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例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分析
Peutz-Jeghers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Peutz-Jeghers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刘金霞;周平【摘要】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伴有黏膜色素沉着和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PJS息肉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但多发生于小肠.目前多认为PJS由位于染色体19p13.3的STK 11基因突变所致.本文就PJS的致病基因、病理特征、临床诊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 is an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ed diseas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mucocutaneous pigmentation and hamartomatous polyps. PJS polyps occur throughout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but are most often localized in small intestine. PJS is believed to be caused by germline mutation ofSTK11 gene located on chromosome 19p13.3.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ogress in studies of virulence gen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JS.【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1(016)004【总页数】4页(P246-249)【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STK11;诊断;治疗【作者】刘金霞;周平【作者单位】空军总医院消化内科,100142;空军总医院消化内科,1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一、概述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多发性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和皮肤黏膜黑色素沉着为特征,因此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和色素沉着综合征。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

二.临床特点
1、色素沉着
①部位 面部、口唇周围、颊黏膜、指和趾以及手掌、足底部皮肤等处。 ②色泽 黑色、棕色或黑褐色。 ③出现时间 可出现于任何年龄,斑点多在婴幼儿时发生,至青春期明显,部分患者在30岁后可 逐渐减退或消失。 ④与息肉关系 绝大多数病例为两者同时存在,约5%的患者仅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或色素沉着。 两者在出现顺序上,临床多为先有色素斑点,然后才发生息肉,但色素斑的数目和深浅与息肉 的数目无相关性。 ⑤色素斑的特征 其外形为圆形、椭圆形、梭形等多种形态,一般界限清楚,色素斑常紧密相 连,不高出于皮肤及黏膜表面。 ⑥危害 不危害健康,仅影响美观
六 病例分享
典型病例一:黎某某家系
家系图
STK11 gDNA标准序列 先证者 Ⅲ17 表妹 Ⅲ21 表弟 Ⅲ19 舅舅 Ⅱ13
该家系中所发现的致病突变及分析记录
部分家系系谱图
10家系致病突变汇总 ——两个家系未发现致病变异
其余8个家系致病突变Sanger图
典型病例二:唐某某家系 2008年肠镜结果(2008-8-27)
三. 临床诊断
常用的PJS诊断标准:
Giardiello提出的诊断标准:组织病理学确定的错构瘤样息肉病例,只需满足以下三
点中的两点即可: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一致的家族史、皮肤粘膜色素沉着,或小肠息
肉。 Tomlinson和Houlston提出的PJS修正诊断标准:适用于无家族史散发性病例(占PJS患
四. 基因诊断
1998年PJS的疾病基因被认定为LKB1(又名STK11),该基因定位于人19p13.3, 整个基因跨 度23kb,cDNA 全长2158bp,编码区 1302bp,有9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该基因编码的 LKB1/STK1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该蛋白参与细胞增殖及调亡等过程,具有抑制肿 瘤生长的特性。80%-94%临床诊断为PJS的患者能发现STK11基因的变异PJ。迄今为止,已鉴定 出的STK11突变有368种,以点突变和缺失突变为主。
一种少见的遗传综合征—Peutz-Jeghers 综合征

一种少见的遗传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前不久我在病理会诊中接诊了一位年轻女性患者,33岁,她自诉从青春期开始就出现阴道流水,呈蛋清样,近一年症状日渐加重,每晚都要湿透夜用卫生巾2-3条,在当地医院做了阴道镜检查,并进行了宫颈组织活检,当地医院病理科诊断为慢性炎症,因此临床医生未做进一步治疗处理,但患者症状始终没有改善,为了进一步诊治,她借出原单位病理切片,来到我院要求病理会诊。
