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天文望远镜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之---目镜篇
入门天文望远镜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之---天顶镜篇

入门天文望远镜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之---天顶镜篇天文望远镜总是用来仰望天空的。
特别是在为了减少光害,我们常常选择被树林包围的空地中如在大盆底抬头观天,或者当大气层状态不稳定时我们尽量选择垂直向上看天时(平视或者斜视需要穿过更厚的大气层),天顶镜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天文望远镜重要的配件之一。
一、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用天顶镜?为了减少成像质量受到影响和伤害,一般来说,我们尽量避免在光路上设置那些不必要的介质。
但是,为什么我们说天顶镜是一个必要的部件呢?请看下面一只可爱的小狗狗给我们作的示范。
①我要看星星。
啊,脖子仰的酸,腰腿蹲的疼:②取下目镜,接上天顶镜:③然后再接上目镜:④哇!舒服了,想看多久看多久:(注:如果没看明白,请参考下图。
)①直接仰视(难受):②利用天顶镜(舒适):二、天顶镜的分类:①尺寸:由于24.5mm接口规格的天文产品已经基本退出市场,目前按照接口尺寸大小,天顶镜可分为两种类型。
31.7mm和50.8mm(参见下图)。
1〉50.8mm天顶镜以及50.8mm接口目镜(旁边的小PL4是31.7mm,照片对比用)。
2〉31.7mm天顶镜(如下图)。
②结构形式:按照结构形式来划分的话,天顶镜一般有两种形式。
1〉平面反光镜型天顶镜:原理很简单,故而不多说了。
2〉棱镜型天顶镜: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关于全反射请点击阅读《BaK4和BK7的区别(保罗棱镜篇)》)。
示意图如下。
三、入门级天顶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话题逐渐进入到了核心阶段。
这篇文章里我们要解答两个问题:1〉入门级天顶镜的大小和合适的结构类型是什么?2〉入门级天顶镜最起码应该达到的最低质量标准是什么?下面我们来分别探讨。
①入门级天顶镜的尺寸和结构类型:首先说接口尺寸,因为我们推荐入门级别的天文望远镜要在够用的前提下尽量轻便,所以入门级别的天顶镜接口尺寸毫无疑问地会被定位在31.7mm,而关于结构类型,我们先给列出平面镜型和棱镜型各自的特点(优缺点),然后再自然推出答案。
mujing

mujing1目镜含义编辑目镜目镜也是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将由物镜放大所得的实像再次放大,从而在明视距离处形成一个清晰的虚像;因此它的质量将最后影响到物像的质量。
在显微照相时,在毛玻璃处形成的是实像。
某些目镜(如补偿目镜)除了有放大作用外,还能将物镜造像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像差予以校正。
目镜的构造比物镜简单得多。
因为通过目镜的光束接近平行状态,所以球面像差及纵向(轴向)色差不严重。
设计时只考虑横向色差(放大色差)。
目镜由两部组成,位于上端的透镜称目透镜,起放大作用;下端透镜称会聚透镜或场透镜,使映像亮度均匀。
在上下透镜的中间或下透镜下端,设有一光栏,测微计、十字玻璃、指针等附件均安装于此。
目镜的孔径角很小,故其本身的分辨率甚低,但对物镜的初步映像进行放大已经足够。
常用的目镜放大倍数有:8×、10×、12.5×、16×等多种。
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
2种类编辑若按构造形式分,目镜有以下类型:1.福根目镜:目镜可分正型目镜系和负型目镜系两类。
正型目镜的主焦点在场透镜以外,虽然由二个或两个以上的透镜组合而成,但整个光学系统可视为单一的凸透镜,故在适当情况下可单独作为放大镜使用。
负型目镜的主焦点是在场透镜以内,即在场透镜与目透镜两个透镜之间,显然不能单独作为放大镜使用。
最简单类型的目镜的焦点在两透镜之间,属于“负透镜”。
福根目镜是负型目镜系中最简单的一种。
它由二块分立的没有经过色差校正的平凸透镜组成,接近人眼的一块称为目透镜,它起放大作用。
另一块称为场透镜,它起使映像高度均匀的作用。
在二块之间装有一光栏,位于目透镜的前焦点处。
福根目镜未进行像差校正,或仅作部分球差校正,仍有一定程度的像差和畸变。
其放大倍数一般不超过15倍,适应于配合中、低倍物镜,用作观察或摄影。
目镜

目镜的详细介绍双达望远镜网/2009-08-16没有终端接收设备的望远镜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望远镜。
望远镜的物镜将无穷远的天体成像在焦平面上,而后由各个不同的终端设备来接收所需要的信号。
物镜和目镜系统一起组成目视望远镜系统,此为没有焦点的光学系统。
