛缓性瘫痪:下运动N元损伤,马尾N、周围N损伤。
(肌力↓)5、感觉分离:在同一区域内单独有几种感觉障碍,而其他感觉正常。
脊髓空洞症:躯体上部痛温觉障碍,而触压觉及深感觉正常。
手部肌肉萎缩。
半侧脊髓损伤:损害水平以下的同侧躯体关节肌肉感觉和运动障碍,对侧躯体的痛、温觉障碍,又称:布朗-塞卡综合征。
6、病理反射: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奥本罕姆征、戈登征——椎体束损伤髋阵挛、踝阵挛……上运动N元损伤时腱反射增强。
7、骨膜异常:骨膜显影即为异常。
原因:1、骨或周围组织慢性刺激(骨肿瘤、骨痈疽)2、骨膜掀起后钙化(骨膜下出血、外生的骨肿瘤)3、全身性疾病8、骨病治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9、软骨分类: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10、软骨发育不全临床表现:1、四肢短小,与躯干长短不成比例2、头大,鼻塌,下颌及前额突出3、脊柱侧弯,甚则椎管狭窄、脊髓和N根压迫4、智力、性征和肌肉发育正常5、手指呈车辐样散开X线片:四肢长骨粗短弯曲,椎弓根间距从L1~L5逐渐变小(异常)11、脊椎裂:又称脊柱裂,指骨性椎弓缺如或椎弓两侧未能融合连结。
常见于下腰椎或上部骶骨。
临床表现:(一)隐性脊椎裂:1、皮肤异常:毛发(疏短或厚长)、色素沉着斑、脂肪瘤、凹陷、瘘管、血管瘤等。
2、N根压迫症状:病变水平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皮温低下,括约肌功能失调(二便失禁或困难)(二)囊性脊椎裂:1、囊性肿物,透光试验(+)2、N受压:肢体感觉、运动或括约肌功能障碍。
X线表现:1、小儿——椎弓根距离加宽2、成人——椎弓中央有裂隙,常伴棘突畸形或无棘突,有软组织影12、脊椎真性滑脱:由椎弓峡部裂所引起的椎体向前移位所造成的脊椎滑脱脊椎假性滑脱:由椎间小关节增生或炎变所引起的椎体向后移位……双斜位X片:“狗脖子戴项链”(狗头:同侧横突,狗耳:上关节突)正常“猎狗”13、脊椎旋转程度:棘突移位法(椎体6等分,一轻二重三极)14、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蛙式试验(+)2、Aliis征(+):仰卧曲腿,低侧脱位3、望远镜试验(+):活塞样活动感3、髂关节承重功能试验:抬腿盆降12岁以下患儿,手术复位效差,应保守治疗15、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表:(一)早期:足部畸形,跖屈、内翻、跟腱挛缩(二)晚期:足背踩地,出现胼胝和滑囊,跛行。
中医骨病学(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对人体有何影响?
股骨近端或髋骨自发 性骨折或轻微外伤即 可导致这种骨折。 椎骨的骨小梁减少可导 致下腰部发生压缩性椎 骨骨折,损伤的椎骨萎 缩并导致脊椎变形。这 可以是自发性的或轻微 外伤时发生
摔倒时如用手来支 撑,可导致腕骨骨 折或科利斯骨折 (Colles' fractures)
值-1~ -2.5SD – 为预测骨折的危险定期检查骨量是必要 的,低骨量是引起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 要风险因素
• 骨质疏松症:骨密度低于同性别骨量峰
值- 2.5 SD
实验室检查:
• X线检查 • 单光子、双光子、双能、超 声、CT检查
骨转换的生化检查
• 1.骨形成的指标:
–血清碱性磷酸酶(AKP) –骨钙素(BGP)
中医辨证治疗
• 肾精不足: • 益肾填精、壮骨 • 方药: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 脾肾气虚: • 健脾益肾 •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 钙剂 • 维生素D • 性激素 • 氟化钠
药物治疗(1)作用骨矿化的药物
• (1 )钙:正常成人每天需钙量为 1 ~1.5g 。
• 据统计,中国人钙摄入量400mg/日。 • 老人肠道吸收钙能力较差,饮食摄入量常常不 足。因此老人饮食外补充钙是预防和治疗骨丢 失的方法。 • 每日钙摄入标准
各种钙剂种类
• • • • • • • 无机钙:碳酸钙、氯化钙、 氧化钙、氢氧化钙 有机酸钙:葡萄酸钙、乳酸钙、 枸橼酸钙、柠檬酸钙 有机钙:巨能钙、钙金、 金乳钙、氨基酸钙(乐力) 无机钙和有机酸钙吸收率4-30%,刺激肠胃,易引 起腹泻、便秘、腹胀等不良反应。 • 有机钙吸收率大于90%,不消耗胃酸,对肠胃无 刺激,胃肠道内溶解度高,无毒副作用。
《中医骨病学》教学大纲.doc

《中医骨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1.目的:讲授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学过中医骨伤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骨病学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骨伤专业各门临床实践知识 . 打下扎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中医骨病学》是在中国传统医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知识,以研究防治人体骨骼、关节、筋肉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门学科。
中医骨病学是医学类中医骨伤专业的临床课程。
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中医骨病学》共十三章,第一章介绍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中医骨病学范围与分类病因病机、辨病与辨证及治疗原则;第二章介绍骨关节的形态和机能;第三章至第十三章介绍各类骨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并结合现代医学对部分章节做了重点介绍,使中医学和西医学在骨病学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 热爱中医骨伤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遵守医学伦理,为患者的隐私保密,在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尽可能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能力。
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承受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
2.知识目标:学会应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基本知识,注重经典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常见骨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熟悉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
掌握基本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中医骨病学》教学大纲

《中医骨病学》教学大纲《中医骨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BZ0403007BZ0403007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修学时/学分:4.5学分,总学时72,理论60,实验(见习)12。
一.课程简介中医骨病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以研究防治非创伤性的骨科疾病,是骨伤专业课程之一。