我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她的宫颈组织切片,发现她患有一种少见的与人乳头状瘤病毒不相关的浸润性胃型腺癌,由于患者年轻,自幼出现症状,我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想到一种少见的遗传病,因此我让患者摘下口罩并伸出双手,赫然发现患者面部、口唇周围、颊黏膜、指以及手掌皮肤等处均见散在分布的黑色、褐色斑,呈圆形、椭圆形,界限清楚,未高出于皮肤及黏膜表面;患者告诉我斑点在婴幼儿时就已经存在,青春期时斑点更明显,而且母亲、外祖母都有类似色素斑,母亲44岁因“妇科肿瘤”去世,外祖母57岁因“卵巢癌”去世;患者有一个女儿,也有口唇黑斑,而且患者除了口唇黑斑,还自幼反复发生肠息肉,肠套叠,多次在当地医院行肠套叠松解+小肠肿块切除术。
在了解了患者的病史后,我基本断定患者的宫颈腺癌是与遗传相关,建议患者去做相应基因检测,检测结果证实患者为Peutz-Jeghers 综合征。
对大多数人来说Peutz-Jeghers 综合征(P-J综合征)这一名称十分陌生,什么是P-J综合征,它有什么临床特点,又是如何诊断和治疗的,它会进展为恶性肿瘤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带大家一起了解P-J综合征。
P-J综合征的命名来源1896年英国外科医生Hutchinson发现一对孪生姐妹的口唇有黑色素斑点,其中一名在20岁时死于肠套叠,另一名在52岁时死于乳腺癌。
1921年Peutz首先报道了一家三代中有7个人均患有胃肠道息肉病和口唇颊粘膜黑色素斑点,强调此病具有常染色体遗传性特征。
P—J综合征并发肠套叠诊治分析

P—J综合征并发肠套叠诊治分析P-J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病,该病于1921年由Peutz首先描述。
28年后Jeghers 对本病进行详细、系统的介绍,1954年被命名为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PJS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发病率为二十万分之一[1-2],临床诊断困难,常合并肠套叠而引起肠梗阻手术后而明确诊断。
本文报道1例P-J综合征并发肠套叠病例,结合文献资料及诊断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患者,女,23岁,因“反复脐周疼痛4年,再发加重3 d”入院。
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略感腹胀,无呕吐、腹泻,无畏寒发热,大小便正常,当地医院以“抗感染、解痉”等对症治疗后缓解。
4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均适当休息或对症治疗后缓解,曾肠镜检查“肠道多发息肉”未特殊处理。
3 d前上述症状再次发作,腹痛较剧,伴有进食后呕吐,肛门有排便排气,于本院就诊。
查体:T 36.8 ℃,P 118次/min,R 21次/min,BP 100/70 mmHg(1 mmHg=0.133 kPa)。
急性病容,痛苦状态,口唇黏膜可见散在斑片状色素沉着,全腹软无肌紧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左侧脐周压痛,可见包块,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4次/min,脊柱四肢无畸形,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2.5×109/L,N 91%;B超示盆腔肠间隙少量积液,右半结肠肠管明显增厚,可见“同心环”结构,考虑肠套叠;CT肠系膜上动脉水平小肠左侧套叠样改变,直肠局部肠壁稍增厚,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图1),考虑:P-J综合征?术前诊断:肠套叠,P-J综合征。
完善术前准备行急症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Triz韧带下可见小肠套叠,小肠内4 cm大小肿块占位。
切除肿瘤在内的肠段10 cm,以端-端吻合,在切口下方20~60 cm小肠内可见占位3枚肿块,直径3~4 cm,切除该段肠管,吻合同前。
浅析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诊治

一
[ 4 ]谢立群 ,于皆平 ,罗和 生,等.P e u t z — j e g h e r s综合 征 l 0例 临床 分 析 [ J ] .中华 内镜杂志,2 0 0 3 ,2 0( 2 ) :l 2 1 一l 2 2 . [ 5 ]S a k a m o t o H,Y a m a m o t o H,H a y a s h i Y .N o n s u r s i c l a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s m l a l —
—
避免急诊行开腹手 术 J 。对没 有带 蒂的 胃息 肉和结 直肠息
肉可 以行 电子 内镜息 肉摘除 术 ,对带 蒂大 息 肉行 电子结肠
参考文献
黑 色素斑 ,结合 x线及 内窥镜 检查发 现有消 化道 息 肉存 在
并经组 织学证实 为错构 瘤 即可确诊 。然而 ,近年来 关于 本
[ 1 ]P e u t z J L .A v e r y r e m a r k a b l e c a s e o f f a m i l i a l p o l y p o s i s o f m u c o u s m e m — b r a n e
医 疗 论 怯