每颗星的光线由于是无穷远而作为平行光束射入物镜,成焦在物镜的焦平面上,此亦为目镜焦平面,光束仍成为平行光束而离开目镜。
此平行光束通过人眼成像于人眼视网膜被接收。
值得指出的是,目镜的像质直接影响目视系统的质量,特别在分辨天体的细节时,目镜的质量尤为重要。
目镜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在普及型望远镜中,目镜的设计几乎和专业望远镜相同。
1、惠更斯目镜(H或HW)由二片分离的同种牌号玻璃的平凸透镜组成,两凸面皆朝向物镜(图2.12)。
较大透镜的焦距近似于较小透镜的三倍。
此类目镜消除了彗差,倍率色差,像散也很小,但球差和位置色差还较大。
像场非常弯曲,向眼睛这一边突出,因此视场角较小,仅为250~400。
由于目镜的第一主焦点在二块透镜之间,故不能安装十字或分划板,不能作为测微目镜。
此类目镜容易制造,价格低廉,但眼睛必须很靠近接目镜而不方便,在望远镜中不常用。
将惠更斯目镜的场镜不用平凸透镜而改成弯月形透镜,不仅使场曲有所改善,有效视场可增至50*,这种目镜常用于一般折射望远镜中。
2、冉斯登目镜(R或SR)此类系统目镜特别适用于小型望远镜使用。
由于它仅由二片同种光学材料制成,且有一面是平面,二凸面相对而置(图2.12),价格则比较便宜,也容易制造。
此目镜没有畸变,但有色差。
因为球差小,且视场光栏在目镜的场境前,因此可以作为测微目镜和导引目镜。
此目镜的场镜平面离视场光栏甚近,场镜平面上的小点及灰尘都能在接目镜上看到。
视场的视尺寸约250~400。
业余爱好者在自制望远镜时往往采用此类目视系统。
自制者可按下法计算:两镜片可取完全相同的材料及尺寸,每片的焦距为f'=4/3×f(f为目镜焦距),镜片的一面是平面,另一面的曲率半径R=(n-1)×f'。
教您天文望远镜基础知识入门

教您天文望远镜基础知识入门目录一、天文望远镜概述 (2)1.1 望远镜的定义与分类 (3)1.2 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4)1.3 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历程 (5)二、望远镜的基本构造 (6)2.1 主要部件介绍 (7)2.2 望远镜的类型 (9)三、天文望远镜的选择与使用 (10)3.1 如何根据需求选择望远镜 (11)3.2 望远镜的使用与保养 (12)3.3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4)四、观测技巧与实践 (14)4.1 观测前的准备 (16)4.2 实际观测案例分享 (17)4.3 提升观测效果的技巧 (19)五、天文望远镜的辅助工具 (20)5.1 星图与星表 (21)5.2 天气预报与观测计划 (22)5.3 其他辅助设备 (23)六、天文望远镜的科学研究价值 (24)6.1 对恒星与行星的研究 (25)6.2 对星系与宇宙学的研究 (27)6.3 天文望远镜在教育中的应用 (29)七、望远镜技术的未来展望 (30)7.1 新型望远镜技术介绍 (32)7.2 天文望远镜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 (34)7.3 科技发展对望远镜的影响 (35)一、天文望远镜概述天文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和观测天体的特殊仪器,其历史源远流长,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
现代天文望远镜的设计和用途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共同目标是提供更清晰和放大的天体图像,以便科学家和爱好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
折射望远镜:这类望远镜利用透镜来聚焦光线。
镜子在折射望远镜中并不直接用于成像,而是用于引导光线进入望远镜并反射回透镜中。
这种望远镜在观测弥散和星云时非常有效。
反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主要使用表面非常平整的金属或玻璃制成的镜子来反射进入望远镜的光线。
大型反射望远镜通常放置在海拔较高或干燥地区,以减小大气扰动,提高观测质量。
折反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结合了折射和反射望远镜的特点,通常使用一个透镜在前端聚集光线,然后用一个大型镜子在望远镜的后端将光线反射到目镜中,这样可以在保持清晰度的同时提供更大的视场。
天文望远镜的光学指标

天文望远镜的基本光学性能指标评价一架望远镜的好坏,首先要看它的光学性能,其次看它的机械性能(指向精度与跟踪精度).光学望远镜的光学性能一般用下列指标来衡量:1.物镜口径(D)望远镜的物镜口径一般指有效口径,也就是通光口径(不是简单指镜头的直径大小),是望远镜聚光本领的主要标志,也决定了望远镜的分辨率(通俗地说,就是看得清看不清)。
它是望远镜所有性能参数中的第一要素。