本教学大纲着重介绍各种骨病的概念.病因病理.中西医辨证诊断和治则治法。
教学时数为72学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以讲授法为主,结合临床病例进行临床见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加强辅导,重点讲授骨病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布置复习和阅读参考书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程目标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中医骨病学的基本特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骨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骨病研究国内外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科检查.病理活检操作技能。
3.建立态度目标。
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中医专业的热爱。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辩病与辩证。
2.熟悉治疗原则。
3.了解中医骨病学的发展概况.范围与分类.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1.重点介绍关节运动检查,肌力分级和深.浅反射的检查方法,神经支配及其阳性意义。
2.简要介绍内.外治法的分类.四诊内容。
3.粗略介绍病因病机,发展概况及重要书籍及其成就。
第二章骨关节的形态和机能【目的要求】1.掌握骨的代谢.骨的发育和生长以及骨关节退行性改变。
2.熟悉骨的形态和机能。
3.了解骨的修复.关节的形成和生物性能。
最新中医骨病学发展概况教学讲义ppt

者,均应慎用或禁用泻下剂,必要宜配伍补益扶正之 品。 ⑷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⑸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泻下剂Ⅰ类
《伤寒论》
寒下剂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1、阳明腑实证
热 便秘,脘腹胀痛硬满而拒按
实
互 结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胃
肠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大承气汤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 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实质:热实互结阻滞肠道,以致邪热 胁迫津液从旁流下。
大承气汤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热厥 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 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本方 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泻下剂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泻下剂
2、适应病证
里实证
泻下剂
3、分类
寒下--里热积滞实证 温下--里寒积滞实证 润下--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逐水--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 攻补兼施--里实正虚之大便秘结证
泻下剂
4、使用注意
⑴里实已成,兼有表证者,应权衡轻重,灵活运用。 ⑵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
❖ 中医所称的“骨痨”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骨、 关节结核,又名“流痰”。
❖ 晋代陈延之著。
❖ 将“附骨疽”分为急、缓两种。
❖ 描写了类似髋关节结核和脊柱结 核症状、体征的阴疽和筋疽。
❖ 东晋刘涓子编著《鬼遗方》,经 南齐龚庆宣重新编次定名。
❖ 采用内服外治方法治疗骨疽。
中医骨伤科学总论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中医骨伤科患者的日常管理与教育
病情监测
用药指导
定期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了解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教育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生活护理
心理疏导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 累和不良姿势,预防疾病复发。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 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后期康复治疗
在骨折愈合后,针对肢体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治疗,如理疗、按摩、 针灸等,促进肢体功能全面恢复。
05 中医骨伤科常见病症及防 治
骨折的分类、诊断与治疗原则
1 2
骨折分类
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骨折和 闭合性骨折;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完全 骨折和不完全骨折。
诊断方法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 CT等)来综合判断。
骨病的分类、诊断与治疗原则
01
骨病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分为感染性骨病、代谢性骨病、退行性骨病
和肿瘤性骨病等。
02
诊断方法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
03
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的骨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抗感染、调整代谢、改善
退行性病变和抗肿瘤等,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和外用,以缓解症状和促进
观察伤处外形
02
有无畸形、肿胀、瘀血、破损等,初步判断损伤性质和程度。
观察伤者步态、姿势
03
判断是否有骨折、脱位或筋伤等。
闻诊在中医骨伤科中的应用
01
02
03
听骨擦音
骨折时,两骨折端相互摩 擦发出的声音,可判断骨 折的存在。
完整版)中医骨伤科学

完整版)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治疗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在发展史上,晋代的XXX提出了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隋代的巢元方提出了清创四要点,XXX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元代的XXX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XXX施用了“悬吊复位法”,清代的XXX将正骨手法归纳为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损伤可分为外伤和内伤,外伤包括皮、肉、筋、骨、脉损伤,内伤包括气血、脏腑、经络。