Me d i c i a l Tr e a t me n t F o r u m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1 4 7・
f a m i l i l a P e u t z J e g l l e s y n d r o m e [J ] G m s t r o e n t e m l o g y ,2 0 0 0 ,1 1 9 ( 6) :
Peutz-Jeghers_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附18_例分析_)

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附18例分析)郑玉平1,叶静2,张璐璐1,乌肖林1,金木兰3,周成军11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济南 250033;2 聊城市人民医院病理科;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摘要:目的 总结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PJ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18例患者均查见多发消化道息肉,15例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色素斑,5例有明确的家族史。
18例均有诊断明确的PJ息肉,9例伴有假浸润,3例假浸润腺体形成黏液性囊肿;18例中有4例伴发腺瘤,3例伴发恶性肿瘤(2例为息肉恶变,1例合并甲状腺癌)。
18例均符合PJs。
PJ息肉中假浸润的腺体呈小叶状,无异型性及间质反应,P53、Ki67表达于小叶状腺体的周边,黏液囊肿内的上皮细胞无异型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以与普通浸润性腺癌、黏液腺癌及其他类型的错构瘤性息肉病鉴别。
结论 PJs以皮肤黏膜色素斑、多发胃肠道息肉和家族遗传为特点,PJ息肉典型的组织学特点是树枝状增生的平滑肌束,表面被覆黏膜组织形成小叶状结构;典型的组织学特点结合明确的临床特点(皮肤黏膜色素斑、家族史)即可作出PJs的诊断;典型的PJs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和浸润性腺癌及其他类型的错构瘤性息肉病进行鉴别。
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PJ息肉;普通浸润性腺癌;黏液腺癌;错构瘤性息肉病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24.018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24-0074-04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5万~1/20万,主要致病基因是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1/肝激酶B1基因(STK11/LKB1),临床以皮肤黏膜色素斑、多发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为特点,也称黑斑息肉病。
Peutz — Jeghers综合征9例诊治体会

Peutz — Jeghers综合征9例诊治体会标签:Peutz - Jeghers综合征;诊断;治疗;电切术【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712-02Peutz - Jeghers综合征(黑色素斑- 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曾称为黑斑性息肉,简称PJS),于1863年由Hutchinson首先报道,是一种家族性非肿瘤性胃肠息肉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疾病。
我院自1998年6月~2013年12月对9例患者采用内镜下息肉电切术,治疗效果满意,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8~32岁,平均18岁,8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口唇、口腔粘膜和手足掌侧等处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间歇性腹痛4例,肠梗阻3例,有明显家族史5例(其中1例是外祖父患有此病,与文献报道不符)。
1.2 辅助检查内镜检查:结肠、胃内可见分布大小不一息肉;吞钡或气钡双重造影X检查发现全胃肠分布大小不一息肉;切除息肉的病理特征是错构瘤。
1.3 诊断根据典型的皮肤粘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及家族史即可诊断,色素分布于口唇、颊粘膜,有時见于眼睑,色素沉着的另一重要部位为手指及足趾上,不高起皮肤。
吞钡或气钡双重造影X检查、内镜检查加息肉活检有利于确诊和了解息肉分布范围及特点。
1.4 治疗及结果目前尚无抑制息肉增长的药物,内镜下切除息肉和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我院主要行内镜下息肉电切术,反复多次治疗。
9例每半年随访、治疗一次,随访8~12年无明显并发症;1例因严重肠梗阻、坏死行部分肠段切除;1例因反复肠梗阻,手术4次,因短肠综合征导致死亡。
2 讨论少数患者色素沉着不明显,无明显家族史,诊断较困难,其中1例肠套叠行小肠息肉切除术后病理报告才得以确诊。
电镜下电凝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短肠综合征的发生。