望远镜的口径愈大,聚光本领就愈强,愈能观测到更暗弱的天体,看亮天体也更清楚,它反映了望远镜观测天体的能力,因此,爱好者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口径较大的望远镜。
2。
焦距(f)望远镜的焦距主要是指物镜的焦距。
望远镜光学系统往往由两个有限焦距的系统组成,其中第一个系统(物镜)的像方焦点与第二个系统(目镜)的物方焦点相重合.物镜焦距常用f表示,而目镜焦距常用f'表示。
比如F700´60天文望远镜的物镜焦距(f)为700mm。
目镜PL9的焦距(f’)为9mm。
物镜焦距f是天体摄影时底片比例尺的主要标志.对于同一天体而言,焦距越长,天体在底片上成的像就越大。
3.相对口径(A)与焦比(1/A)相对口径A又称光力,它是望远镜的有效口径D与焦距f之比,即A=D/f。
它的倒数(1/A)叫焦比(即f/D,照相机上称为光圈数)。
例如70060天文望远镜的相对口径A(=60/700)≈1/12,焦比f/D (=700/60)≈11.67。
相对口径越大对观测行星、彗星、星系、星云等延伸天体越有利,因为它们的成像照度与望远镜的相对口径的平方(A2)成正比;而流星或人造卫星等所谓线形天体的成像照度与相对口径A和有效口径D的积(D2/f)成正比.因此,作天体摄影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A或焦比。
一般说来,折射望远镜的相对口径都比较小,通常在1/15~1/20,而反射望远镜的相对口径都比较大,常在1/3.5~1/5。
观测有一定视面的天体时,其视面的线大小和f成正比,其面积与f2成正比。
天文光学望远镜的基本性能参数主要有下列几项

天文光学望远镜的基本性能参数主要有下列几项第一篇:天文光学望远镜的基本性能参数主要有下列几项天文光学望远镜的基本性能参数主要有下列几项: 1,物镜的口径(D)望远镜的物镜口径一般是指有效口径,也就是通光直径,即望远镜的入射光瞳直径,是望远镜聚光本领的主要标志,而不是指镜头的玻璃的直径大小.2,焦距(f)望远镜光学系统往往有二个有限焦距的系统组成,其中第一个系统(物镜)的像方焦点与第二个系统(目镜)的物方焦点相重合.物镜焦距常用 f 表示,而目镜焦距用 f'表示.物镜焦距 f 是天体摄影时底片比例尺的主要标志.对于同一天体,焦距越长,天体在焦平面上的影像尺寸就越大.3,相对口径(A)与焦比(1/A)望远镜有效口径 D 与焦距 f 之比,称为相对口径或相对孔径A,即A=D/f.这是望远镜光力的标志,故有时也称A 为光力.彗星,星云或星系等有视面天体的成像照度与相对口径的平方(A2)成正比;流星或人造卫星等所谓线性天体成像照度与相对口径 A 和有效口径D 之积(D2/f)成正比.因此,作天体摄影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A 或焦比1/A(即f/D.照相机上称为光圈号数或系数).4,分辨角(它的倒数称分辨本领)刚刚能被望远镜分辨开的天球上两发光点之间的角距,称为分辨角,以δ 表示.理论上根据光的衍射原理可得δ=1.22λ/D 式中λ 为入射光波长.在取人眼敏感波长(λ=5.55×10-4mm)时,δ 用弧度表示,有δ〃=140〃/D(D 以mm 为单位)对于照相望远镜,δ 取下式: δ〃=(3100A+113)/D(D 以 mm 为单位)此为理论的分辨角,实际上因光学镜头的加工质量及观测条件的影响,很难达到此理想的数值.而对于照相观测,对于同一天体,物镜焦距越长在焦平面上天体影像就越大,此为比例尺,以每毫米对应天体上的张角α〃来表示: α〃=206265/f 例如对于 KP200R 的主镜筒,f=2400mm,则比例尺α〃=206265/2400=86〃/mm 5,放大率(G)对目视望远镜而言,物镜焦距为f,目镜焦距为f′,则放大率为G=f/f′ 由式可知,只要变换目镜,对同一物镜就可以改变望远镜的放大倍数.由于受物镜分辨本领,大气视宁静度及望远镜出瞳直径不能过小等因素的影响,一台望远镜的放大倍数不是可以任意过大的配备的.根据观测目标及大气视宁静度的实际情况,放大率一般控制在物镜口径毫米数的 1~2 倍.6,视场角(ω)能够被望远镜良好成像的天空区域,直接在观测者眼中所张的角度,称为视场或视场角(ω).望远镜的视场往往在设计时已被确定.折射望远镜受像质的限制而约束了视场角,反射望远镜或折反射望远镜往往受副镜尺寸影响而约束了视场角.但对于天体摄影,视场还可能受接收器像素尺寸大小的约束.望远镜的视场与放大率成反比,放大率越大,视场越小.在未知视场的数值时,可以自行测量.以望远镜对准天赤道附近某一颗恒星,调好仪器,使星像在视场中央通过.仪器不动(不开转仪钟),记录该星经过视场的时间间隔,设为 t 秒,星体的赤纬为δ,则视场角为ω=15ts cosδ 7,极限星等或贯穿本领在晴朗无月的夜间,用望远镜观察天顶附近的最暗星的星等,称为极限星等(mb),极限星等与望远镜的有效口径,相对口径,物镜的吸收系数,大气吸收系统和天空背景亮度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作者给出的经验表达式,略有差异.较简单的估计式为mb=6.9+5lgD 式中 D 用 cm 为单位,对于照相观测,极限星等还跟露光时间及底片特性等有关.有一个常用的经验公式: mb=4+5lgD+2.15lgt 式中t 为极限露光时间,不考虑底片的互易律失效,也没有考虑城市灯光的影响.