损伤的性质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损伤的时间可分为新伤和旧伤。
损伤的部位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损伤的程度可分为轻伤和重伤。
损伤的病因包括外力伤害、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和内因,而损伤的病机则是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在诊断方面,损伤的症状体征包括一般症状体征和特殊症状体征,如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和弹性固定。
而骨病的症状体征则包括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和窦道。
在骨与关节检查方面,肌张力是一个重要指标,肌肉无收缩时为级。
1.肌肉瘫痪的分类:Ⅰ级:肌肉几乎完全瘫痪,不能移动关节。
Ⅱ级: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无法对抗地心引力。
Ⅲ级:能够抵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无法抵抗阻力。
Ⅳ级:能够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Ⅴ级:能够抵抗强大的阻力,正常运动肢体。
2.临床检查方法:触摸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用于摸压痛、摸畸形、摸肤温、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摸肿块。
3.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中立位°法、邻肢夹角法。
4.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分为内治法分期,初期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益血、强壮筋骨为主。
常用方剂包括上部犀角地黄汤、中部桃仁承气汤、下部抵当汤等。
中医骨病学第一章总论

“夹缚” (固定)、 “时时屈转”(功能锻
炼)、中药外敷和煎服(药物治疗)。
对损伤后因风寒湿侵袭形成的痹证,主张
用汤药熏洗 。
蔺道人的肩关节脱位“椅背整复法”
蔺道人的髋关节脱位“手牵足蹬”复位法。
(返回)
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朱振亨、刘河间、张从 正等,他们从不同角度总结和论述了自己的临床 经验,出现了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大大丰富了医 学理论,也加深了对筋骨疾病的认识,尤其对骨 关节痹痿病方面论述。
的病理改变。
三.现状与进展
2、在诊断方面:影像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应用于骨病临床 诊断。 螺旋CT可形成三维图像和仿真内镜图像,同时又具有 高质量的后处理功能,对多种骨病的诊断能较早的发现。 MRI可以对软骨、滑膜、骨髓、椎间盘、韧带和半月 板等软组织的病理改变进行精确的检查,为腰椎管内疾患 的术前评价提供了新的影像学手段。
战国、秦汉时期
(2)对多种骨病进行阐述
对痹、痿、骨痈疽等均有专篇论述,至今对痹 证、痿证的辩证治疗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骨肿瘤的发病机理进行了阐述。 记载了脱疽的命名、症状、治疗及预后。
战国、秦汉时期
2、骨病的医疗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汉代张仲景对痹证有较深入研究,创立了 “历节”这一病名,它以多个关节为患,以 疼痛为主症,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这与 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类似。
第一章 总论
课时目标
掌握 骨病学的定义 熟悉 中医骨病学发展过程中各位名家的
专著及主要贡献 了解 中医骨病学的起源及现代研究进展。
定义
骨病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 研究骨与关节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 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骨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 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发生、 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骨伤科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十二病方》
一. 长沙马王堆考古发现的,是我国有文 字记载的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论述 外科疾病达30多种。
一. 对于伤筋及骨缝损伤引起的颈椎病、 腰腿痛以及关节炎症已有论述。
十大有贡献骨伤科名家
上海:王子平(1889~1979)伤科专家、武术家 上海:石筱山(1904~1964)理伤名家 上海:魏指新(1896~1984)“魏氏伤科”祖传21代 北京:刘涛山(1904~1980)伤科专家、武术家 广东:何竹林(1882~1972)伤科专家、武术家 福建:林如高(1888~1986)骨伤科世家 四川:杜自明( 1878~1961)正骨理筋,满族,武术家 四川:郑怀贤(1897~1981)伤科专家、武术家 河南:郭氏(平乐正骨):自成系列,源于清代嘉庆
辨证论治的先河。 三. 论述了痹痿、腰痛与痈疽的诊治方法
。 四. 记载的大黄牡丹汤、桃核承气汤等伤
科方剂沿用至今。
《肘后备急方》
一. 东晋葛洪编著的一部古代急诊全书, 又名《肘后救卒方》。
二. 根据《内经》“腰为肾之府”的论断, 创拟“独活寄生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现存最早的骨
金元四大家
一. 刘河间认为“热甚客于肾部,而气血不能宣 通,则痿痹。”
二. 张子和对风、痿、痹、厥四病从病因病机方 面作了明确的鉴别。
三. 李东垣认为痿证的发病大多因于脾胃虚弱。
四. 朱丹溪指出“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 及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至理。”
二、骨髓炎、骨结核
一. 化脓性骨髓炎属于中医“骨痈疽”范 畴。中医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 性骨髓炎称为“附骨疽”。
、成熟等阶段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 上对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问题
中医骨科学的定义?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是哪一本书? 哪一本书是我国现有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
,为中医骨病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及其主要的成就? 我国现存最早的骨科专著?作者是? 我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提出应用按摩导引法治疗
各种筋骨痹痿病症是哪本书? 痹症、痿症的概念?