息肉易术后复发,应每半年至一年复查内窥镜,并行息肉再切除、活检,在随访期间若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提示有肠道梗阻的可能,应及早诊治,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Peutz-Jeghers综合征11例临床诊治分析

手术史 、 家族史 、 并发症 、 胃镜 、 结肠镜 、 实 验室 、 病理学 、 影 像
其 中错 构 瘤 1 4例 次 , 管 状 腺 瘤 1例 次 , 腺 瘤 样 增 生 3例 次 。 2 . 5 治疗 1 1例 患 者 在 我 院先 后 行 内 镜 检 查 共 计 3 2次 , 其
学检查和治疗等相关 资料 ,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错 构 瘤 8例 , 管 状 腺 瘤 1例 , 腺 瘤 样 增 生 2例 。 内镜 下 息 肉切 除 术 2 3例 次 , 外 科 手 术 治 疗 8例 , 术 中联 合 内镜 治 疗 4
例 。 蛄论
P e u t z — J e g h e r s 综 合 征 临床 表 现 典 型 , 并发症 多, 治疗上可根据具体情 况采取不 同的手术 方式 。 术后 需 积 极
1 临 床 资 料
小肠、 结直肠息 肉多为长蒂 、 亚 蒂息 肉 。其 中 4例 经全 消 化 道 钡餐 造影发现 胃、 小肠 、 结 肠有 散在 的类 圆形充 盈缺 损 , 1例 合并 卵 巢 囊 肿 , 1 例合并胆囊息 肉。
2 . 4 病 理 学检 查 1 1例 切 除 息 肉后 共 行 病 理 检 查 1 8例 次 ,
随访 以提 高远 期 治 疗 效 果 。
[ 关键词 ] P e u t z — J e g h e r s 综合征 ; 胃肠 息 肉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8 8 4 9 . 2 0 1 4 . 1 9 . 0 1 8
【 中图分类号 ] R 3 9 4
显 异 常 。 血 生 化 及 尿 常 规 未 见 明显 异 常 。 2 . 3 内镜 及 影 像 学 检 查 1 1 例 患者行 内镜检查 发现均 有 胃 肠 道 多 发 性 息 肉 。 息 肉色 红 , 表面多光滑 , 数量 、 大小不等 , 小 者约米粒大小 , 大者 达 3— 4 c m, 胃息 肉多 以无 蒂 或亚 蒂 为 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例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病的临床病理及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010年1月~2013年7月的9例黑斑息肉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黑斑-息肉易诊断,病理表现多样,但仍以错构瘤为主。
该病胃肠道息肉复发率高,易合并恶性肿瘤。
结论黑斑息肉综合征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为主,影像学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协助诊断病变部位、范围及进展情况。
该病应做到早期发现,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警惕恶病变的出现。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pathology and treatment. MethodsRetrospective study the clinical data of 9 patients with PJS in Fuzhou Gene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uly 2013. ResultsPJS diagnosis easily and has multiple polyps in digestive tract. The pathological type of most polyps was hamartomas .It has high recurrence rate and cancer predisposition. ConclusionPJS can develop in any age, but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teenagers. Imageological examination can assist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location, the scope and progress of polyps.Early dete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olyps will benefit for watching outthe possibility of cancer。
Key words:Peutz-Jegher syndrome;CharacteristicsPeutz-Jeghers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病,是一种以皮肤粘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
随着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染色及放大内镜、内镜下治疗等技术的发展,PJS诊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其恶变潜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7月我院确诊的9例PJ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更完善的临床诊治及随访方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PJS患者9例,来源于2010年1月~2013年7月年我院就诊患者。