检验望远镜极限星等的方便方法,是利用昴星团中央处选标星的标准星等(见下图),或者用北极星(NPS)的标准星等(照相星等,仿视星等)来估计或推算.天文望远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折射望远镜折射望远镜是用透镜作物镜将光线汇聚的系统.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就是伽利略制造的折射望远镜, 它是采用一块凸透镜作为物镜的,是最简单的一种望远镜.因而有的天文爱好者买了一块透镜,以为就解决了望远镜的物镜问题.其实,由于玻璃对不同颜色光线的折射率不同(导致焦距不同),会产生严重的色差,单块透镜成像还会产生较严重的象差(即“象”与“物”在形状与颜色方面的失真).举例来说,一颗遥远的恒星在优质望远镜系统中应该成像为一个白色的光点(光点越小其光学系统质量越高,而在劣质望远镜中它会变成一个彩色的光斑——很多人恰恰在这一点上存在模糊概念,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在1979~1980 年哈雷彗星回归时, 我们亲耳听到一些来我们天文系观看哈雷彗星的参观者抱怨说, 他们在别处望远镜中看到的哈雷彗星是彩色的, 而在我们的望远镜中却是白色的,认为我们的望远镜质量不好,令他们失望,殊不知,他们恰恰是把伪劣与优质弄了个颠倒!.)因此,现在正规的折射(或折反射)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大都由 2~4 块透镜组成复合透镜,或采用特殊昂贵的光学玻璃制作(如美国meade 公司的 ed 系列),或将改正镜的镜面磨制成较为复杂的非球面(如施密特系统)等,用来尽可能消除色差与其他像差(但“残余色差”不可能完全消除).通常折射望远镜的相对口径较小,即焦距长,底片比例尺(单位角距离的天体在底片上成像的距离)大,从而分辨率高,比较适合于做天体测量方面的工作(如测量恒星的位置, 双星的角距等)当然由于它的相对口径.(物镜口径/焦距)较小, 星象的亮度(所谓“光力”)会减弱,拍摄暗天体时的曝光时间要增加.折射望远镜由于对物镜光学玻璃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的要求较高,所所以成本较高.由于它的镜身特别长,所以限制了它口径的增加, 一般业余用的折射天文望远镜口径最大不超过220mm,若再要加大口径, 成本将无法承受(相比之下,另两种望远镜的成本要低得多).但对于小口径望远镜来说,它的制作成本还不算很高,而它的优点是用途较广(既可用于天文观测, 也可用来观赏风光)使用和维护较方便, , 还是比较适合于爱好者选购.2.反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的物镜是反射镜, 为了消除像差, 一般制成抛物面镜或抛物面镜加双曲面镜组成卡塞格林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天体的光线在进入目镜前只受到反射,目前反射望远镜在天文观测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由于镜面材料在光学性能上没有特殊的要求,且没有色差问题,也不需要极长的镜筒,因此,它与折射系统相比, 可以制成大口径的望远镜,也可以使用多镜面拼镶技术等;而镜面在镀膜后,可获得从紫外到红外波段良好的反射率;因此较适合于进行恒星物理方面的工作(恒星的测光与分光),目前在世界上设计和建造的大口径望远镜都是采用的反射系统,遗憾的是反射望远镜的反射镜面需要定期镀膜,故它在科普望远镜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反射望远镜由于工作焦点的不同又分为牛顿系统,卡塞格林(r—c)系统(如我国最大的2.16 米望远镜)和折轴系统等,业余爱好者使用的反射望远镜多为牛顿系统,从外形上看,它与折射与折反射望远镜最大的不同是它的观测目镜在望远镜镜筒的前端(如图).对业余爱好者来说,其突出的优点是没有色差且价格最低.由于反射望远镜的反射镜面在观测时是完全敞开在空气中,没有镜筒与物镜等的保护,所以极易受到尘埃与空气中氧气等的污染与氧化,需要定期拆卸下来清洗,镀膜与重新安装校准,这对于没有经验的爱好者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事.另外,反射望远镜由于视场很小(一般都小于1°),因此它只能用于天文观测,不能用来观赏风光等,这就使得反射望远镜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所以对观测经验不足的爱好者来说,我们一般不推荐购买反射望远镜3.折反射望远镜顾名思义是将折射系统与反射系统相结合的一种光学系统,它的物镜既包含透镜又包含反射镜,天体的光线要同时受到折射和反射.这种系统的特点是便于校正轴外像差.以球面镜为基础,加入适当的折射透镜(也称“改正镜”),用以校正球差,获得良好的成像质量.按照改正镜形状的不同,这类望远镜又分为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系统和施密特—卡塞格林系统(如美国 meade lx200 gps-smt 望远镜).