第一节 中医骨病学发展概况
一. 中医骨病学是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 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知识,以研 究防治人体骨骼、关节、筋肉等运动 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骨 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痹症、痿症的概念
一. 痹—闭阻不通也。痹证是指以外邪稽 留经络,而发生肌肉、筋骨、关节等 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 关节肿大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
三. 对骨疽并发症(类似现代所称的败血 症)已有所认识。
《仙授外科集验方》
一. 元代杨清叟著。 二. 主张用刀切开清除死骨治骨疽。 三. 力主用补肾药治疗骨疽。
三、骨肿瘤
一. 肿瘤古称肿疡,始载于《周礼》一书 。
二. 《五十二病方》记有治瘤赘的方药。 三. 《内经》记载了筋瘤、骨瘤的病名。 四. 葛洪首次记载了肉瘤。 五. 《诸病源候论》描述了类似骨病继发
道人 三. 2.提出“肾实则骨有生气”这一精辟
三. 应用按摩导引法治疗各种筋骨痹焘著。 二. 一部重要的方剂学参考文献。 三. 收集了自汉代张仲景以后治疗痹证的
方剂。 四. 收载四物汤加附子治疗“风湿百节疼
痛,不可屈伸”等症。
金元四大家
一. 对骨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 位大家分别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出发, 对痹证、痿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 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二. 中医所称的“骨痨” 相当于现代医学 的骨、关节结核,又名“流痰”。
《小品方》
一. 晋代陈延之著。
二. 将“附骨疽”分为急、缓两种。
三. 描写了类似髋关节结核和脊柱结核症 状、体征的阴疽和筋疽。
《刘涓子鬼遗方》
一. 东晋刘涓子编著《鬼遗方》,经南齐 龚庆宣重新编次定名。
二. 采用内服外治方法治疗骨疽。
中医骨病学
格言
一.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二.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美.特鲁多
第一节 中医骨病学发展概况
一. 学习目的
二. 掌握中医骨病学的定义。 三. 熟悉历代中医骨病学的主要学术成就
及著述和创造发明。 四. 了解中医骨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
肿瘤的恶疮、恶肉的临床表现。 六. 《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把肿瘤分类诊
断。
三、骨肿瘤
一. 杨清叟提出了“肾实则骨有生气”的 精辟之见。
二. 薛己描述了筋瘤、血瘤、肉瘤等六种 肿瘤的症状、体征及其病因病机和治 疗大法。
三. “正宗派”和“全生派”对于骨肿瘤 的认识对于后世影响颇深。
四. 赵濂良在《医门补要·医案》里记载了 多发性骨软骨瘤。
年,正史有记载 山东:梁铁民(1915~1978)正骨理筋手法
近代中医伤科成就
中西结合:骨感染、骨髓炎、关节 炎、陈旧骨折、关节内骨折、脊柱 骨折、骨坏死
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 兼治,
医患合作。”原则
复习思考题
一. 1.首次记载骨肉瘤的医家是( )。 二. A.张仲景 B.华佗 C.葛洪 D.孙思邈 E.蔺
《内经》
一. 是我国现有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 典著作,也为中医骨病学的形成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进一步阐述了损伤的病因病机是外伤 瘀血不散,或者劳伤气血筋骨,外感 六淫之邪导致病痛。对痹、痿、疽、 腰痛等疾病专篇论述。
《伤寒杂病论》
一.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 二. 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医
科专著。对损伤后因风寒湿侵袭形成的痹证主张用
汤药熏洗。
关于蔺道人:会昌年间,怀才不遇、悲观厌世、消极混日 ,是当时“下岗” 僧人,从长安流落到江西宜春, 过隐居生活;蔺为他的帮工彭之子治好骨折,医术 精甚传开,把《理伤续断方》传给了彭,不辞而别 。
《备急千金要方》
一. 唐代孙思邈著。
二. 我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