PJS采用WHO推荐诊断标准:①组织学上证实存在3个或>3个Peutz-Jeghers 息肉;②不管Peutz-Jeghers息肉数量的多少,但有PJS家族史;③存在典型并显著的皮肤粘膜色素沉着,并有PJS家族史;④任何数量的Peutz-Jeghers息肉并且存在显著的皮肤粘膜色素沉着。
1.2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7月我院確诊的9例PJ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特征,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状、黑斑特征、胃肠道息肉部位及病理特征、合并肿瘤情况、治疗情况、家族PJS[2]及肿瘤患病情况等,探讨更完善的临床诊治及随访方案。
2结果2.1一般资料PJS患者9例,其中男6例(66.67%),女3例(33.33%);发病年龄7~44岁(其中≤10岁1例(11.11%),11~20岁2例(22.22%),21~30岁4例(44.44%),31~40岁1例(11.11%),41~50岁1例(11.11%)。
其中2例为父子。
2.2临床表现2.2.1临床症状患者多因腹痛、腹胀、便血等症状就诊,其中有腹痛症状者6例(66.67%);腹胀者4例(44.44%);便血或黑便2例(22.22%);恶心、呕吐者2例(22.22%),多为合并肠套叠、肠梗阻时出现;因黑斑就诊者4例(44.44%);肠套叠、肠梗阻者2例(22.22%)。
2.2.2皮肤黑斑以口唇黑斑最为常见,共有9例(100%),四肢末端共3例(33.33%),口腔粘膜者9例(100 %),面部者5例(23.9%),7例见于牙龈(77.78%)。
2例见于鼻粘膜(2 2.22%),6例见于睑缘(66.67%)。
形态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多为l~3mm,最大者达25ram,边界清晰,不隆起于皮肤,多为黑色或褐色,压之不褪色,无瘙痒。
皮肤色素沉着多于5岁以下出现,出生时即发现者1例。
黑斑多起自口唇,逐渐发展到四肢末端及其他部位。
色斑密度及深浅与息肉数目及大小无明显关系。
其中1例口唇及四肢色斑有所减淡,但与息肉治疗无明显关系。
2.2.3胃肠道息肉多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息肉,其中胃息肉9例;大肠息肉9例;小肠息肉9例,多为肠套叠外科手术术中发现,息肉以蕈伞样、乳头样、分叶状多见,多有蒂或亚蒂,新生息肉芽多呈结节样。
2.2.4病理检查回顾分析发现,9例患者共行病理检查32次,其中错构瘤性息肉28次,表现为:腺管上皮增生,腺管延长、扭曲、分支和轻度出芽,粘膜下平滑肌层增生,可见分化良好的平滑肌束和间质呈分支样网状伸入息肉内,导致息肉上皮组织退到粘膜肌层以下,形成上皮错位现象。
65%左右患者表现为单一错构瘤性息肉,其余多合并存在有多种类型息肉,其中: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3例,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1例,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2例,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1例,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1例,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1例。
合并恶性肿瘤者1例:1例结肠息肉癌变。
2.3治疗情况及家族史有2例曾因肠套叠梗阻,行部分肠道切除术,其中2例有多次外科手术病史;9例曾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9例行术中内镜引导下息肉切除术。
9例PJS中,有明确家族史者3例,有1个家族为父子2人均患病。
3讨论PJS是以黏膜、皮肤特定部位色素沉着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遗传性为三大特征的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但临床上易于诊断,且治疗后容易复发。
有报道指出,年龄大于30岁的PJS患者中,约60%死于恶性肿瘤。
本研究中已有1例出现合并恶性肿瘤。
近年研究表明STK11/LKB1是PJS相关致病基因[3,4],其功能属于某种信息传导系统,使肿瘤细胞停滞于G0/G1 期,产生生长抑制。
相关资料统计分析显示,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发生恶性肿瘤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合并肿瘤的机会越高,息肉数量较多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机会也较息肉数量较少者高。
但与患者的性别、家族史、息肉部位、大小等无明显关系[1]。
黑斑分布以头部及手足为主,头部分布部位最为广泛,包括唇部、口周、鼻部、面部、口腔粘膜、颊部、眼周、牙周及牙龈等。
因患者指端及粘膜部位的色素沉着无明显自觉不适,不影响日常生活,均未引起重视。
由于PJS胃肠道息肉的多发性,患者常出现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直到出现消化道症状才来医院就诊。
本院确诊的9例患者中,其中2例因肠梗阻入院。
因此对消化道出现息肉患者应注意有无皮肤病变,同时具有皮肤粘膜色素明显沉着者也应排除有无消化道息肉的存在。
PJS的息肉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发病率最高的为小肠,后依次为结肠、胃、直肠等[5]。