由于折反射望远镜具有视场大,光力强,能消除几种主要像差的优点,适合于观测有视面天体(彗星,星系,弥散星云等),并可进行巡天观测.另外,由于它的光线在镜筒内通过反射走了一个来回,所以与同样焦距的折射望远镜相比,其镜筒缩短了一半以上,使整架望远镜的体积,份量大大减小,便于携带进行流动观测.它美中不足的是改正镜很难磨制,所以成本较高,也无法把口径做得很大.但总的来说,由于它优良的成像质量和轻便性,多用途等突出的优点,很适合天文爱好者使用天文望远镜的机械装置由于地球的自转, 天空中的所有天体都围绕着地球的自转轴, 沿着天球上的赤纬圈作东升西落的周日运动, 因此,望远镜所对准的天体,很快便会跑出视场,望远镜需经常不断地调整方向,才能始终对准目标,这就要求望远镜必须安置在一个可以任意自由调整方向的装置上,这种装置有以下两种类型: 1.地平式装置地平装置是望远镜装置中最简单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有两根相互垂直的旋转轴,一根位于水平面内,叫水平轴(也即高度轴),可将望远镜在±90°的范围内调节高度;另一根在铅锤方向,叫垂直轴(也即方位轴), 可将望远镜在0~360°的范围内调节方位.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照相机,电影摄影机,摄像机所用的三脚架就是这种地平式装置.望远镜镜筒可以围绕两个轴单独作上下或水平转动.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紧凑,重量对称, 稳定性好,造价较低,可架设口径较大的望远镜,圆顶随动控制简单.缺点是由于水平与垂直两个转动方向与天体作周日转动的方向都不一致,所以望远镜在跟踪天体时必须两个轴同时运动,操作比较麻烦;并且长期跟踪时天体的像会在焦平面上旋转,所以不能进行长时间曝光拍摄;另外在天顶处有一无法观测的盲区.2.赤道式装置赤道式装置也有两根相互垂直的轴,一根轴与地球自转轴平行,也即它和地平面的交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此轴叫赤经轴(或称极轴),它是跟踪轴,即望远镜在跟踪天体时,围绕其转动.在科普型天文望远镜中, 它往往设计成既能手动又能电动跟踪.望远镜围绕此跟踪轴的转速是24h(小时)转一圈,也即15°/h,或 15'/min(分钟),与天体的周日运动转速完全一致,所以可以实现望远镜同步跟踪天体的周日视运动,而且跟踪时星象在焦平面上不会旋转,所以可以长时间曝光拍摄.另一根轴叫赤纬轴,望远镜绕它转动时,其指向是沿着与天体的周日运动垂直的方向(即赤纬方向)变化,在跟踪时,望远镜完全不需要绕它旋转,仅仅在找星时才需要绕它转动,因此,科普望远镜大多将望远镜设计成仅能绕赤纬轴手动旋转(在专业望远镜中则必须兼具手动与电动两种功能).赤道式装置的望远镜按结构主要有德国式,英国式,摇篮式,马蹄式与叉式五种(参见附图),科普天文望远镜采用得最多的是德国式与叉式.五种赤道装置(第二篇:光学课程设计望远镜系统结构参数设计光学课程设计——望远镜系统结构参数设计一设计背景:在现在科学技术中,以典型精密仪器透镜、反射镜、棱镜等及其组合为关键部分的大口径光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入门天文望远镜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之---天顶镜篇

入门天文望远镜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之---天顶镜篇天文望远镜总是用来仰望天空的。
特别是在为了减少光害,我们常常选择被树林包围的空地中如在大盆底抬头观天,或者当大气层状态不稳定时我们尽量选择垂直向上看天时(平视或者斜视需要穿过更厚的大气层),天顶镜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天文望远镜重要的配件之一。
一、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用天顶镜?为了减少成像质量受到影响和伤害,一般来说,我们尽量避免在光路上设置那些不必要的介质。
但是,为什么我们说天顶镜是一个必要的部件呢?请看下面一只可爱的小狗狗给我们作的示范。
①我要看星星。
啊,脖子仰的酸,腰腿蹲的疼:②取下目镜,接上天顶镜:③然后再接上目镜:④哇!舒服了,想看多久看多久:(注:如果没看明白,请参考下图。
)①直接仰视(难受):②利用天顶镜(舒适):二、天顶镜的分类:①尺寸:由于24.5mm接口规格的天文产品已经基本退出市场,目前按照接口尺寸大小,天顶镜可分为两种类型。
31.7mm和50.8mm(参见下图)。
1〉50.8mm天顶镜以及50.8mm接口目镜(旁边的小PL4是31.7mm,照片对比用)。
2〉31.7mm天顶镜(如下图)。
②结构形式:按照结构形式来划分的话,天顶镜一般有两种形式。
1〉平面反光镜型天顶镜:原理很简单,故而不多说了。
2〉棱镜型天顶镜: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关于全反射请点击阅读《BaK4和BK7的区别(保罗棱镜篇)》)。
示意图如下。
三、入门级天顶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话题逐渐进入到了核心阶段。
这篇文章里我们要解答两个问题:1〉入门级天顶镜的大小和合适的结构类型是什么?2〉入门级天顶镜最起码应该达到的最低质量标准是什么?下面我们来分别探讨。
①入门级天顶镜的尺寸和结构类型:首先说接口尺寸,因为我们推荐入门级别的天文望远镜要在够用的前提下尽量轻便,所以入门级别的天顶镜接口尺寸毫无疑问地会被定位在31.7mm,而关于结构类型,我们先给列出平面镜型和棱镜型各自的特点(优缺点),然后再自然推出答案。
怎么挑选天文望远镜

怎么挑选天文望远镜1、目镜应买高级的买天文望远镜时应配备2-3个目镜。
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的目镜一般是由2个镜片组合而成的惠更斯式目镜或它的改良型。
如果没有很好的目镜.即使用很高级的物镜,其观测结果也不会很理想。
所以,买目镜的时候,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尽可能买等级高的目镜。
目镜的焦距有4mm、5mm、6mm、7mm、8mm、9mm、12.5mm、18mm、20mm、25mm、30mm、40mm等各种型号。
总的来说,有低倍率,中倍率,高倍率三种类型。
若是小口径的天文望远镜,低倍率应选择20-40倍,中倍率选择50-80倍,高倍率选用100-150倍左右。
2、寻星镜的口径应选较大的为好小型天文望远镜寻星装置的倍率一般是5-12倍,实际视场角是6-14度左右。
寻星装置性能的好坏,大大影响着天文望远镜的观测能力。
寻星镜的口径应尽可能地大一些,以30-50mm为好。
另外,对寻星镜来说,十字线的作用也很重要。
在购买天文望远镜时,应当仔细检查寻星镜是否附带十字线装置。
3、要选择牢固结实的三脚架若天文望远镜光学性能很高,没有好的支承仪器的三脚架,它的价值也将要大打折扣。
试想,一点点风就摇摇欲坠的脚架怎么能发挥好仪器的性能。
因为天文望远镜的视野很小,尤其是高倍率时,有一点点振动,图像就会跑出视野,因此就很难看清观测对象。
所以,选择望远镜的同时要选择牢固结实的三脚架。
4、赤道仪式架台和经纬式架台天文望远镜的支承架有经纬式架台和赤道仪式架台两种类型。
镜筒可以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转动的支架叫经纬式架台。
镜筒可以绕着极轴(赤经轴)旋转,又可以绕着与极轴垂直的轴(赤纬轴)旋转的支架叫做赤道仪式架台,它们各有所长。
经纬式支架比赤道仪式支架的结构简单、轻便、移动灵巧,镜筒可以上下左右地转动自如,即使是不熟悉的人也可方便地使用这种支水架台.对向任意的星空位置。
稍稍有点麻烦的是,为了跟踪走出视野的星星.必须不断地使仪器上下左右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门天文望远镜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之---目镜篇整理:深圳望远镜小曾。
参考资料:!最近,很多朋友来咨询关于天文望远镜入门机型的问题。
于是,想写一个系列文章,论述下入门级天文望远镜所应该具备的一些最基本的素质。
也就是说,为了保证能够顺利观看到主要观看对象(月球表面,行星,星云,星团)以及完成最简单的天文摄影(月球,行星等),一具天文望远镜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以及区别于玩具型产品的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我们来谈谈目镜。
在这里,关于天文望远镜目镜的基本常识我就不说了,比如说常用目镜的接口遵循三个标准,即外径为0.965英寸(24.5毫米)、1.25英寸(31.7毫米)和2英寸(50.8毫米),具有相同接口标准的目镜可以互相替换使用,通过更换不同焦距的目镜可以得到不同的倍率等等话题。
这里,我们要解决以下的两个问题:1〉什么类型的目镜比较适合入门级别?2〉在品质上最起码要求做到的项目是什么?一、具有代表性的目镜类型:所谓入门级别的产品,一般意义上是指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用尽可能便宜的价格所购得的商品。
那么,什么样的目镜比较适合呢?这样吧,我们先按照时代发展的线索,把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产品列举出来,然后再用对比淘汰的方法筛选出我们的目标产品。
1〉第一代目镜:①惠更斯目镜(H式)被公开发表于1703年,特点是像散较小,但球差和色差明显,而且像场较弯曲,向眼睛一端突出,视场很小,出瞳距离很短。
容易制造,价格低廉,但缺点很多,而且焦点在两块透镜之间,不能安装十字丝或分划板。
②冉士登目镜(R式)被公开于1783年,球差虽然减少了,但是色差依然明显。
优点是场曲较少,而且焦点位置在两块透镜的外侧,所以可以用在装有十字分画板的廉价寻星镜上。
另外,小型廉价望远镜也有采用这种结构的目镜。
2〉第二代目镜:①凯尔纳目镜(K式)K目镜是在1849年作为显微镜用目镜而被公开的。