影像学检查中,PJ息肉在超声下征象表现为息肉表面可见切迹,息肉呈分页状。
息肉头部二维超声表现为强弱相间回声,横切面呈现从中心到周边的放射状分布,纵切面上表现为蒂部至息肉边缘的扇形分布,其内部血流信号丰富[6]。
超声检查的简便无创、立体感强等优点使超声检查成为诊断PJS息肉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方法,但其不能显示小肠和大肠的全长,直径较小的息肉不易显示且易受到肠腔气体的干扰。
X线检查可见整个消化管腔内息肉分布、,大小和数目。
但若患者肠管内肿块为多发、出现肠套叠等,X线下较难诊断,CT检查可通过息肉的密度及强化特点帮助与其他息肉病变及孤立性肠管病变相鉴别,而且CT还可以发现内镜及超声难以检出的小肠息肉及套叠等。
部分患者由于肠梗阻等难以行小肠气钡造影,小肠病变亦发现不了。
PJS息肉的病理类型主要为错构瘤[3,4],但也包括腺瘤、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
其息肉的特征性病理表现是息肉内有较多的平滑肌成分,平滑肌在息肉的中心呈分叉状分布,延伸至息肉的粘膜下层。
该表现可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症、幼年性息肉病等引起的息肉综合症见别。
因该类息肉内多无平滑肌成分。
黑斑息肉综合征典型临床病例特点之一为皮肤粘膜黑色素沉着。
在唇和口腔内有点状色素沉着,有人称之为”环口现象”,呈簇状分布的小斑点,主要围绕口、眼、鼻生长,也可在肛周部位,这些边界清楚的斑点也可见于手指及脚趾的掌侧,背侧少见。
部分色素沉着可退去,但口腔粘膜的色素沉着持续存在,这对黑斑息肉综合征的诊断非常重要。
有明显皮肤粘膜色素斑者需与阿狄森氏病、弥漫性雀斑综合征等疾病鉴别。
皮肤粘膜色素沉着极少恶变,一般不需处理,除非有美容需要。
部分患者为追求美观选择行激光治疗。
YAG激光和丹麦Ellipse光子美容工作系统联合治疗面部色斑已取得较好的效果[7]。
胃息肉及大肠息肉以内镜下治疗为主,配合手术治疗,小肠息肉大于2cm 时应考虑手术治疗,辅助内镜下治疗。
对于息肉直径2cm以上,内镜不能摘除者,疑有癌变者应该早期行外科手术治疗。
术中内镜治疗因治疗效果显著、创伤小、手术安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必要时可反复进行治疗[8]等优点得到广泛推广。
大量研究证实,小肠息肉不论数量多少,如无急腹症,可不必急于手术治疗,以免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手术一般仅适用于肠梗阻、肠套叠等并发症及恶变者。
即我们要积极治疗黑斑息肉病患者出现的肠梗阻、肠套叠等外科急症,尽量减少死亡率;同时还应积极处理消化道息肉,防止恶性病变的出现。
对大于1cm的息肉,尤在伴有腹痛等临床症状者,应尽早通过肠镜或腹腔镜切除。
在随诊中,无论是否有家族史,对所有患者均应积极随访,以达到早期诊断、减少急性并发症、早期诊治恶性肿瘤的目的。
综上所述,黑斑息肉综合征发病率低,由于其特异性表现易于诊断,消化道息肉复发率高,合并恶性肿瘤的机会较多,对患者构成较大的威胁,建议定期复查胃肠镜、全消化道钡餐、CT等检查,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并定期进行系统检查,警惕全身各系统恶性肿瘤的可能性[9]。
对患者直系家属,特别是有家族史者,也应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1]Lefevre H ,Bouvattier C,Lahlou N.Prepubertal gynecomastia in Peutz-Jeghers syndrome:incomplete penetrance in a familial case and management with an aromatase inhibitor[J]. E r J ndocrinol,2006,154(2):221-227.[2]Giardiello FM, Brensinger JD, Tersmette AC, et al. Very high risk of cancer in familial Peutz-Jeghers syndrome. Gastroenterology. 2000 Dec;119(6):1447-1453.[3]Hearle NC, Rudd MF, Lim W, et al. Exonic STK11 deletions are not a rare cause of Peutz-Jeghers syndrome[J].J Med Genet,2006,43(4):e15.[4]戴益琛,等.中国大陆黑斑息肉综合征临床荟萃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 2008(08):526-527.[5]Utsunomiya J, Gocho H, Miyanaga T, et al. Peutz-Jeghers syndrome: its natural course and management[J].Johns Hopkins Med J,1975.[6]牛衛东,等.黑斑息肉综合征三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9,6(4):745-751.[7]何踝,王韶亮,李旎. 综合治疗黑斑息肉综合征的色素1例[J]. 激光杂志, 2012,33(1):93-93.[8]陆华生,等.术中内镜治疗黑斑息肉综合征小肠息肉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27(3):142-144.[9]李怀惠,等.黑斑息肉综合征临床病理分析(附2例癌变报告)[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7(9):1052-1053.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