跟第一代目镜相比,K目镜的色差更少,视场角也略宽。
曾经被普遍用于望远镜以及显微镜的中低倍率。
一个重要的缺点是镜片之间的内反射,随着现代抗反射镀膜的广泛应用,这个缺点逐步得到克服。
②普罗素目镜(PL式)PL目镜是K目镜的改良版(1860年发明),是由两组完全相同或者稍有不同的消色差胶合透镜组成,特点是畸变小,视场可达42-45度,但是出瞳距离较短,只能达到焦距的70%-80%,因此在短焦时人眼观察起来很不舒服(这一点跟K目镜相同)。
由于两个胶合透镜可以完全相同,因此成本较低,广泛应用于各种小型天文望远镜上。
是当代依然被广泛使用的少数古典目镜之一。
③阿贝无畸变目镜(Or式)Or式目镜是德国人于1880年发明的,该目镜由一块三胶合透镜和一块平凸透镜组成,其中三胶合透镜中间的一块为负透镜。
阿贝无畸变目镜能够很好地消除球差、色差,还消除了畸变,视场约为40-45度,特别适用于高倍率的观测,如观察行星的表面等。
但是,它的缺陷恰恰是短焦时的出瞳距离短,因此实际上在市面上流通的产品很少,似乎还有某些导星镜还在使用Or为目镜进行高倍精密导星。
3〉第三代目镜:Nagler目镜从1980年开始销售的Nagler目镜可以说是第三代目镜的代表。
它的特点是超大视场角,缺点是比较昂贵。
结论:通过上面对各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目镜种类的叙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比较理想的入门型天文望远镜用目镜,既要价格低廉同时还要保证最基本的目视要求(色差少,中心像质好)的,应该是PL目镜。
最起码也要选择K目镜(特别是中低倍率时,观看效果跟PL差别不明显)。
二、最低品质要求下限:也就是说,作为一款能够正规使用的天文望远镜而言所应具备最低限界的品质要求。
①镀膜:我们使用天文望远镜的意义之一,就是为了能够观看到深空中相对比较暗淡的天体,所以对于天文望远镜而言,光的透过率至关重要。
也许,作为入门级别的产品,(考虑到成本价格)我们并不要求一定要有如同下图般漂亮的膜层:但是至少每个面都要镀有增透膜(哪怕是低成本的蓝膜),我们来看看下面两款目镜的镀膜,仔细观察的话,你会看到,实际上只有最上的一个面镀有蓝膜,内部的其他面都没有镀膜。
这样节约成本的产品我建议大家不要选购(作为送给孩子的玩具还行,作为想认真观看天体的朋友来说,这样的商品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作为对比,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两个目镜镀膜,虽然膜色不能说有多高档,但是最起码它们所有的镜片都镀有增透膜。
这样的产品才能够满足我们最基本的使用要求。
②消光:消除杂光的措施是否到位,也是划分玩具产品和正规望远镜产品的标志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看接口内侧(参看下图):可以看到上图中右侧的目镜接口实在是惨不忍睹,虽然照葫芦画瓢地做了消光螺纹(还不如不切削呢,反而更亮了),它怎么可能实现消除内面杂光反射呢?可以想象,用这样的目镜观看月亮,木星等较明亮目标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另外,在阳台等光害严重的场所观看天体的时候,消光措施不完善的产品,也会给观测天体带来很大困扰。
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首先切削出细密的螺纹,然后再喷上黑色哑光漆(如下图):这样的螺纹才有资格被称为消光螺纹!实际上,除了接口内侧以外,所有光路上的内壁,都需要做类似的处理。
比如说,我们来看看下面两款目镜。
稍稍倾斜一下,即可看到内壁上明显强烈的反光。
正面:反面:作为对比,我们来看看一款PL30目镜。
首先看看接口内侧(消光螺纹细密暗哑):然后,我们拧下接口看看目镜框内壁(依然有细密暗哑的消光螺纹):不仅如此,从目镜上端也可以看到,即使是像隔圈这样的小零件,都作了细致的消光螺纹处理:那么,这样的目镜产品,如果我们向内看去,会看到什么呢?如上。
除了一个黑暗的视场环之外,几乎很难看到什么杂光反射,这才是一只天文望远镜目镜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③眼罩:眼罩,也是目镜上的一个很重要的部件。
不仅可以抵挡侧面的杂光晕光,还可以避免眼眶或者额头不小心抵触到冰冷坚硬的目镜框上的不快感。
我个人认为,是否安装了眼罩,也应该是区别玩具礼品和正规天文望远镜的标志之一。
过去的老产品,特别是相对便宜的产品,基本都没有安装眼罩(如下图):但是最近的目镜产品,即使是中低档次的,也大都装了眼罩了(如下图)。
如果你戴眼镜观看,那就把眼罩取下来即可(当然了,对于短焦目镜,还是取下眼镜观看比较舒适)。
说到这里,我们顺便说下旋升眼罩的话题。
对于焦点在20mm以上的PL目镜而言,虽然旋升眼罩可以很好地缩减收藏时的体积,但是由于成本比较昂贵,对于相对便宜的入门型PL目镜来说,似乎没有必然性。
(除非为了维护品牌的形象,刻意追求舒适性以及完美度)。
如下图:收藏时:使用时:④视场环:视场环的位置以及状态的正确与否,也是区别一个目镜产品是玩具还是正规天文望远镜目镜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般来说,从接口向内看,我们都可以看到目镜视场环的样子,如下:一个合格的目镜视场环,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素质:1〉内边尖锐有刃口(用手指按压有疼感)。
2〉刚好在目镜的合焦位置上。
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得到一个边缘清晰的视场(见下图):如果视场环的位置不在目镜合焦位置上,我们得到的视场边缘就会是模糊的。
如果视场环刃口太厚,那么我们看到的视场边缘就会有亮边。
如果视场环不平整,我们看到的视场边缘就会吭吭哇哇。
如下图。
⑤接口:从目镜接口零件的一些细节上,也是看出一个目镜是正规的天文产品还是玩具类便宜货。
比如说,如下图红色框内所示。
正规的目镜产品的接口,都应该有一个槽----防止脱落用的。
在万一锁紧螺钉没有上紧的情况下,也不容易脱落(只要螺钉进入槽内即可挂住)。
而低端不正规的产品上往往是光秃秃的:另外,接口内侧的消光螺纹,可不是随便胡乱切削出来的,那个螺孔尺寸是个标准值,行业内大家共同遵守的,以便可以连接月光滤镜等辅助备件(见下图):我想,大概就是这些了吧。
具备了以上的各项基本素质的目镜产品,基本上就可以说是一个正规的天文望远镜目镜了,把这样的目镜作为入门设备,应该是可以放心了入门天文望远镜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之---巴洛镜篇巴洛镜,因由英国人Peter Barlow发明而得名。
简单来说,就是在目镜的前端(物镜和目镜之间)设置一个(或一组)凹透镜,由於巴洛镜的分流而有效的延长主镜的焦距,改变整个系统的焦比(F值),以达到更高的倍率之目的(倍率=物镜焦距/目镜焦距)。
注:因为巴洛镜距离目镜更近,有人把巴洛镜和目镜看成一体,认为巴洛镜不是加长了物镜焦距,而是减短了目镜系统的焦距,从而达到增加倍率的目的。
我认为这样理解也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在天文望远镜的场合,这样的理解更直观一些吧。
关于巴洛镜,我想对那些打算购买入门级望远镜的初学朋友们说----谨慎!因为巴洛镜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们先来做一个假设,比方说,你有一具焦距700mm的天文望远镜以及PL6和PL20两支目镜,那么你就可以分别在两种倍率(35倍,117倍)下观看天体了。
这时,如果你再选购一个3x巴洛镜的话,那么,你就又多了两个倍率(PL20x3=105倍,PL6x3=350倍)!是这样么?No!完全不是这样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先不提350倍是否能跟口径般配的问题,我们还是先从天文望远镜行业引入巴洛镜的目的说起吧。
一、巴洛镜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你上网查,很多资料都会告诉你,说天文巴洛镜的作用是为了延长F值,以便实现高倍率观看。
于是,这样就更加深了新手天文望远镜爱好者们的误解----似乎巴洛镜就是为了翻倍提高倍率的----把35倍提高到105倍,把117倍的提高到350倍。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完全是误解!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从分析天文望远镜业界引入巴洛镜的真正原因入手,来逐步说明其中的原因:①巴洛镜的常见形式:我们知道,市场上销售的巴洛镜,以2x和3x比较常见(参见下图):即使是采用了多枚镜片(甚至采用ED材料)的中高端巴洛镜,也难免会给成像带来诸如球差以及色差等的影响和困扰,就更不用提那种由一枚普通的凹透镜做成的塑料镜框廉价垃圾产品了(参考下图,请注意镜片没有镀膜的表象):②通过巴洛镜得到的像质:一般来说,用一支PL6看到的像质,肯定会优于用一支PL12+2xBarlow看到的。
于是,问题来了:那我们还专门增加一个巴洛镜干什么?实际上,最初天文望远镜行业引入巴洛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短焦目镜因为出瞳距离矮而带来的观看不适。
我们知道,不管是第一代的H目镜,还是第二代的K目镜,PL目镜以及Or目镜,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短焦目镜的有效口径小,同时出瞳距离短(参见《入门天文望远镜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之---目镜篇》点击阅读以及下图):③引入巴洛镜的原因:当我们想长时间地放大观看诸如行星表面等目标的时候,这样的短焦目镜使用起来很费力(眼点太低),另外,这样的目镜也很难实现目镜后的天体摄影(目镜有效口径太小)。
为了实现舒适观看的目的,我们引入了巴洛镜,使用它最大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舒适地进行高倍率观察。